1869年,F.Miescher首次從萊茵河鮭魚精子中分離到DNA;
1944年,O.T.Avery等人在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中發現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1953年,J.D.Watson和F.H.Crick 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7年,Kornberg在大腸桿菌中發現DNA聚合酶I;
1958年,M.Meselson和F.W.Stahl 提出了DNA半保留複製模型;
1959年,S.Ochoa發現RNA聚合酶;
1961年,M.W.Nirenberg等人破譯出第一批遺傳密碼;
1965年,S.W.Holley完成了第一個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全序列測定;
1966年,M.W.Nirenberg,S.Ochoa和H.G.Khorana 共同破譯了全部的遺傳密碼;
1970年,H.M.Temin等在RNA腫瘤病毒中發現反轉錄酶;
1972年,H.Boyer等人發展了關於重組DNA技術;
1975年,Sanger等人發明了快速的DNA序列測定技術;
1980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微生物基因工程可以獲得專利;
1981年,第一隻轉基因小鼠和轉基因果蠅誕生;
1982年,第一個由基因工程生產的藥物——胰島素,在美國和英國獲準使用;
1983年,第一個表達其它種植物基因(一個基因)的轉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1985年,第一批轉基因家畜出生;
1988年,J.D.Watson出任「人類基因組計劃」首席科學家;
1990年,第一個轉基因玉米及轉基因小麥植株誕生;
1994年,基因工程西紅柿在美國上市;
1995年,《自然》雜誌匯集發表了人類基因組全物理圖,以及3號,16號和22號人染色體的高密度物理圖;
1997年,克隆羊——多利誕生;
1999年,超級鼠出生;
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
2003年4月:人類基因工程——這一整張人類遺傳密碼圖的完成總共花費27億美元,耗時13年。
2005年10月: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HapMap)計劃」的第一項研究——關於基因多樣化的目錄被公開。
2005年12月:美國NIH啟動的腫瘤基因組計劃誕生,這項準備時間長達3年,耗資1億美元的試點工程專門研究人類基因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2006年中段:基因分型及排序的價格迅速下跌,使得有關研究費用幾近低於1000美元。
2007年5月:詹姆士·沃特森的整個基因組以低於100萬美元的價格得到排列。
2007年9月:克雷·文特公開了他自己的基因組排列結果。
2007年11月:基因分析公司「23andMe」成立,它可以向人們提供詳細的基因鑑定服務,費用為1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