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農業發展,請關注國科農研院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對抗「隱形飢餓」
編譯:王巍
由於長期攝入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食物,目前全世界超過20億人因缺乏微量元素而患有營養不良;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食物通常以澱粉為主。這種糧食價廉易得,但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較低。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可以通過植物基因工程來改善這一問題,相關的成果已經在著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微量元素缺乏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缺乏鋅元素和維生素A可能會導致兒童死亡;缺乏鐵元素和葉酸會導致貧血以及認知發育障礙。但是一般情況下人們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缺乏微量元素,這就是「隱性飢餓」一詞的由來。從長遠考慮需要讓所有人都意識到營養健康的問題,並且保證人們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全年的均衡飲食。要想在中短期內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採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在過去20年裡,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利用傳統育種方式培育了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糧食作物,包括富含維生素A的甘薯和玉米,以及富含鋅元素的小麥和水稻等品種。雖然這些作物已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成功種植,並被證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是,傳統育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這篇前瞻性文章中,科學家們指出了如何通過基因工程進一步提升作物品質。Dominique Van Der Straeten表明轉基因方法可以比單獨使用傳統育種方法獲得更加富含微量元素的品種,從而提高營養功效;這一點已經通過土豆和水稻中的葉酸含量得到了很好的證實。此外她還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致力於減少收割後糧食中維生素的流失。
2016年世界糧食獎得主、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Howarth Bouis博士說到,窮人經常缺乏多種微量元素,因此通過基因工程在同一種作物中混合多種微量營養素顯得尤為重要。
哥廷根大學的Matin Qaim教授指出:基因工程可以在保證提高微量元素含量的同時提升作物的其他性狀,例如耐旱和抗蟲害等。好的品種應該結合這兩種優勢;不應該讓農民們在保證高營養或高產量之間做選擇。
儘管已經證明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和環境都是安全的,但許多人對基因工程仍持懷疑態度。公眾之所以保留這種態度大都是因為基因工程通常與大型跨國公司相關。但生物強化的作物由公共資金支持,並出於人道主義目的開發,這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公眾對其的接受度。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16090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