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快資訊】原創首發: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對抗「隱形飢餓」

2020-11-25 騰訊網

縱覽農業發展,請關注國科農研院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對抗「隱形飢餓」

編譯:王巍

由於長期攝入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食物,目前全世界超過20億人因缺乏微量元素而患有營養不良;其中發展中國家的窮人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他們的食物通常以澱粉為主。這種糧食價廉易得,但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含量較低。哥廷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可以通過植物基因工程來改善這一問題,相關的成果已經在著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微量元素缺乏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缺乏鋅元素和維生素A可能會導致兒童死亡;缺乏鐵元素和葉酸會導致貧血以及認知發育障礙。但是一般情況下人們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缺乏微量元素,這就是「隱性飢餓」一詞的由來。從長遠考慮需要讓所有人都意識到營養健康的問題,並且保證人們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全年的均衡飲食。要想在中短期內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採取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在過去20年裡,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利用傳統育種方式培育了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糧食作物,包括富含維生素A的甘薯和玉米,以及富含鋅元素的小麥和水稻等品種。雖然這些作物已在多個發展中國家成功種植,並被證明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是,傳統育種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這篇前瞻性文章中,科學家們指出了如何通過基因工程進一步提升作物品質。Dominique Van Der Straeten表明轉基因方法可以比單獨使用傳統育種方法獲得更加富含微量元素的品種,從而提高營養功效;這一點已經通過土豆和水稻中的葉酸含量得到了很好的證實。此外她還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致力於減少收割後糧食中維生素的流失。

2016年世界糧食獎得主、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Howarth Bouis博士說到,窮人經常缺乏多種微量元素,因此通過基因工程在同一種作物中混合多種微量營養素顯得尤為重要。

哥廷根大學的Matin Qaim教授指出:基因工程可以在保證提高微量元素含量的同時提升作物的其他性狀,例如耐旱和抗蟲害等。好的品種應該結合這兩種優勢;不應該讓農民們在保證高營養或高產量之間做選擇。

儘管已經證明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和環境都是安全的,但許多人對基因工程仍持懷疑態度。公眾之所以保留這種態度大都是因為基因工程通常與大型跨國公司相關。但生物強化的作物由公共資金支持,並出於人道主義目的開發,這可能會極大的提高公眾對其的接受度。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10/201016090222.ht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了自發光植物
    科學家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了自發光植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0:45:22 俄羅斯科學院Karen S. Sarkisyan研究團隊近期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產生了自發光植物。
  • 基因工程培育出「超級蒼蠅」:不僅吃得了有毒植物 還能使捕食者嘔吐
    基因工程培育出「超級蒼蠅」:不僅吃得了有毒植物 還能使捕食者嘔吐  Winnie Lee • 2019-10-03 18:
  •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環境工程 研究領域: 植物病原菌對殺菌劑抗藥性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環境微生物發酵工程、基因工程、基因組研究
  • 首次種植、收穫和烹飪利用CRISPR-Cas9進行基因編輯過的蔬菜
    2016年9月6日/生物谷BIOON/--很可能是有史以來首次,利用「基因剪刀」CRISPR-Cas9進行基因修飾過的植物被種植、收集和烹飪。瑞典于默奧大學植物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教授Stefan Jansson利用CRISPR-Cas9進行基因修飾過的蔬菜炒義大利麵食,然後給一名電臺記者吃。
  • 新藥物疫苗幫植物對抗病毒
    並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羅利市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植物病理學家Anna Whitfield表示。病毒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一種不斷演變的威脅,Whitfield說,新技術可以幫助農民對付不斷變化的病原體。 當一種病毒感染一個植物細胞時,前者通常會釋放核糖核酸(RNA)——以信使RNA或雙鏈RNA的形式存在。這些RNA會在細胞中穿行,幫助病毒複製。
  • 什麼是基因工程?轉基因與基因工程的區別!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生物體遺傳變異的規律,預先縝密地設計出改變生物遺傳特性的方案,有目的地去改造生物。如果說DNA雙螺旋模型開闢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紀元,那麼70年代末的基因工程技術的建立則將我們帶入了一個認識基因、改造基因、利用基因的新世紀。
  • 基因工程的應用與蛋白質工程的崛起
    基因工程的應用:植物上,利用基因工程研發的抗蟲轉基因植物不僅能讓作物免於蟲害還能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抗病轉基因植物,抗逆性轉基因植物等一系列的應用大大提升了作物的產量,利用轉基因改良的植物還能增加很多對人類有意的特性。
  • 五大院士點讚的中國原創: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全球首發
    「只需要輸入流程圖,平臺自動實現軟體的開發、測試、運維」,在11月17日下午,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全球首發的中國原創——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發布會」現場呈現了讓業內人士震撼的一幕:「一個普通的IT工程師通過飛算全自動軟體工程平臺,只輸入流程圖,不敲一行代碼就實現了後端開發,僅僅用28分鐘就完成了3個資深IT工程師近2
  •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微信公眾號 2020-09-30 11:04
  • 【高中生物】專題十三 | 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
    6.植物細胞工程兩大技術[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15分)基因工程中可以通過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回答下列問題。(1)基因工程中所用的目的基因可以人工合成,也可以從基因文庫中獲得。基因文庫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2)生物體細胞內的DNA複製開始時,解開DNA雙鏈的酶是________。在體外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時,使反應體系中的模板DNA解鏈為單鏈的條件是________。
  • 首款散光日拋隱形眼鏡亞洲首發,強生稱明年5月可在國內上市
    散光人士有福了,亞洲首款散光隱形眼鏡在進博會首發。一直以來,隱形眼鏡只能滿足近視人群的需求,無法同時滿足散光度數的矯正。本屆進博會,強生視力健推出全新「歐舒適日拋散光」隱形眼鏡,可大大提升散光消費者的佩戴體驗。而且,本款產品預計在明年5月可在本土市場上市。
  • 一文詳解基因編輯真菌原理-源井生物
    Red/ET重組系統是微生物基因編輯最經典的方法,可以實現對DNA分子的敲除、點突變、敲入等多種修飾。該技術已被廣泛地用於基因組DNA,如細菌人工染色體、大腸桿菌染色體等的遺傳修飾研究以及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和開發中。
  • TCX2基因:植物根幹細胞的「指揮家」
    在管弦樂隊中,不同的樂器組合在一起創造出了美妙的音樂,同樣,植物根幹細胞在不同的網絡中也發揮著不同的功能。近日,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TCX2基因在植物根幹細胞的「管弦樂隊」中扮演了「指揮家」的角色。
  •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新型微生物獲成功
  • 生物選修3-「基因工程」提問內容
    利用它在宿主細胞內對目的基因進行大量複製23、運載體上的結構: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複製原點24.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獲取目的基因;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基因工程的應用( 1)植物基因工程碩果纍纍植物基因工程技術主要用於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能力以及改良農作物的品質和利用植物生產藥物等方面。
  • 新材料ePTFE膜行業隱形冠軍泛亞微透首發上市
    10月16日,江蘇泛亞微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首發募集資金2.85億元,成為常州市今年以來第6家、累計第67家上市公司。上午9點30分,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蔡駿、泛亞微透董事長張雲共同為企業敲響開市喜鑼。
  • 基因工程能造超人,亦能造魔王
    也就是說,基因保存著相應種族所有的生物信息,所謂的生物信息是指,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需要做什麼事,長成什麼樣,都是基因已經設定好的。所以基因對生物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存在,如果能改變基因或者重組基因,是一件非常重要、甚至嚴重的事情。
  • 基因工程(第二版)
    自1994年起在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基因工程》和《遺傳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基因工程》國家精品課程及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各1項,湖南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項。主編教材2部,合編教材3部。獲「第11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1項,湖南師範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教學獎5項。主編的《基因工程》教材獲201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出版物獎(教材獎)二等獎。
  • 【國科快資訊】保護種子生物多樣性,這27家組織名單值得收藏!
    異地收集保存代表了目前最廣泛的保護策略,包括冷藏的種子,活的植物,或者離體保存的組織、DNA、胚胎或花粉樣本。 致力於保護作物生物多樣性的業界領先者Crop Trust表示:「基因庫提供了一種手段,可以長期經濟有效地獲得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 基因工程與基因板塊前景分析
    利用基因克隆技術不僅可以培育出自然界不可能產生的新物種,而且可以培養帶有人體基因的動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生產基因工程產品,還可製造用於人體臟器移植的器官,使人體能夠抑制對異體器官的排斥,從而解決供移植的人體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