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2020-11-29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吾國吾民】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打破傳統,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瞿依賢1929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素,造福成千上萬感染性疾病患者。90年後的今天,科學家研發出十幾大類上百種抗生素,幫助人類抵抗細菌侵害。

今年84歲的中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王以光告訴經濟觀察報,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沒有自己的抗生素工藝,從培養抗生素的菌種到抗生素藥物全都依賴進口。

現在,中國有了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製成功的、臨床有實用價值的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利黴素。

王以光是可利黴素的發明人,也是國內抗生素髮展史的見證者,見證了國內抗生素事業從無到有,也憑藉可利黴素開創了新的抗生素時代。

 可利黴素的創新

可利黴素的成功用了30年時間。

抗生素的研製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從微生物中找到菌種,這樣的菌種能產生新的化合物,也就是從傳統微生物自身的產物來發現新結構的藥物,紅黴素、青黴素、土黴素、氯黴素的發現都是基於這種方式。

第二種是半合成,借用一些微生物來源讓它產生母核,目前臨床用的最廣泛的頭孢類抗生素,就是把頭孢菌素作為母核,用化學的辦法來改造結構。

王以光介紹,用傳統方式發現抗生素有著極大的運氣成分。發現新化合物的機遇越來越少,因為全世界都在做,而且抗生素從發現到現在,能夠培養微生物、用現有技術發現新化合物的手段已經非常飽和。

可利黴素的研製是第三種方式:用基因工程的技術來改變某些基因,通過引進一些新的酶系,從而產生新的反應,最終形成新的化合物。可利黴素也因此成為首個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製的抗生素。「國內外還沒有成功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製出在臨床上有實用價值的安全可靠抗生素的先例。到目前為止,可利黴素是第一個。用基因工程的辦法來研製新藥,打破了傳統的模式。」王以光說,合成生物技術的優點在於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微生物菌種改造,用生化反應代替半合成,不僅效果更好、更加環保,對工藝的要求也比半合成低,易於實現量產。

創新的思路來自王以光的學習經歷。1979年,王以光被公派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進修,學習分子生物學。當時威斯康辛大學的生物化學系在全美排名靠前,有著強大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設備,從1979年到1993年,她多次去威斯康辛大學學習,加起來有五年的時間。接觸到一些新科技、新理念後,王以光萌生了用新技術研製抗生素的想法。

1986年3月,國家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期,基因工程技術在國內生物學界蓬勃發展,但用於新藥的研究還很少。王以光抓住了高科技立項的機會,在1988年申請下來抗生素基因工程項目,可利黴素的基礎研究工作由此開始。

新藥的研製是漫長的過程:2000年,可利黴素的臨床前研究完成,2001年拿到監管部門的臨床試驗批文,2009年完成臨床三期試驗,2014年已經通過新藥技術審評。後因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發生系列變化,並且增添了檢查臨床試驗數據原始記錄等要求,可利黴素後來又重新申報上市,今年6月正式拿到批文。

30年後,經歷了中國藥審制度建立以來最嚴格規定的可利黴素被列入科技部「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的最新成果。

 從進口依賴到填補空白

儘管可利黴素開創了新的抗生素研製方式,但在幾十年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抗生素事業,不管是菌種還是工藝,全都依賴進口。

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全國科技大會上,代表中央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以「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為指導方針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也明確要建立自己的抗生素事業的任務。

同年8月,中央衛生研究院正式改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並組建抗生素系,前蘇聯陸續派出包括全蘇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長利維託夫教授在內的有關專家前來協助抗生素工作的開展。

1958年10月上旬,中國醫學科學院抗生素系擴建為抗菌素研究所,「中國抗生素之父」「國內抗生素事業奠基人」張為申擔任第一任所長。

兩年後,在前蘇聯的列寧格勒化學製藥學院抗生素工藝系學習了5年的王以光回到國內,分配到抗菌素研究所。那一年,抗菌素研究所新進了12人,只有王以光是抗生素工藝背景出身。

「所謂建立自己的抗生素事業,就是要擺脫一切依靠外援的情況。」王以光說,那時老百姓治病需要吃的抗生素藥物全都是進口的,儘管當時國內已經有利用波蘭專家贈送的土黴素菌種完成土黴素試製的成功例子,但依然沒有自己的抗生素工藝。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在比較低的濃度下對其他生物有抑制作用,菌種是抗生素的根本。要想發展自己的抗生素事業首先必須擁有自己的菌種,用王以光的話說就是「菌種就是命根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同樣產生一個抗生素,來源不同的菌種產生的生理代謝也完全不同,所以有了菌種,還要建立自己的抗生素工藝,這樣才能發展自己的抗生素事業。

進入抗菌素研究所以後,張為申注意到王以光有抗生素工藝的學習背景,便將她分派到研究所的藥廠,直接做抗生素的研發工作。

中國醫學科學院抗菌素研究所成立以後,中國的抗生素事業開始向自力更生發展。1961年初,抗菌素研究所有科研人員取得了抗生素的突破性進展——成功研製出6-APA結晶(6-氨基青黴素酸),張為申為此特邀英國生化專家錢恩來華交流。

那次交流讓國內從事抗生素研究的人了解到國際上新型青黴素研究的最新進展,我國的抗生素事業與西方國家同步進入半合成時代。

國內有了抗生素工藝能夠自己生產,也掌握了菌種,迅速擺脫了抗生素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從生產品種看,1962年時,中國已能生產青黴素、青黴素V、鏈黴素、雙氫鏈黴素、土黴素、紅黴素、金黴素、氯黴素、新黴素、四環素、環絲氨酸等十多個抗生素品種,基本能滿足臨床的迫切需求,《規劃》中的抗生素研製任務也已經基本完成。

儘管有了半合成技術,從菌種中發現抗生素的傳統方式仍然佔據主流,王以光先後參與研製出的灰黃黴素、麥迪黴素、在螺旋黴素基礎上研製的乙醯螺旋黴素以及雷帕黴素等都屬此列。「這個階段是國外有什麼抗生素我們就做什麼抗生素,儘管因為菌種的差別在組份上可能有點差別,但總的來說還是同一類。」王以光說,這些抗生素的結構屬於me-too,國外有的抗生素我們也能合成,用不同的路線得到同樣的最終產物。但國內還沒有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抗生素品種。

不能永遠仿製

可利黴素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用生物工程中的基因工程技術來研製新的抗生素。

國內外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的新化合物眾多,但是至今沒有一個真正用於臨床。因為抗生素由多基因編碼的酶促的生化反應合成,外源基因的導入很容易破壞原有基因組的協調,往往產量極低,很難符合生產的要求,有的則產物毒性大。

可利黴素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王以光用堅持多年的誘變育種及分子生物學手段克服了這一問題。

作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1類新藥,可利黴素至今已獲國內專利16項。目前已經過美國FDA論證,經過必要的補充後有望進入美國市場。

王以光希望用基因工程合成抗生素的方法能夠延續,「可利黴素是1988年立項,當時的思路肯定沒有現在發達,但是我從路線上開闢了這條道路,我想還是能夠給後邊的人一些指引。」

她也坦言,抗生素的研製在目前依然難度較大,臨床的大量使用並沒有帶來研製工作的蓬勃發展,科研體制存在著一些問題:「現在的一些科研單位,考核晉升都以論文作為標準,但做研發很難寫出高水平文章。你看我研製了那麼多『黴素』,很多工藝都是不能公開的。」

抗生素在中國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已經存在過度使用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抗生素在醫院的使用率不超過30%,中國的使用率則曾高達70%。據統計,目前全國使用量、銷售量排在前10位的藥品中,抗菌藥物名列前茅。

王以光認為,中國是個大國,人口眾多,感染性疾病較多,所以抗生素用得多也是自然現象,但濫用的情況也確實存在。「臨床上有的沒有查明情況對症用藥,一來就用抗生素。用量大了以後人體的耐藥性增強了,對品種更新的要求也更高,但研發不可能做到那麼快。」

談到國內創新藥的發展,王以光認為國內創新藥還處於起步階段,很多藥並不是從源頭上實現了創新,而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了一點修改。「現在大環境和政策越來越好,不可能永遠走在別人後邊仿製,以後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本土創新藥出現,這是一定的。」

相關焦點

  • 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打破傳統 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
    【吾國吾民】新抗生素時代開創者王以光:打破傳統,用基因工程研製新藥瞿依賢1929年,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黴素,造福成千上萬感染性疾病患者。王以光介紹,用傳統方式發現抗生素有著極大的運氣成分。發現新化合物的機遇越來越少,因為全世界都在做,而且抗生素從發現到現在,能夠培養微生物、用現有技術發現新化合物的手段已經非常飽和。可利黴素的研製是第三種方式:用基因工程的技術來改變某些基因,通過引進一些新的酶系,從而產生新的反應,最終形成新的化合物。
  • 國際首例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誕生—新聞—科學網
    或將推動國產海水養殖動物疫苗從單聯走向多聯時代
  • 中國優質工程建設發展計劃-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遺傳學為理論基礎,基因工程技術為基因結構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基因工程為人類提供了大量優質的發酵產品,還在環境治理、金屬提取、臨床診斷、基因治療和改良農作物方面有了突出成就。基因工程的出現,為臨床醫學和提高農作物產量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基因研究不僅能夠為篩選和研製新藥提供基礎數據,也為利用基因進行檢測、預防和治療疾病提供了可能。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推動了基因工程的迅速發展。
  • 國際首例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誕生
    近日,針對弧菌病研發的大菱鮃(俗稱多寶魚)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正式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該疫苗與2017年誕生的針對腹水病的大菱鮃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聯用後,多寶魚的養殖死亡率有望被控制在10%以內,並有效降低養殖用抗生素的使用。 這一成果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歷時18年探索取得的。
  • 基因工程與基因板塊前景分析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的是要破譯出基因密碼並將其序列化製成研究藍本,從而對診斷病症和研究治療提供巨大幫助。那時候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癌症、愛滋病等絕症被攻克;人類可以通過基因克隆複製器官和無性繁殖;基因診斷和改動技術可以使人類後代不再受遺傳病的影響;而且人類將進入藥物個性化時代,人類的生命也將延長。正是由於這些新技術和新領域的不斷出現和日新月異,人類在新世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
  • 15款吸入劑新藥亮相 首個吸入抗生素將誕生!
    米內網數據顯示,目前有93個吸入劑(以藥品名+申報企業名計)以新分類報產,9個已獲批生產並視同過評;17個吸入劑品種暫未有仿製藥獲批,正大天晴、四川普銳特、長風藥業分別有3個、3個、2個品種獨家報產;首個國產1類新藥誕生,15款吸入劑新藥在研(4個為1類新藥),國內首款吸入抗生素如箭在弦。
  • 面對超級細菌 單抗成為後抗生素時代利器
    因此,生存下來的細菌如同練就了金剛不破之身,可以對多種抗生素耐藥,逐漸形成多重耐藥菌、廣泛耐藥菌以及泛耐藥菌。令人擔憂的是,新藥研發效率低下,後勁乏力,治療細菌感染的傳統抗生素承受巨大壓力,人類健康面臨嚴峻挑戰。這引起「後抗生素時代」的恐慌,如同抗生素髮明並廣泛應用之前那樣,人類面對細菌感染無藥可治。
  • 深耕基因工程30年,三元基因將徹底打開業績和估值空間!
    /01/獨創國內第一個基因工程 I 類新藥三元基因是中國基因工程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開發領域的領先企業,是中國第一家以基因工程專有技術命名的企業,由「病毒鬥士」侯雲德院士與程永慶先生於1992年共同創立。
  • 20年奮戰抗生素耐藥難題,結核病新藥能否打破僵局?
    原創: 菜菜 返樸2019年8月14日,美國FDA宣布,批准結核病新藥pretomanid上市,與貝達喹啉(bedaquiline)和利奈唑胺(linezolid)聯用,三管齊下,以三種不同的方式同時攻擊那些已經對一線抗結核藥產生耐藥性的結核桿菌,治療特定高度耐藥肺結核患者
  • 基因工程都有什麼用?
    他在分子生物學和農業基因工程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是我國首位因此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科學家獎的人。)1. 基因工程概念的提出基因工程是20世紀70年代醞釀出的一項新技術。它也被很多人稱為生物工程,有些地方(如我國臺灣)還稱作生命技術。人類發現,通過基因工程我們幾乎能跨越物種,實現任一生物基因的改良或轉移工作。
  • 新世紀,人類邁入後基因組時代(二)
    新世紀,人類邁入後基因組時代(二)http://business.sohu.com/1、功能基因組學是基因組時代的核心和焦點。其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如何識別基因組組成元素及注釋重要元素的功能。已經知道,蛋白質是生命狀態的直接體現。
  • 提取上千土壤樣本的細菌DNA發現新抗生素
    (原標題:提取上千土壤樣本的細菌DNA發現新抗生素:能殺多重耐藥菌)
  • 陳薇團隊為新冠康復者研製新藥
    陳薇團隊為新冠康復者研製新藥除了新冠疫苗,陳薇院士還率領團隊研發新藥,加緊研製針對特異性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單抗藥物,以及改善新冠肺炎康復者肺纖維化程度的生物新藥,爭取儘快進入臨床試驗。期待!加油!
  • 第三代亞單位或基因工程/多肽疫苗研發方興未艾
    因此,目前又進入到第三代亞單位或基因工程/多肽疫苗的研發。  根據疫苗研發技術的發展,當前疫苗的種類可以分為亞單位疫苗、基因重組疫苗、合成多肽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載體疫苗。其中基因重組疫苗又分為重組DNA疫苗、重組活疫苗、雜交株活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免疫球蛋白載體疫苗又可分為抗毒特性抗體疫苗、表位嵌合免疫球蛋白等。國內外疫苗研究在研發人士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不少新進展。
  • 100%臨床有效 廣譜抗生素新藥2期臨床
    不動桿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概率為50%。D類β-內醯胺酶的表達,經常與A和/或C類β-內醯胺酶一起,導致不動桿菌對β-內醯胺類抗生素,如舒巴坦的耐藥性。舒巴坦是治療不動桿菌感染的少數幾種抗生素之一,目前,這些治療選項都有療效差和耐受性差的問題。
  • B肝在研新藥基因工程,T細胞過繼轉移,臨床前開發思路及進展
    B肝在研新藥基因工程以上就是通過載體疫苗開發慢性B肝新藥的思路及藥物研究進展,還有基因工程T細胞的過繼轉移新方法進行研發。T細胞表達HLA I 類限制性表位的T細胞過繼治療,是目前全球針對該靶點開發新藥的一種可行抗HBV方法。
  • 包子講述基因工程
    現在的時代,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把一個東西加上工程兩個字,例如生物工程、種子工程、醫學工程、計算機工程、蛋白質與酶工程、環境工程。當然,也有我們今天要說的基因工程。我們首先說下基因是什麼,基因工程就是改基因的工程,基因這個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有2~3萬個基因,而每個人大約有40-60萬億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有全部基因。我們每呼吸一口氣都有無數的微生物被我們呼吸到體內,而這些微生物也有他們自己的基因,所以傳染性致病微生物的基因在我們體內表達,我們就可能得傳染病啦。
  • ...封面:MIT研究者用AI系統發現超強抗生素,能殺滅多種超級耐藥菌
    「我們想開發一個平臺, 讓我們利用人工智慧開啟一個抗生素藥物發現的新時代,」論文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科學系教授 James J. Collins 說,「我們的方法揭示了這種神奇的分子,它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強大的抗生素之一。
  • 禽流感基因工程三聯疫苗成功上市
    3月30日在海南博鰲宣布,他們聯合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歷時6年研製的中國首創雞新支流(Re-9株)基因工程三聯疫苗成功上市。我國H9亞型禽流感疫苗自此邁入基因工程時代。禽流感是一種烈性傳染病,其中的H9亞型禽流感嚴重影響家禽生產性能,蛋雞產蛋率下降,肉雞生長緩慢。它還具有直接感染人或者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提供內部基因等潛在能力。此前,傳統疫苗走過了組織毒和細胞毒時代,作為第三代的基因工程疫苗主要是利用DNA重組、基因缺失或蛋白表達等生物技術生產的疫苗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