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例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誕生

2020-12-06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5月6日電 (記者 姜泓冰)多寶魚好吃,養殖過程中卻容易因腹水病和弧菌病引發大規模發病和死亡。近日,針對弧菌病研發的大菱鮃(俗稱多寶魚)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正式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該疫苗與2017年誕生的針對腹水病的大菱鮃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聯用後,多寶魚的養殖死亡率有望被控制在10%以內,並有效降低養殖用抗生素的使用。

這一成果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歷時18年探索取得的。該團隊為我國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核心技術與產品支撐,也為我國水產疫苗的產業化開發提供了技術體系與標準模式。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但近年來病害問題日漸突出,水產動物病害種類達200餘種,每年養殖病害發病率達50%,平均死亡率達30%。養殖戶慣用抗生素應對海水魚類病害,但以化學藥物為主的病害防控方案已深層次影響到水環境安全、水產食品安全以及人類健康,成為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從2001年開始從事水產病原致病機制研究及疫苗創製工作,在國內最早建立基因工程減毒活疫苗的設計與開發平臺,以期建立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控策略,推動水產養殖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項目的資助下,「海洋鰻弧菌減毒活菌疫苗的研製」項目率先開展。

弧菌病主要病原體為鰻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張元興團隊在建立和闡明相關毒力基因組生物信息學的基礎上,利用敲除相關毒力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手段構建環境安全、經濟、高效價的新型減毒活菌疫苗株。與傳統的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相比,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能夠有效激發細胞和體液免疫,並能通過簡單的浸泡操作完成規模化免疫接種,因而具有突出的應用優勢。

減毒活疫苗的開發需要精確調控免疫保護力與生物安全性之間的平衡,減毒靶點的選擇和組合設計是產品創製的核心。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構建開發策略中的基因缺失是其技術關鍵所在。團隊核心成員劉琴教授、王啟要教授等在對鰻弧菌、愛德華氏菌等毒力基因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國際上的相關經驗,確立了減毒活疫苗構建策略:一是選取影響病原菌在宿主體內定殖能力的芳香化合物代謝途徑合成基因作為基本缺失靶基因,實現病原菌無法在侵染魚體內增殖存活的目的;二是篩選適宜的毒力因子合成基因作為缺失靶點,使其毒力合成能力喪失;三是建立並完善適用於病原菌的無標記缺失技術平臺,採用該技術平臺,實施靶基因的框內定向缺失,構建獲得目標病原株的靶基因單缺或雙缺的無標記突變株作為減毒疫苗株候選株。

歷經18年努力,該團隊終於在國際上率先構建成功不攜帶任何外源基因片段的鰻弧菌減毒活菌疫苗株。在田間預試驗中,1萬尾規模的大菱鮃幼魚在簡單浸泡免疫給藥(1-3 min)後,即可實現弧菌病3個月80%以上的有效免疫保護力。免疫後經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產品質量檢測,魚體內殘留毒性安全指標優於國家標準。不僅是大菱鮃,對石斑魚、大黃魚、牙鮃等海水魚均具有免疫保護力。

2010年,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研發成果轉化給上海浩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校企協作下完成新藥註冊,2019年4月正式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這是國際上首例被行政許可的海水魚類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代表著我國水產疫苗研發的綜合技術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前列。團隊主要成員馬悅博士、劉曉紅博士、吳海珍教授和肖婧凡副教授等在病原診斷、疫苗評價、臨床試驗、生產應用等各個環節作出了積極貢獻。

「海水魚發病,受病原、季節、地域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苗聯用可以更加有效對病害進行防治。」劉琴教授說,中國的海水魚疫苗屈指可數,而國際上,挪威對三文魚疫苗的研發已經發展到7聯苗,日本也實現了3聯苗的突破。目前,該團隊已在布局愛德華氏菌活疫苗和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的聯合應用,為推動國產海水養殖動物多聯活疫苗的誕生,加快推進中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而努力。

(責編:葛俊俊、韓慶)

相關焦點

  • 國際首例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誕生—新聞—科學網
  • 成功率極高可利用工廠化大菱鮃養殖水池和設備養殖星鰻
    成功率極高可利用工廠化大菱鮃養殖水池和設備養殖星鰻星鰻( Astroconger myriaster )隸屬鰻鱺目、康吉鰻科、星鰻屬。星鰻形似河鰻,體表光滑,腹面白色、背面灰褐色,體側、頭部具有白點。3.鰻苗收購 收購本地春、秋季自然海域漁船所捕的鰻魚,規格大的星鰻直接用於加工、銷售,規格小的作為養殖用苗(一般 30~100 克/尾),價格 40 元/千克。因鰻苗收購離養殖基地近,運輸中用車載充氧設備自動充氧即可,無需用液態高壓氧充氧。
  • 低鹽脅迫下大菱鮃肝臟脂質代謝紊亂的轉錄組分析
    大菱鮃是我國北方沿海捕撈的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低鹽脅迫是大菱鮃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然而,大菱鮃對低鹽脅迫的反應機制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特別是在代謝方面。本研究通過肝臟轉錄組分析,研究了大菱鮃對不同鹽度條件(0PSU淡水和30PSU海水)反應的基因和途徑。同時檢測相關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共鑑定出826個差異表達基因,其中245個下調,581個上調。
  • 首例MSTN基因編輯湖羊在江蘇誕生
    首例MSTN基因編輯湖羊在江蘇誕生 2021-01-06 1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圖)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圖) 2018-11-26 12:16:17來源:人民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豬誕生
    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豬誕生"← →"翻頁 在廣州九龍鎮有一座 "豬賓館",生活著一群不尋常的實驗小豬,它們能模擬人類的疾病,這裡的科學家精準地把人突變的亨廷頓基因
  • 平均產量35斤/方,山東工廠化養蝦模式大揭秘
    主要有兩種代表形式:一是專業打造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另一種則是由原來的大菱鮃、海參、鮑魚、鰻魚等品種養殖池改造轉養的,如東山鮑魚池、長樂鰻魚池、山東/遼寧/河北大菱鮃/海參池等。一方水產35斤蝦?這聽起來略顯誇張的數據,在山東濰坊卻已成為尋常事。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山東,踏尋濰坊,探索工廠化養蝦成功的秘訣所在。
  •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據人民網11月26日報導,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眼睛在左是鮃 眼睛在右是鰈
    眼睛在左是鮃 眼睛在右是鰈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07.17 星期五 昨日,記者採訪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專家了解到,這四種魚分屬鰈形目魚類的鮃科和鰈科,外形極為類似,而區分鮃鰈的要領則是「左鮃右鰈」。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偉探訪 外表類似價不同    昨日,記者來到南山水產批發市場,在一家水產攤位上,記者看到三種外表極為類似的魚擺放在一起。「要偏口魚?絕對新鮮。」攤主叫住記者,拿起兩條魚扒開魚鰓向記者展示魚的新鮮程度。
  • 陳松林手繪魚類基因圖譜 國內率先建立「魚類精子庫」
    主要從事魚類基因資源發掘、性別控制、抗病分子育種、細胞培養及精子冷凍保存等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生物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黃海水產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水產基因組與細胞工程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水產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產學會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特聘專家。青島2035年將全面建成國際海洋名城。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生命進化歷史上,細菌和病毒進行鬥爭產生的免疫武器,簡單說就是病毒能把自己的基因整合到細菌,利用細菌的細胞工具為自己的基因複製服務,細菌為了將病毒的外來入侵基因清除,進化出CRISPR系統,利用這個系統,細菌可以不動聲色地把病毒基因從自己的染色體上切除,這是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我國誕生 「轉基因人」是否違背倫理...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人類已可實現基因編輯:更強壯的軀體,可選擇的發色,更低的基因遺傳病發病率…但基因組編輯技術CRISPR-Cas9的發明團隊卻呼籲暫停:所有人類都有責任考慮這項科技的後果。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世界首例克隆山羊誕生在中國,健康生活16年,這位院士功不可沒
    1980年,兩隻鮮胚胎移植山羊在這所學校誕生。1984年,西農大建立了山羊胚胎工程實驗室。張湧一直專注於哺乳動物培育生物工程的理論及技術研究。1996年,西農大畜牧系的種羊場專門劃給了張湧作為哺乳動物發育生物工程科研基地。
  •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人類需要「基因改造的嬰兒」麼?
    科幻題材影視劇中基因技術定製和改造人類的案例竟然成真了。 11月26日,人民網報導,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 世界首例!一對基因編輯雙胞胎在中國誕生 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賀建奎實驗室 供圖  人民網深圳11月26日電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中國首位,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CRISPR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2018年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
  • 我國誕生世界首例神經疾病基因敲入豬(組圖)
    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經過4年努力,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症基因敲入豬,能精準地模擬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
  • 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
    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吳凡 水產養殖網 2019-07-22 11:36:00> &nbsp&nbsp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Aquaculture的文章:創傷弧菌感染印度浮式網箱養殖的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 世界首例轉人防禦素基因克隆奶牛在陝誕生
    支勇平/攝    11月25日,由我國著名動物胚胎工程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湧歷時10年主持培育的世界首例轉人防禦素基因克隆奶牛,在陝西楊凌科元奶牛場通過剖腹產降生。這頭克隆奶牛體重達40.1公斤,體質健壯,毛色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