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

2020-11-28 中國水產養殖網

論文解讀--創傷弧菌感染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

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吳凡 水產養殖網 2019-07-22 11:36:00

&nbsp&nbsp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來自Aquaculture的文章:創傷弧菌感染印度浮式網箱養殖的基因改良羅非魚病理學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nbsp&nbsp據報導,在印度喀拉拉邦高知縣海水漂浮網箱養殖的基因改良羅非魚亞成體中爆發了皮膚潰瘍病。研究者將來自不同病魚的各種組織(血液,腎臟,肝臟,脾臟和腦)進行細菌分離以得到致病菌。根據常規微生物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鑑定為創傷弧菌。另外,分離株中存在對魚類毒力特異的創傷弧菌標記物。通過感染試驗證實了創傷弧菌的致病性。基於pilF多態性的PCR和vvhA基因序列表明本實驗分離的創傷弧菌對人類具有潛在危險。該菌株可在健康魚血清中快速繁殖。在較高溫度下,病原體的血清存活率顯著增加(p≤0.05);這可以解釋創傷弧菌在高溫下感染能力的增加。
&nbsp&nbsp
結果如下:

發病的羅非魚


&nbsp&nbsp病魚皮膚顏色變深,鰭上的外部出血,眼睛角膜混濁,下腹部和下頜部區域發紅,鰓蒼白。腹腔內全身脂肪堆積,血管充血,蒼白肝臟,胃內黏膜充血,充滿黃色透明凝膠狀液體,充滿膽囊,腎臟和脾充血腫大。

創傷弧菌毒力株特異性毒力標記物PCR擴增


&nbsp&nbsp基於常規微生物學方法和物種特異性引物PCR,將感染性細菌鑑定為創傷弧菌。

組織病理學檢測


&nbsp&nbsp圖a&nbsp肝實質血管充血;&nbsp圖b&nbsp膽管上皮出現肥大性變化;&nbsp圖c&nbsp紅細胞替代壞死的肝細胞;&nbsp圖d&nbsp脾實質中含鐵血紅素增加

感染實驗


&nbsp&nbsp在實驗感染期間觀察到的肉眼可見的損傷。圖a:腹水;&nbsp圖b:皮膚上出現瘀點;&nbsp圖c:鰭底部出血;&nbsp圖d:尾鰭出血。

LD50的測定


&nbsp在不同劑量的創傷弧菌感染羅非魚幼魚,圖為感染後羅非魚累積死亡率%(CMR)。圖a:為浸泡式感染後的CMR%;圖b為注射感染後的CMR%。

基於16S&nbsprRNA基因序列的系統發育分析


&nbsp&nbsp基於16S&nbsprRNA基因序列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分離菌株是創傷弧菌,命名為Vibrio&nbspvulnificus&nbspCMFRI/VV-02。

血清中細菌存活


&nbsp&nbsp25℃、28℃、31℃,CMFRI/VV-02菌株在羅非魚血清中孵育4小時,PBS中作為對照,顯示31℃時血清中菌株存活率在統計學上顯著更高(p≤0.05)。

vvhA基因序列分析


基於vvhA基因序列系統發育進化樹,顯示CMFRI/VV-02菌株屬於創傷弧菌Group&nbspI組。

基於pilF多態性的PCR


PCR擴增pilF基因片段,獲得~338bp的預期擴增子。

抗生素敏感性試驗
&nbsp&nbsp利用9種不同類別的23種抗生素進行分離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試驗,結果顯示CMFRI/VV02菌株僅對3種抗生素即頭孢西丁(CK30),粘菌素(CL10)和頭孢呋辛(CXM30)具有抗性或中度抗性。

總結:
&nbsp&nbsp本文首次描述了印度羅非魚網箱養殖中創傷弧菌爆發的病理特徵。羅非魚的快速生長以及高放養密度和高水溫可能是爆發的原因。基於pilF多態性的PCR和CMFRI/VV-02株的vvhA基因序列表明,感染的羅非魚可能造成公共健康危害,魚類養殖者應在弧菌病爆發期間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和管理措施,包括降低養殖密度,迅速清除垂死的魚,改變養殖籠的內部結構及其位置,並進行遮蔭處理。同時,在未來的研究中,建議進一步研究網箱養殖場中創傷弧菌的流行和種群結構以及開發適當的預防性管理措施,包括有效的疫苗或拮抗和免疫刺激飼料。


(本文已被瀏覽 10293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微生物學】創傷弧菌
    (圖片源於網絡)   大家好,我是創傷弧菌,你們有時也叫我海洋弧菌。科學家們給我起的名字是Vibrio vulnificus,屬名Vibrio表示我是弧菌屬的一員,除了我,這個屬裡面還有大名鼎鼎的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它們可以讓人類上吐下瀉,跟我一樣是狠角色。再加上腸炎弧菌,我們三個被稱為造成人類感染的三大弧菌。vulnificus是我獨特的名片,表示創傷,從創傷侵入人體就是我最喜歡的方式啦,接下來,就讓我把強大的自己介紹給你們吧!
  • 壯漢吃螃蟹2天後死亡 被確診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醫生說,奪去阿峰生命的是夏季比較高發的海洋創傷弧菌。吃兩螃蟹壯漢小腿紅腫2天後死亡阿峰是溫州泰順人,平時喜歡喝酒,患有酒精性肝病。6月11日那天,阿峰吃了兩個螃蟹,第二天就發現小腿有紅腫,以為是撞到哪裡了,他並沒在意。但到了第三天早上,紅腫從小腿蔓延到了大腿,小便急劇減少,還出現了休克。
  • 蝦尾刺破手指身亡 疑似感染"海洋創傷弧菌"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導致王大媽死亡的主要原因,疑似其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該細菌是一種相對罕見且十分兇險的細菌,感染後48小時內死亡率超過50%。據了解,江蘇省曾救治過該病病例不到10例。急診科主任王言理帶領科室醫生立即邀請全院10多個科室骨幹和國內知名重症專家前來聯合會診,經過會診討論,王大媽疑似感染上比較罕見的「海洋創傷弧菌」細菌。不幸的是,雖然醫護人員用盡各種辦法盡最大努力日夜監護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回王大媽的性命。那麼,王大媽疑似感染的「海洋創傷弧菌」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細菌呢?
  • 論文解讀: 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研究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的文章: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研究
  • 論文解讀:DCI,抗壞血酸鈉(維生素C鈉)有助滷蟲抵抗哈維氏弧菌的感染
    本文利用無菌滷蟲和致病菌哈維氏弧菌為宿主-病原模型研究發現,適宜的抗壞血酸鈉劑量預處理滷蟲,可促進過氧化氫的合成,有助於滷蟲抵抗哈維氏弧菌感染。而且會激活熱激蛋白70(Hsp70)的表達,其又激活機體抗氧化保護系統和免疫系統。利用RNAi技術發現,在NaAs 預處理下,Hsp70表達上調,有助於提高滷蟲在哈維氏弧菌感染下的存活率。
  • 羅非魚湖病毒你了解多少
    本刊訊 2018年6月18日—24日,全國水產技術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與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中山大學和中國-東協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共同主辦了FAO羅非魚湖病毒病防控技術國際培訓班。
  • 廣東海洋大學魯義善教授告訴你弧菌到底有多可怕!
    由於本人長期從事弧菌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在微信或QQ諮詢我的人也不在少數。大家關心的問題已經從弧菌可導致魚蝦貝等生病,升級為弧菌對人類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問題。那麼,弧菌到底有多可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 論文解讀:JAM,三種不同方法對可培養霍亂弧菌豐度的監測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的文章:三種不同方法對浴場可培養霍亂弧菌流行和豐度的檢測
  • 論文解讀--白斑綜合症病毒感染對中國明對蝦Ras基因的影響
    論文解讀--白斑綜合症病毒感染對中國明對蝦Ras基因的影響出處:公眾號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作者:吳凡 水產養殖網 2019-11-22 09:27:00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白斑綜合症病毒感染對中國明對蝦Ras基因的影響,引用信息如下:
  • 你愛吃的羅非魚,有麻煩了……
    「我們確實需要描述性和分析性的流行病學研究,以幫助我們了解該領域的情況。」挪威獸醫研究所獸醫流行病學家Mona Dverdal Jansen說。在此期間,WorldFish的研究人員正在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合作,培育能抵抗這種病毒的尼羅羅非魚。2018年在馬來西亞WorldFish池塘暴發的疫情正在幫助他們識別有希望的基因變異。
  • 專家解讀:汙染≠感染 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專家委員會淡水魚組組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產病害防治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曾令兵表示,解讀漁業涉新冠病毒文獻務必要嚴謹。「汙染」與「感染」,一字之差,謬誤千裡;任何物品或食品都有可能通過各種途徑被病毒汙染,但這和病毒感染是兩碼事。新冠病毒可能汙染水產品,但不可能感染魚類等水生動物。
  • 論文解讀--羅湖病毒可從親魚傳播至其生殖器官和受精卵
    論文解讀--羅湖病毒可從親魚傳播至其生殖器官和受精卵出處:公眾號水生動物健康評估 作者:小破同學 水產養殖網 2019-11-06 11:21:00 今天為大家帶來一篇《羅湖病毒可從親魚傳播至其生殖器官和受精卵》的文獻解讀,引用信息如下:
  • 蛙虹彩病毒也能感染羅非魚引起大量死亡
    早在1997年,澳大利亞詹母斯庫克大學的Ariel E等研究報導了養殖羅非魚感染蛙虹彩病毒(Ranavirus)病的事件,感染病毒的羅非魚魚種於兩個月內死亡率達到100%。這給羅非魚的養殖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 報告顯示近年來美國東海岸的弧菌感染病例大幅增加
    這種細菌可以通過接觸水源感染,很容易通過小傷口或瘡口感染人們。細菌可以在幾天內致死,或者即使不致命也會引起劇痛。來自兩個州的報告顯示,一種名為弧菌的細菌的感染率正在穩步上升,並且在過去的十年或更長時間裡一直如此。
  • 國際首例大菱鮃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誕生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從2001年開始從事水產病原致病機制研究及疫苗創製工作,在國內最早建立基因工程減毒活疫苗的設計與開發平臺,以期建立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控策略,推動水產養殖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項目的資助下,「海洋鰻弧菌減毒活菌疫苗的研製」項目率先開展。
  • 魚刺扎手可感染細菌,嚴重者需重症監護或截肢,貴陽1男子已中招
    貴陽一男子7月28日在殺魚時,被魚背鰭上的刺戳破了手指,感染了一種被稱為創傷弧菌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創傷弧菌是屬於弧菌屬,在顯微鏡下呈現出彎曲的形狀,尾巴有一根鞭毛。弧菌屬的細菌裡面有一種很著名的致命細菌,叫做霍亂弧菌。
  • 空氣耐藥性基因不宜隨意解讀
    論文提到,從北京一次霧霾天的14份空氣樣本中檢測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這篇論文被眼尖的新媒體注意到了,相關解讀陸續出現——《呼吸的痛!北京等地霧霾中發現耐藥菌》、《北京霧霾中發現有耐藥菌,「人類最後的抗生素」對它束手無策》、《北京霧霾中含有耐藥菌60餘種 將導致藥物失去作用》……很多讀者一看就蒙了:「還敢呼吸嗎?空氣都變異了?」
  • 北大研究人員:其變色基因或源自細菌
    日前,科學家們在研究章魚、烏賊、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夢幻般的彩虹體色時發現,相關基因在數億年以前,可能是從細菌中,漂移到了章魚、烏賊和魷魚體內。該論文近日發表在《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並被選為封面文章。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