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018年6月18日—24日,全國水產技術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與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中山大學和中國-東協海水養殖技術聯合研究與推廣中心共同主辦了FAO羅非魚湖病毒病防控技術國際培訓班。培訓班的相關報告和TiLV相關學術論文等材料,可在FAO官網下載。
羅非魚湖病毒病是一種具有極強傳染性的水生動物新發疫病,養殖和野生羅非魚都可能感染,患病死亡率為20%-90%。其病原是RNA病毒,由10個獨特的基因片段組成,直徑55-100nm,是正粘病毒科的一種新型病毒。
羅非魚湖病毒病符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水生動物衛生法典對新發疫病的定義,即「一種疫病,不在已收錄的疫病名錄中,並對水生動物或公共衛生產生重大影響,其致病病原是1)由已知病原體進化或發生變化,其宿主和載體範圍擴散到新的物種,或新的地理區域;2)新認知的或被懷疑的致病因子。」
從2017年至2018年初,在美洲、亞洲和中東的六個國家和地區向OIE報告了羅非魚湖病毒感染。2011年8月在以色列首次發現,2015年10月在泰國報導,2017年5月至9月在菲律賓發現,緊接著2017年7月和8月中國臺北和馬來西亞相繼報告,2017年11月秘魯報告TiLV陽性。截止到目前,依據發表的學術論文,TiLV在厄瓜多、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烏幹達等國家也有發現,受感染的養殖羅非魚品種有7種之多。
患病羅非魚食欲不振,遊動緩慢,聚集在池底,成群活動行為減少;皮膚損傷和潰瘍,眼部異常,晶狀體渾濁等。組織學病變主要發生在腦、眼和肝臟。組織病理學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合胞體肝炎,在肝臟、腦和脾均有合胞體產生。
(a)正常肝臟組織切片;(b)出現合胞體病變的肝臟組織切片(照片由H.T. Dong 提供)
為防止新發外來疫病的引入、傳播和擴散,建議採取如下防控措施:
1.制定國家應急預案,建立TiLV的檢測標準,強化對TiLV的診斷能力,開展主動監測;
2.加強進出境檢疫,使用SPF羅非魚苗種,並加強活的羅非魚的流動監管;
3.對羅非魚養殖場實行生物安保管理措施,有效防控導致病原引入的各類風險點。
關於「FAO羅非魚湖病毒病防控技術國際培訓班」更多詳細資訊和TiLV學術論文,可在FAO官網下載:
http://www.fao.org/fi/static-media/MeetingDocuments/TiLV/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