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中華
「羅非魚也能在鹹水裡養殖,不會吧?」在白雲區神山鎮從事多年羅非魚養殖的劉老闆對記者的話表示懷疑。在大多數人印象中,羅非魚是淡水魚類,鹹水養殖卻鮮有報導,其實羅非魚為廣鹽性魚類,不僅能在淡水中養殖,也能在鹹水中養殖。
鹹水羅非肉質好 市場差價不大
羅非魚鹹水養殖,受環境影響一般局限在沿海、河口地區,如廣東珠海、湛江、海南文昌等地。經過長時間的摸索,逐漸形成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在珠海金灣區平沙鎮,養殖面積達到1.3萬畝。
據珠海水產技術推廣站羅工介紹,鹹水養出的羅非魚,肉質優於淡水養殖的羅非魚。「主要表現在肉質鮮甜,細嫩。」而在湛江、海南等地,該模式也有分布。在海南做飼料生意的阿勝告訴記者,在當地市場上,鹹水羅非魚價格比淡水的要高0.5-0.8元/斤,「主要在肉質細嫩、韌性有區別,大部分居民更願意購買。」
上海海洋大學李思發教授認為,鹹水羅非魚肉質結實,無土腥味,在香港可以賣到普通石斑魚的價格,很有前途。目前大陸消費者對鹹水羅非魚不大了解,不接受相對較高的價格,也影響了養殖者的積極性。
雖然鹹水羅非魚在零售市場上價格有一定優勢,但作為羅非魚最重要的銷售途徑——加工廠對此好像並不認同。據珠海某羅非魚加工廠內部人士透露,羅非魚一般是加工成魚片出口,在經過中間工序後,兩者質量上並沒有顯著差異,「我們賣到美國的魚片價格變化不大,所以收購價不會體現出很大差異。」而珠海市羅非魚辦公室廖主任表示,現在加工廠收購羅非魚報價,鹹水羅非魚與淡水羅非魚並沒有什麼區別,每斤差價在兩毛左右。
魚蝦混養病害少 綜合效益明顯
鹹水養殖羅非魚一般採取混養南美白對蝦的模式,這能保證養殖風險小,而且利潤也豐厚。張老闆是珠海市金灣區的養殖戶,自己有兩個8畝的魚塘。他的模式是蝦苗放養密度在3-5萬/畝,羅非魚放養密度在2000-3000尾/畝,羅非魚一年出一造,白對蝦輪捕輪放,年終羅非魚畝產3000斤左右,白對蝦畝產300-500斤。按照今年的苗種、飼料價格,羅非魚養殖成本在4元左右/斤,除去各項開支,能達到羅非魚保本,白對蝦純賺的目標,畝純利潤在4000元以上。
「鹹水養殖羅非魚在技術上跟淡水養殖還是存在一些差異」,首先是羅非魚苗要有『鹹化』過程。像我們這裡,從清明一直到中秋節期間雨水較多,鹽度也就在3‰-8‰,大部分都在10‰以下,所以一般魚苗『鹹化』到3‰就差不多了。」張老闆一般先放蝦苗,約20天後再放羅非魚苗,此後蝦苗可以輪捕輪放。
據羅工介紹,在投餵飼料方面,當地有兩個方法:一種是全程使用羅非魚料,第二種是在前期少量投餵蝦料,後期使用羅非魚料。「通過我的了解,其實兩者並沒有明顯區別,總體蝦料投餵量很少,從成本上計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羅工同時表示,這種模式還有一個優點是病害少、用藥少,兩個養殖品種食物鏈可以互補,發生大規模疾病損失的可能性小,所以這種模式收益很穩定。
沿海地區可推廣 混養模式需借鑑
據了解,羅非魚以其優良的養殖性能,在我國已有大規模養殖,目前探索出的鹹水羅非魚混養模式,已經證明具有獨特的優勢,不僅改善了現有鹹水養殖模式,也為鹽鹼水域開發利用提供的新的品種。沿海地區有天然鹹水優勢,可以推廣這種模式。
目前,珠海市正準備為當地羅非魚申請綠色食品認證,以便推廣鹹水羅非魚的終端消費市場,促進該產業發展。處在廣州白雲區神山鎮的羅非魚養殖戶劉老闆,對鹹水羅非魚混養模式也充滿了興趣,但本地沒有鹹水資源,受到這種模式的啟發,他準備明年嘗試一下,在淡水中進行羅非魚與白對蝦或羅氏蝦的混養實驗,「我覺得這種模式在淡水中也能成功,即使蝦畝產只有100-200斤,畝純利潤也能增加好幾百塊。」
李思發教授認為,現在南美白對蝦養殖風險很大,而對蝦與羅非魚鹹水混養能降低養殖風險和提高效益,是一條不錯的道路。但對於兩者銷售價格得不到充分體現的情況,「需要鹹水羅非魚的養殖有一定規模後,業界共同努力向社會推廣。」
廣州恆發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童俊輝告訴記者,現在北美市場的主流產品還是大陸淡水養出的羅非魚,當地市場已經接受了它的品質與價格。國內能用於鹹水養羅非魚的地方也有限,全程用鹹水養羅非魚成本會比較高,「目前我國的羅非魚在國外並沒有獨立的品牌,外商不太容易接受。」由此看來,鹹水養羅非魚的的出路就是打品牌,實現優質優價,但暫時不足以取代淡水養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