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魚混養有兩種混養方式,一種以對蝦為主,混養1~3個魚類品種,對蝦每667m產量為100~200kg,魚類每667m產量為35kg以上;另一種是以魚類為主混養部分對蝦,魚類每667m產量為200-350kg,對蝦每667m產量為25~35kg。但以前種方式為主,其技術包括對蝦塘混養魚類的環境條件要求,放養品種、密度和方法,餌料投餵技術,日常管理及收穫等方面。
一、蝦魚混養塘的環境條件
1.對蝦塘面積
不同大小的對蝦塘都可以混養魚類,但面積以0.66m2左右為好,水深在2.0~2.5m,至少1.5m以上,小於1.0m的池塘不宜混養魚類,由於水太淺,魚類遊動使池底浮泥上泛,水質變得混濁,影響魚蝦類呼吸。對蝦塘堤岸的坡度以1:(2.0~2.5)為最好。塘底平坦,略出水閘門傾斜,在出水口挖一隻5m×5m的魚溜。池塘方向東西向,長方形。
2.條件
鹽度從3-30範圍內都能混養魚類。pH值為7.8~9.0,溶氧量在5mgL以上。
3.過濾網設置要求
在進水口的堤內外,各置過濾網布一塊。進水採用啟閉式閘門的,內層用60目篩絹做成袋狀閘板網,外層用40目網布做成框架式閘板網,因為蝦魚混養塘中期不能進行施藥清除害魚,所以濾水網目要比單獨養蝦的密,以防野雜魚卵子入內;出水口過濾網布在不同時期要採用不同網目的框架閘板網,前期40目,後期20目,並應有半圓形攔網;如果進水採用水泥涵管的,內層用60目篩絹微成濾水袋,扎在進水管口,外層用40目網布製成框架閘門。
二、放養品種、密度和方法
(一)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主要是蝦塘清整。蝦苗放養前池塘清整包括兩方面,首先是清淤修堤,整理塘底。其次是用藥物清塘。
(二)蝦苗放養
蝦苗放養在魚苗放養之前進行,儘可能放養人工早繁的蝦苗,這樣可增加生長期。魚蝦混養的對蝦塘,蝦苗的投放密度,與單養對蝦的塘基本一致,即放養0.7~1.0cm的蝦苗2.5萬~3.0萬尾/667m,苗質差的需放3.0萬~3.5萬尾;每667m放養3cm暫養苗(或稱標粗苗)1.1萬~1.3萬尾;每667m放養6cm暫養苗0.7萬-0.8萬尾。
(三)混養魚類的放養
1.放養品種
混養的魚類,要能與對蝦生活在一起,能適應在鹹、淡水條件下生活的,較適合的魚類有鯔魚、梭魚、羅非魚、遮目魚、黑鯛等,海水池塘中也有混養綢科魚類。一般來說7cm以上的尼羅羅非魚成魚主要攝食浮遊植物和有機碎屑;3cm以上的鯔魚、梭魚苗則主要以池底腐敗有機物和底棲硅藻等藻類為食;斑鰶魚苗主要以底棲生物和浮遊動植物為食。因此,就它們的食性而言,在放養量適當的情況下,這幾種魚不但不會與對蝦爭食,而且可使對蝦池內的食物鏈組成更趨完善,立體利用了對蝦塘的天然餌料,即上、中、下的浮遊動植物、有機碎屑和腐敗有機物。這幾種魚對鹽度和溫度的適應性方面均與對蝦相近,由於生長迅速,可與對蝦同時起捕。這幾種魚放養後,只要掌握放養規格與放養時間,一般不會影響對蝦的成活率。在低鹽度養蝦地區(鹽度在8以下),可以混養大板鯽或異育銀鯽,它們與羅非魚等食性基本相似,同樣可以達到淨化水質、增加收益的目的。
2.放養時間
混養魚類的放養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以避免魚類對蝦苗的傷害。放養時間並不是從季節來考慮,而是根據對蝦規格大小、生長時間來掌握,即根據對蝦苗躲避敵害能力來確定放養時間。一般來說,當蝦苗長至3cm以上時,即可放入鯔魚、梭魚或羅非魚夏花;對蝦長到6cm時。即可放入較大規格的魚種,斑鰶苗種也在此時放入。
3.放養密度
對蝦與鯔魚、梭魚及羅非魚雙品種或多品種混養時,每667m放魚或梭魚夏花250~500尾、魚種80-150尾、羅非魚小片(87-128g)100-150尾、斑緣數十尾。這种放養模式,收穫時每667m產對蝦55~100kg,商品魚50-100kg。
尼羅羅非魚與對蝦混養時,由於其可在蝦池內自然繁殖,因此,要因地制宜控制放苗量,如放苗量過多則會影響對蝦的生長。對於養殖期間無肥源進入的對蝦塘來說,尼羅羅非魚每667m的適宜放養量為35~40尾(體長為9-15cm);如塘內有肥源進入,每667m放養量則應減為20-25尾。
其原因在於肥力足的塘,餌料生物豐富,羅非魚生長情況好,自然繁殖力強,最終蝦塘內的羅非魚數量增長到合理的放養比例。尼羅羅非魚在低鹽度的對蝦塘與對蝦混養,不需進行海水馴化;在鹽度較高的對蝦塘,需要進行海水馴化。即將淡水種苗先放入鹽度在17以下的池中暫養10d(如立即放入鹽度20海水中,苗即漸漸死亡),暫養(或稱海水過渡)期間停餵餌料,以防海水隨餌料攝入體內,引起種苗死亡。10d後再把外海高鹽度的海水,注入相當於暫養塘海水的1/2或1/4,再經過2~3d,使鹽度達到30~35,成活率可達100%。
鯔魚、梭魚與對蝦混養,在不影響對蝦生長和產量的情況下,鯔魚、梭魚每667m產量在35kg左右,每667m放養密度以120-150尾為宜(規格為4-5cm)。
對蝦與異育銀鯽或其他鯽魚混養,每667m產量在25-35kg,每667m放養1~2cm苗種100尾。當蝦苗長至2cm左右時放養,成活率在80%以上,收穫時每條魚質量為0.30-0.35kg。
三、蝦魚混養的飼養管理
(一)餌料投餵
1.餌料投餵量
對蝦與魚類混養,對蝦的餌料充足時,魚飼料不需另外投喂。混養蝦塘的日投飼量均按對蝦的預計日需餌量投喂。如果對蝦的餌料不夠充足時,需要另外投餵魚類的餌料。投餵餌料量以魚在1h內能吃完為度。
2.餌料種類
就是各地常規採用的對蝦餌料,如螺螄、雜魚蝦、藍蛤、糠蝦、黃蜆、小麥粉、豆餅、對蝦配合餌料等。魚的餌料以植物性為主,如豆餅、糠麩、麥粉及魚用配合飼料等。
3.投餵方法
一般分上午、下午兩次投完。在對蝦餌料不夠充足時,投餵餌料的方法是:提前0.5~1.0h投餵魚飼料,然後再投放對蝦餌料,以減少互相爭食,提高餌料的利用率。
(二)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與常規魚蝦養殖日常管理一樣,主要工作有:換水、水色控制、增氧、早晚巡塘、防病、防「浮頭」、防逃和防偷等。
根據條件而定,前期以加水為主,中後期每天少量換水。水色控制隨鹽度而有所不同,沿海鹽度較高池塘水色控制在淺褐色、褐色;鹽度較低的池塘水色控制在淺褐帶綠色或綠色。為了改善水質,防止缺氧,有條件的單位,每個混養魚類的對蝦塘安裝增氧機1臺,以便從7月下旬起,視天氣情況每天中午或凌晨開啟增氧機。此外,需每日早晚巡塘觀察魚蝦活動情況、殘餌量以及有無異常現象發生。換水時注意檢查進水口網框有無空洞,底部有無空隙,以防野雜魚卵子、幼魚入內危害經濟魚蝦。
四、收穫與暫養
魚蝦收穫時,先收穫對蝦,由於對蝦順水遊動,故以放水收蝦為主,儘可能不拉網,以免刺傷對蝦,通過幾次進、排水,就能將對蝦基本收完,而魚集中在池塘出水口的魚溜中,然後再拉網或抽乾水收魚。為了提高蝦塘的經濟收益,待對蝦起捕銷售後,可將魚類繼續養殖在對蝦塘中,或集中暫養在1個對蝦塘中,然後分批捕撈,活鮮魚上市,但要注意魚類的致死溫度,適時收捕,以防凍死,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