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大家分享一篇來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的文章: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研究,文章引用信息如下:
牡蠣是沿海地區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據統計,美國每年消費的牡蠣達到2700萬磅,僅2015年,牡蠣產業價值就有2.13億美元,且半殼生蠔的銷量遠高於熟蠔。由於生蠔是濾食者,可能會積累存在於周圍水域的病原體,尤其是常見的副溶血弧菌和創傷弧菌,生食時極有可能影響食用的安全性。因此,在食用前,需要儘可能地降低病原體汙染的風險。
目前降低生蠔或未熟蠔的弧菌感染風險的措施主要依賴於教育、風險管理和採後加工方法(PHP),目前被批准的PHP主要四種:巴氏消毒法,低溫速凍法,超高水壓和低劑量的γ射線輻射法。 這些方法雖能將牡蠣中的弧菌含量有效降低至安全範圍,但也可能會殺害牡蠣,從而影響牡蠣的食用口感。
前期研究表明,海水鹽度>25 psu時,牡蠣中創傷弧菌的濃度降低。基於此,本研究利用螢光定量PCR技術探索了高鹽度處理對牡蠣中弧菌的消減作用,並分析了不同鹽度的海水對牡蠣致死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牡蠣原產地的最低鹽度範圍:10-12psu; 中等鹽度單位:19-20psu和17-21psu。 高鹽度(31-33psu)的海水能夠明顯降低牡蠣中的弧菌含量, 在處理14-28天後,牡蠣中的弧菌含量均能降低至<30MPN/g,實驗證實,起始弧菌含量高的樣品需要的處理時間較長。
牡蠣的鹽度致死率實驗表明,不同鹽度範圍、處理時長和原產地的鹽度都會對其致死率有影響,且28天的高鹽度處理對牡蠣的致死率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由於鹽度的快速變化引起的滲透壓衝擊所致,因此,高鹽度處理消減弧菌的方法還有待進一步的優化才能投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