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讓紅茶「發酵」可量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紅茶的四個不同發酵程度。安徽農大供圖

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寧井銘等,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結合計算機視覺系統,建立了一種簡單、客觀的紅茶「發酵」程度綜合評價方法。該成果在線發表於《LWT-食品科學與技術》(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紅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約佔全球茶葉貿易量的78%。紅茶由茶葉鮮葉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等工序加工而成,其中發酵是紅茶加工中最關鍵的工序之一。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揉捻後的茶葉發生一系列變化,既涉及茶葉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又有外觀的物理變化,發酵不足或過度均會影響紅茶的品質。因此,在加工中正確判斷紅茶發酵程度至關重要。

寧井銘介紹,目前,在生產加工中,紅茶發酵程度的判別完全依賴人工經驗,生產者通常根據葉的顏色和氣味來進行主觀評價,缺乏量化的評價標準,操作者的經驗、心理狀態、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評價結果,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不統一,無法實現標準化生產。因此,精準、量化地判別紅茶發酵程度是制約紅茶標準化加工的技術瓶頸之一。

寧井銘團隊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監測茶葉在發酵過程中主要內含化學成分的變化,利用計算機視覺系統監控茶葉外觀顏色的變化。在信息融合的基礎上,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建立了一種紅茶發酵程度判別模型,該模型具有精準、量化的特點,能夠在1分鐘之內完成判別。

該技術應用後,將有力推動茶葉加工的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也為其他農產品標準化加工提供了借鑑。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lwt.2020.10921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紅茶人工發酵難以量化 近紅外光譜技術補短板
    眾所周知,新鮮茶葉並不能直接用於衝泡茶水,而是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烘炒、發酵製成。此外,不同的制茶工序生產出來的成品茶葉衝泡出來的茶水顏色、濃度、口感也會有所不同。目前,按照烘火程度來分,可以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中國六大茶系)。其中,紅茶指的是發酵度為80~90m的全發酵茶。
  • 傳統發酵魚露特徵風味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日曬夜露的自然發酵是傳統魚露發酵工藝的傳承與延續,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經過多種生化代謝途徑生成多種風味代謝產物,從而形成魚露特有的色、香、味。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黃昊飛、特聘教授王鳴等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 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紅茶皇后,祁門紅茶
    中國紅茶另一重要產區,祁門紅茶。祁門紅茶,全縣地區並非一致,分為三域,由溶口直上到侯潭轉往祁西曆口,在此區域內,以貴溪、黃家嶺、石跡源等處為最優;由閃裡、箬坑特到渚口,在此區域內,以箬坑、閃裡、高塘等處為佳;由塔坊直至祁紅轉出倒湖,這區域以塘坑頭、泉城紅、泉城綠、棕裡、蘆溪、倒湖等處為代表。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但非編碼基因並不翻譯為蛋白,因此無法用傳統的共表達螢光蛋白的方法來實現;同時,對於低表達的基因,共表達的螢光蛋白量也很低,導致螢光信號很弱甚至根本監測不到。 「建立適用範圍更廣,能增強內源信號,並且信噪比更低的新型活細胞標記技術,是該研究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楊輝說。 研究人員注意到,SPH—OminiCMV螢光報告系統有放大信號的作用。
  • 酶在紅茶製造過程中的活性變化及作用
    近年來多數人喜愛上了喝紅茶,特別是每年一到秋冬季節,紅茶的銷量更是翻倍的增長。紅茶紅湯紅葉,香氣濃鬱甜綿,滋味濃厚滑爽,且有著非常明顯著的暖胃功效,深受各年齡階層的人青睞。我國紅茶的生產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紅茶品類花色也是包羅萬象,讓茶客們得以大飽口福。
  • 紅茶的功效作用與禁忌
    紅茶是一種發酵茶,內含有多種維生素,品性溫和,飲用紅茶以身體有很多好處,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知念甜品整理了紅茶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引用紅茶的禁忌,讓我們一起看看紅茶的功效作用與禁忌。 【註解】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精製成的茶。
  • 提出神經網絡構建非絕熱勢能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 臺灣紅烏龍:行走在烏龍茶與紅茶邊界上的新興茶品
    原創 | 義芳君說茶:似紅茶又似烏龍茶,這款茶究竟什麼來頭?傳統認知裡,紅茶屬全發酵茶,紅湯紅葉;烏龍茶屬半發酵茶,綠葉紅鑲邊。它們原本涇渭分明,特色鮮明,誰也沒有想到三百多年後的今天,橫亙在它們之間這道貌似清晰的邊界正在新的時代語境下不斷發生碰撞、融合,逐漸變得越來越模糊。
  • 科學家研究奇蹄類牙齒同質化現象—新聞—科學網
    提出「烏蘭戈楚衰退」
  • 還喝斯裡蘭卡紅茶?這次工廠被曝光了
    二樓的萎凋車間,至少有一千多平,大批量的鮮葉放置在烘乾槽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枯萎,大約將會失去60%左右的水分。在萎凋的過程中,鮮葉的青草味會消失,而茶的香味會慢慢散發出來,因而看似簡單的枯萎階段,也是形成紅茶香氣的重要一步。因為每個烘乾槽放置的茶葉時間不同,所以走近後,茶的清香味也確實略有區別。
  • 紅茶對所有人都適用嗎?
    2021-01-14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脂肽糖苷類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紅茶加工製作中的應用介紹
    眾所周知,新鮮茶葉並不能直接用於衝泡茶水,而是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烘炒、發酵製成。此外,不同的制茶工序生產出來的成品茶葉衝泡出來的茶水顏色、濃度、口感也會有所不同。目前,按照烘火程度來分,可以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中國六大茶系)。其中,紅茶指的是發酵度為80~90m的全發酵茶。
  • 女人喝紅茶能減肥?
    紅茶性質溫和,很適宜女人喝,特別是本身體質寒涼,容易手腳冰冷的女人喝紅茶更好,適當的飲用紅茶對身體有好處。 女人喝紅茶是可以減肥,但效果要因人而異,有些人喝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
  • 生物質資源化利用重在「負碳排放」—新聞—科學網
    能源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構建清潔低碳且安全高效的能源及化工體系是新時代削弱負環境效應和能源發展的重要措施。
  • 一種新方法找到讓人類和猩猩不同的腦區—新聞—科學網
    據《每日科學》報導,瑞士生物信息學研究所(SIB)和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方法,首次精確定位了大腦中人類特異的基因調控方式的適應性變化。這些結果為人類進化、發育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開闢了新視角。近日,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