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紅茶加工製作中的應用介紹

2020-11-24 電子發燒友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紅茶加工製作中的應用介紹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9 17:19:00

茶葉起源於中國,在我國最早被作為祭祀品使用。自春秋後歷經菜餚、藥用等多種使用方式,直至西漢後期才被作為衝泡飲料飲用且僅用於宮廷之中,而我國民間開始廣泛普及喝茶則在西晉以後。可以說,從種植茶葉到學會制茶、泡茶,茶葉在我國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由於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因此,茶與咖啡、可可並列為「世界三大飲料」,在全世界廣受歡迎。

農夫山泉公司曾有一句深入人心的廣告語:「傳統的中國茶,神奇的東方樹葉」,這一句簡短的廣告宣傳標語既道出了茶葉原產於我國,也間接表明茶葉雖然只是小小的樹葉,但其衝泡的茶水卻令人回味無窮,讚不絕口,而茶葉之所以能夠泡出略微苦澀卻沁人心脾的茶水,除新鮮茶葉本身的質量外,離不開繁雜考究的制茶工藝。

眾所周知,新鮮茶葉並不能直接用於衝泡茶水,而是需要經過多道工序烘炒、發酵製成。此外,不同的制茶工序生產出來的成品茶葉衝泡出來的茶水顏色、濃度、口感也會有所不同。目前,按照烘火程度來分,可以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中國六大茶系)。其中,紅茶指的是發酵度為80~90m的全發酵茶。

當前,紅茶約佔全球茶葉貿易總量的78%,與其他茶品相比,更受海內外民眾的喜愛。而紅茶飽受讚譽,口感醇厚、湯色清澈偏紅的重要原因在於茶葉的發酵環節。在茶葉的加工製作過程中,經過揉捻後的茶葉,其內外可在一定的溫度和溼度條件下,產生一定的變化,發酵不足或者過度都會影響茶葉的顏色以及茶水的顏色、風味。有鑑於此,嚴格把控茶葉製作過程的發酵環節至關重要。

目前,紅茶在加工製作過程中主要依靠人工,其中,茶葉發酵程度的判別則完全依賴於人工經驗。生產者通常根據自身積累的經驗來主觀判斷茶葉發酵程度,缺乏統一可普及的評價標準體系。而且,人為的主觀判斷很難避免個人因素導致的判斷誤差,進而影響茶葉質量,導致標準化生產難以實現。

為解決紅茶在發酵過程中出現的量化難、缺乏發酵判斷基準的問題,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寧井銘等在《LWT-食品科學與技術》(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顯示,他們建立了一種簡單、客觀的紅茶「發酵」程度綜合評價方法,該項方法能夠在一分鐘之內精準、量化地完成茶葉發酵程度的判別,有力地推動了茶葉加工的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

在研究過程中,該項研究團隊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監測茶葉在發酵過程中內部的化學成分的變化,利用計算機視覺系統觀察茶葉外觀的物理變化,雙管齊下,內外兼顧,以便更好地獲取茶葉發酵程度的相關信息。其中,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分析茶葉內部的化學變化是一大亮點,該項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彌補人工判別發酵程度的不足,讓發酵環節更加科學合理。

據了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光譜測量技術與化學計量學學科的有機結合,憑藉著分析樣品時的方便、準確、成本低、環保等優點,成為了食品檢測、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石油化工等領域的「香餑餑」。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崛起,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也在逐漸融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

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而傳統的人工制茶與機器加工製造相比,不僅效率低,而且質量還難以保證。在咖啡、可可、碳酸飲料、速溶飲料等眾多飲品盛行的當下,完全依靠人工制茶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因此,制茶亟需科技力量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此次採用科學技術對茶葉發酵程度進行科學判別無疑順應了市場需求,有助於提升我國的制茶工藝水平,從此紅茶發酵量化不是夢。

責任編輯;zl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1、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
  • 紅茶人工發酵難以量化 近紅外光譜技術補短板
    目前,按照烘火程度來分,可以把茶葉分為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白茶(中國六大茶系)。其中,紅茶指的是發酵度為80~90m的全發酵茶。當前,紅茶約佔全球茶葉貿易總量的78%,與其他茶品相比,更受海內外民眾的喜愛。而紅茶飽受讚譽,口感醇厚、湯色清澈偏紅的重要原因在於茶葉的發酵環節。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近紅外光譜主要是反映C-H、O-H、N-H、S-H等化學鍵的信息,因此分析範圍幾乎可覆蓋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和混合物。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80年代,光譜儀器製作和計算機技術水平有了大的提高,NIR被廣泛應用於在工業和其它領域。近幾屆匹司堡分析儀器會議上,NIR已成為紅外光譜分析報導的熱點。NIR在線分析應用給石化工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更是引人注目。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棉\氨綸面料分析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棉\氨綸面料分析中的應用 2010-11-24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紅外光譜區介於可見光和紅外之間,被ASTM定義為波長範圍是780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應用
    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現代化學計量學方法的近紅外光譜技術,已經成為工農業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農產品、食品、醫藥、石化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煉油原料(原油)及石油化工產品為例,介紹近紅外光譜在石油化工領域中的應用。  1.
  • 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優缺點分析
    20世紀60年代,隨著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係的理論,並利用近紅外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一度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本次論壇雲集了江浙滬等地近紅外光譜分析檢測領域的專家學者、儀器生產單位的技術人員,以及從事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與應用的一大批專業人士,參會人員近百人。他還詳細介紹了他的課題組近年來利用近紅外光譜的溫度效應研究開發的新型分析檢測技術和方法,為與會者展示了近紅外光譜技術獨特的魅力。
  • 我國工業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
    過程分析技術(PAT)是通過對原材料和處於加工中材料的關鍵質量品質和性能特徵進行及時測量,來設計、分析和控制生產加工過程的一項技術。PAT有助於實時掌握各種物料的狀態、含量、性質,深刻理解工業過程各個工序的工作實況和本質,更有利於生產過程的實際控制。
  • 近紅外技術在菸草行業中的應用進展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菸草行業的應用在國外起步較早,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Crowell等人應用NIR技術測試了溼焦油中的水分。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將近紅外技術應用於菸草化學成分測定。
  • 近紅外光譜分析發展歷程
    近紅外光譜是介於可見光(Vis)和中紅外(MIR)之間的電磁輻射波,是人們在吸收光譜中發現的非可見光區。近紅外光譜區是 Herschel 在 1800 年進行太陽光譜可見區紅外部分能量測量中發現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Norris研製出了近紅外掃描光譜儀,這臺儀器成為日後近紅外光譜儀器的雛形。之後,隨著各種新的分析技術的出現,加之近紅外光譜技術存在的缺點,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八十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價值被逐漸認知,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始大熱,近紅外光譜技術也隨之得到發展和完善。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袁洪福從1800年Herschel發現近紅外光講起,介紹了近紅外光譜的發展歷史,回顧了在近紅外光譜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一系列科學家,並對現如今成熟的光譜儀、多元分析軟體、資料庫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報告中,袁洪福還比較了歐美、韓國、巴西和中國四個國家的近紅外光譜應用情況,他指出,相對於歐美成熟的應用階段,目前中國正處於上升趨勢。  袁洪福分析到,目前我國近紅外分析技術已經為企業屆所接受,特別是在飼料、大豆收購等領域上已經產生了經濟效益,但是大家對近紅外分析技術的理解還存在著偏差。袁洪福說,他對近紅外有深厚的感情,他希望將自己多年的研究經驗交到年輕人手裡。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的應用出處:廣東飼料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10-08 23:39:00紅外光譜技術分為中紅外光譜技術(MIR)和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NIR),其中近紅外光譜技術具有很好的檢測功效。近紅外光譜技術是一種結合紅外光譜分析和化學定量分析的技術,可實現對樣品快速、無損以及高效的測定,在農業領域實現了廣泛的應用。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通過與客戶的合作,瑞士萬通在近紅外領域不斷開發出新的應用,以滿足各用戶的特殊需求,報告中,瑞士萬通光譜產品線產品經理王睿以近紅外在電子菸產品,半固化片產品、PVA產品中的應用為主要內容介紹了該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帶來的效益。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在線波譜技術中,在線拉曼光譜、在線核磁共振等也有少量應用,其儀器比較貴、處理麻煩,所以在線分析技術主要還是指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目前,我研究重點在於快速、準確分析技術。在質量監控方面,近紅外分析能夠發揮現有的標準方法不能實現的作用,比如糧食收購、菸草行業中的烤菸工商交接,其工作目標之一是按質論價,按質分類加工和儲存,現有標準方法欲測定內在化學品質指標如定氮、水分等方法由於費時而無法實現這一目標,而在技術上近紅外分析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如國內菸草行業已將近紅外分析應用於原料工商交接二次驗級考核,捲菸製造過程中配方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 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現狀評述(下)
    儘管近紅外光譜不屬於特別靈敏的分析技術,但由於該技術具有不需要樣品預處理的特點,其非常適合於過程監測、材料科學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該刊邀請了多位本領域的專家就近紅外光譜技術新進展、近紅外使用者面臨的挑戰、應用領域以及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評論。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會議共安排了72個報告,內容豐富,包含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近紅外模型的建立及轉移、近紅外光譜相關標準的制定等。此外,各位專家還介紹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農業及食品、疾病篩查、生物製藥、環境、半導體材料等領域取得的最新應用進展。  為期兩天的會議,與會專家學者與參會代表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討論,群策群力,共同助力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
  •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與應用發展「診斷」——訪江蘇大學陳斌教授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的穩定性,特別是長期穩定性與國外知名公司的儀器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信噪比也不盡人意;另外,近紅外光譜儀器在標準化、模型傳遞、物聯網、技術標準、應用示範等關鍵理論或技術方面,還急需加強研發。這些在近紅外光譜分析中最基礎的要求制約著國產儀器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陳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