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與應用發展「診斷」——訪江蘇大學陳斌教授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近紅外光譜儀器已走過近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50年的時間裡,儀器從設計到性能以及測量方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年來,近紅外光譜儀器的數位化程度不斷提高,配備功能強大的計算機和化學計量學分析軟體,使其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尤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近紅外光譜儀器已被視為品質管理實驗中必備的儀器。

  然而,在儀器硬體方面,我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例如儀器的主要核心部件還依賴於進口、用於測量不同類型樣品的附件不夠完善、光譜儀整體性能指標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等。

  江蘇大學陳斌教授團隊自從1996年以來一直從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和農產品品質快速檢測中的應用研究。日前,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陳斌教授,探討了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發展的現狀,陳斌教授直言了國產儀器與進口之間的差距、國產儀器發展存在的「瓶頸」,乃至未來發展方向等問題。

江蘇大學教授 陳斌

  國產近紅外光譜與進口相比仍有差距

  1990年代開始,國內也開始了一些近紅外光譜儀器的生產。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國內生產近紅外光譜儀的廠家越來越多,如聚光科技、北分瑞利、華夏科創、上海稜光、南京中地、凱元盛世、長光思博等。但是,陳斌認為,「上述這些企業生產的近紅外光譜儀器都未達到穩定批量生產的水平,其主要原因並不是沒有批量生產的能力,而是所有生產企業都不具備批量生產的銷售量。」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的穩定性,特別是長期穩定性與國外知名公司的儀器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信噪比也不盡人意;另外,近紅外光譜儀器在標準化、模型傳遞、物聯網、技術標準、應用示範等關鍵理論或技術方面,還急需加強研發。這些在近紅外光譜分析中最基礎的要求制約著國產儀器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陳斌說。

  關於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與進口儀器的差距,陳斌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長期穩定性差、信噪比精度差、測量附件種類少、功能單一、軟體的人性化不夠理想,科研院所等應用單位不願接受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

  (2)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基本上還是採用傳統的一般光譜儀器的製造工藝,缺少一定的光學器件、電子元器件的篩選、配對檢測平臺,這些因素累積到整機上就造成了可靠性差、信噪比差,不能滿足近紅外光譜分析的一些基本要求;

  (3)應用行業對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理解不夠,儀器企業不具備針對用戶要求建立校正模型的能力,儀器使用人員基礎知識欠缺,不具備模型的二次開發能力。另外,進口儀器公司的銷售人員往往也是應用工程師,具備售前制定方案、售中指導建立校正模型、售後負責模型維護和儀器維護的能力;而國內儀器公司的銷售人員與應用脫節,這些都制約著國產近紅外儀器市場份額的擴大。

  生產積極性不高、標準制定嚴重滯後

  2012年,我國召開了題為「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關鍵技術問題、應用與發展戰略」的香山科學會議,可見國家對近紅外光譜儀器發展的重視。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首先需要找出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發展中存在哪些亟需突破的「瓶頸」;對於這些「瓶頸」,應該如何做,才能快速提高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與應用的水平和規模?

  關於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器發展中的「瓶頸」及其解決方法,陳斌認為:

  (1)大多數科研人員和使用者理解不到位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國內的研究工作已經有了近30年的歷史,但是由於絕大多數處在實驗室研究階段,還有不少研究人員對其應用能力理解不到位,未能就充分發揮其特點進行研究,造成了重論文發表、輕實際應用;重提高預測精度的算法研究、輕檢測方法減少誤差研究的現象。一般的使用者對於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實際應用理解不透徹,同時也不具備二次開發、二次應用的能力。這兩方面的原因使得國內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暫時還不能廣泛推廣到生產實際中去。

  (2)無模型就無法應用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能否應用到生產實際的關鍵是要有穩定、可靠的校正模型,模型建立的基礎是針對特定的物料、特定的檢測指標進行的。儀器生產企業需要事先做好基礎工作,才能保證用戶購買儀器後立即用於生產實際,但是一般的儀器生產商並不能同時具備化學分析與化學計量學的能力。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需要廣大從事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起到橋梁的作用,扎紮實實為儀器生產企業、廣大的用戶建立大量的、實用的校正模型,同時還需要提供模型的維護。

  (3)無批量就無質量

  儀器質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徹底解決的,除了設計、每個環節的質量保證體系外,作為生產企業需要有一定生產批量的保證,才能積累大量的生產經驗,才能改進位造工藝,才能建立必須的工藝過程檢測平臺,最終達到提高儀器的品質的目的。因此,擴大近紅外光譜的應用範圍,提高國產儀器的市場佔有率,就可以提高生產企業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儀器的品質,這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關係,反之,沒有市場佔有率,空談國產儀器的質量是無意義的。

  (4)無標準就無法推廣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一種實用技術,只有在生產實際中得到很好的應用才是該技術的真正出路。要在行業中得到推廣,必須要得到政府職能部門的幫助。目前,近紅外光譜的國家標準非常少,該技術還停留在企業內部的質量控制體系中,很多情況下得出的檢測數據不被行業認可。因此,儘快出臺相關國家標準,得到行業的認可,才能擴大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應用範圍。在這方面,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大有可為,他們的工作對加快近紅外光譜儀器的國產化進程起著巨大的作用。

  (5)加強分析技術的基礎研究

  雖然經過了科研工作者多年的努力,但是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許多時候還是靠經驗或就事論事。如:在信息提取方面,如何評價某種光譜預處理效果的優劣?至今尚未看到從理論上進行評價的公認方法,還是僅僅通過後續的建模效果(在某種建模方法下)的比較得出採用何種預處理方法較好的結論,顯然這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方法;在校正集樣品和預測集樣品劃分上,怎樣的劃分方法,怎樣的劃分比例,怎樣的數據範圍?等等問題的解決方法基本還是停留在經驗的積累上̷̷

  類似的問題很多,需要廣大科研工作者做仔細的工作,如果還是停留在「採用某種先進的儀器+某種光譜預處理方法+某種建模算法=解決某指標的檢測」這樣的試驗報告的形式上,對提高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應用水平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高端與專用並重,網絡化是方向

  陳斌認為,目前近紅外光譜儀器正處在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綜合比較國外先進儀器,以下幾個方面或許是近期國產近紅外光譜器發展的趨勢:

  (1)傅立葉變換型依然是主流產品

  目前研究型的近紅外光譜儀器基本都屬於傅立葉型,傅立葉變換硬體技術要求高,我國至今不能獨立開發生產該類儀器。國內的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儀器市場份額95%以上被國外進口品牌佔有。

  傅立葉變換型儀器由於採用雷射定位,波長的穩定性好、光譜解析度高、光通量大,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儀器之間的臺間差,在光譜標準化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便於校正模型在多臺儀器之間轉移,甚至可以在不同公司的儀器間轉移。但是傅立葉變換型儀器的建模技術要求高,價格相對較高;使用對象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以及有實力的行業(藥監、菸草、出入境、石油、軍工等)。這類儀器的前期研發投入比較大,而且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其國產化需要有國家政策支持,憑企業自身的力量發展則需要較長時間。

  (2)小型化、專用化、便攜化是發展方向

  為了滿足生產過程中各種需求,需要開發各式各樣的實用儀器,千萬不能採用「一機多用」的思維模式,這樣不但浪費了資源,也使得儀器不能面面兼顧,往往使得儀器不能工作在最佳工作點。

  小型化——為了節省空間,便於在線安裝;

  專用化——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儀器的性能,滿足特定內容的檢測。生產過程中有許多環節只要檢測幾個參數,有時甚至只需要檢測一個參數,研發專用儀器無論是使用成本、檢測精度,還是穩定性和可靠性都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便攜化——滿足野外現場、突發事件的檢測,這類儀器不但要考慮儀器的基本指標,還到考慮能耗問題,特別是光源的能耗,同時還需考慮累積工作時間、抗振動、工作環境等。

  (3)智能化、網絡化、數據共享是儀器的內容

  為了降低儀器對使用者要求,為了使儀器能在各種環境下始終工作在最佳工作點上,從儀器方面來講,就是使儀器本身聰明起來,能主動適應使用者和環境的變化,儀器的智能化是所有分析儀器發展的最基本要求。

  網絡儀器的出現使分析儀器從有形變成了無形,對於實驗室儀器已經形成「固定場所使用的分析儀器+電腦+網絡=網絡儀器」的新概念;對於移動的、現場的便攜儀器也應該形成「移動式分析儀器+移動控制平臺+行動網路=移動雲儀器」的新概念。我們更希望出現「光譜傳感器+手機控制平臺+行動網路=移動雲光譜檢測系統」這樣的使用方便、簡潔的新型儀器系統。網絡儀器不但使得儀器的開發周期縮短,大大節約儀器的成本,也真正意義上達到了數據共享、資源共享和人才共享。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分析儀器更需要網絡技術,更需要雲服務系統;近紅外光譜分技術最需要網絡儀器,最需要移動雲光譜檢測系統。

  近紅外分析的特殊性(不是只學會使用儀器),要求使用者都學會化學計量學是不現實的,數據共享是充分發揮近紅外儀器性能的最好方案,可以能讓一位精通數據處理和光譜分析的高手遠程為異地一臺或多臺儀器的使用者提供及時準確地服務。

  (4)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大聯合推動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涉及到化學、數學、計算機應用、信號處理、物理光學、光譜儀器和行業專業知識,所以這項技術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參與,希望大家能本著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共識,組成真正意義上的聯合研究團隊,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共同推動我國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快速發展,才能研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能個用於行業的近紅外光譜儀器,推動該技術的實用化研究的進程。

合影

採訪編輯:劉豐秋

 

  附錄:陳斌教授簡歷

  陳斌,男,江蘇鎮江人,1960年6月生,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機械學會收穫加工機械分會常務理事,第七、八屆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理事,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光學儀器學會、物理光學儀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近紅外光譜專業委員會理事,列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分析與應用大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主要學習經歷:

  1978年2月至1982年2月 鎮江農機學院機械製造工藝、設備及自動化專業本科學習,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江蘇工學院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1996年9月至2001年6月 江蘇理工大學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主要工作經歷:

  1983年9月,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任助教;

  1987年10月,江蘇工學院,農機學院 ,任講師;

  1996年7月,江蘇理工大學,農機學院,任副教授;

  1997年7年,江蘇理工大學,農機學院,任碩士生導師;

  2004年10月, 江蘇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任教授;

  2005年12月,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任博士生導師。

  1982年2月從鎮江農機學院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從1986年來一直從事農產品品質的光學檢測方法的研究,擔任本科和研究生的農產品品質無損快速檢測、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光電技術基礎、光譜分析、分析儀器等課程,其中《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008年獲國家精品課程榮譽,2004年獲江蘇大學優秀課程教學成果獎,博士研究生階段的論文題目是《液態食品品質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工作以來從事過相關課題2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863」項目1項,國家教委博士基金2項,現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2項,江蘇省重大成果轉化項目1項,鎮江市科技項目3項,企業委託項目3項。近5年發表第一作者的相關文章共計4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10篇,EI收錄18篇,主編國家「11.5」,「12.5」規劃教材《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2部,主編專著《食品與農產品快速無損檢測新技術》1部。擁有實用新型專利4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軟體著者權登記1項。

  自1996年開始從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與農產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研究,先後利用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檢測了穀物、調味品、植物油、飲料、紡織品等物料的主要品質指標,2006年創辦了國內第一家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專業技術網站《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析與儀器協作網(www.chinanir.com)》,10年來在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的水平在國內從事該技術研究的同行中得到大家的認可,作為學術委員會委員參加了全國第一、二、三、四屆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學術研討會並做大會報告。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食品與農產品快速無損檢測技術和智能光譜分析儀器的研發,近5年來共指導研究生25餘名,其中博士2名,食品科學與工程方向的碩士研究生22名,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方向研究生6名。

相關焦點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其中,南開大學邵學廣教授進行了題為《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研究》的報告,基於近紅外光譜的溫度效應,使用高維算法、互因子分析(MFA)、連續小波變換(CWT)、蒙特卡洛無信息變量消除(MC-UVE)、基於知識的遺傳算法等化學計量學方法,邵學廣教授對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指出溫控近紅外光譜技術在定量分析、結構與相互作用分析、蛋白質凝聚、LCST過程、疾病診斷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陳斌談分子光譜分析的發展趨勢
    儀器信息網訊 2013年10月31日—11月2日,「第二十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在鎮江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光譜儀器專業委員會、上海儀電分析儀器有限公司、江蘇大學承辦。
  • 近紅外光譜儀相關企業走訪調研
    調研組成員包括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發專家以及應用方法開發的專家,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該課題具體負責人,業內專家等,如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儀器學術工作委員會執行副主任燕澤程、總後油料研究所劉慧穎研究員、浙江大學的戴連奎教授、江蘇大學食品學院陳斌教授、華東理工學院倪力軍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褚小立博士、業內資深人士李雲濟博士、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楊麗及常靜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無錫迅傑光遠科技有限公司、必達泰克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鉑金埃爾默企業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昊量光電設備有限公司和上海復享光學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近紅外光譜廠商為本次論壇提供了支持。並在會上介紹它們有關近紅外光譜的儀器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最新發展情況。
  • 如何突破分子光譜分析法瓶頸 陳斌教授8條建議指明方向
    【導讀】分子光譜分析法作為光譜分析法的中最常見的一種,被廣泛引進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分子螢光光譜法、紅外及拉曼光譜法及核磁共振波譜法等技術中。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十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上,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陳斌教授題為「分子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品質檢測中的應用」的報告中指出,分子光譜分析的未來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   1、幾種光譜聯用   2、中紅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定量方法的研究改變了紅外只能做定性分析的片面的理念,如:光譜重構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針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分析儀器的研發問題,袁洪福教授說:「自主產權分析儀器的研發,不只是為了擁有整機、核心部件及其關鍵技術,還應該從最終能夠解決國家實際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角度出發。」袁洪福教授說:「接受大家的推舉做這件事,主要還是因為,近幾年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有了快速發展,但引起廣大科技工作者足夠的注意、應用潛力進一步開發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 ...共議產業發展新方向——「近紅外光譜儀器研製與應用推廣」專題...
    據國外相關研究機構調研顯示,2019年全球近紅外光譜市場3.95億美元,預計2023年該市場將達4.85億美元。作為科學儀器行業的高增長地區,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熱點。
  • 方家熊院士:衛星遙感技術民用化 促進國產光譜儀發展——訪中科院...
    2006年,我們參加了第一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獲得了一個有用的信息:一些儀器公司在生產小型光譜儀器時,一些關鍵的器件國內沒有,都是向國外公司購買。對此我們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近10年來科技部等部委通過各個渠道支持了很多研製小型、微型近紅外光譜儀項目。但這些項目研製出的儀器其核心部件都採用了國外的,並且,這些儀器完成後並沒有產業化。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如何才能想用戶之所想,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進一步完善並推進產業更快更好的發展?針對這些問題,2019年4月19日,由ACCSI2019主辦方儀器信息網和本屆會議支持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合辦的近紅外光譜發展論壇在青島召開。大會組委會安排了七個專家報告,深入解析近紅外光譜的技術、標準、應用、儀器等關鍵問題,吸引了120餘位代表出席,現場座無虛席。
  • 第二十一屆全國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一直以來支持會議的老專家、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光譜分析儀器與分析監測領域的專家學者近百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尤其是近年來光譜儀器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關新技術與新應用層出不窮,極大地推動了光譜儀器與分析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光譜儀器與分析監測領域的專家學者更需要這樣開放的平臺、更多的交流,共同推動民族儀器產業、分析產業、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環境安全等眾多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北京瑞利分析儀器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梁敬主持開幕式。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國產傅立葉變換近紅外光譜儀如何做大做強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近紅外光譜分析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Norris研製出了近紅外掃描光譜儀,這臺儀器成為日後近紅外光譜儀器的雛形。之後,隨著各種新的分析技術的出現,加之近紅外光譜技術存在的缺點,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八十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價值被逐漸認知,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始大熱,近紅外光譜技術也隨之得到發展和完善。
  • 全國第三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上海隆重開幕
    儀器信息網訊 2010年10月13日,為全力展示我國近紅外光譜領域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及成果,增進廣大近紅外光譜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近紅外分析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我國近紅外光譜事業的發展,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近紅外光譜專業委員會主辦
  • 國產近紅外光譜儀將在民用市場大有所為
    從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糧食和飼料領域的應用開始,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近紅外分析學科獲得了長足的進展,目前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在農業、石化、製藥、食品、菸草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並且形成了包括科研、應用和儀器產業的完整體系。
  • 三大近紅外光譜學會領軍人 共話未來發展趨勢——訪國際、亞洲...
    來自中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以及美國、德國、南非等十二個國家一百位近紅外光譜技術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國際學術會議,大家對近紅外光譜理論、化學計量學、近紅外光譜儀器、近紅外光譜應用等內容進行了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從聚光近紅外產品看國產近紅外在糧油行業的應用進展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由於對象和測量方式的多樣化,近紅外建模通常需要進行個性化的優化選擇。報告中,暨南大學潘濤教授以血清尿素氮為對象,Norris導數濾波(NDF)為光譜預處理方式,等間隔組合偏最小二乘(EC-PLS)為波長選擇模式,介紹了近紅外光譜分析的個性化參數選擇方法。
  • 我國工業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
    同時近紅外光譜儀器種類多、測量附件全、性價比高等優點也是選擇NIR技術實現在線監測的重要理由,因此近幾十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PAT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普及,代表性的應用領域包括製藥、石油化工、基礎有機化工、食品生產和加工、釀酒等。  整體上看,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包括儀器研發、算法研究、應用開發等,較歐美及日本等西方國家相比並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