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應用

2020-11-24 儀器信息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方法(化學計量學)、新材料(光纖等)、新器件(檢測器等)和新技術(計算機)的發展和出現,近紅外光譜技術從光譜分析隊列中吊車尾的位置迎頭趕上,嶄露頭角。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現代化學計量學方法的近紅外光譜技術,已經成為工農業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農產品、食品、醫藥、石化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煉油原料(原油)及石油化工產品為例,介紹近紅外光譜在石油化工領域中的應用。

  1. 何為石化產業

  石化是石油化學工業的簡稱,具體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其中也包含了原料開採的過程,即石油開採業、石油煉製業、石油化工業三大塊。

  石油化工加工工業主要包含煉油和化工品生產兩大板塊。煉油主要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各類燃料油、化工原料等產品,主要包括石腦油、汽油、煤油、柴油、瀝青、焦炭、潤滑油、液化石油氣等等;化工品生產主要指以部分煉油產品為原料,首先通過化學加工來生產以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和三苯(苯、甲苯、二甲苯)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進而以這些基本化工原料生產多種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的過程。

石油煉製示意圖(圖片源於網絡)

  2. 近紅外光譜在石油分析化學中的角色

  石油和天然氣主體為碳氫化合物,各類石化產品的主體組成物質也均為碳氫化合物,外加少量含氧、含氮、含硫等元素的化合物,然而石化產品種類繁多且分子結構千變萬化,因此石油分析化學的目標就是獲得石油化學組成和結構信息。石油分析測試是煉油科技與生產的眼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煉油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之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縱觀石油分析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出其大致是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的:一條主線是在原有的油品族組成和結構族組成分析基礎上,通過當代更為先進的分離和檢測方法,對油品的化學組成進行更為詳細的表徵,即油品的分子水平表徵技術,其主要目的是為開發分子煉油新技術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持,以求索研發變革性的煉油新技術;另一條主線則是採用新的分析手段,快速甚至實時在線測定煉油工業過程各種物料的關鍵物化性質,即現代工業過程分析技術,其主要目的是為先進過程控制和優化技術提供更快、更全面的分析數據,從而實現煉油裝置的平穩、優化運行。

  分子光譜分析方法對於石化產品有機物結構非常敏感,中紅外光譜、近紅外光譜、拉曼光譜及核磁共振譜結合化學計量學在油品分析中均有較多的應用,但綜合儀器穩定性、信號抗幹擾能力、進樣技術、工業應用成熟度等方面來看,對油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和潤滑油等)及化工品的快速和在線分析,近紅外光譜是最實用、最適合工業過程控制的手段。在線近紅外光譜已廣泛應用於煉油領域,從原油調合、原油加工(原油蒸餾、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烷基化等)到成品油(汽油、柴油)調合等整個生產環節,可為實時控制和優化系統提供原料、中間產物和最終產品的物化性質,為裝置的平穩操作和優化生產提供準確的分析數據,在化工品生產領域同樣得到廣泛應用,該技術已成為衡量現代煉化企業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

近紅外在煉油廠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環節(黑點表示)及部分可分析的性質

  3. 化學計量學與石油分析

  化學計量學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在上世紀80、90年代得到長足發展和應用。化學計量學利用數學、統計學和計算機等方法和手段對化學測量數據進行處理和解析,以最大限度獲取有關物質的成分、結構及其他相關信息。石油組成極其複雜,需要多種近現代分析方法的量測數據進行表徵,而將這些儀器的量測數據高效快速地轉化為有用的特徵信息,就得依靠各種化學計量學方法。

  化學計量學內涵豐富,其內容幾乎涵蓋了化學量測的整個過程,在石油分析中,主要涉及的內容包括多元分辨、多元校正和模式識別。其中多元分辨算法主要用於處理色質聯用、全二維色譜等方法得出的多維數據,近紅外光譜是二維分析方法,利用的化學計量學方法以多元校正和模式識為主。

用於石油分析的常見化學計量學方法

  儘管用於石油分析的化學計量學方法很多,但絕大多數處於研究探索階段,實際應用其實不多。對於模式識別,不同類型樣品,其最佳識別算法可能會不同,以汽油為例,有研究用九種算法對不同煉廠汽油近紅外光譜進行分類,結果發現K-鄰近算法(KNN)、概率神經網絡(PNN)、支持向量機(SVM)三個算法分類效率最高,其他如線性判別分析(LDA)、SIMCA等算法則效果一般。

  對於多元校正,偏最小二乘(PLS)是使用得最廣泛的算法,某些非線性嚴重的性質也會用到人工神經網絡(ANN)建模。以汽油性質預測為例,很多文獻研究比對了包括PLS、ANN、多元線性回歸(MCR)、支持向量機回歸(SVR)在內的多種算法,最後綜合模型準確性、穩健性來看,PLS往往是最優選擇。當然也有例外,原油分析由於其特殊性,傳統建模方法無法適用,因此國內外都針對原油的近紅外光譜分析開發了獨特算法。

  4. 近紅外對原油及石油產品的分析應用

  4.1 原油

  原油性質差異巨大,從開採、貿易、流通到最後的加工,各環節均需要對相關的原油性質進行評價,而現存的ASTM原油評價方法需要較長的分析時間及較大的工作量,在很多場合不能滿足分析時效性,原油快評技術便應運而生,而近紅外光譜技術由於測量方便、成本低、可用於現場或在線分析等優勢成為首選。

  目前通過近紅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可直接建立原油基本性質模型,主要包含密度、殘炭、酸值、硫含量、氮含量、蠟含量、膠質含量、瀝青質含量、實沸點蒸餾曲線(TBP)等性質。但原油評價不僅需要測定原油的基本性質,還需要測定原油各餾分油的物化性質,分析項目近百種,採用傳統的多元校正方法逐個建立校正模型非常困難。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採用拓撲學原理建立的基於模式識別的近紅外光譜油品分析技術,後來發展到利用該技術結合原油詳細評價資料庫,關聯出原油評價所需的詳評數據。該近紅外光譜原油快速詳評技術於近10年引進到國內,目前包括大連石化和金陵石化等多家煉廠都購買了該技術,用於原油調合及蒸餾工藝中。

  2012年,我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RIPP)基於國內外有代表性的500餘種原油,建立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油近紅外光譜資料庫,基於庫光譜識別和擬合專利技術,開發了原油快評系統,近年來該系統不斷完善,申請專利20餘件,同樣實現了原油各餾分詳評數據的關聯,形成了國產化的全套原油快速詳評技術,預測準確性在傳統分析方法的再現性要求之內,可在原油貿易、原油調合以及原油加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RIPP原油快速評價技術流程示意圖

  鑑於原油色深、粘稠等特性,近紅外原油快評技術絕大部分為離線分析技術,法國TOPNIR公司的原油快評成套技術在國外有在線應用案例,國內石科院和南京富島公司合作也具備原油在線快評的實施能力。目前國內還沒有在線原油快評的實際應用,近期為配合智能煉廠建設,某些煉廠正進行常減壓裝置的實時優化(RTO)改造,RTO需要實時掌握進料性質,可能會引進原油在線快評技術。

  4.2 石腦油

  石腦油由原油蒸餾或石油二次加工切取相應餾分而得,其主要成分是含5到11個碳原子的鏈烷烴、環烷烴或芳烴。石腦油是管式爐裂解製取乙烯、丙烯,催化重整生產高辛烷值汽油組分以及製取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重要原料;也可以用於生產溶劑油或直接作為汽油產品的調合組分。

  煉廠對石腦油採取「宜油則油,宜烯則烯,宜芳則芳」的利用原則,而每種利用方式對石腦油有不同的質量技術指標要求,其中石腦油的PIONA族組成(直鏈烷烴、支鏈烷烴、環烷烴、烯烴和芳烴)無論對哪種利用方式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指標。近紅外光譜技術實現了石腦油PIONA族組成的在線快速分析,可為先進控制及優化系統提供物料的實時組成數據,且數據準確性和傳統色譜分析方法基本相當。除PIONA族組成數據外,近紅外還可分析石腦油密度、餾程、碳數分布、芳烴潛收率等性質,準確性滿足工藝需求。理論上近紅外光譜也可以測定更詳細的基於碳數分布的PIONA組成,如C8直鏈烷烴、C9芳烴等等,但石腦油組成複雜,各碳數下不同類型化合物含量分布很不均勻,某些組分含量較低,需要採用一些專用的方法才能得到滿意的預測結果。

  研究報導利用近紅外光譜和PLS建模預測石腦油詳細烴族組成(部分)信息的精度,RMSEP和r2為模型驗證集平均偏差及決定係數,Repro和r2max為實驗室標準方法(色譜)重複性及決定係數

  英國石油公司(BP)最早將近紅外光譜用於乙烯裂解裝置原料石腦油的PIONA組成在線分析,燕山石化乙烯裂解裝置於2007年首次採用了國產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如今國內多家煉廠乙烯或重整裝置上都擁有近紅外在線監測系統,用來實時監測石腦油原料或對應產品的物性參數。除了將近紅外光譜技術用於蒸汽裂解和催化重整裝置進料的在線外,為合理利用石腦油資源,一些石化公司如韓國SK還建有石腦油優化自動調合裝置,該裝置將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用於調合組分和產品的PIONA組成、密度和餾程的分析,為優化石腦油調合實時提供數據,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4.3 汽油、噴氣燃料、柴油

  汽油、噴氣燃料(航空煤油)、柴油是使用最廣泛的三種石油燃料產品,三者主要依靠餾程(碳數)區分,從輕到重依次為汽煤柴油,有部分重疊。

  4.3.1 汽油

  汽油是最常見的用量最大的輕質石油產品,主要成分為C4至C12的複雜烴類混合物。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催化重整、焦化等煉油過程都產生汽油組分,但從這些裝置直接生產的汽油組分,不單獨作為發動機燃料,而是將其按一定比例調配,輔以添加劑,如以前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如今普遍添加的乙醇組分等,調合成滿足一定質量規格要求的商品汽油。

  辛烷值是汽油最重要的質量指標,用於表徵汽油的抗爆性,其分為研究法辛烷值(RON)和馬達法辛烷值(MON),車用汽油牌號是按研究法辛烷值等級劃分的,主要有92、95、98號,標號越高,抗爆性越好。傳統辛烷值測定方法速度慢、成本高、所需試樣量大(約400mL),而且不適合在線分析。辛烷值與化合物結構密切相關,早在1989年美國就有人利用近紅外光譜結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汽油辛烷值快速測定方法,從而掀起了近紅外光譜在油品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應用熱潮,至今近紅外光譜測定汽油辛烷值仍舊是石化領域研究最廣泛和深入的測試項目之一,目前成品汽油辛烷值近紅外光譜分析方法SEP在0.35辛烷值單位左右。

  除辛烷值外,近紅外光譜還可分析汽油密度、餾程、烯烴含量、芳烴含量、苯含量、氧含量、雷氏蒸氣壓等性質,其分析準確性滿足各項汽油生產工藝以及調合工藝的需求。如今新建煉廠基本都使用管道自動調合工藝來進行汽油調合,原來使用罐調合方式的煉廠也慢慢在升級改造為管道調合方式,該方式對調合物料和產品的實時性質監測有較高的需求,在線近紅外分析儀可實時、準確地為調合優化控制系統提供各種汽油組分和產品的多種關鍵物性。調合優化控制系統利用各種汽油組分之間的調合效應,實時優化計算出調合組分之間的相對比例,保證調合後的汽油產品滿足質量規格要求,並使調合成本和質量過剩降低到最小。以在線近紅外為主要特徵的汽油優化調合系統最早於上世紀90年代在國際上出現,同時期我國蘭煉、大連石化等煉廠對該技術進行了引進。至2005年,完全由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建成的含在線近紅外分析系統的汽油優化調合系統在中石化廣州分公司正式投產運行,當年就帶來了上千萬人民幣的效益。目前新建煉廠如中科煉化、盛虹石化等均含有汽油管道調合建設項目,荊門石化、天津石化、山東滙豐石化等企業也正在進行或已完成對原有汽油調合系統的升級改造,以上項目全部採用了在線近紅外分析系統。該系統運行方式一般是將調合前的各路組分汽油和調合後的成品汽油引入快速迴路,經預處理後進入流通池進行光譜分析,最後返回原管線或進入回收罐,也有直接將探頭插入管線無預處理直接測量的方式,目前主流還是引出式檢測。

汽油調合在線近紅外分析系統示意圖

  在汽油調合過程中,近紅外光譜不僅可用來實時分析組分油和成品油性質,還可用於調合配方的快速設計。研究表明,利用各組分油近紅外光譜按一定比例計算出的成品油近紅外光譜,和用光譜儀採集的由同種組分油按相同比例調合出的實際成品油的近紅外光譜,二者相似度很高,經同一模型預測出的辛烷值也很接近,證明利用組分油近紅外光譜和辛烷值數據,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調合比例,指導生產目標辛烷值成品汽油是可行的。該技術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一旦用於實際,可幫助煉廠生產調度人員方便快捷的設計調合配方,最大化提高調合效益,該技術對原油、石腦油等物料的調合同樣適用。

研究報導的基於近紅外光譜的汽油辛烷值模擬器,可通過組分油近紅外光譜計算出調合配方及成品油近紅外光譜,計算得到的光譜和根據該配方調合的成品油實際近紅外光譜一致性較好,兩幅光譜預測出的辛烷值也相近

  4.3.2 噴氣燃料

  噴氣發動機燃料,又稱航空渦輪燃料,是一種輕質石油產品,為透明液體,由直餾餾分、加氫裂化和加氫精制等組分及必要的添加劑調合而成。噴氣燃料分寬餾分型(沸點範圍約60~280℃)和煤油型(沸點範圍約150~315℃)兩大類,廣泛用於各種噴氣式飛機。我國噴氣燃料分為5個牌號,其中3號噴氣燃料是現行最常用的航空燃料。

  冰點和芳烴含量是3號噴氣燃料的重要質量控制指標,近紅外光譜可對其快速測定,預測冰點SEP約為1.5℃,預測芳烴含量SEP約為1.5%,此外近紅外光譜還可快速測定噴氣燃料烯烴含量、密度、餾程、閃點、粘度等性質 。為實現戰場環境下對軍用燃料的快速質量鑑定,美國從90年代初就開始嘗試用近紅外光譜方法對包括噴氣燃料在內的軍用油品進行快速分析。幾年後我國石科院、總後油料所等多家單位也陸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針對我國的軍用噴氣燃料建立了近紅外光譜快速分析方法。

  4.3.3 柴油

  柴油分為輕柴油和重柴油,我們常說的車用柴油為輕柴油,按凝點分級,有5號、0號、—10號、—20號、—35號和—50號六個牌號,主要由直餾柴油、催化柴油及焦化柴油等調合組分經必要的加氫處理後按一定比例調配而成,主要包含10到24個碳原子的各族烴類化合物。

  和辛烷值類似,十六烷值是表徵柴油性能的重要指標,用來衡量燃料在壓燃式發動機中的發火性能,其傳統測定方法也存在和傳統辛烷值測定方法同樣的問題,而十六烷值也和化合物結構密切相關,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上就出現了近紅外光譜技術快速測定柴油十六烷值的應用,隨後幾年我國也開始了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現行質量規範對柴油組成尤其是芳烴成分含量作了嚴格要求,近紅外光譜也可用於柴油詳細族組成的快速分析,可預測鏈烷烴、一環烷烴、二環烷烴、三環烷烴、總環烷烴、烷基苯、茚滿、茚類、總單環芳烴、萘、萘類、苊烯類、總雙環芳烴、總多環芳烴和總芳烴的含量。

石科院開發的柴油族組成近紅外分析模型

  除了十六烷值和組成分析外,近紅外光譜還可較為準確地分析柴油密度、折光指數、碳含量、氫含量、餾程、閃點、凝點和冷濾點等性質。隨著烴類分子碳數及烴鏈長度的增加,近紅外光譜對於結構變化的敏感度逐漸降低,因此分子量更大的柴油在某些和結構變化密切相關的性質分析準確性上要略遜於汽油,如餾程和十六烷值(相對於辛烷值)。柴油的閃點、凝點、冷濾點等物理性質與近紅外光譜呈非線性響應,利用非線性校正方法如人工神經網絡(ANN)得到的模型效果往往要優於常用的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柴油生產過程中一些性質如十六烷值、傾點、凝點等,會通過添加改進劑來改善,且添加量較低,往往在近紅外光譜中無響應,因此,近紅外光譜只能預測添加改進劑前的性質結果。在線近紅外光譜同樣可用於柴油調合中,由於柴油調合組分相對簡單,且裝置普及程度不如汽油調合,因此國內外柴油在線分析應用案例遠少於汽油調合。

  4.4 替代燃料

  為緩解我國石油資源匱乏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實現我國長期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需要發展內燃機替代清潔燃料以部分取代石油基燃料即汽油和柴油。替代燃料主要分為三大類,其中醇、醚、酯類等含氧燃料(主要包括甲醇、乙醇、二甲醚以及由植物油製取的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為第一大類,但因熱值相對低等原因往往和石油基燃料混兌,形成乙醇汽油、混合柴油等燃料。大量試驗研究和成功實踐都證明,乙醇作為汽車的代用燃料是完全可行的。目前,乙醇作為燃料應用在汽油機上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我國也正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行乙醇汽油,乙醇添加比例一般為10%。生物混合柴油在世界範圍內使用量正逐步增加,在美國、法國、巴西等國家應用較廣泛,添加比例為5%-20%,國內目前應用不多。

  近紅外光譜可用於發酵生產燃料乙醇、酯化反應生產生物柴油的工藝過程。以生物柴油為例,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種類很多,包括植物油(草本植物油、木本植物油、水生植物油)、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魚油等)和工業、餐飲廢油(動植物油或脂肪酸)等。不同油脂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在理化性質方面差異很大,決定生物柴油產品使用性能的指標有化學組成含量(脂肪酸甲酯、脂肪酸、甘油酯等)、運動粘度、酸值、碘值、閃點、冷濾點、十六烷值等等,近紅外光譜可快速測定這些指標,有利於生物柴油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

  乙醇、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各方面性能均和石油基燃料有差異,其滲入含量對於混合燃料的理化性能如熱值、發動機腐蝕性、辛烷值、十六烷值等有顯著影響,必須保持適當比例。因此,對於混合油品中替代燃料含量的準確分析具有重要意義。色譜和光譜技術都可滿足分析需求,利用近紅外光譜測定乙醇汽油中乙醇及甲醇含量或混合柴油中生物柴油含量的研究及應用有很多,研究報導乙醇和甲醇含量預測SEP能到0.3%,生物柴油含量預測SEP能到0.15%左右。

為適應現場快速檢測,某研究利用改裝的便攜近紅外光譜儀和多元線性回歸-連續投影算法(MLR-SPA)測定混合柴油中生物柴油含量,a.通過反射擋板改為透反射模式,b.通過USB光源改為透射模式,c.按b圖模式改裝後採集的混合柴油光譜(此類光譜建模SEP=0.22%),d.臺式近紅外光譜儀採集的混合柴油光譜(此類光譜建模SEP=0.13%)

  4.5 重油

  重油通常是指原油經蒸餾提取柴油段以上餾分後剩下的殘餘物,碳數更高,分子量更大,具有顏色深,粘度大等特點,具體包括潤滑油基礎油、渣油、瀝青等。

  如今國家對潤滑油產品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導致高品質潤滑油基礎油的需求增加,高品質基礎油的生產工藝複雜,生產過程中需要及時獲取VGO、加氫尾油和加氫基礎油的組成、傾點和黏度指數分析數據,以指導工藝參數的調整,保證生產合格率。石科院在利用近紅外光譜快速分析基礎油原料與產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優化近紅外光譜的譜圖採集條件,選擇合適的化學計量學方法並優化分析模型,開發了基於近紅外光譜預測VGO、加氫尾油和基礎油性質和組成的成套分析技術,準確性滿足標準方法規定的再現性要求;特別針對粘度指數和傾點這類和本身化學組成存在嚴重非線性關係的性質,開發了全新的數據校正方法,顯著提高了預測準確性,目前粘度指數和傾點的預測準確性分別為2個黏度指數單位和2℃,該技術已應用於茂名石化潤滑油調合項目近紅外在線分析系統中。

潤滑油基礎油粘度指數預測結果(石科院近紅外模型)

  四組分含量(飽和烴、芳烴、膠質、瀝青質)是評價重油化學組成的重要指標,近紅外光譜結合PLS可準確分析渣油四組分,採用高溫進樣附件,分析速度快,SEP在1.5%左右,相比傳統色譜柱分離方法分析效率提高很多。此外還可分析渣油密度、餾程、粘度、殘炭、碳含量、氫含量、硫含量、鹼性氮含量、苯胺點等性質;分析瀝青蠟含量、粘度、針入度、軟化點、脆點等性質。

  研究報導利用多塊偏最小二乘(MB-PLS)和連續偏最小二乘(S-PLS)兩種數據融合算法,將渣油近紅外和中紅外光譜結合起來建立四組分含量模型,預測結果整體優於只用一種光譜建模。

  5. 近紅外對化工品的分析

  以三烯三苯等基本化工原料,可生產約200種有機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塑料、樹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生產過程屬於石油化工範疇,雖然這些化工品種類繁多,但相比於油品,其化學組成相對簡單,且主體為含氫有機化合物,因此近紅外光譜在該領域的應用也非常廣泛。

  近紅外光譜測定多元醇類化合物羥值就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技術,其中測定聚醚多元醇的羥值已形成ASTM標準方法,我國也有對應國標,羥基在近紅外光譜區有豐富的信息,通過多元校正方法可以針對每一類多元醇產品建立優秀的分析模型,商品化的近紅外羥值分析儀已出現多年。近紅外光譜還可用來測定聚丙烯熔融指數、等規指數、乙烯基含量這三個重要的工藝控制指標,多年前我國就研製出了用於聚丙烯粉料和粒料快速分析的實驗室型聚丙烯專用近紅外分析儀,以及用於聚丙烯粉料的在線近紅外分析儀。近紅外光譜也可用於聚氯乙烯(PVC)樹脂生產過程中水含量的監控,商品化的近紅外在線揮發分分析儀適用於PVC粉、糊樹脂等所含揮發分中水含量的在線監測和過程控制。在醋酸工業中,近紅外光譜可用來測定醋酸、碘甲烷、碘離子、水及醋酸甲酯濃度,國內外均有較多的在線檢測應用,保證了醋酸生產工藝運行的平穩性和安全性。

多元醇在近紅外光譜區的特徵吸收譜圖

近紅外光譜與化學滴定法測定多元醇羥值的相關圖

  近紅外光譜還可以測定多種聚合物中的叔胺值、酸值、水分含量等參數;實時監控高聚物合成反應過程中單體濃度、聚合物濃度、分子量和轉化率,高聚物擠出前後樣品化學組成等性質;結合可見光成像技術可對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PVC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廢舊塑料進行現場快速或實時在線識別。此外近紅外光譜還被用於丙烯氰用微生物法水合生成丙烯醯胺、甘油通過微生物法生成1,3-丙二醇、甲醇與碳四餾分合成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工藝過程。

  6. 結語

  石油化工領域的分析對象和項目繁多,傳統分析方法大多耗時長、不環保、不利於在線分析,近年來國內大力發展智能製造,石化企業也逐步向「智能工廠」轉型,力推先進控制和實時優化控制技術,特別需要在線分析技術及時可靠的提供原料和成品質量信息,基於此,近紅外光譜因其自身特點和技術優勢在石化行業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在國內外煉油化工企業應用廣泛,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但是,相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近紅外光譜在我國石化行業的普及性和投用率都有一定差距,其原因大致有兩方面:

  首先是我國煉油行業原料和工藝變動較為頻繁,導致各線產品化學組成變化頻繁,進而導致近紅外模型需要頻繁維護,企業人員很少具備近紅外維護技能,只能依靠售後服務,然而銷售商往往不具備較強的模型維護能力,導致近紅外分析系統停用。目前國內煉廠大都遇到此類問題,已經影響到行業整體對近紅外光譜的認識,且這種情況不僅近紅外技術存在,基於模型技術的低場核磁等技術同樣存在。

  其次是近紅外光譜分析方法目前在石化特別是煉油行業還沒有相關標準(可能和煉油產品組成變化複雜導致近紅外方法穩健性不夠有關),導致煉廠質檢和化驗部門無規可循,不敢使用近紅外光譜出具的數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近紅外光譜在行業的推廣。值得關注的是,近紅外光譜在紡織品、菸草、糧食、飼料等領域已制定了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有關汽、柴油近紅外光譜快速檢測方法的地方標準也已陸續發布。

  要解決以上問題,除相關部門要加快標準制定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強石化行業對近紅外的理解和認識,促使煉廠培養專業化人員,或者規範化維保程序,將近紅外系統維保委託給專業公司,保證近紅外分析系統投用率,現有系統用好了,產生效益了,普及率自然會增加。總之,近紅外光譜在國內石化行業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要出現井噴式的增長並發揮其應有的效果,需依靠經濟發展水平和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徐春明, 楊朝合. 《石油煉製工程》

  2. 褚小立. 《化學計量學方法與分子光譜分析技術》

  (陳瀑)

相關焦點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外文獻中湧現了大量關於近紅外光譜的應用報導,面對這一契機,在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陸婉珍院士的倡導和組織下,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袁洪福教授說:「與歐美和澳大利亞等已經廣泛使用網絡化近紅外分析技術、並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法規情況相比,我國近紅外分析標準方法制定工作明顯滯後,不僅嚴重的影響了近紅外分析技術的應用,而且影響到了許多領域中質量監督工作的實施。」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NIR最先應用於農業領域。80年代,光譜儀器製作和計算機技術水平有了大的提高,NIR被廣泛應用於在工業和其它領域。近幾屆匹司堡分析儀器會議上,NIR已成為紅外光譜分析報導的熱點。NIR在線分析應用給石化工業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更是引人注目。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2017年11月30日,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與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共同發起的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在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在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副主任、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組長杜一平教授團隊和倪力軍教授團隊的精心組織下,由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分子光譜協作組、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和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共同舉辦。
  • 近紅外光譜分析發展歷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Norris研製出了近紅外掃描光譜儀,這臺儀器成為日後近紅外光譜儀器的雛形。之後,隨著各種新的分析技術的出現,加之近紅外光譜技術存在的缺點,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較為緩慢。八十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價值被逐漸認知,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開始大熱,近紅外光譜技術也隨之得到發展和完善。
  • 我國工業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的關鍵問題分析
    同時近紅外光譜儀器種類多、測量附件全、性價比高等優點也是選擇NIR技術實現在線監測的重要理由,因此近幾十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PAT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普及,代表性的應用領域包括製藥、石油化工、基礎有機化工、食品生產和加工、釀酒等。  整體上看,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包括儀器研發、算法研究、應用開發等,較歐美及日本等西方國家相比並不落後。
  • 全國第三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上海隆重開幕
    來自近紅外光譜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儀器用戶等200多人參加了會議。2006、2008年分別在北京、長沙成功召開的第一、二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為我國近紅外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次大會為近紅外光譜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臺,相信藉助這個平臺,並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將極大提升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基礎科研、應用技術水平。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 簡稱iSNIRS 2019)」成功召開,16位來自近紅外領域的專家分享了近紅外的新技術、新應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方法(化學計量學)、新材料(光纖等)、新器件(檢測器等)和新技術(計算機)的發展和出現,近紅外光譜技術從光譜分析隊列中吊車尾的位置迎頭趕上,嶄露頭角。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現代化學計量學方法的近紅外光譜技術,已經成為工農業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農產品、食品、醫藥、石化、菸草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紅茶加工製作中的應用介紹
    打開APP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紅茶加工製作中的應用介紹 佚名 發表於 2020-03-29 17:19:00 為解決紅茶在發酵過程中出現的量化難、缺乏發酵判斷基準的問題,近日,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教授寧井銘等在《LWT-食品科學與技術》(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顯示,他們建立了一種簡單、客觀的紅茶「發酵」程度綜合評價方法,該項方法能夠在一分鐘之內精準、量化地完成茶葉發酵程度的判別,有力地推動了茶葉加工的智能化和標準化水平
  • 近紅外光譜儀三大應用領域受歡迎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紅外光譜技術的發展,同時也使得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石化、食品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因而備受歡迎
  • 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優缺點分析
    20世紀60年代,隨著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係的理論,並利用近紅外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一度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 匯集國際首創或領先的創新成果——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從糧食和飼料領域的應用開始,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和應用已走過近40年的歷程。近年來,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農業、石化、製藥、食品、菸草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並且形成了包括科研、應用和儀器產業的完整體系。  2018年6月21-24日,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即將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的亮點有哪些?本次大會的召開,將給中國近紅外光譜帶來怎樣的促進及影響?
  • 近日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
    2020年11月6日,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隆重開幕,會議首日1000餘位網友報名參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開幕式,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張彤秘書長致辭。  開幕式伊始,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近紅外光譜主要是反映C-H、O-H、N-H、S-H等化學鍵的信息,因此分析範圍幾乎可覆蓋所有的有機化合物和混合物。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現狀評述(下)
    儘管近紅外光譜不屬於特別靈敏的分析技術,但由於該技術具有不需要樣品預處理的特點,其非常適合於過程監測、材料科學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該刊邀請了多位本領域的專家就近紅外光譜技術新進展、近紅外使用者面臨的挑戰、應用領域以及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評論。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1、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對我國而言,現代近紅外光譜的研究與應用起步相對較晚,1979年開始引入近紅外光譜儀,而相應的課題研究在90年代前只屬於初步的研究,涉及的領域也很少。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儀器、軟體和應用等的發展,近紅外光譜法才以高效和快速的特點異軍突起,逐漸應用於農業、石化、製藥和食品等多個領域。
  • ...LS1614-2020「聚丙烯樹脂乙烯含量的測定——近紅外漫反射光譜...
    科技研發「授人以漁」——Q/SY LS1614-2020「聚丙烯樹脂乙烯含量的測定——近紅外漫反射光譜法」企業標準發布實施  ​過去要4到5個小時、三臺設備、多名檢測人員操作,才能完成的聚丙烯關鍵數據分析,如今只需5分鐘、一臺設備工作、一人操作,三項數據分析同時出結果。
  • 近紅外光譜儀相關企業走訪調研
    調研組成員包括了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近紅外光譜儀器研發專家以及應用方法開發的專家,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該課題具體負責人,業內專家等,如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科學儀器學術工作委員會執行副主任燕澤程、總後油料研究所劉慧穎研究員、浙江大學的戴連奎教授、江蘇大學食品學院陳斌教授、華東理工學院倪力軍教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褚小立博士、業內資深人士李雲濟博士、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楊麗及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