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70年代末,從糧食和飼料領域的應用開始,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和應用已走過近40年的歷程。近年來,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農業、石化、製藥、食品、菸草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並且形成了包括科研、應用和儀器產業的完整體系。
2018年6月21-24日,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即將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的亮點有哪些?本次大會的召開,將給中國近紅外光譜帶來怎樣的促進及影響?帶著這些問題,儀器信息網編輯採訪了本次大會的主辦方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理事長袁洪福教授。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理事長 袁洪福教授
Instrument:袁老師您好!非常高興您接受我們的採訪。首先預祝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即將在昆明順利召開。藉此盛會開幕之際,請您回顧一下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的發展歷程?
袁洪福:謝謝信息網長期關心和支持近紅外光譜的發展,非常樂意接受您的採訪。
我國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始於2006年。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近紅外分析技術在飼料研究部門開始了應用研究。進入90年代,近紅外光譜分析研究和應用逐漸多了起來,集中在農業和石化等領域;國外近紅外儀器廠家進行推廣儀器,院校和研究院所開展方法和國產儀器技術研究工作。這樣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到2000以後,從事其應用和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當時國內各領域的研究團隊達到了40多個,大家普遍有一種強烈的學術交流願望。
當時近紅外光譜在國內還屬於新興學科,還沒有一個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陸婉珍院士倡議,並得到了科技部條財司王順昌司長的大力支持,於2006年在北京西郊賓館組織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從此,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同仁有了一個學術交流平臺,每兩年召開一次,分別在長沙、上海、北京、桂林、武漢等地舉行會議。
今年6月是第七屆會議,也恰逢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The 6th Asian NIR Symposium,ANS2018)在我國召開,因此,這兩個會議一併召開,《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中國第七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The 6th Asian NIR Symposium (ANS2018) and the 7th Chinese National NIR Conference)。
Instrument:作為近紅外光譜領域一項重要的盛會,大會的主辦方及組織團隊為此做了哪些工作?
袁洪福:這次大會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主辦和組織,大會得到了亞洲近紅外學會原主席OZAKI教授和現任主席土川先生的高度重視,2017年兩次出訪中國,與我們近紅外光譜分會進行討論會議的籌備工作。2017年11月亞洲近紅外光譜學會特別邀請我、郭隆海和王立波老師去日本駐波對會議籌備工作進行細緻了討論。此後,我們與亞洲近紅外學會召開了多次視頻會議。
目前,已報名參加會議的代表人數已超過了400人。從會議網站建立、會議場所準備、網上徵文和審稿,邀請國際近紅外光譜學會主席TOM教授等著名學者參會,到具體會議日程安排等,會議籌備工作量非常大。這次會議籌備得到了近紅外光譜分會的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雲南瑞升菸草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雲南同創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近紅外光譜分會掛靠單位北京信立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儀器信息網)的大力支持。
雲南瑞升菸草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雲南同創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同仁們在會議場館安排方面做了大量精心的準備,儀器信息網對會議註冊給予了大力支持。特別這次會議使用英語交流,很多外國代表參會,投稿和註冊工作難度和工作量都很大,具有國外學習經歷的年輕學者郭隆海(北京化工大學)、修遠(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和王書雅(中糧營養研究院),還有王立波和宋春風(北京化工大學)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確保了會議籌備工作順利進行。
Instrument:相比往屆會議,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的亮點有哪些?
袁洪福:國內近紅外光分析學科經過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無論在學術研究還是技術開發都獲得了長足進展。這次會議投稿踴躍,論文質量普遍提升,有些論文水平很高,許多創新成果都是國際首創,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能夠充分展示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近年來發展的最高水平。
參加會議代表呈年輕化的趨勢,一批近紅外光譜分析領域的青年才俊踴躍參加,展示著我國近紅外光譜學科未來發展前景光明。這次是國內和國際會議一併召開,得到了國內外知名學者高度重視,國際近紅外光譜學會主席TOM、日本OZAKI 教授、澳大利亞Roger教授等將出席大會並做主旨報告。國外參會代表來自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英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等,參會國家也是歷年最多的。另外,這次參展的國內外近紅外光譜儀器廠商總數是歷年來最多的一次,接近上屆的兩倍。
Instrument:我國近紅外光譜事業當前的發展狀況如何?有哪些問題仍待解決?本次大會的召開,將給中國近紅外光譜帶來怎樣的促進及影響?
袁洪福:我國近紅外光譜事業發展狀況總體良好。在一些行業,如飼料行業,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獲得了廣泛普及應用,在提升行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增加經濟效益等方面發揮了顯著的效果。越來越多的在線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用於石油化工、製藥等工業過程優化與控制,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內許多優秀的近紅外光譜分析儀器廠家不斷地湧現出來,研製開發了許多近紅外光譜儀器新產品,其技術水平和創新程度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表明我國在近紅外分析技術領域極具發展潛力。
近紅外光譜分會組織制定了近紅外光譜定量和定性分析通則國家標準;許多行業和儀器廠家也制定了許多應用的行業標準和規範,對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已從過去以院校和科研機構研究和寫文章階段,現在進入到更多地深入到解決各領域的實際問題階段,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優勢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領域中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認為其中有最重要的有三個:首先,是在技術方面,最重要的是近紅外光譜儀器和光譜的標準化。由於近紅外光譜分析可以快速提供樣品的多種質量信息,使得人們對它有很高的期望,如希望將儀器小型和微型化及低成本化,構建近紅外大數據,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儀器和光譜標準化上有所突破;其次,是近紅外光譜標準的制定。任何分析技術的廣泛應用離不開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範體系來支撐,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也不例外。因此,亟待建立大量近紅外光譜分析標準,以滿足各領域對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需求;第三,即是大力培養熟悉和熱愛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人才,以確保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健康發展。
這次國內和國際會議一併召開,為國內外學者和技術人員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機會,國際同行對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發展也可以有深入和直接的了解,因此,對於促進我國近紅外光譜分同仁與國際同行交流和合作具有重要實際意義。
2017年我國成功獲得了2021年國際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主辦權,是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領域中的一大幸事。今年的這次會議無疑是一次預演、積累相關經驗,對於2021年成功國際會議具有重要意義。這次會議所展示最新成果,對於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