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

2020-11-24 機經網

  2020年11月6日,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隆重開幕,會議首日1000餘位網友報名參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開幕式,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張彤秘書長致辭。

  開幕式伊始,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由陸婉珍院士提議、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設立。在2015年9月召開的近紅外光譜分會一屆一次常務理事會上討論通過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評選方法。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在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上頒獎。「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設立是為了鼓勵我國科技人員投身於近紅外光譜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工作,促進和推動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張建副秘書長宣布獲獎結果,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貢獻獎授予了韓東海教授,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授予了臧恆昌研究員和鄒小波博士,陸婉珍近紅外光譜青年獎授予卞希慧博士、李敬巖博士、李文龍博士、肖雪博士。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貢獻獎獲得者:韓東海教授

  

 

  韓東海教授

  韓東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近紅外光譜分會副理事長,曾兼職秘書長。自1995年開始從事以近紅外技術為主的食品內部質量無損檢測研究,在果蔬內部質量無損檢測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 項,部級項目3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副主持及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培養近紅外碩士和博士畢業生40餘名。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50多篇,主編、副主編和參與編寫專業書籍5部。已授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共12項。曾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2016年度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 等獎 ,2014年日本近紅外學會「JCNIR Award」獎 ,《分析化學》2011年-2012年年度優秀論文獎等。

  積極參與近紅外光譜分會的組織成立工作。多次協助組織召開學術交流年會,技術培訓會,並在大會上作報告、授課。參與學會組織的社會調研,走訪基層一線,觀摩生產現場,座談近紅外技術應用,暢通學會與企業的渠道。為積極推進國際交流,促進與日方近紅外技術專家間的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獲獎者:臧恆昌研究員、鄒小波博士

  

 

  臧恆昌研究員

  臧恆昌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臧恆昌研究員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需求,深度挖掘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優勢,針對藥品生產過程分析與控制等關鍵性的技術難題潛心研究和攻關。

  在推動我國中藥現代化方面,作為項目首席專家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項目,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中藥口服製劑先進位藥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示範研究」等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提出以療效物質基礎傳遞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中藥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新策略、中藥生產新模式,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推動我國藥物製劑智能化方面,主持或參與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和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了傳統藥物製劑單元化生產模式向連續性、智能性生產模式的轉變。

  在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共性問題研究方面,提出了「物質基礎正確、過程控制準確、體系設計科學」的研究框架。對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有效信息挖掘、建模新策略及其應用等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同時,臧恆昌研究員注重近紅外光譜技術人才的培養,把知識學習和科學研究寓於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培養了一大批將近紅外光譜發揚光大的優秀學生,為突破我國近紅外光譜領域人才短缺的瓶頸制約做出了貢獻。

  

 

  鄒小波教授

  鄒小波博士,江蘇大學教授。他立足近紅外光譜等無損檢測技術創新,圍繞食品智能化檢測與加工開展研究,其博士論文《計算機視覺、電子鼻和近紅外光譜的蘋果品質檢測研究》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畢業後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可近紅外光譜技術無損檢測的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和裝備開發方面,以簡化模型、提高精度為目標,針對食品、農產品內部成分的複雜性和相干性,在特徵變量篩選和非線性建模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工作。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發表的論文被引達660次。針對食品、農產品加工中間體一般為多組分的固態或半固態複雜有機體,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含量也不同。現有檢測方法僅能反映採樣點處的組分含量,不能反映組分分布的全貌的先天缺陷,發明了食品加工過程參量信息的多維分布成像檢測新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6件,美國發明專利3件;出版專著6部(其中英文專著4部)。開發的農產品無損檢測裝備自動分選線,如軟膠囊智能分選機、小型水果(冬棗、小西紅柿、南豐蜜橘等)分級生產線和蘋果品質手持式近紅外光譜檢測系統,創新性地將近紅外光譜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平臺和傳統食品加工機械相融合,開發出適合我國傳統食品加工的新裝備,提高其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全國創新爭先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一等獎6項,推動了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食品農產品檢測與加工領域的應用。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青年獎」獲獎者:卞希慧博士、李敬巖博士、李文龍博士、肖雪博士

  

 

  卞希慧博士

  卞希慧博士,天津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荷蘭奈梅亨大學訪問學者。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天津市優秀科技特派員。

  2008年開始致力於化學計量學算法及其在醫藥、食品、環境、能源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包括定量及定性模型、變量選擇、奇異樣本檢測及預處理方法。提出了subagging ELM、boosting ELM、VB-boosting PLS、EMD-HLFUPLS等多種新型建模方法;以固體製劑和液體製劑原料藥、生產過程中間體和成品為載體,引入LASSO、HHT、ELM等方法,建立預測精度高、穩健性好的中藥過程質量控制NIR模型;以摻偽植物油和調和植物油為研究對象,建立基於化學模式識別的食用油鑑別模型及基於多元校正的調和油定量模型;針對傳統紫外可見光譜檢測靈敏度低的問題,利用新型膜富集技術,選取合適的膜材料對重金屬離子進行高效富集,對濃縮在膜上的組分不經洗脫直接進行紫外-可見漫反射檢測。主持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項,橫向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8項。為國內外期刊審稿130餘次,2017年被英國皇家學會評審為Analytical Methods優秀審稿人。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40餘次,多次作口頭報告。

  

 

  李敬巖博士

  李敬巖博士,高級工程師,2012年進入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工作,任化學計量學方法開發工程師。

  在以紅外、近紅外、拉曼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快速分析原油及油品組成與關鍵物性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同時積極參與以近紅外光譜為主要手段的分析成套技術推廣工作。主持和參與了近10項研究課題、新產品新方法研發和應用技術推廣等科研項目,先後完成了「近紅外原油快速評價技術二次開發與工業應用」、「基於web的原油快速評價系統的建立與應用」、「LTAG技術加氫單元原料與產物烴組成快速分析技術開發」等課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對原油、汽柴油快速分析方法的工業應用推廣做出了貢獻。期間於《Energy Fuels》、《分析化學》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12件。獲得了2014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青年獎,2020年CAIA二等獎。

  

 

  李文龍博士

  李文龍博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藥物質量分析與過程控制分會理事;中國顆粒學會青年理事、生物顆粒專委會委員;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智能製造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炮製分會委員、中藥製藥工程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醫藥學部委員等。擔任國內外40餘種期刊編委、青年編委、審稿專家。

  主要從事中藥質量控制和中藥製藥過程分析技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藥材的快速分析和全面質量控制、中藥生產工藝過程的在線監測、中藥生產工藝的一致性評價、以及中藥產品的快速無損分析等。主持包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科研項目12項,對阿膠、苦參、白土苓、黃芪、黨參、三七、青風藤等藥材及相關製劑開展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

  

 

  肖雪博士

  肖雪博士,廣東藥科大學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以近紅外光譜技術為核心技術的藥物分析研究和工程應用。主持橫縱向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授權專利6項;參編書刊4部;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3項;獲2020年仁心雕龍學術論壇徵文活動第一名;2016年度「珠江科技新星」、第一批中醫藥青年求真學者(2020年),2019年入選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代言鉻(Cr)元素。

  開發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快檢方法,應用於藥物原料/原藥材、輔料、中間體、成品的快速質量評價。參與構建生產過程在線近紅外質量監控系統,在清開靈系列製劑、參麥注射液、安神補腦液、結合雌激素等品種的多個生產工藝階段實施了在線(快速)質量控制的實際研究及應用。參與搭建近紅外在線中試研究平臺,在中藥提取、柱層析、濃縮、噴乾等工藝階段,搭建了基於NIR技術和自動化控制的中試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並在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王老吉等品種的多個工藝階段實現了應用,為其工業化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

相關焦點

  • 近紅外研究和應用急需產學研緊密結合——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
    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同期隆重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中國農業大學韓東海教授榮獲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貢獻獎。曾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2016年度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 等獎,2014年日本近紅外學會「JCNIR Award」獎 ,《分析化學》2011年-2012年年度優秀論文獎等。積極參與近紅外光譜分會的組織成立工作。多次協助組織召開學術交流年會,技術培訓會,並在大會上作報告、授課。參與學會組織的社會調研,走訪基層一線,觀摩生產現場,座談近紅外技術應用,暢通學會與企業的渠道。
  • 全國第三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上海隆重開幕
    ,華東理工大學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製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分析測試協會協辦的第三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上海航空酒店開幕。2006、2008年分別在北京、長沙成功召開的第一、二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為我國近紅外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次大會為近紅外光譜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臺,相信藉助這個平臺,並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將極大提升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基礎科研、應用技術水平。
  • 憶十年碩果 再啟新徵程—寫在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CC...
    2008年,梁逸曾教授課題組在長沙成功舉辦了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每偶數年份舉辦一次全國性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的慣例被一直延續下來。  在第一屆學術會議上,陸婉珍院士倡議成立中國近紅外光譜學術組織,以便持續推進我國近紅外光譜健康持續發展。
  • 全國第六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今天將在湖北武漢召開
    為全力展示我國近紅外光譜領域所取得的最新進展及成果,增進廣大近紅外光譜科技工作者和廣大近紅外分析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我國近紅外光譜事業的發展,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將於今天(24日)在湖北武漢舉辦全國第六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會議為期3天。
  • 匯集國際首創或領先的創新成果——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
    近年來,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在農業、石化、製藥、食品、菸草等眾多領域的研究十分活躍,並且形成了包括科研、應用和儀器產業的完整體系。  2018年6月21-24日,全國第七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第六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即將在昆明召開。此次會議的亮點有哪些?本次大會的召開,將給中國近紅外光譜帶來怎樣的促進及影響?
  • 中國光譜40年 第二十屆全國分子光譜學會議開幕
    ,全國光譜會議作為光譜領域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迎來了40周年的第20屆會議。40年來,中國光譜事業凝聚著以陸婉珍院士、黃本立院士、張存浩院士、方肇倫院士、朱清時院士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堅持和奉獻,也有以李燦院士、田中群院士、孫世剛院士等為代表的中青年一代科學家的積極進取和努力。正是這些科學家對我國光譜事業的卓越貢獻,使我國在相關領域處於國際上的領跑地位。本次會議的參會代表人數超過了600人,收到的稿件數量接近400篇,突破歷史之最。
  •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和平獎將花落誰家?
    ,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的頒獎儀式將只允許一小部分觀眾參加。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將在規模較小的奧斯陸大學禮堂舉行,現場觀眾人數也將減少。屆時將通過瑞典國家電視臺和挪威公共電視臺直播,同時會通過諾貝爾獎官網向全球直播。報導說,12月10日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都安排在這一天舉行。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於6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大賽頒出一二三等獎、優秀獎、網絡人氣獎、優秀指導教師獎、優秀組織獎等獎項,同時還有最佳創意獎、最佳腳本獎、最佳剪輯獎、最佳視效獎、最佳音效獎等專項獎項。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去年10月31日啟動,作品主題圍繞天文學基礎知識、天文學最新科學成果、航空航天和太空探索、地球科學和綠色家園等,湧現出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的創意編排豐富有趣,內容製作嚴謹認真。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袁洪福教授在2008年11月舉行的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大會上所做的報告中說道。正在籌備中的中國分析測試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已於2008年11月成功主辦了全國第二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我國幾乎所有從事近紅外光譜研究和應用的主要學術帶頭人都參加了這次會議。
  • 第八屆省少年科學院院士評聘頒獎儀式在鎮舉行
    金山網訊 昨天上午,由團省委、省科協、省少工委主辦,鎮江團市委、市科協、市少工委承辦的「我為高質量發展獻一計」第八屆江蘇省少年科學院院士評聘頒獎儀式在鎮舉行。組委會從前期開展的「我為高質量發展獻一計」科學建議徵集評選活動中,遴選出58個優秀科學建議項目入圍「第八屆江蘇省少年科學院院士評聘展示」活動。經過專家評委現場提問、科學基礎知識測試等環節的比拼,90名少先隊員被聘為「第八屆江蘇省少年科學院院士」,其中綜合表現突出的10名少先隊員,被組委會表彰為「十佳小院士」。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安宏樂 段潮舒 孫巖 (導師:邵學廣)  2020年11月6-8日,為期三天的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在線上召開,共計2000餘人報名參會。
  • 三大近紅外光譜學會領軍人 共話未來發展趨勢——訪國際、亞洲...
    2010年10月14-17日,第三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暨第二屆亞洲近紅外光譜會議在上海召開。14屆國際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2006年6月我受日本和韓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邀請參加了在韓國首爾舉辦的這次會議,出席會議的還有梁逸曾教授、姚建垣先生、林國林教授。會議期間成立了亞洲近紅外光譜學會(ANC)。國際近紅外光譜學術屆很希望我國能有一個近紅外專業學術交流的對口平臺。2006年10月我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會議期間來自國內40多位近紅外專家聚在一起,大家強烈呼籲建立國內近紅外光譜學術交流平臺。
  • 第七屆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頒獎
    本報訊 近日,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舉行第七屆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頒獎儀式。       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是石科院的一個重要獎項,具有原始性特徵、對未來影響很大、需要相當長時間埋頭苦幹的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才能獲得該獎項。
  • 第三屆「新世界數學獎」在臺灣頒獎—新聞—科學網
    7月14日晚,第三屆「新世界數學獎」頒獎典禮在臺北市圓滿舉行。共有來自全球的27名年輕華裔數學論文作者獲獎。
  •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2016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 →"翻頁 當地時間12月10日,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 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2月10日電(記者和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是來自美國的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及來自瑞士的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化學獎得主為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凱林、格雷格·塞門扎以及英國科學家彼得·拉特克利夫;經濟學獎則由阿比吉特·班納吉、埃絲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等三名在美國大學任職的經濟學家獲得。
  • 全球矚目的第十五屆邵逸夫獎頒授典禮在香港舉行
    香港當地時間9月26日晚,國際著名科學大獎、有著「東方諾貝爾獎」美譽的第十五屆邵逸夫獎頒授典禮在中國香港隆重舉行。國際三位科學家分別獲得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個獎項120萬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受邀出席典禮並為獲獎者頒獎。
  • 聚光科技董事長王健在近紅外香山會議作大會報告
    2012年11月27日-29日,由近紅外光譜專業委員會組織申報的「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關鍵技術問題、應用與發展戰略」 第446次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京成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