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隆重開幕,會議首日1000餘位網友報名參會,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褚小立博士主持開幕式,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張彤秘書長致辭。
開幕式伊始,舉行了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頒獎儀式。「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由陸婉珍院士提議、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光譜分會設立。在2015年9月召開的近紅外光譜分會一屆一次常務理事會上討論通過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評選方法。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在全國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上頒獎。「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獎」的設立是為了鼓勵我國科技人員投身於近紅外光譜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工作,促進和推動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張建副秘書長宣布獲獎結果,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貢獻獎授予了韓東海教授,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授予了臧恆昌研究員和鄒小波博士,陸婉珍近紅外光譜青年獎授予卞希慧博士、李敬巖博士、李文龍博士、肖雪博士。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貢獻獎獲得者:韓東海教授
韓東海教授
韓東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近紅外光譜分會副理事長,曾兼職秘書長。自1995年開始從事以近紅外技術為主的食品內部質量無損檢測研究,在果蔬內部質量無損檢測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 項,部級項目3項以及多項橫向課題;副主持及參加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培養近紅外碩士和博士畢業生40餘名。發表SCI和EI收錄論文50多篇,主編、副主編和參與編寫專業書籍5部。已授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共12項。曾獲得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 二等獎,2016年度高等學校科技進步獎一 等獎 ,2014年日本近紅外學會「JCNIR Award」獎 ,《分析化學》2011年-2012年年度優秀論文獎等。
積極參與近紅外光譜分會的組織成立工作。多次協助組織召開學術交流年會,技術培訓會,並在大會上作報告、授課。參與學會組織的社會調研,走訪基層一線,觀摩生產現場,座談近紅外技術應用,暢通學會與企業的渠道。為積極推進國際交流,促進與日方近紅外技術專家間的學術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科技獎」獲獎者:臧恆昌研究員、鄒小波博士
臧恆昌研究員
臧恆昌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大學藥品監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臧恆昌研究員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需求,深度挖掘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優勢,針對藥品生產過程分析與控制等關鍵性的技術難題潛心研究和攻關。
在推動我國中藥現代化方面,作為項目首席專家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專項項目,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了「中藥口服製劑先進位藥與信息化技術融合示範研究」等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提出以療效物質基礎傳遞規律為研究對象的中藥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新策略、中藥生產新模式,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推動我國藥物製劑智能化方面,主持或參與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和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了傳統藥物製劑單元化生產模式向連續性、智能性生產模式的轉變。
在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共性問題研究方面,提出了「物質基礎正確、過程控制準確、體系設計科學」的研究框架。對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有效信息挖掘、建模新策略及其應用等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同時,臧恆昌研究員注重近紅外光譜技術人才的培養,把知識學習和科學研究寓於人才培養過程之中,培養了一大批將近紅外光譜發揚光大的優秀學生,為突破我國近紅外光譜領域人才短缺的瓶頸制約做出了貢獻。
鄒小波教授
鄒小波博士,江蘇大學教授。他立足近紅外光譜等無損檢測技術創新,圍繞食品智能化檢測與加工開展研究,其博士論文《計算機視覺、電子鼻和近紅外光譜的蘋果品質檢測研究》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畢業後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可近紅外光譜技術無損檢測的理論創新、技術突破和裝備開發方面,以簡化模型、提高精度為目標,針對食品、農產品內部成分的複雜性和相干性,在特徵變量篩選和非線性建模方面做出了創新性的工作。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發表的論文被引達660次。針對食品、農產品加工中間體一般為多組分的固態或半固態複雜有機體,同一成分在不同部位含量也不同。現有檢測方法僅能反映採樣點處的組分含量,不能反映組分分布的全貌的先天缺陷,發明了食品加工過程參量信息的多維分布成像檢測新技術,授權中國發明專利46件,美國發明專利3件;出版專著6部(其中英文專著4部)。開發的農產品無損檢測裝備自動分選線,如軟膠囊智能分選機、小型水果(冬棗、小西紅柿、南豐蜜橘等)分級生產線和蘋果品質手持式近紅外光譜檢測系統,創新性地將近紅外光譜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平臺和傳統食品加工機械相融合,開發出適合我國傳統食品加工的新裝備,提高其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全國創新爭先獎、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省部級一等獎6項,推動了我國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食品農產品檢測與加工領域的應用。
第三屆「陸婉珍近紅外光譜青年獎」獲獎者:卞希慧博士、李敬巖博士、李文龍博士、肖雪博士
卞希慧博士
卞希慧博士,天津工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荷蘭奈梅亨大學訪問學者。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天津市優秀科技特派員。
2008年開始致力於化學計量學算法及其在醫藥、食品、環境、能源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包括定量及定性模型、變量選擇、奇異樣本檢測及預處理方法。提出了subagging ELM、boosting ELM、VB-boosting PLS、EMD-HLFUPLS等多種新型建模方法;以固體製劑和液體製劑原料藥、生產過程中間體和成品為載體,引入LASSO、HHT、ELM等方法,建立預測精度高、穩健性好的中藥過程質量控制NIR模型;以摻偽植物油和調和植物油為研究對象,建立基於化學模式識別的食用油鑑別模型及基於多元校正的調和油定量模型;針對傳統紫外可見光譜檢測靈敏度低的問題,利用新型膜富集技術,選取合適的膜材料對重金屬離子進行高效富集,對濃縮在膜上的組分不經洗脫直接進行紫外-可見漫反射檢測。主持自然科學基金1項,省部級項目2項,橫向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8項。為國內外期刊審稿130餘次,2017年被英國皇家學會評審為Analytical Methods優秀審稿人。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40餘次,多次作口頭報告。
李敬巖博士
李敬巖博士,高級工程師,2012年進入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分析研究室工作,任化學計量學方法開發工程師。
在以紅外、近紅外、拉曼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快速分析原油及油品組成與關鍵物性方面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同時積極參與以近紅外光譜為主要手段的分析成套技術推廣工作。主持和參與了近10項研究課題、新產品新方法研發和應用技術推廣等科研項目,先後完成了「近紅外原油快速評價技術二次開發與工業應用」、「基於web的原油快速評價系統的建立與應用」、「LTAG技術加氫單元原料與產物烴組成快速分析技術開發」等課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對原油、汽柴油快速分析方法的工業應用推廣做出了貢獻。期間於《Energy Fuels》、《分析化學》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發明專利12件。獲得了2014年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青年獎,2020年CAIA二等獎。
李文龍博士
李文龍博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藥物質量分析與過程控制分會理事;中國顆粒學會青年理事、生物顆粒專委會委員;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智能製造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炮製分會委員、中藥製藥工程分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醫藥學部委員等。擔任國內外40餘種期刊編委、青年編委、審稿專家。
主要從事中藥質量控制和中藥製藥過程分析技術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藥材的快速分析和全面質量控制、中藥生產工藝過程的在線監測、中藥生產工藝的一致性評價、以及中藥產品的快速無損分析等。主持包括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在內的科研項目12項,對阿膠、苦參、白土苓、黃芪、黨參、三七、青風藤等藥材及相關製劑開展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
肖雪博士
肖雪博士,廣東藥科大學副研究員。長期從事以近紅外光譜技術為核心技術的藥物分析研究和工程應用。主持橫縱向項目2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授權專利6項;參編書刊4部;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勵3項;獲2020年仁心雕龍學術論壇徵文活動第一名;2016年度「珠江科技新星」、第一批中醫藥青年求真學者(2020年),2019年入選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代言鉻(Cr)元素。
開發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快檢方法,應用於藥物原料/原藥材、輔料、中間體、成品的快速質量評價。參與構建生產過程在線近紅外質量監控系統,在清開靈系列製劑、參麥注射液、安神補腦液、結合雌激素等品種的多個生產工藝階段實施了在線(快速)質量控制的實際研究及應用。參與搭建近紅外在線中試研究平臺,在中藥提取、柱層析、濃縮、噴乾等工藝階段,搭建了基於NIR技術和自動化控制的中試生產過程控制系統,並在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王老吉等品種的多個工藝階段實現了應用,為其工業化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