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的應用

2020-12-07 水產養殖網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的應用

出處:廣東飼料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9-10-08 23:39:00

近年來,我國飼料工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著限制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的因素,&nbsp如飼料原料相關養分無法實現快速準確的測定,傳統的檢測技術耗時耗力,檢測效率低,與快速發展的飼料工業不相匹配;從畜禽養殖的角度來看,畜禽採食了養分均衡的飼料才可發揮最大的生產性能;綜合來看,開發一種快速高效檢測的技術對飼料生產企業和畜禽養殖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紅外光譜技術分為中紅外光譜技術(MIR)和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NIR),其中近紅外光譜技術具有很好的檢測功效。近紅外光譜技術是一種結合紅外光譜分析和化學定量分析的技術,可實現對樣品快速、無損以及高效的測定,在農業領域實現了廣泛的應用。NIR&nbsp技術的應用很好的解決了飼料工業發展的限制因素,在飼料原料檢測開始了廣泛的應用,如&nbspNIR&nbsp技術可高效檢測原料蛋白質的含量、粗脂肪的含量、粗纖維的含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以及其他常規養分如灰分等的測定具有著大量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飼料企業的發展。因而,筆者就近年來&nbspNIR&nbsp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方面的應用展開綜述,&nbsp同時闡述了其作用原理、工作流程以及評價指標。文章旨在為飼料生產企業及一線工人提供良好的應用依據和思路,進而促進飼料企業實現高效快速發展。
No.1
NIR技術簡介
1.1&nbsp&nbspNIR&nbsp分析技術的原理
近紅外光是一種電磁波,其波長在&nbsp780~2526nm&nbsp間,根據波長通常可分為兩類,分別為短波近紅外光譜區(SW-NIR),其波長範圍為&nbsp780~1100nm,也稱之為透射光譜;其次是長波近紅外光譜區(LW-NIR),波長範圍為&nbsp1100~2526&nbspnm,也可稱之為反射光譜。大部分生物材料組成中含有大量的含氫基團(-OH、-CH、-NH&nbsp以及&nbsp-SH&nbsp等基團),當用近紅外光照射待測物時,這些化學基團會發生振動,進而使能量增加,而通過&nbspNIR&nbsp技術記錄這些基團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特性,再結合化學定量分析,從而實現對待測生物樣品進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
1.2&nbsp&nbspNIR&nbsp技術的分析流程
NIR&nbsp技術首先對標準品資料庫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和驗證模型,然後將待測樣品相應的組分代入至驗證模型中進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從而進行預測。具體流程為&nbsp5步:
①對標準品進行光譜分析;
②使用標準樣品數據建立資料庫、應用資料庫建立數學預測模型;
③對待測樣品的光譜進行測定;
④將待測樣品的光譜與資料庫中數據中標準品光譜進行比對,使用模型進行比對分析,得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結果;
⑤不斷的更新資料庫和優化模型。
1.3&nbsp&nbspNIR&nbsp技術的校正模型及評價指標
NIR&nbsp分析技術主要使用的校正模型為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法&nbsp(PLS)、&nbsp多元線性回歸(MLR)、主成分分析(PCA)以及神經網絡(ANN)等計算校正模型。評價模型優劣的參數主要有相關係數(R2)、定標決定係數(RSQcal)、交叉驗證相關係數(1-VR)、校正均方根差(RMSEC)、驗證均方根差(RM-SEP)、&nbsp交&nbsp叉&nbsp檢&nbsp驗&nbsp標&nbsp準&nbsp誤&nbsp差(SECV),通常認為當&nbsp1-VR&nbsp值越大、SECV&nbsp值越小,表明建立模型的擬合度越好,即預測效力越高。
No.2
NIR&nbsp技術在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的應用
2.1&nbsp&nbspNIR&nbsp技術在原料蛋白質含量預測中的應用
傳統凱氏定氮法等測定蛋白質含量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實現快速高效的測定原料粗蛋白含量,且耗時耗力,而&nbspNIR&nbsp技術的應用,使得原料蛋白質含量測定實現了高效快速,NIR&nbsp技術在苜蓿大豆等飼料原料粗蛋白含量的檢測方面具有廣泛應用。馮偉娟等(2018)比較了&nbspNIR&nbsp技術和凱氏定氮法測定大豆中蛋白質含量的優缺點,以青大豆、黃大豆、黑大豆以及黃豆粉為研究材料&nbsp,&nbsp使用近紅外分析儀器(DA700,瑞典波通&nbspPerten&nbsp公司)分析了上述豆類原料的蛋白質含量,並用凱氏定氮法對上述原料蛋白質含量進行測定,結果表明兩者(上述所有豆類蛋白質含量)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認為&nbspNIR&nbsp技術可替代傳統凱氏定氮法進行大豆蛋白質含量的測定;車暢等(2017)以國家標準法測定了320份豆粕中粗蛋白含量,選用其中40份用NIR技術進行光譜分析,建立預測模型,得到模型的相關係數為0.963,而標準差為0.04,變異係數3.36,表明&nbspNIR&nbsp技術預測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李琳琳等(2014)研究也表明NIR&nbsp技術可以準確預測大豆中蛋白質大含量(內部驗證相關係數和內部驗證相關係數分別為0.9471和0.9622)。NIR&nbsp技術同樣也可用於苜蓿類飼料原料蛋白質含量的測定,納嶸等(2018)研究採用NIR技術分析了63個不同來源的苜蓿原料蛋白質的含量,採用改進最小二乘回歸分析法為校正模型,建立苜蓿蛋白質含量的預測模型,相關參數結果表明,&nbsp交叉驗證相關係數(1-VR)值為0.9201、外部交叉驗證標準誤差(SECV)值為0.2640,由這些參數可以看出,NIR技術可以準確預測苜蓿中蛋白質的含量。除此以外,NIR技術也可用於玉米胚芽粕(預測均方根誤差RMSEP為0.98%)、玉米蛋白粉(RMSEP為0.75%)、幹酒糟(RMSEP為1.54%)和菜籽粕(RMSEP為0.90%)等植物源性原料中粗蛋白的含量(Fan等,2016);動物源性飼料原料蛋白質含量也可使用&nbspNIR&nbsp技術進行準確的測定,如昆蟲原料(昆蟲粕)中蛋白質含量的測定(Mandril等,2018)。綜上表明,NIR技術可以無損、快速、準確的測定飼料原料中蛋白質含量,為配製優質配方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2&nbsp&nbspNIR&nbsp技術在原料粗脂肪含量預測中的應用
粗脂肪含量是配製優質日糧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粗脂肪含量測定是採用索氏提取法等檢測方法,耗時耗力,不利於飼料生產企業批量快速測定,隨著NIR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使用NIR技術對原料進行粗脂肪含量的測定。曹小華等(2017)採用傅立葉近紅外技術分析了肉骨粉中粗脂肪的含量,以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法為校正模型,建立肉骨粉中粗脂肪的含量的預測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模型對粗脂肪的預測決定係數為0.9261、外部驗證集驗標決定係數高於0.94,而交叉檢驗的均方根誤差(RMSECV)值為0.303;相關參數表明使用NIR技術可以準確預測肉骨粉中粗脂肪含量。NIR技術具有快速測定的優良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粗脂肪含量測定的國家標準方法,陳悅(2018)比較了國標法測定與NIR技術大豆中粗脂肪含量的差異,比較了兩者的結果,發現NIR技術的測定值與國標法測定值的絕對誤差在1.8%~2.6%,低於國家標準的10%;結果表明&nbspNIR&nbsp技術和國標法之間的測定結果具有一致性。在大豆原料中粗脂肪含量的測定方面,李琳琳等(2014)研究發現使用&nbspNIR&nbsp技術可以準確地預測大豆中粗脂肪的含量(內部驗證相關係數和外部驗證相關係數&nbsp分&nbsp別&nbsp為0.8890和0.9155)。NIR技術在其他飼料原料中粗脂肪的測定也有應用,如楊偉偉等(2018)採用NIR技術分析了米糠粕中側脂肪的含量,結果表明使用NIR技術測定具有很高的準確性,其平均誤差在0.5%以下;納嶸等(2018)研究表明NIR技術測定的粗脂肪結果與常規法(GB/T6443-2006)測定結果之間差異不顯著(P=0.158);同時可以測定飼草中粗脂肪的含量(1-VR&nbsp值為0.92;SEP為0.54)(Tejerina&nbsp等,2018)。綜上表明NIR技術可以實現準確快速地測定飼料原料中粗脂肪的含量,為飼料原料分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2.3&nbsp&nbspNIR&nbsp技術在原料粗纖維含量預測中的應用
日糧中粗纖維的含量對飼料品質具有重要影響,在飼料配製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畜禽以及日糧纖維的含量,從而配製適宜的配方,傳統測定粗纖維的含量是採用價格昂貴的濾袋進行測量,成本較高,且效率低,不利於企業實現低成本高效測定的目標,NIR技術具有高效無損且價格低廉的優勢,因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及企業採用NIR技術對飼料原料中纖維的含量進行測定。姜訓鵬等(2016)採用NIR技術對6種飼料共327個樣品的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進行了測定,以傳統的濾袋法測定結果作為參考集,採用最小二乘回歸分析法為校正模型,結果表明玉米幹酒糟及其可溶物、苜蓿草顆粒、甜菜粕、小麥麩、大豆皮和噴漿玉米皮6種原料的NDF和ADF的範圍分別在&nbsp21.20%~65.28%&nbsp和6.40%~48.31%,模型驗證集決定係數和預測標準誤差分別為0.963&nbsp和1.82、0.985和1.63,參數表明NIR技術可用於多種飼料原料中纖維含量的快速測定。在玉米秸稈原料粗纖維測定方面,胡世洋等(2017)採用近紅外光譜技術測定了71種玉米秸稈樣品中粗纖維(綜纖維素、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的光譜,以化學測定結果作為驗證集,結果表明4個預測模型的決定係數在&nbsp0.8383~0.9023&nbsp之間,均方根誤差在&nbsp1.16~2.02%之間,&nbsp表明NIR技術的預測效果較好;類似的研究也發現,使用NIR技術測定玉米秸稈中酸性洗滌纖維的相對標準偏差僅為3.75%(薛俊傑等,2016)。在飼草中粗纖維測定方面,高燕麗等(2015)研究結果表明NIR技術可準確不同生理狀況下嚴格的控制的預測紫花苜蓿乾草中&nbspNDF&nbsp和ADF&nbsp的含量;Tejerina&nbsp等(2018)認為NIR技術可測定飼草中NDF的含量(1-VR=0.87)。也有研究報導,NIR技術在菜粕中粗脂肪含量的測定具有較好的預測效力(相關係數高於0.8)(郝生燕等,2014)。表明NIR技術可實現對多種飼料原料中的粗纖維含量實現無損快速的測定,為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數據。
2.4&nbsp&nbspNIR技術在原料碳水化合物含量預測中的應用
原料中適宜的碳水化合物對配製促進畜禽生產性能的配方具有積極作用,因而準確的評定飼料原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對畜禽生產性能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由於NIR技術測定具有高效、綠色以及無損的優良特性,使其在評定飼料原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中有了廣泛的應用。在玉米原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測定方面,Hetta&nbsp等(2017)以瑞典3個不同品種的玉米(132&nbsp飼料級玉米原料)為研究對象,採用高質量近紅外光譜技術(NIR)測定了樣品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以最小二乘回歸(PLS)分析法建立預測模型,結果表明NIR技術測定玉米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穩健性。薛俊傑等(2016)研究表明NIR技術可實現對玉米秸稈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測定(相對標準偏差為16.81%)。李國彰等(2018)用&nbspNIR技術分析了大麥秸稈中碳水化合物(CHO)的含量,基於康奈爾淨碳水化合物體系建立&nbspCHO養分的預測資料庫,結果表明(二階導數最優模型),採用NIR技術對大麥秸稈中CHO含量、非纖維性碳水化合物(NFC)含量的交互驗證決定係數(1-VR)以及交互驗證標準差(SECV)分別為0.9209和0.0073、0.8571和0.0107,表明NIR技術可以準確的預測大麥秸稈中CHO的含量。Chen&nbsp等(2013)研究表明,NIR技術在穀物中總碳水化合物的測量中也有應用,其驗證決定係數和預測的均方根誤差(RM-&nbspSEP)分別為&nbsp0.92和0.40,研究認為NIR技術是測量穀物中碳水化合物的有效方法。綜上說明NIR技術在原料WHO測定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可以有效的評定原料中CHO的含量。
2.5&nbsp&nbspNIR技術在原料其他養分預測中的應用
NIR技術具有高效無損測定的優良特性,除了在上述常規養分含量的測定外,還可用於原料中粗灰分(Ash)、混合飼料中維生素E含量、胺基酸含量、鈣磷含量以及乾物質(DM)等常規養分。肖紅等(2018)採用&nbspNIR&nbsp技術分析了160份紫花苜蓿青貯原料樣品中Ash的含量,結果表明NIR模型測定的交叉驗證相關係數(Rcv)和交叉驗證標準誤(RMSECV)分別為0.978和0.177,表明NIR技術測定苜蓿原料中的Ash的含量是可行的。王燕妮(2017)等研究表明NIR技術可實現預混合飼料中VE含量的快速測定。據李軍濤(2014)報導,採用NIR技術可測量不同來源玉米中的胺基酸的含量(除賴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外其餘14中胺基酸決定係數在0.86~0.94),該研究還表明,使用NIR技術測定原料中胺基酸的含量效果優於傳統的粗蛋白法測定。在礦物質含量測定方面,有研究報導,使用NIR技術可用於鈣磷含量的測定(誤差在許可範圍內)(Khaleduzzaman等,2017)。在DM的測定中,Bagchi等(2016)採用改進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建立模型,採用NIR技術對糙米中DM進行了測定,通過外部驗證,證明NIR技術測定糙米中DM是可行的。這表明NIR技術對飼料原料養分預測具有通用性和廣泛性。
3&nbsp&nbsp小結與展望
NIR技術具有高效、無損以及快速測定等優秀特性,被飼料企業用於大部分飼料原理蛋白質含量測定、粗脂肪含量測定、粗纖維含量測定、碳水化合物物以及部分礦物質元素含量等常規養分的測定,為原料的接收以及評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為畜禽配製優質配方提供了參考,從而有效地改善畜禽生產性能。NIR在技術繼續推廣方面存在問題,如缺乏配套設備以及資料庫不夠完善;在今後的推廣過程需重視配套設備的研發以及充實樣品資料庫。相信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會有更多更精確的NIR設備應用於飼料原料養分預測中,同時相應的資料庫也會隨之不斷擴大,從而使NIR技術在原料養分預測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促進原料生產企業、飼料企業乃至畜牧場實現高效發展。

(本文來源:《廣東飼料》,作者:陳輝)

(本文已被瀏覽 8926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農產品中的蛋白質、澱粉、粗纖維、脂肪等成分具有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都有特定的吸收光譜,每種成分都有特定的吸收特徵。利用近紅外分析儀檢測飼料的常規成分,具有快速、準確、成本低等特點。
  • ...技術、趨勢、檢測,你想學的近紅外知識都在這裡——近紅外光譜...
    從報告期間網友的反饋情況可以看出,近紅外已逐漸成為各領域研究的重點,16個報告的時間裡,網友提問近160次,反響十分熱烈。本次研討會分設了4個專場,分別為: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新方法、近紅外光譜在飼料/菸草領域的應用、近紅外光譜在食品/水果領域的應用、近紅外光譜在製藥/茶葉/紡織品等領域的應用。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石油化工領域的應用
    如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結合現代化學計量學方法的近紅外光譜技術,已經成為工農業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領域中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之一,在農產品、食品、醫藥、石化等領域均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煉油原料(原油)及石油化工產品為例,介紹近紅外光譜在石油化工領域中的應用。  1.
  • 珀金埃爾默近紅外光譜技術及應用全解析
    近年來,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相關的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為了多方位展現我國在近紅外光譜領域的最新成果,儀器信息網和近紅外光譜分會合作製作《近紅外光譜新技術/應用進展》網絡專題,同時也以此獻禮近紅外分會成立10周年,並寄語2021年國際近紅外大會。
  •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棉\氨綸面料分析中的應用
    近紅外光譜技術在棉\氨綸面料分析中的應用 2010-11-24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近紅外光譜區介於可見光和紅外之間,被ASTM定義為波長範圍是780
  • 近紅外技術在菸草行業中的應用進展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菸草行業的應用在國外起步較早,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Crowell等人應用NIR技術測試了溼焦油中的水分。20世紀70年代國外開始將近紅外技術應用於菸草化學成分測定。
  • 老司機告訴你近紅外用於飼料化驗 能幫你省多少錢
    一、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飼料工業的應用  1、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  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NearInfrared retlecrance spectroscope NIRS)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
  • 如何利用近紅外傳感技術實現土壤監測?
    Q:如何利用近紅外傳感技術實現土壤監測? Scott Smyser:近紅外光譜法可以用於測定土壤中的氮、磷、鉀等養分。通過了解這些養分在農田間的分布,農民可以優化施肥。藉助Si-Ware的微型低成本傳感解決方案——NeoSpectra掃描儀,農民可以在現場實現這種分析,而不必把樣本再送到第三方實驗室。
  • 我國近紅外光譜還依然「年輕」 未來大有可為——ACCSI2019近紅外...
    雖然業界普遍認為,近年來我國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無論在研發還是應用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展,近紅外光譜在中國有著非常大的市場前景。不過,由於應用拓展不足,相關的檢測標準還不完善,模型建立、評價和修正有一定難度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近紅外光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目前,近紅外光譜的技術及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 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
    1、近紅外光譜技術介紹現代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是近年來分析化學領域迅猛發展的高新分析技術它是利用化學物質在近紅外光譜區的光學吸收特性,來快速測定某種樣品中的一種或多種化學成分含量和特性新的物理測定技術。近紅外光譜是指波長範圍介於可見區(VIS)與中紅外區(MIR)之間的電磁波,波長為780-2500nm範圍內的一段電磁波。物質中的不同組分或同一組分的不同含氫基團在近紅外區域有豐富的吸收光譜。
  • 近紅外與中紅外光譜分析的區別
    由於物質在該譜區的倍頻和合頻吸收信號弱,譜帶重疊,解析複雜,受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近紅外光譜「沉睡」 了近一個半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隨著商品化儀器的出現及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曾經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 中國近紅外光譜分會蘇滬工作站共同舉辦近紅外光譜技術論壇
    本次論壇雲集了江浙滬等地近紅外光譜分析檢測領域的專家學者、儀器生產單位的技術人員,以及從事近紅外光譜技術研究與應用的一大批專業人士,參會人員近百人。他還詳細介紹了他的課題組近年來利用近紅外光譜的溫度效應研究開發的新型分析檢測技術和方法,為與會者展示了近紅外光譜技術獨特的魅力。
  • 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現狀評述(下)
    在慶祝《 Spectroscopy》創刊30周年之際,該刊邀請多位近紅外光譜技術領域的專家評論該技術的發展現狀,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  儘管近紅外光譜不屬於特別靈敏的分析技術,但由於該技術具有不需要樣品預處理的特點,其非常適合於過程監測、材料科學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該刊邀請了多位本領域的專家就近紅外光譜技術新進展、近紅外使用者面臨的挑戰、應用領域以及該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評論。
  • 我國近紅外光譜發展多方有驚喜——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
    以下從技術、方法、應用、儀器等幾個角度分別介紹參加全國第八屆近紅外光譜學術會議心得體會:  溫控近紅外光譜、在線近紅外光譜、高光譜成像等新技術引關注  本次會議中,多位專家分享了溫控近紅外光譜、在線近紅外光譜、高光譜成像等新技術的研究進展,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 前景廣闊的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訪北京化工大學袁洪福教授
    「在線波譜技術中,在線拉曼光譜、在線核磁共振等也有少量應用,其儀器比較貴、處理麻煩,所以在線分析技術主要還是指在線近紅外光譜技術。」「目前,我研究重點在於快速、準確分析技術。在質量監控方面,近紅外分析能夠發揮現有的標準方法不能實現的作用,比如糧食收購、菸草行業中的烤菸工商交接,其工作目標之一是按質論價,按質分類加工和儲存,現有標準方法欲測定內在化學品質指標如定氮、水分等方法由於費時而無法實現這一目標,而在技術上近紅外分析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如國內菸草行業已將近紅外分析應用於原料工商交接二次驗級考核,捲菸製造過程中配方結構的調整與優化
  • 近紅外檢測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新希望六和集團在1998年即引進了第一臺近紅外儀器,歷經15年時間的發展,如今其近紅外檢測技術已較為成熟,計劃在2016年普及近紅外的檢測技術
  • 近紅外光譜技術的優缺點分析
    20世紀60年代,隨著Norris等人所做的大量工作,提出物質的含量與近紅外區內多個不同的波長點吸收峰呈線性關係的理論,並利用近紅外漫反射技術測定了農產品中的水分、蛋白、脂肪等成分,才使得近紅外光譜技術一度在農副產品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
  • 閔順耕談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
    2013年9月23日,「近紅外光譜應用新進展」專場研討會如期召開。閔順耕教授做題為《從NIR 2013看近紅外光譜技術發展動態》的綜述性報告,報告中介紹了NIR 2013的概況以及會上所展現出來的近紅外光譜新技術。
  • 高光譜成像技術在菸草行業的應用總結
    有研究表明,利用PPR(550,450)和NRI(近紅外)建立的菸葉氮素、菸鹼、鉀離子含量的光譜預測模型都有很好的穩定性。辛榮等指出,利用多元分析中的逐步回歸法、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全氮預測模型的效果較好。此類研究雖然較多,但尚未見涉及不同光照強度處理下高光譜對菸鹼含量的預測模型。
  • ...共議產業發展新方向——「近紅外光譜儀器研製與應用推廣」專題...
    作為科學儀器的重要成員之一,近紅外光譜儀器在科學研究和各行業應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國外相關研究機構調研顯示,2019年全球近紅外光譜市場3.95億美元,預計2023年該市場將達4.85億美元。作為科學儀器行業的高增長地區,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近紅外光譜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