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用新技術探索恐鳥飲食習慣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惠靈頓1月18日電(記者宿亮)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醫用掃描技術和軟體建模,還原恐鳥的生活習性特別是飲食習慣,找到探索紐西蘭生態系統的新角度。

  恐鳥是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巨型無翼鳥,現已滅絕。目前已知的恐鳥種類有9種,重量從30公斤到250公斤不等,其中最大的個體高度可達3.6米。不同種類恐鳥化石在紐西蘭南北兩島多數地方都有發現。研究人員猜想,同時存在的恐鳥在個頭和體重上的巨大差異,可能與恐鳥的覓食行為和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為驗證這一猜想,來自紐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奧克蘭大學及澳大利亞幾所研究機構的學者使用醫用掃描技術分析現存恐鳥頭骨化石,建立3D數字模型,並通過複雜的數碼還原技術,重建不同種類恐鳥的數位化肌肉模型。

  2011年紐西蘭坎特伯雷地區發生地震後,工程師曾使用一種軟體測試震後房屋的結構和安全性。現在,研究人員又借鑑這種軟體分析不同種類恐鳥喙部的結構和力量。研究人員藉助3D模型,模擬不同的咬合和進食行為,包括恐鳥如何咬住並拉扯樹枝、旋轉頭部扯下樹葉等動作。

  研究發現,恐鳥頭部結構差異很可能是進食習慣和方式不同造成的。生活在林地的恐鳥喙部相對較短、邊緣鋒利,比其他恐鳥更適合咬斷枝杈,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樹木和灌木中的纖維。而生活在海岸地區的恐鳥頭部骨骼強度較弱,只能以質地較軟的水果或葉子為食。

  研究人員說,傳統研究方法無法從功能意義上分析骨骼化石,而新技術給這些骨頭賦予「新生命」,揭示恐鳥的生活方式。此前,由於無法了解恐鳥生存狀況,研究人員很難了解紐西蘭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而新方法能夠幫助他們研究恐鳥在紐西蘭的活動對當地植被系統產生了哪些影響。

  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

相關焦點

  • 700年前灌木恐鳥完整基因組被重組,現實「侏羅紀公園」或非幻想
    圖 | 帝企鵝近日,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用現代技術成功首次完整重組滅絕了 700 年的小灌木恐鳥基因組,這使得絕跡基因組學向實現 De-extinction (復活滅絕物種)目標——重現絕跡物種——更進了一步。
  • 恐鳥這種最巨大的鳥類之一為什麼在近代會滅絕?
    雖然很多人相信恐鳥的消失與人類的貪慾有著莫大的干係,但最近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在人類到達紐西蘭之前,恐鳥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急劇下降,成為當地一個弱勢群體並危在旦夕。恐鳥有十個種類,個體最大的一種被稱為迪諾尼斯恐鳥。
  • 「韓國新冠病毒死亡率低歸功於辣白菜」法國研究人員的研究頗有趣
    法國研究人員稱韓國泡菜和德國酸菜是隱藏著的&34;。說起韓國食物,第一個撞進腦海的大概就是韓國泡菜(辣白菜)了。對此,法國研究小組展開研究,並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發酵過的白菜有助於抑制病毒,泡菜在韓國抗擊新冠的過程中起到了「孝子」的作用。當地時間13日,據英國《太陽報》報導,法國蒙彼利埃大學醫學院讓·巴斯克名譽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近日對各國新冠病毒死亡人數和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研究小組發現:以發酵蔬菜為主食的國家死亡人數較少。
  • 紐西蘭科學家藉助DNA還原古代巨型恐鳥模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紐西蘭科學家利用在該國的巖洞裡發現的史前羽毛,「重建」了第一隻以DNA為基礎的巨型恐鳥。澳大利亞阿得雷德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和紐西蘭土地環境保護研究所(Landcare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從被認為距今至少2500年的恐鳥羽毛裡獲得遠古DNA後,已經確定出4種不同的恐鳥種類。
  • 植物性飲食研究發現血型飲食法只是無稽之談
    據外媒報導,最近有報導稱,一項關於植物性飲食的研究發現,食用這些食物會增加餐後熱量的燃燒。研究人員還發現,所謂的「血型飲食法」是胡編亂造,因為不管參與者的血型如何他們都能得到類似的好處。血型飲食法已經存在多年,其聲稱某些類型的食物對某些血型的人比其他食物更好。這種飲食習慣歷來備受爭議,但在一些節食小組中仍備受歡迎。
  • 《我的起源》數據恐鳥怎麼樣 數據恐鳥屬性介紹
    導 讀 在我的起源中,數據恐鳥的屬性怎麼樣呢?
  • 瑞士研究:不良飲食習慣可影響三代人健康 儘量避免高比鹽食品
    2018年10月18日 15:43:47 來源:環球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2日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女性飲食習慣不健康,常吃高脂肪和垃圾食品會對後代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 方舟生存進化恐鳥怎麼馴服 手機版恐鳥屬性介紹
    方舟生存進化恐鳥怎麼馴服?在哪裡可以找到恐鳥?下面就為大家帶來恐鳥的屬性分布介紹以及馴服方法,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方舟生存進化系列軟體最新版本下載▍恐鳥【簡介和外觀】肉食性性動物,攻擊性是比較強,可以被馴服,長相與鴕鳥有一些相似,堅硬而寬大的喙可不是鬧著玩的,有超強的跳躍能力,另外長著一對小小的翅膀,說它會滑翔其實我是不信的。
  • 健康飲食習慣難培養?Kencko 用冷凍乾燥技術打造新型即衝蔬果汁
    當日達配送把新鮮食材送到家門口,主打健康飲食的外賣商家越來越多,但人們吃的蔬果還是不夠多。 美國疾病防控中心的飲食建議中指出,成年人每日蔬果攝入量應為 1.5-2 杯水果及2-3杯蔬菜,長期攝入不足將導致慢性病風險。但去年 11 月一項研究顯示,在全美成年人中,攝入量達到這一推薦值的比例僅有 1/10。
  • 《我的起源》怎麼獲得數據恐鳥 數據恐鳥介紹
    《我的起源》怎麼獲得數據恐鳥 數據恐鳥介紹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19-12-05 11:36:00手機訂閱
  • 紐西蘭男子河邊遛狗時意外發現滅絕恐鳥足跡
    它們是滅絕已久的恐鳥足跡,恐鳥是一種體形龐大、不會飛行的鳥類,生活在紐西蘭境內,大約1445年,由於人類過度捕殺導致它們從此滅絕。據紐西蘭電視臺報導,詹森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些足跡的重要性,他將這些足跡照片發送給奧塔哥博物館,近期博物館工作人員將這些足跡印痕挖掘出來,製作成足跡模塊進行展出,博物館在一份聲明中稱,通過使用潛水器和水下攝像機,研究團隊確認這的確屬於恐鳥足跡。
  • 逝去了的恐鳥和隆鳥
    比鴕鳥還大的鳥是恐鳥。它原來生長在南太平洋的紐西蘭島從出土的遺骨來看,它身體巨大,腿部長而有力,高3.5米200千克。正是因為它特別高大,有兩個成人那麼高,所以叫」恐鳥」了。當地土著民族毛利人稱它為」摩亞」。恐鳥身軀健碩,長脖子,小腦袋,圓鈍的喙,兩腳粗壯。它的前翅已退化,無翼,羽毛同鴯鶓相似,是一種善跑而不會飛的鳥。
  • 美國的不健康飲食,原因究竟是為何,研究人員表示跟電影有關
    眾所周知,美國人們的飲食習慣不太健康。不健康的食物和缺乏運動逐漸成為美國人們的主要殺手,但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不健康的食物。最近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件事歸咎於美國大片的不良示範效果
  • 飲食習慣會導致精子發生表觀遺傳變化,進而影響子女將來的健康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飲食習慣,甚至於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飲食風格。那麼,飲食習慣是否可以通過表觀遺傳現象影響下一代呢?此項研究表明:父母的低蛋白或高脂肪飲食習慣,可能會導致他們成年子女的代謝紊亂,而轉錄因子ATF7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 乳腺癌預防新策略:運動、飲食、疫苗,效果如何?
    所謂低糖尿病風險飲食,也就是飲食習慣中包含較高的穀物纖維、咖啡、堅果、完整水果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攝入,較低的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含糖飲料以及果汁和紅肉的攝入。本次SABCS大會上,有學者口頭報告了低糖尿病風險飲食對於乳腺癌患者預後的影響,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13%的乳腺癌特異性死亡風險以及31%的全因死亡風險。
  • 《幽靈行者》恐鳥如何快速解決 恐鳥快速解決方法分享
    導 讀 玩家在《幽靈行者》遊戲中需要躲避敵人的各種攻擊,一擊必殺的設定使得玩家被擊中就掛了,可能有的玩家還不清楚要怎麼應對怪物的各個招式,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幽靈行者》恐鳥應對方法介紹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Nature子刊:專訪微生物組研究最新技術Nature Methods[IF:28.467]① 技術是推動本領域發展的基石,本文專訪了本領域正在研發中的多項新技術,助力大家把握好研究方向;② EcoFAB無菌體系實現可控人工微生物組研究對植物的影響
  • 《幽靈行者》恐鳥怎麼應對 恐鳥應對方法介紹
    導 讀 玩家在《幽靈行者》遊戲中需要躲避敵人的各種攻擊,一擊必殺的設定使得玩家被擊中就掛了,可能有的玩家還不清楚要怎麼應對怪物的各個招式,所以小編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幽靈行者》恐鳥應對方法介紹
  • 研究:新一代測序技術開闢古基因研究新競技場
    她學會了如何用複雜的下一代DNA測序技術檢測古老的人體組織樣本。   「後來我回到美國,把這項技術教給了ASU的所有研究生。」她說。這項精準的、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微生物測序技術讓她取得了一項驚人的發現:新世界(即南、北美洲及其附近島嶼)的古結核病有可能來自於海洋哺乳動物。   Harkins的經歷和古遺傳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Svante P?覿?覿bo可謂異曲同工。
  • 研究發現攝入高糖飲食或影響大腦中多巴胺的作用
    據外媒報導,如果現有的關於高糖飲食的研究還不足以說服你,密西根大學的新研究又找到了一個改變這種飲食習慣的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