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惠靈頓1月18日電(記者宿亮)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醫用掃描技術和軟體建模,還原恐鳥的生活習性特別是飲食習慣,找到探索紐西蘭生態系統的新角度。
恐鳥是曾經生活在紐西蘭的巨型無翼鳥,現已滅絕。目前已知的恐鳥種類有9種,重量從30公斤到250公斤不等,其中最大的個體高度可達3.6米。不同種類恐鳥化石在紐西蘭南北兩島多數地方都有發現。研究人員猜想,同時存在的恐鳥在個頭和體重上的巨大差異,可能與恐鳥的覓食行為和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
為驗證這一猜想,來自紐西蘭坎特伯雷博物館、奧克蘭大學及澳大利亞幾所研究機構的學者使用醫用掃描技術分析現存恐鳥頭骨化石,建立3D數字模型,並通過複雜的數碼還原技術,重建不同種類恐鳥的數位化肌肉模型。
2011年紐西蘭坎特伯雷地區發生地震後,工程師曾使用一種軟體測試震後房屋的結構和安全性。現在,研究人員又借鑑這種軟體分析不同種類恐鳥喙部的結構和力量。研究人員藉助3D模型,模擬不同的咬合和進食行為,包括恐鳥如何咬住並拉扯樹枝、旋轉頭部扯下樹葉等動作。
研究發現,恐鳥頭部結構差異很可能是進食習慣和方式不同造成的。生活在林地的恐鳥喙部相對較短、邊緣鋒利,比其他恐鳥更適合咬斷枝杈,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樹木和灌木中的纖維。而生活在海岸地區的恐鳥頭部骨骼強度較弱,只能以質地較軟的水果或葉子為食。
研究人員說,傳統研究方法無法從功能意義上分析骨骼化石,而新技術給這些骨頭賦予「新生命」,揭示恐鳥的生活方式。此前,由於無法了解恐鳥生存狀況,研究人員很難了解紐西蘭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過程,而新方法能夠幫助他們研究恐鳥在紐西蘭的活動對當地植被系統產生了哪些影響。
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