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研究:不良飲食習慣可影響三代人健康 儘量避免高比鹽食品

2021-01-11 中新網福建

2018年10月18日 15:43:47 來源:環球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2日報導,最新研究表明,女性飲食習慣不健康,常吃高脂肪和垃圾食品會對後代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證明,雌性老鼠在懷孕前、懷孕期間和懷孕後食用高脂肪食物可通過血液遺傳新陳代謝問題和上癮傾向,從而危及後代的健康。

  作者達莉亞 佩勒格-萊布斯坦(Daria Peleg-Raibstein)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第一次在肥胖和上癮的背景下研究飲食習慣對三代兒童的影響,並可改善懷孕和哺乳期婦女的健康,讓其子孫三代能過上健康的生活方式。它還可以提供一種方法來確定人們如何發展肥胖和上癮的風險因素,並建議對高危人群進行早期幹預。」

  發表在《平移精神病學》(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雌性老鼠在交配前、懷孕和哺乳期間分別在9周內接受高脂肪或標準實驗室飲食。佩勒格-萊布斯坦博士和其同事測量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體重、胰島素敏感性、代謝率和血漿水平,如胰島素和膽固醇。飲食中脂肪含量過高的老鼠的後代更容易上癮。

  佩勒格-萊布斯坦博士表示:「研究女性不良飲食對其子女的影響有很多因素,比如社會經濟背景、父母的飲食偏好或現有的健康狀況。」佩勒格-萊布斯坦博士建議,父母應將垃圾食品控制在最低限度,儘量避免每餐都含有高比例的糖、鹽和脂肪的食品。(完)

相關焦點

  • 男人的習慣影響後代 不良習慣藏在精子裡
    因此,產前諮詢、檢查一直集中在母親身上,女性在孕期要戒菸戒酒、多吃果蔬、補充葉酸、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等。然而,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刊文指出,一系列研究發現,男性從小到大的生活行為和環境暴露信息都藏在精子中,父親的生活方式對後代健康影響更大。不良習慣藏在精子裡近年來,有關父親影響後代健康的研究陸續刊出。
  • 不良飲食習慣會激活「原癌基因」
    前不久,世界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一項重要研究:在對195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學者們發現,人類的頭號死因,不是感染,不是車禍,而是不良飲食。2018年,不良飲食導致了1100萬例死亡;其中,心血管疾病最多,約1000萬,癌症次之,約90萬。而這個數據具體到中國,大約16%的癌症死亡與飲食有關。
  • 健康飲食:少油、少鹽、少糖外,還有這兩個原則
    少鹽:過度限制食鹽的攝入是會引起低鈉低氯電解質紊亂的。高鹽飲食是引起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建議大家在平時清淡飲食,每天攝入的食鹽量不要超過6克。少油:很多朋友在炒菜的時候喜歡多放點油來提升味道,然而過多的油脂對健康是不利的,會引起高血脂,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 全球飲食最健康的6個國家 他們的一日三餐
    對於零食、甜點和飲料需要適量食用,以上食品能量偏高且含有添加糖,過量食用易增加超重肥胖發生的可能性。  No4:瑞士(金字塔)  核心:喝水吃菜嚼奶酪,均衡飲食要記牢  瑞士傳統的膳食模式以奶及奶製品、巧克力的高消費為特徵。
  • 大腦影響飲食份量,避免暴飲暴食的10項建議
    如今,外賣成了很多人的日常習慣,但很多外賣飲食中都會添加營養學家所說的「高熱量密度食物」,例如常見的鹹酥雞、珍珠奶茶或白麵包等等,這些大量油炸、烘焙食物與高含糖飲料,除了影響成人,也讓兒童從小改變了飲食習慣,攝入更多食物熱量,這種現象被稱為「份量效應」,它影響著體重控制與肥胖症流行的問題。
  • 結石的呼喚:鈣質沉積形成結石後,恍然大悟,改變飲食不良習慣
    大家好,我是多多看美食,尊重知識,傳播健康。結石的呼喚:鈣質沉積形成結石後,恍然大悟,改變飲食不良習慣。前面和大家分享過,泌尿系統分布構成和腎結石患者健康飲食原則。但是很多飲食原則,還沒有分享完,而今天就繼續和大家分享。在這裡還是和大家強調,由於人們在恢復身體健康時,身體要攝入必需營養素,而飲食對於身體恢復和腎結石復發有著至關重要作用。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也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學習一些健康科學理念,從而更好地幫助自己身體。如果您對文章有什麼更多看法,或者是意見可以給我留言。
  • 高鹽飲食+幽門螺桿菌=胃癌高危
    專家認為,中國人胃癌發病率高,跟中國人的獨特飲食習慣有關,比如中國人愛吃烤羊肉串、火鍋,嗜辣,喜食醃製食品等,而口味太重的食品會刺激消化道,引起器官病變;中國人喝酒多也是一個原因,白酒喝多不僅傷肝,對整個消化道都會有不良影響。  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久治不愈,以及家族遺傳也是危險因素。
  • 健康|最新研究:人類最佳的飲食方式是什麼樣的?
    偏愛吃肉、討厭脂肪、加工食品吃不夠的飲食方式,現在已經成為肥胖和代謝紊亂的代名詞。這種進食方式對人的身體極具破壞性。如果說這種飲食方式還有一丁點好處的話,那就是這種糟糕的飲食狀況幫助闡明了營養在人類健康中的核心作用。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腸道、器官、關節、大腦和精神等疾病的風險升高密切相關,從2型糖尿病和癌症到類風溼性關節炎和抑鬱症。
  • 「鹽」多必失:高鹽飲食降低你的免疫力|飲食|免疫力|食鹽|攝入|...
    我媽身系圍裙手拿飯鏟說:「你這孩子,沒聽過,吃遍天下鹽好,走遍天下娘好?沒鹽味,吃個啥!」我爸不怕事大:「我說的沒錯吧?你現在做飯,越來越鹹了。你看,電視裡天天說著飲食要少鹽。」鹽,也叫氯化鈉,是大約40%的鈉和60%的氯。日常用於食物調味劑,也是一種食品防腐劑(細菌在大量鹽的條件下無法繁殖)。
  • 非洲原始人腸道沒益菌卻比你健康 正在流行的原始人飲食法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了解古代人類如何在遷徙過程調適飲食習慣,以及和釐清腸道菌叢的關係。Price)的美國牙醫,早已察覺了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普萊斯在看病時發現,病人常有嚴重的蛀牙和骨骼與腸道疾病,也越來越常發生牙齒過密與咬合不正的問題。普萊斯相信造物主賦予原始人類的應該是不容易產生病痛的完美體質,因此展開了全球的巡迴研究,希望能找出個中緣由。
  • 平衡飲食拒絕浪費,且聽專家怎麼說|高膽固醇血症|飲食|營養素|唐...
    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與飲食密切相關,不良飲食是導致慢性疾病死亡的最大可控風險因素。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不同地區的飲食偏好相對比較穩定。湖南人的飲食習慣向來偏辣喜油,而較辣的食品往往鹽分也比較重,像臘魚臘肉等含鹽量極高的醃製品便是湖南人餐桌上常見的菜品。
  • 腎臟不好必須戒掉這幾個飲食習慣,否則惹上腎癌危害健康
    腎臟不好必須戒掉這幾個飲食習慣, 否則惹上腎癌危害健康人從一顆健康腎臟到腎臟疾病或腎癌的出現都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能起到誘導催化作用的一定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好的生活方式。飲食偏鹹,尤其是中老年人,喜歡在做菜的時候多加點鹽,這種飲食習慣會讓人過多的攝入鹽分,而體內鹽分攝入如果長期過高,那麼腎臟的負重度就會增加,慢性腎病就會隨之出現。我們日常飲食最好保持清淡,不要經常吃醃製食物,包括一些油炸薯條、方便麵等等。
  • 平衡飲食拒絕浪費,且聽專家怎麼說
    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與飲食密切相關,不良飲食是導致慢性疾病死亡的最大可控風險因素。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不同地區的飲食偏好相對比較穩定。湖南人的飲食習慣向來偏辣喜油,而較辣的食品往往鹽分也比較重,像臘魚臘肉等含鹽量極高的醃製品便是湖南人餐桌上常見的菜品。
  • 有5個習慣也會助長失眠,有人卻就喜歡做,睡眠不好要儘量避免
    有5個習慣也會助長失眠,有人卻就喜歡做,睡眠不好要儘量避免在前面的文章中與大家分享了一些有關失眠的知識,其中大多是心理方面的因素。事實上,不良的生活習慣同樣會影響睡眠質量,甚至導致失眠。尤其是一些睡眠質量不好的人,要儘量避免。
  • 高鹽飲食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障礙類疾病?
    我們課題組主要做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臨床與研究,所以比較關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最近有報導說高鹽飲食可能會導致認知下降甚至阿爾茨海默病,那麼高鹽飲食真的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產生嗎?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司委託中國營養學會組織開發了《中國居民減鹽核心信息十條》內容如下1、健康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1克鹽約等於400毫克鈉),但目前我國居民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0.5克。
  • 研究:飲食不良影響青少年身高
    ,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飲食不良,可能導致平均身高最高和最矮的國家之間,有大約20釐米的差距。報導稱,這項研究發布在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由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進行。該團隊分析了1985年至2019年的2000多項研究,涉及6500多萬5至19歲的兒童和青少年的數據。結果顯示,作為健康和飲食質量指標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在世界各地差異巨大。其中,各國及地區的19歲男孩之間的平均身高差距,可達20釐米甚至更多。
  • 比糖和鹽更傷血管,世衛組織呼籲停用!出現這種字眼的食品要少吃
    而究其根本,糖尿病患者日漸增多,是因為我們平日裡一些不切當的飲食習慣。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中看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正在一步步"摧毀"我們的血糖。在《居民膳食》中指出,成年人每天攝入的食鹽量應該保持在6g以內,最多6g,可現在多數人的攝鹽量已經遠遠的超過了正常值。為什麼糖和鹽對血管的傷害會如此大呢?
  • 女性健康:卵巢癌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
    女性健康    …………………    女性朋友可就自身健康問題進行諮詢,發送簡訊到1065800078427(免信息費),我們將邀請婦科專家為您答覆,在下一期欄目中節選
  • 膳食成分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的?
    事實上,由於嬰兒出生方式、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生活方式、飲食和文化習慣,人類腸道菌群特徵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豐富而多樣的微生物群落使腸道菌群組成更加平衡和健康。這種人類宿主與腸道菌群之間的互惠共生關係可以通過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這可能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統。那麼我們飲食中的各種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微量營養素等等,到底是如何調節腸道菌群的組成,從而調節腸道屏障功能的呢?
  • 看看健康國家都是怎麼吃的
    目前我國慢病在快速上升,影響慢病最重要的、可糾正的危險因素是:不健康飲食和能量攝入過量,缺乏體育鍛鍊,以及吸菸及過量飲酒。其首要的可改變因素,就是均衡健康的膳食。 【一學就會的膳食攝入方法】 「如何判斷吃夠了沒有,吃超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