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飲食拒絕浪費,且聽專家怎麼說

2021-01-09 騰訊網

三湘都市報記者 李琪 通訊員 唐寒梅 羅佳藝

節儉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近日,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一時間,全國上下,節約、健康的餐飲消費習慣蔚然成風,「光碟行動」「小份菜品」成為引導節儉用餐的新潮流。

但如何在節儉基礎上,更健康、科學地保證「營養攝入」?如何重新審視飲食結構,重視營養均衡,講究餐飲品質?

8月2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國家級營養保健專家、湖南省胸科醫院院長唐細良等多位營養學專家。

現狀

慢性疾病幾乎跟飲食有關,湖南人偏辣喜油要不得

良好的用餐習慣不僅能夠制止餐飲浪費,更有利於健康的體魄的形成。根據2019年《柳葉刀》全球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每年至少有400萬人死於飲食不當。幾乎所有的慢性疾病都與飲食密切相關,不良飲食是導致慢性疾病死亡的最大可控風險因素。

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巨大改變,但不同地區的飲食偏好相對比較穩定。湖南人的飲食習慣向來偏辣喜油,而較辣的食品往往鹽分也比較重,像臘魚臘肉等含鹽量極高的醃製品便是湖南人餐桌上常見的菜品。再加之湖南人好客爽快,喜歡外出聚會吃飯,在外就餐時,高油、高鹽、高辣、嗜肉的現象司空見慣,不僅常常造成食物的浪費,還容易給身體增加負擔。

「重油重鹽重口味的飲食習慣所帶來的健康不良後果,最直接的就是超重、肥胖,長期易發展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還會加大心梗、中風的發病率,除此之外,高血脂、脂肪肝等都是易發的疾病。」8月20日,國家級營養保健專家、省胸科醫院院長唐細良針對湖南人高油、嗜肉的飲食結構如是說。

建議

7大營養素合理搭配,每天攝入食物12種以上

今年6月,聯合國發表《2020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對健康和社會經濟造成影響,多數弱勢群體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很可能進一步惡化,新鮮、營養、健康的食物將會比高脂肪、高糖的深加工食品更難獲得,獲得健康膳食的挑戰非常艱巨。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糧食安全的危機性和重要性愈發凸顯。因此,在這樣的形勢,我們更應秉承勤儉節約的良好品格,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那麼,如何在踐行節約的情況下,更健康地保證營養攝入呢?對此,唐細良表示,口味偏好並無過錯,關鍵在於整體飲食是否健康,人體需要的七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水、膳食纖維)搭配是否合理。「在膳食平衡、營養合理的前提下,講究『四少一多』,即少油、少鹽、少糖、少辣、食物多樣化,減少一些對人體直接有害的成分如反式脂肪酸以及不良加工方式所帶來的有害物質攝入。」

唐細良介紹,少油是指合理控制用油量,可以用帶有刻度的量勺,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每日烹調油攝入量在25~30克。少鹽是要避免攝入過多鹽分,尤其要特別注意隱形鹽的存在,推薦成人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最好是不超過5克。少糖是指儘量少喝含糖飲料和甜味食品,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少辣則是說在飲食中儘量做到少辣,不要過辣。雖然湖南人不怕辣,但過辣不僅會刺激食慾,讓我們吃得更多,而且也會加重胃腸負擔,因此不提倡追求過辣的飲食方式。食物多樣化是要保證食物的多樣性,營養才均衡。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寶塔》(2016)推薦,每日飲食應包括雜糧、薯類、蔬菜、水果、魚蛋肉禽蛋奶類、豆製品等食物,每天攝入食物12種以上,每周不少於25種,講究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這樣才能保證既健康又營養。

支招

不同年齡的人群,這樣吃又健康又營養

不同年齡的人群又該如何做,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針對這個問題,唐細良院長表示,不同年齡的人群因為對食物營養的需求有著不同側重,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選擇。

【兒童和青少年】這個群體由於正處在生長發育和行為形成的關鍵期,健康又營養的膳食模式非常重要。一方面要保證食物多樣,建議平均每天攝入食物12種以上,每周25種以上,做到餐餐有米飯、饅頭、麵條等主食,經常搭配全穀物、雜糧雜豆和薯類,同時蔬菜水果也不可少,要保證每天攝入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應佔一半,每天吃半斤左右的新鮮水果。此外,還要保證魚、禽、瘦肉和蛋攝入充足且不過量。每天攝入300克牛奶或吃相當量的奶製品,還應該經常吃大豆及豆製品和菌藻類食物。

【成人】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飲食應保證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既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也要每天攝入奶類、大豆或其製品。要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並減少烹調油用量,以清淡少鹽膳食為主。

【老年人】《中國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建議,老年人飲食要粗細搭配,選擇鬆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饅頭、餛飩、粥和細軟的蔬菜水果等。由於老年人容易發生便秘、糖脂代謝異常,患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加,因此,老年人最好每天吃到100g粗糧或全穀物食物。同時要吃一定的奶類、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製品,以保證能量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

專家觀點

節約糧食可提倡素食為主

「減少動物性食物的消費,多吃素食,可以直接減少糧食的消耗,全球40%的糧食是被動物飼養行業用掉的,1個肉食者可以養活11個素食者。」針對節約糧食這個話題,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長江教授表示,推廣素食實際上就是在節約糧食。

堅持10年以素食為主

肖長江並不是說說而已,以素食為主,他已經堅持了10年。2004年,他發現自己有嚴重的高血壓,還有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膽固醇最高達到了6.9毫摩/升(正常值約5.2毫摩/升),體重也飆升至146斤。這樣的指標,將這個心內科醫生嚇了一跳。為了及時「遏制」病情,肖長江於2010年起逐漸改變飲食結構,決定以素食為主,減少吃大魚大肉。

到目前為止,曾經出現在他身上的脂肪肝和高膽固醇血症,現在脂肪肝消失,高膽固醇血症已經不存在了,體重也降低了10多斤,一切體檢指標正常。

以素食為主如何吃出健康

對於肥胖和血糖、甘油三酯高的患者,如果以素食為主,吃出健康,要怎麼做?肖長江提出幾個要點,每餐5-8分飽,蔬菜當飯吃,飯當菜吃,少放油鹽。

1、每天至少吃一次餐全素食。對於喜歡吃素的人,肖長江建議:以素食為主的人,一定要每天補充堅果(核桃、慄子、杏仁、榛子等)、莢果(芝麻、豆類、花生等),經常補充藻類(海藻、紫菜等),菌類(蘑菇、木耳等),以免營養不良。蔬菜當飯吃,飯當蔬菜吃,減少主食也就是減少碳水化合物。

2、「菜當飯吃」是指多從蔬菜、菌類、藻類、水果中攝入營養,減少肉類食物,適當減少高澱粉類食物(白米、白面)的攝入,但不能完全不吃主食,經常吃糙米、雜糧、薯類,澱粉含量相對白米、白面要低一些。

3、魚雖然比紅肉類好,但也不能多吃。不少心血管病人表示,自己吃肉不多,但是吃魚很多,有些老人甚至一餐可以吃一條半斤以上的魚。肖長江坦言,魚也是含有膽固醇的,尤其沒有魚鱗的魚類膽固醇含量較高,如銀魚每百克含膽固醇361毫克,河鰻、泥鰍、黃鱔、鱈魚的膽固醇含量也比較高。

相關焦點

  • 平衡飲食拒絕浪費,且聽專家怎麼說|高膽固醇血症|飲食|營養素|唐...
    近日,制止餐飲浪費行為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一時間,全國上下,節約、健康的餐飲消費習慣蔚然成風,「光碟行動」「小份菜品」成為引導節儉用餐的新潮流。但如何在節儉基礎上,更健康、科學地保證「營養攝入」?如何重新審視飲食結構,重視營養均衡,講究餐飲品質?8月21日,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了國家級營養保健專家、湖南省胸科醫院院長唐細良等多位營養學專家。
  • 生活中拒絕餐飲浪費 你是怎麼做的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日前,人民網發表評論指出,要加強立法,以剛性制度約束制止餐飲浪費。
  • 從杜絕浪費掀起飲食文明新風
    儘管近年來倡導的「光碟行動」讓餐飲浪費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攀比消費、奢侈消費、任性消費等為特徵的餐桌浪費現象依然引人注目。  在曾經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飢餓的記憶非常深刻;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但據此簡單地將餐桌上的奢侈與面子、好客、財富相關聯,是極為虛榮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浪費糧食。
  •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煙臺航天小學: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2020-09-16 08:31:04 來源:
  • 聽專家怎麼說
    聽專家怎麼說 2020-05-20 00:38: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陳海峰聽專家怎麼說  日前,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公布衝頂隊員名單,何時登頂成輿論關注焦點。為人測身高,從腳量到頭頂即可;為世界最高峰測「身高」,如何確定「頭」和「腳」?如果說登頂測量找到了珠峰的「頭」,那世界最高峰的「腳」又在哪裡?記者近日採訪相關專家,解讀珠峰「身高」測量原理。
  • 節約糧食,拒絕浪費
    莘縣實驗小學二年級召開了"珍愛糧食 拒絕浪費"主題班會。老師為同學們講解應如何拒絕浪費,學生積極發言,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怎麼樣才能做到珍愛糧食、拒絕浪費。浪費糧食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為了更好未來的生活,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
  • 聽專家怎麼說
    聽專家怎麼說新華社記者李琳海在青海省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多巴高原訓練與健康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高原訓練最新發展和人類低氧適應機制等進行討論。與會專家指出,專業運動員,尤其是耐力性項目運動員在高原訓練能提高其運動能力,為其運動成績「加分」。高海拔訓練如何為運動員賦能?聽專家怎麼說!(小標題)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最有利於提高運動員成績?
  • @全體乾飯人:以後浪費糧食會被罰款的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應當主動對消費者進行防止食品浪費提示提醒,應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不得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等;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 聽黃醫生怎麼說
    聽黃醫生怎麼說1、影響心臟功能服用降壓藥物可能會影響心臟,有一部分降壓藥既可以控壓,還有減慢心跳的作用,主要是治療高血壓合併心跳偏快,如果正常心跳下長期服用降壓藥,可能會導致心跳減慢,長期會引起心律不齊的情況,要及時就醫。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2019-12-1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主題黨日】節約糧食 拒絕浪費 從我做起
    【主題黨日】節約糧食 拒絕浪費 從我做起 2020-10-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 嶗山飲食在科大舉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文明就餐」 系列...
    關注 | 嶗山飲食在科大舉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文明就餐」 系列活動 2020-12-20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如何培養節約習慣?四川省衛健委提出4點建議
    本報記者 石小宏  ●一次烹飪的食物不宜太多,應根據就餐成員的數量和食量合理安排  ●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食物以及可食用部分,減少產生食物「垃圾」  ●剩餘飯菜一定要注意在安全衛生的前提下食用  ●在外就餐時應提倡分餐、簡餐、份飯,倡導節約、衛生、合理的飲食「新食尚」  如何培養節約習慣,做到既不浪費糧食又能保證健康
  • 別害羞,聽醫生怎麼說
    別害羞,聽醫生怎麼說女性的絕經期一般是在48到52歲之間,隨著月經的終止大姨媽也會離我們而去,女人進入絕經期以後身體的各項功能都開始衰退。尤其是卵巢功能逐步下降導致女性的生育能力喪失,從而會引起一系列的不適症狀,尤其是女人進入絕經期以後,私密部位會變得越來越乾燥。
  • 聽專家怎麼說
    聽專家怎麼說》,點擊關注,閱讀全部文章。本文為娘娘說歷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看黃曆在某種程度上講,成為我們平時做事的一種慣例,而到底黃曆是否準確卻被人遺忘了,那麼到底黃曆準不準呢?很多學者在研究了黃曆之後做了以下概括。
  • 長期低鹽飲食,對身體健康到底是好是壞?不妨聽聽專家怎麼說
    如果你喜歡看各種養生科普,那應該對「低鹽飲食」都不陌生。在養生界對低鹽飲食的看法就是:高鹽分=高血壓,低鹽分=健康,這似乎已經成了預防高血壓首先要做的事情。要知道鈉離子是人體不能缺少的成分,它和肌肉、心血管功能等多方面都有關係,如果長期保持過低的鈉離子攝入,以下幾種問題也會接連找上自己:1、低鈉症候群:顧名思義,低鈉症候群就是體內鈉離子減少引發的疾病,當鈉離子攝入過少時,血清中鈉含量迅速降低,細胞內外滲透壓失去原有的平衡,低
  • 武林街道開展 「倡導節約型飲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活動
    武林街道開展 「倡導節約型飲食,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活動 2020-11-30 15: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車載導航不如手機方便,為何那麼多人熱衷於它,且聽老司機怎麼說
    車載導航不如手機方便,為何那麼多人熱衷於它,且聽老司機怎麼說! 就像天窗與大燈清洗這種看著高大上卻又用不著的配置一樣,車載導航的使用感受同樣非常糟糕,且不說有的車載導航屏幕差UI設計差,就說那種神似電阻屏的反應靈敏度,就已經讓人抓狂,那麼為什麼使用感受這麼差的車載導航,車企依然非常熱衷呢?
  • 養生專家告訴您:有尿蛋白應該怎麼改善?
    要如何解決尿蛋白這個惱人的問題,且聽中醫專家怎麼說。脾腎失調、痰溼體質易有尿蛋白從中醫觀點來說,脾主運化,負責消化吸收吃進去的食物,尿液中會有尿蛋白,通常多屬痰溼體質的人,或是因為腎氣虛損失調導致。當脾腎功能失常,再加上過食肥甘,吃太多富含蛋白質肉類或油膩的食物,飲食中的蛋白質無法完全消化吸收,或腎虛致過濾回收蛋白質能力受損,就會從排洩器官排出,尿液才會出現尿蛋白。若是有尿中蛋白尿,尿液的泡泡會比較細且黏稠,不會馬上化開。尿中泡泡細緻黏稠、不易化開尿蛋白徵兆什麼是尿蛋白呢?
  • 生酮飲食是什麼?為什麼名人愛使用它?
    美國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生酮飲食(其最知名的變體是阿特金斯飲食)有助於比練習運動更快地損失更多的體重。由於許多人夢想在沒有進行大量體力勞動的情況下減肥,因此我們決定查明生酮飲食是什麼以及它的有效性。沫沫將讓你了解生酮飲食的原理,並了解它是否適合你。另外,請記住,在開始任何飲食之前,你需要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