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前召開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公布了一組數據:我國胃癌患者約佔全球胃癌患者總數的40%;預計到2015年,我國胃癌的發病率還將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胃癌和哪些因素相關,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
日前召開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公布了一組數據:我國胃癌患者約佔全球胃癌患者總數的40%;預計到2015年,我國胃癌的發病率還將以每年1.6%的幅度攀升,胃癌和哪些因素相關,生活中又該如何預防?
重口味、進食過燙等都是誘因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1月發布的年報顯示,胃癌發病主要集中在我國西部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男性的胃癌發病率遠高於女性。
專家認為,中國人胃癌發病率高,跟中國人的獨特飲食習慣有關,比如中國人愛吃烤羊肉串、火鍋,嗜辣,喜食醃製食品等,而口味太重的食品會刺激消化道,引起器官病變;中國人喝酒多也是一個原因,白酒喝多不僅傷肝,對整個消化道都會有不良影響。
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的久治不愈,以及家族遺傳也是危險因素。在生活習慣中,三餐不規律,進食過快、過燙,長期食用油炸食物,以及熬夜、酗酒、吸菸、壓力過大等都容易造成胃部損傷。
高鹽飲食+幽門螺桿菌=高危
專家介紹道,胃癌的發生與高鹽飲食和幽門螺桿菌密切相關。
「高鹽飲食,食鹽滲入,就會直接損害胃黏膜,使胃黏膜發生廣泛性瀰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壞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變,也就是胃炎和胃潰瘍。」專家表示,另外高鹽食物經過一段時間會分解成硝酸鹽,它在胃內被還原菌轉變為亞硝酸鹽,然後與食物中的胺結合成亞硝酸胺,亞硝酸胺是一種公認的致癌物質。
同時,早在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桿菌定為胃癌的一類致癌原,認定胃癌和幽門螺桿菌有直接關係。2008年多個國家醫學界共同提出的《胃癌預防亞太地區共識指南》認為,幽門螺桿菌和高鹽飲食可能協同參與導致胃癌。
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必須治療嗎?
幽門螺桿菌是生活在胃黏膜上皮細胞的一種細菌,中國約有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在飯店裡吃飯如果有人有幽門螺桿菌,又沒有用公筷,你就有可能傳染。甚至,接吻也會傳染。
那被查出感染幽門螺桿菌,是不是就必須得治療清除呢?
如果本身沒有症狀,又排除以下因素:潰瘍病病人、有胃癌家族史、長期吃消炎鎮痛藥、胃病史,可以不用治療。
如果有治療的必要,也不建議直接用藥,最好先做一次胃鏡檢查,判斷幽門螺桿菌對胃部造成了何種損傷,再以此判斷如何用藥,做到有的放矢。
當然,如果幽門螺桿菌檢查出來有三個『+』,那你就必須要引起重視了。
建議40歲—75歲者
每年做一次胃鏡
專家提醒,「早期胃腸癌患者,不需要放化療,術後5年的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若是很早期,5年生存率可達到100%。若是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就只有20%—40%。」但目前我國常規健康體檢中,胃癌檢出率並不高。門診中檢出率為0.2%—0.3%,在健康體檢中檢出率僅為0.011%,兩者相差這麼多倍,「這可能與大部分健康體檢沒有個性化有關。同時,85%的早期胃癌沒有症狀,且部分患者的腫瘤標誌物也不會升高。」
那麼,如何做到早發現呢?專家認為,40歲—75歲者每年做一次胃鏡很有必要。這類人是胃癌的高危人群,約佔胃癌病人的80%-90%。特別是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黏膜腸化的病人,每年做一次胃鏡尤為重要。
特別要提醒的是,若您長期上腹不適,2周以上大便化驗出血,不明原因消瘦,吃東西有梗塞感,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的,應立即做胃鏡,查一查到底有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