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H.pylori)和胃癌到底啥關係?
東亞是胃癌絕對病例數和死亡數增加的主要地區,而中國,又是導致東亞胃癌病例數增加的主要國家。這其中,幽門螺桿菌「居功至偉」。
曾經有一篇《幽門螺桿菌(H.Pylori)囂張演講》,講述過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現狀:在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70%,慢性胃炎患者活檢標本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80-95%。
必須指出,目前業界公認,H.pylori感染是預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險因素。
這句話是《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裡面的原話。
早在1994年,WHO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就將H.pylori定為胃癌的一類致癌原。大量研究證據顯示,腸型胃癌(佔胃癌大多數)的發生是H.pylori感染、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研究顯示,約90%非賁門部胃癌發生與H.pylori感染相關;環境因素在胃癌發生中的總體作用反而次於H.pylori感染。
因此,《共識》認為H.pylori感染是目前預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根除H.pylori感染應成為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
而且,根除H.pylori感染可改善胃黏膜炎性反應,組織或延緩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發生和發展,部分逆轉萎縮,但難以逆轉腸化生。在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發生前實施H.pylori根除治療可更有效地降低胃癌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