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史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最先是由澳大利亞醫師Barry J. Marshall在1982年分離培養出來的。
其實早在1892年,義大利學者Bizzozero第一次觀察到在哺乳動物的胃內有螺旋形細菌定居,且證實這種螺旋形細菌可由貓或狗傳染給鼠。後又有學者在進行人屍體解剖時發現,胃的癌性潰瘍表面有螺旋形細菌存在。直到1939年Doenges對242例屍體解剖的胃作蘇木素一伊紅染色觀察到有43%的胃中存在螺旋形細菌。後又有學者發現這種細菌的檢出大多在胃潰瘍和胃癌病例中。然而當時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胃內是高酸環境,任何細菌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故胃是一個無菌器官,這種組織學檢查所發現的胃黏膜上細菌,是由於標本被汙染所致。就這樣,胃內有螺旋形細菌感染的事實,被整整耽擱了90年之久。
20世紀80年代初,澳大利亞珀斯(Perth)皇家醫院的病理學教授J. Robin Warren經常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胃活檢標本中找到彎曲菌樣的細菌,這種細菌易被銀染色法發現。他試圖從胃活檢標本中分離培養出該細菌,這一工作交給了該院年輕的消化科住院醫師Barry J. Marshall,經多次試驗,結果發現在微需氧環境中,培養3~5天才有該菌的菌落,且證實為革蘭陰性,微需氧螺旋形桿菌。1984年Marshall自己進行了一次吞服該菌試驗。試驗前Marshall作了胃鏡檢查,肉眼觀察組織學和超微結構檢查均顯示正常,也未發現有Hp,作細菌培養也為陰性。一個月後,當認為胃活檢部位已癒合時Marshall吞服了10毫升純培養的濃度約109菌落形成單位的細菌懸液。在服入的最初24小時內,無任何特殊不適。第七天開始有餐後腹部飽脹感,有時輕微嘔吐,在試驗第二周症狀顯著。第十天進行了胃鏡複查,肉眼發現胃黏膜已有異常,組織學檢查顯示急性胃炎改變,發現並培養出Hp。14天時服用替硝唑,每次500mg ,每天2次,服用1周。在治療開始後24小時內,他的症狀得到了完全的緩解。長期隨訪表明,Marshall的感染已被根除。
Marshall的這一工作證實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確實可引起急性胃炎。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統不能清除這一感染,或感染未經治療根除,那麼這類急性胃炎就將進展為慢性胃炎。
在Marshall之後不久,紐西蘭的Morris醫師也志願進行了吞服Hp的自身感染試驗。試驗同樣導致了胃炎的發生,所不同的是,Morris的感染未能被根治,發展成慢性感染和慢性組織性胃炎。
基於這些結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門螺桿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1984年4月5號,他們的成果發表於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成果一經發表,立刻在國際消化病學界引起了轟動,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熱潮。世界各大藥廠陸續投巨資開發相關藥物,專業刊物《螺桿菌》雜誌應運而生,世界螺桿菌大會定期召開,有關螺桿菌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通過人體試驗、抗生素治療和流行病學等研究,幽門螺桿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漸清晰,科學家對該病菌致病機理的認識也不斷深入。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這兩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該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