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
北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成虹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近幾年體檢項目日益增多,每天都有患者是因為在體檢時發現呼氣試驗檢查結果陽性,認為自己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來就診。那麼如果在體檢中發現呼氣試驗陽性該怎麼辦呢?
呼氣試驗陽性=幽門螺桿菌感染?
多數情況下,尿素呼氣試驗陽性,尤其當其檢測值在正常參考值上限2倍以上時,提示被檢測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但呼氣試驗陽性,被檢測者未必一定都存在有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
任何檢測方法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準確,而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原因很多,如檢測的設備、試劑、操作方法、患者的身體狀態,正在服用的藥物影響等。
呼氣試驗實際上檢測的是尿素酶,而不是幽門螺桿菌本身。幽門螺桿菌可以產生一種叫做尿素酶的物質,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當口服同位素標記的尿素後,如果胃內存在一定數量的幽門螺桿菌,這些細菌分解尿素產生的被同位素標記的二氧化碳就可以通過人們的肺被呼出來,儀器檢測的就是被檢查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同位素的含量。
除了幽門螺桿菌,人體內還有一些其他細菌也會產生尿素酶,這些細菌可以分布在人體口腔、胃和小腸等部位,但這些細菌產生尿素酶的能力與幽門螺桿菌相比都比較弱,因此多數情況呼氣試驗檢測陽性提示人體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瀰漫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可導致胃內非幽門螺桿菌產尿素酶細菌過度生長)、胃大部分切除後,呼氣試驗陽性檢出的也有可能是其他產生尿素酶的細菌,而不是幽門螺桿菌。
呼氣檢測值的高低與疾病輕重無關,而是和細菌的負荷量和細菌的增殖程度有一定關係。但當呼氣試驗的檢測結果接近臨界值附近時,檢測結果存在假陰性或假陽性可能;當呼氣檢測值距離臨界值越遠,檢測結果的假陰性或假陽性的可能性就越低。
確定幽門螺桿菌感染後,怎麼辦?
35歲後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要做胃鏡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近年來研究發現胃癌發病的年齡在不斷前移。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最重要的且是可控的危險因素。對於35歲以上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醫生建議要先做胃鏡檢查,了解胃內情況後再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以降低和避免腫瘤的漏診風險。
有研究顯示,在既往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態下發生的胃癌(先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再行胃鏡檢查),與幽門螺桿菌現正感染狀態下(在根除治療前行胃鏡檢查)相比,前者胃癌病變呈胃炎樣改變,病變範圍在內鏡下會變得難以分辨。如果在沒有了解胃黏膜病變狀態之前就先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可能會掩蓋早期胃癌的內鏡下的症狀表現,從而延誤胃癌的診斷和治療。
由於先除菌、再檢查,可能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因此切記要在開始治療前先做內鏡檢查。
沒症狀不一定就沒有問題
首先,只要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胃黏膜就一定有炎症。但患者是否有症狀和是否存在胃黏膜嚴重病變無關,患者症狀輕重也與胃黏膜病變輕重無關。
多年來,在我這裡就診的沒有明顯症狀而接受了胃鏡檢查的患者中,經內鏡檢查發現的各種病變都有,如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最近就有一位38歲體檢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無症狀患者,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他同時存在食管炎、糜爛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就診時始終說自己沒有任何不適症狀。
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後是否還需要複查?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病均密切相關,其中除了消化性潰瘍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這兩種疾病外,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感染者未來胃癌發生的風險,同時感染者可能還會有其他獲益,如降低潰瘍病發生的風險、改善消化不良症狀等。根除治療對於年輕患者獲益較大,而對於老年患者就需要權衡利弊了。
目前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主要通過含有抗生素等多種藥物的聯合療法,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必然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對於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理想的治療方案應當是基於細菌藥物性檢測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再結合感染菌株及感染者自身特性,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但由於幽門螺桿菌在體外培養條件苛刻、費時、費力,培養陽性率也很難達到理想水平,而細菌耐藥基因檢測費用較高,因此該檢測目前還不能普及,目前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醫生普遍採取的是經驗性治療。
患者治療後症狀是否緩解,與細菌是否根除沒有必然關係。症狀沒緩解不代表細菌沒有根除;症狀完全緩解也不能提示細菌一定根除了。因此,細菌是否根除,還需要通過複查呼氣試驗檢查來明確。
由於中國地區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比較高,目前的根除方案根除率都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即使較好的方案也可能會有10%至20%的失敗率,因此,需要通過複查才能明確細菌是否根除。此外,幽門螺桿菌在人與人之間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尤其在家庭成員之間,只有在治療後確定細菌根除,才能夠真正地消除傳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