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外出吃頓飯又感染了,怎麼辦?

2020-11-30 澎湃新聞

原創 啊粥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2020 CGC19個

根除一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消滅一個致癌原,減少一個傳染源。

幽門螺桿菌胃炎不僅是一種感染性疾病,還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是目前唯一明確的傳染源。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包括口-口傳播(不衛生餵食、接吻)、糞-口傳播(糞便汙染水源、食物)、胃-口傳播(嘔吐物汙染水源、食物),其中,口-口傳播是幽門螺桿菌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在剛剛結束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上,來自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的祝蔭教授以「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復發現狀與對策」為主題,帶來了精彩的報告。

多國指南推薦,應治療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圖1:多國指南

2015年京都胃炎全球共識報告提出,幽門螺桿菌胃炎是一種感染(傳染)性疾病,應該治療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除非存在抗衡因素。至此吹響了消除幽門螺桿菌的進軍號。2017年我國新共識修訂了根除幽門螺桿菌指徵,將「個人要求治療」修改為「證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

圖2:2017年我國新共識

2018年美國休斯頓共識推薦治療所有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100%同意/強烈推薦,IA級),與「幽門螺桿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觀點相似。

祝蔭教授指出,目前「治療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這一觀點在我國醫學界中已經慢慢被接受,但仍有部分醫生存在顧慮,如根除幽門螺桿菌可能會引起胃腸道菌群紊亂、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增加和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容易再感染等。

「在門診我們有時候會聽到患者這樣說,『xx醫生說不用殺菌,殺了出去吃頓飯又會被感染上』,那到底情況是怎樣的呢?」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復發不應是影響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原因

幽門螺桿菌復發是指成功根除Hp(完成根除治療方案4周後Hp檢查陰性),後續檢測Hp再次陽性。其中,幽門螺桿菌復燃/再燃是指原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菌株再現,也就是初次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幽門螺桿菌再感染是指感染了新的幽門螺桿菌菌株。

那麼,如何區分幽門螺桿菌再感染還是再燃?

祝蔭教授指出,可以運用DNA指紋圖譜分析,區分再次復發的菌株與根除前是否相同,相同即為復燃/再燃,不同即為再感染。但是該方法操作較困難,不易推廣,目前臨床多以根除後復發的時間來判定:

再感染:嚴格標準為1年之後復發者定為再感染;寬鬆標準為6個月之後復發者定為再感染。

復燃/再燃:根除成功後6個月之內復發者定為再燃。

當前我國幽門螺桿菌復發情況如何呢?

祝蔭教授介紹了一項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復發多中心、開放隊列、觀察性研究。該研究納入2012-1-1至2018-12-31,在全國18個研究中心成功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1]。

幽門螺桿菌根除標準:根除治療後停藥4-8周後C-UBT檢測陰性。

幽門螺桿菌復發、再燃及再感染標準:復發:在停藥後第6個月、1年及其後每年1次隨訪中任意一次C-UBT陽性;再燃:停藥後第6個月內C-UBT檢測陽性;再感染:第6個月檢測陰性,後續隨訪時間出現陽性。

註:停藥後第6個月未進行隨訪,在1年或其後隨訪出現陽性無法判斷為再燃還是再感染,僅以復發表示。

圖3:研究流程

結果顯示,幽門螺桿菌的年復發率為3.1%(233/7454.3人年,95%CI:2.7%-3.5%),其中,再燃率為5.1%(129/2509,95%CI:4.3%-6.0%),年再感染率為1.5%(87/5707.5人年,95%CI:1.2%-1.8%)。

研究進一步對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

居住地:以華北為參照,結果顯示,西部和中部復發風險大於華北,其他地區無差異;

民族:少數民族復發風險大於漢族;

文化程度:以中等教育以上文化程度為參照,低於中等教育文化程度的復發風險高;

家族史: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復發風險高。

表1: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幽門螺桿菌治療方案中的抗菌藥物組合和治療療程是幽門螺桿菌再燃的相關因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的抗菌藥物組合就比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再燃風險高,根除療程7天的再燃風險高於14天。

表2:再燃的相關因素

接下來,祝蔭教授列舉了其他國內研究的數據。

一項國內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後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密切接觸、住院治療[2]。另一項國內研究顯示,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後復發的重要獨立因素包括侵入性診斷或治療、低收入水平、外出就餐衛生標準低[3]。

一項納入45個國家,132項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人群中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與幽門螺桿菌復發呈正相關,我國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率為1%-5%,易發生在幽門螺桿菌高感染和衛生環境相對較差的地區,與患者再次暴露於感染源所致有關[4]。

圖4:全球幽門螺桿菌再感染率

祝蔭教授強調,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復發不應該是影響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原因。

如何減少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復發?

■ 根除一例幽門螺桿菌感染,減少一個傳染源

根除幽門螺桿菌,不僅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本身獲益,同時也減少了一個傳染源。

■ 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減少治療後再燃

同時需要提高幽門螺桿菌感染首次治療的根除率,來減少治療後再燃的可能。目前我國第五次幽門螺桿菌共識推薦鉍劑四聯(抑酸劑+鉍劑+2種抗生素)作為主要的經驗性治療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證據質量低,推薦強度強,共識水平100%)。

圖5:7種治療方案

在這7種方案中,應儘量選擇敏感的抗菌藥。

如果幽門螺桿菌治療出現再燃該怎麼補救呢?

祝蔭教授指出,應了解患者以往用過何種方案,儘可能不重複原方案,尤其是不重複使用耐藥率高的抗菌藥如克拉黴素或左氧氟沙星;值得注意的是,阿莫西林、四環素、呋喃唑酮的耐藥率很低,不易耐藥,治療失敗仍可根據情況應用,重複應用甲硝唑需優化劑量。

■ 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預防的家庭管理

有研究發現,家庭中,母親幽門螺桿菌陽性,父親68%為幽門螺桿菌陽性,孩子40%為幽門螺桿菌陽性。

圖6:幽門螺桿菌感染家庭內傳播

2018年美國休斯頓幽門螺桿菌共識推薦對有消化性潰瘍病家族史的個體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91%同意/強烈推薦,1B);同時也推薦對居住在有活動性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其他成員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91%同意/強烈推薦,1B)。

祝蔭教授表示,對家庭成員同時進行檢測和根除治療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有胃癌家族史的家庭、有胃癌高風險的個體、有健康需求的家庭。

■ 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途徑主要是口-口傳播,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防止幽門螺桿菌感染最有效的辦法。

■ 提高公眾對幽門螺桿菌感染危害的認識

2017年第五次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和2019年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與胃癌防控專家共識均強調應該提高公眾預防胃癌的知曉度,充分了解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危害。

參考來源:

[1]Emerg Microbes Infect.2020 Mar 11;9(1):548-557.

[2]Zhou LY,et al.J Dis.2017 Jan;18(1):47-55.

[3]Chin Med J(Engl).2019;132(7):765-771.

[4]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7;46(9):773-779.

本文審核

曹曉滄教授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天津醫科大學碩士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消化內鏡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臨床流行病學協作組委員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炎性腸病專業委員會肛腸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炎症性腸病專家委員會委員

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炎症性腸病專家委員會委員

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炎症性腸病聯盟常委腸道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幹細胞工程技術分會委員會常委

天津市醫學會消化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副主任委員

本文首發: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CGC報導組 啊粥

原標題:《好不容易根除了幽門螺桿菌,外出吃頓飯又感染了,怎麼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
    體檢查出幽門螺桿菌感染怎麼辦?北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成虹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近幾年體檢項目日益增多,每天都有患者是因為在體檢時發現呼氣試驗檢查結果陽性,認為自己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而來就診。那麼如果在體檢中發現呼氣試驗陽性該怎麼辦呢?呼氣試驗陽性=幽門螺桿菌感染?
  • 幽門螺桿菌需要根除嗎
    胃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幽門螺桿菌不是唯一病因。   是否需要根除因人而異   醫學界對於幽門螺桿菌的認識在不斷更新。以前人們認為幽門螺桿菌是致病菌,但現在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哮喘、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等疾病的發生呈負相關,即幽門螺桿菌感染對這些疾病具有保護作用。
  • 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為什麼?怎麼辦?
    根除幽門螺桿菌(Hp)成為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手段之一。 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即使使用正規四聯療法(雙倍劑量質子泵抑制劑+兩個抗生素+鉍劑),治療14天,抗生素也按指南推薦(阿莫西林、克拉黴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四環素、甲硝唑)選用,Hp根除率也還在50%~90% ,而且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 幽門螺桿菌檢測報告單怎麼看?發現感染怎麼辦?
    「喝蜂蜜、吃大蒜、殺幽牙膏……」近日,一則關於「我國平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59%」的新聞引發公眾關注,網絡上也出現了不少聲稱能夠有效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方法。對此,有關專家提醒,最為可靠的治療方法是及時就醫,並嚴格遵從醫囑,按時足量足周期服用抗菌藥物,不要輕信網絡流言。
  • 「大夫,我們夫妻幽門螺桿菌都是陽性,孩子怎麼辦?」
    幽門螺桿菌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口口途徑傳播,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糞便中存在幽門螺桿菌,如果汙染水源,健康人飲用了含幽門螺桿菌的水,可以被傳染。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口腔中也可能存在細菌,一起吃飯、接吻、使用不潔餐具都有可能傳染幽門螺桿菌。特別是口對口餵小孩,極容易將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小孩。
  • 口臭,就是感染幽門螺桿菌了?你需要知道的 10 個真相
    第二種情況,即使 TA 被感染了,口腔裡的幽門螺桿菌含量也比較少,很難通過接吻傳播。研究表明,成年人新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機率或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再感染的機率都比較低,根除成功後的年再感染率僅為 1.5%。當然,如果你心裡十分在意,而你的 TA 又恰好是感染者,那就讓 TA 在醫師指導下根除掉吧。
  • 健康科普——幽門螺桿菌
    如何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因此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治療是很重要的,醫生會嚴格掌握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適應證,給予規範化治療,必要時根據抗生素的藥物敏感性試驗選用抗生素,以減少耐藥的發生,在根除治療中,患者務必遵醫囑進行規律服藥,即使胃部症狀有所好轉,也要堅持服藥,直至將幽門螺桿菌根除,以免出現幽門螺桿菌耐藥株
  • 幽門螺旋桿菌多久惡化?自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人一旦感染上幽門螺桿菌,若不進行治療,幾乎終生置於持續感染的狀態當中,而且感染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持續的感染狀態將導致胃黏膜逐漸出現癌變,但是並不是人人都會發生惡化,這個大概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可能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
  • 幽門螺桿菌最全科普,看完你就全懂了!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該細菌生存能力極強,能夠在強酸性環境中生存,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能夠在胃裡面生存的細菌。由於我國的共餐習慣,大家都是通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所以感染率高,約有56%的人群感染。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這幾個表現很明顯,希望你早點發現
    正是因此,一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擔心得胃癌。但是檢測到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意味著罹患胃癌嗎?我看未必!碳十三呼氣試驗中,幽門螺桿菌檢測的正常值為0-4dpm,超過4則表明胃裡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此為定量檢查;碳十四的標準值為100dpm,以內為陰性,超過這個數值則為陽性,此為定性檢查。幽門螺桿菌若呈陽性,可表現為慢性胃炎、胃萎縮和胃潰瘍,另一方面,幽門螺桿菌也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作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致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居第二位,我國的胃癌致死患者每年超過十六萬人。
  •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如何根治?它最怕4種藥,用對了遠離胃病
    所以不難看出,一旦感染幽門螺桿菌,確實有很大的機率患癌,但是只要除掉這個隱患,不但胃病的發病率會降低,也能降低胃癌的發病風險。 共餐就會感染,有必要根除嗎?如何根除? 既然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是口口傳播、手口傳播以及糞口傳播,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之外的就餐情況,就應該儘量減少共餐制,即使是共餐的情況下,也要儘量用公共筷子分吃食物,這樣就可以有效杜絕幽門螺桿菌的公共傳播。
  • 幽門螺桿菌,我們該拿你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支招:記住這4個原則
    、 慢性胃炎 、消化不良甚至胃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很多情況下,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才安全。 但幽門螺桿菌不是那麼好對付的,有時即使根除了,但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又會重複感染,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麼到底,我們該怎麼對付它呢?
  • 「超過50%中國人都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是真的麼?
    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既然是真的,那幽門螺桿菌到底可不可怕,到底要不要治療呢?幽門螺桿菌最大的特點是它能夠在酸性極強的胃環境中生長、繁殖,這是由於它可以產生尿素酶。,總之慢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中,有大概80%的人只表現為輕度胃炎,沒有任何明顯的臨床症狀。
  • 關於幽門螺桿菌這 10個問題很常見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感染,它定植於人類胃黏膜,是人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河南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接近60%,由於幽門螺桿菌和胃癌有一定的相關性,很多人對此十分恐慌。    劉女士經常在家帶孫子,最近查出幽門螺桿菌,10歲的孫子一查也有,兒媳婦埋怨是她傳染的。
  • 預防胃癌,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首選,最佳檢測方法是……
    2020年10月30-31日,中華醫學會第二十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CGC)在珠海市召開,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房靜遠教授以「幽門螺桿菌的診治與胃癌的預防及其他」為主題總結了三個方面,一起來學習吧~國內外指南推薦:根除Hp是防癌首選,發現必須治療房靜遠教授介紹道,對於幽門螺桿菌(Hp)的認識,
  • 一半中國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如何對付這個「一級致癌物」?
    中國有近60%的人感染。 本文來源於丁香醫生 作者:Bruce 幽門螺桿菌,是人類的老冤家。 早在 5 萬 8 千多年前,它就開始蹂躪我們老祖宗的胃。
  • 感染幽門螺桿菌不用怕,四樣藥物搞定它!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數十種疾病。 因此,WHO將它列為一級致癌因子,我國指南也建議:沒有抗衡因素的成年人,都要根除治療。 這就是四聯療法,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可達到85%~94%。
  • 幽門螺旋桿菌(HP)根除治療的注意事項
    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人數達到一半以上,很多人胃口不適,到醫院呼氣檢查後都會發現幽門螺桿菌的存在,抗幽門螺桿菌常用「四聯」療法。但對於治療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您吃對了嗎?今天,咱們一起看看抗幽門螺桿菌的藥物都怎樣服用?需要注意什麼呢?哪些疾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 幽門螺桿菌很「狡猾」 及時科學根治是關鍵
    12月11日至13日,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辦的第五屆中大論壇消化分論壇上,來自國內知名的消化學科專家圍繞幽門螺桿菌防治的最新進展廣泛討論。會上,中大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施瑞華指出,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患者需要及時做根除治療,專科醫生也要關注耐藥問題,精準打擊這一「狡猾」的細菌。一人感染傳染三人,全家同時治療張先生(化姓)今年30歲,是一名銷售,應酬場合特別多。
  • 大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家裡的小孩怎麼辦?一文全弄懂!
    體檢出「幽門螺桿菌陽性」,好像聽說有這個細菌容易得胃癌,而且會傳染。家裡還有小孩,我該怎麼辦?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黏在胃的細胞間隙之間。目前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約50%,有也就是說一半的中國人感染了這個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