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是啥
幽門螺旋桿菌有個洋名叫H.pylori,有個小名叫「HP」,是一種專門寄生在胃的細菌,一般感染後較難自行清除。
幽門螺旋桿菌最初是由澳大利亞學者Warren和Marshall發現的,1983年他們從人胃內成功分離出一種微需氧革蘭陰性彎曲桿菌,1989年正式將其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
胃癌的危險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Hpylori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致病菌,主要寄居在人的胃部。在世界範圍,人群Hpylori感染很普遍,東歐和日本感染率高達82%和71%,中美洲感染率為62%,中國為58%。H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可導致各種胃黏膜病變,包括萎縮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和淋巴瘤。199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將Hpylori感染定為Ⅰ類致癌物,認定它是胃癌發生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從胃炎到胃癌,只需5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淺表性胃炎—腸化生—萎縮性胃炎—異形增生—胃癌。
截至2018年,我國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超50%,按照目前新疆2444.67萬人口來算的話,就有約12萬感染者,換句話說,2個人中就有1個幽門螺旋桿菌攜帶者。
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常見方法
目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方面主要分為侵入性方法和非侵入性方法(對人體無創傷)。
侵入式檢查
指依賴胃鏡取材的檢測方法。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 RUT)、胃黏膜直接塗片染色鏡檢、胃黏膜組織切片染色(如HE、Warthin-Starry銀染、改良Giemsa染色、甲苯胺藍染色、吖啶橙染色、免疫組化染色等)鏡檢、細菌培養、基因方法檢測(如PCR、寡核苷酸探針雜交、基因晶片檢測等)。
非侵入式檢查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13C或14C呼氣試驗(UBT)、糞便抗原檢測、血清Hp抗體、分泌物(唾液、尿液)HP抗體、基因晶片、蛋白晶片等方法。由於非侵入性方法對人體無創傷,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
糞便HP抗原檢測
由於幽門螺桿菌定植於胃黏膜上皮,隨著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快速更新脫落,幽門螺桿菌隨之脫落,通過胃腸道從糞便排出,從而可以通過糞便來檢測幽門螺桿菌。
C13、C14尿素呼氣試驗法
C13和C14檢查方式很簡單,吹口氣就能完成。具有無痛苦、靈敏度高、檢出率和符合率高的特性,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一種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C13和C14的區別在於,C13沒有放射性,應用的範圍更廣,對於兒童、育齡期女性、哺乳期女性幾乎沒有影響。C14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對於成年人、老年人影響不大,但兒童、育齡期婦女等慎選。
血清學檢測
檢測IgG抗體,反映一段時間內Hp感染情況,可同時檢測CagA和VacA抗體。不同試劑盒檢測的準確性差異較大;與其他細菌抗原有一定交叉反應。Hp根除後血清抗體,尤其是CagA抗體可以維持很久(數月至數年),因此不能用於治療後複查。本方法主要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在消化性潰瘍出血或胃MALT淋巴瘤等可作為現症感染的診斷手段。
分泌物(唾液、尿液)抗體
優勢是取樣方便,兒童可以配合,但是有報導顯示4歲以下兒童中唾液HP抗體檢測靈敏度僅為33%。該方法僅適用於HP感染的普查及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
企業名錄
( 按企業拼音首字母排序,如有遺漏,歡迎留言補充)
部分參考資料:載玻片APP
文字整理:As素
校對:三水 | 責編:Elva
聲明:本文為CACLP原創,轉載須在文首位置註明轉自「CACLP體外診斷資訊」,並註明作者CAC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