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到29日上午連續4場的幽門螺桿菌與微生態專題可能是最受關注的分會場。無論是專題發言還是口頭髮言都劍指當前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微生態的前沿話題熱點話題。我們也看到,隨著腸道菌群重要性不斷被揭示,關於微生態的相關研究比重也在增加。幽門螺桿菌與微生態分會場定會是乾貨滿滿的學術盛宴。話不多說,看看專家們提前分享的主要內容概要。
高耐藥時代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策略
報告人:陸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2019年9月28日 14:30~14:50
幽門螺桿菌與多種上消化道疾病有關,1994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定為I類致癌原,對感染者的一級預防是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重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已故世界胃腸病學組織大師蕭樹東教授很早就著手研究幽門螺桿菌及相關疾病,之後又由原仁濟消化科主任劉文忠教授、房靜遠教授等多位專家經過數十年對此課題的持續研究,至今已成為仁濟醫院消化內科特色專業之一。近年來,陸紅教授帶領的課題組進一步深化研究,聚焦於幽門螺桿菌的耐藥、致病機制、根除方案的篩選等熱點方向,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Gut、AJG和Gastroenterology等頂級期刊,原創性研究成果入選全球和中國幽門螺桿菌共識意見和指南。幽門螺桿菌根除成功率逾90%,相關研究及臨床診療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科的陸紅教授將做題為「高耐藥時代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策略」的報告,提出在臨床上根除Hp治療的兩種策略:基於藥敏試驗結果的個體化治療和基於當地抗生素耐藥情況的經驗治療,以及對比了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建議國內同行可試用大劑量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用於耐藥性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為國內同行提供有益借鑑。
供稿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附屬仁濟醫院 熊華
幽門螺桿菌診治相關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報告人:藺蓉 教授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2019年9月28日16:40~17:00
幽門螺桿菌已於1994年被WHO屬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人類胃癌第Ⅰ類致癌原。實現幽門螺桿菌的準確診斷和成功根除對於改善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和耐藥現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診治相關技術層出不窮。如何看待,如何應用好這些新技術新武器,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將可能更好地為我們解決臨床所需。
1. 與幽門螺桿菌診斷相關的技術—有/無。非侵入檢查包括尿素呼氣試驗,單克隆糞便抗原試驗,血清學試驗,前兩者可作為根除後評估。侵入性檢查常用包括快速尿素酶試驗,胃黏膜HE染色及內鏡下觀察幽門螺桿菌也可輔助診斷。對於不同方法的臨床意義、臨床應用條件、陽性/可疑陽性結果的解讀都有較強的臨床價值。
2. 與幽門螺桿菌治療相關技術—耐藥檢測。幽門螺桿菌耐藥是阻礙其根除治療的首要因素,藥敏檢測將為提高幽門螺桿菌首次根除率或者幽門螺桿菌根除失敗後的後續治療提供指導依據。現今藥敏檢測方式主要包括傳統體外細菌培養藥敏試驗,如紙片擴散法,肉湯稀釋法,瓊脂稀釋法,E-test法。或者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如PCR法,FISH法,幽門螺桿菌全長測序。對於不同方法優缺點,陽性判讀指南,敏感性特異性的對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為幽門螺桿菌的臨床治療提供選擇策略。
供稿人:華中科技大學
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藺蓉
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如何根除幽門螺桿菌
報告人:宋志強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2019年9月28日13:50~14:10
幽門螺桿菌(Hp)感染可導致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以及胃癌,因此完全根除Hp是治療相關疾病的首要目標。但隨著耐藥率逐年升高,Hp根除治療面臨著挑戰。而對於青黴素過敏的患者,由於臨床唯一常用且敏感的抗生素——阿莫西林無法使用,其治療更是重大挑戰。
人群中約有10%對青黴素過敏。青黴素引起過敏與其分子結構有關,進入體內後,其核心結構β-內醯胺環由於化學不穩定性而自發降解,中間產物與蛋白結合後形成的苄基青黴噻唑是引起過敏的最主要的抗原決定簇。隨後,青黴噻唑基與多聚賴氨酸載體結合,青黴素分子的其餘部分進一步降解,形成的一系列衍生物亦可引起過敏。
為這些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臨床中制定治療方案之前,必須獲得完整和準確的過敏史,包括反應的描述和時間,因為報告反應可能不是真正的青黴素過敏。還應考慮使用青黴素皮膚測試進行早期評估,以確定患者是否能夠耐受青黴素或阿莫西林的使用。
敬請關注28~29日幽門螺桿菌與微生態分會場,消化界將延遲轉播(按照下圖提示,進入微信公眾號消化界年會轉播頁面),但是精彩內容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