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一代測序技術開闢古基因研究新競技場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老骨頭」的新生命——新一代測序技術開闢古基因研究新競技場


  通過這根在西伯利亞Ust』-Ishim地區發現的距今4.5萬年的股骨,研究人員對人類最古老的基因進行了測序。圖片來源:ALEXANDER MAKLAKOV

  當Kelly Harkins的博士研究——古結核病在2012年陷入僵局之後,她開始向更廣泛的學界尋求幫助。她離開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實驗室,到德國圖賓根大學進行4個月的訪問。在該校古遺傳學家Johannes Krause的實驗室中,她聽從了導師的建議:「做一個像一塊海綿的研究者。」她學會了如何用複雜的下一代DNA測序技術檢測古老的人體組織樣本。

  「後來我回到美國,把這項技術教給了ASU的所有研究生。」她說。這項精準的、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微生物測序技術讓她取得了一項驚人的發現:新世界(即南、北美洲及其附近島嶼)的古結核病有可能來自於海洋哺乳動物。

  Harkins的經歷和古遺傳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Svante P?覿?覿bo可謂異曲同工。上世紀80年代初,作為瑞典本土的一名研究生,P?覿?覿bo希望可以分析古木乃伊DNA,以找到現代埃及人和古代法老是否存在密切關聯。但他擔心導師可能會認為這項研究將徒勞無功。所以他只在晚上和周末作這項研究。「這是我『真正』博士工作之外的副業,我一直在秘密地進行。」P?覿?覿bo說,「而且只有我一個人。」

  測序革命

  但是P?覿?覿bo和該領域其他一些先行者在研究過程中認識到,通過把DNA測序應用到經過時光破壞的古人體組織上,他們正在進行一場DNA測序革命。他們取得了出乎所有人預料的結果,最終追溯了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古人類的整個基因組序列,並繪製了人類進化路線圖。研究人員還追溯了古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如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距今70萬年的馬。但提取和分析退化DNA分子十分棘手,多年來該技術僅局限於為數不多的若干引人注目的實驗室中。

  現在,情況已然改變。隨著測序和樣本分析技術的提高,古人類學領域之外的研究人員已經意識到,古DNA可以告訴他們大量線索,目前該方法已被應用於從歐洲人口變遷到植物和病原體如何響應氣候變化等各類研究中。「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相關研究的集中暴發。」P?覿?覿bo說,「古DNA即將變成一種標準工具……成為許多研究項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碳年代測定一樣。」

  「這是一場革命。」Krause對此持同樣看法,最近他剛從圖賓根搬到耶拿,聯合主持馬普學會新人類歷史科學研究中心。「現在,人人都可以利用這項技術,你可以和小實驗室合作,發表高影響力的出版物。你也不需要多麼精尖的設備,只需要知道怎麼做。而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怎麼做。」

  上世紀80年代,在首個古DNA測序成功之後,這一領域一直受到樣本汙染的困擾,因為古DNA會被來自現代細菌或是技術人員手指的基因物質汙染。最初,研究人員依靠聚合酶鏈反應(PCR)對古樣本中生存的微小DNA片段進行擴大或測序,但是PCR會優先擴大較長的分子,而這些分子更有可能是來自現代的汙染。比如,大量來自恐龍、美洲土著以及琥珀中昆蟲的DNA結果均被汙染,P?覿?覿bo甚至也曾表示,幾乎因此而放棄古人類樣本研究。

  然而,隨著下一代測序技術不斷發展,如今研究人員可同時對上千萬個DNA片段測序,有時一天內就會檢測出整個基因組序列。這種高通量測序方法不僅加快了測序速度,而且降低了成本,儘管配備一臺古DNA測序設備依然昂貴。下一代測序技術不需要依賴PCR重構分子。新的測序方法可以對序列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傳說中的」古DNA手印——可能是以某種核苷酸為基礎的優先退化——就可以得到辨識。缺乏該模式的序列可能就是現代汙染,就可以被識別出來並丟棄掉。「其實,仍然要考慮到汙染問題。」Harkins說,「但這種顧慮已經減少了許多。」

  所有這些進步加上新的樣品前處理方法,就可以讓化石中的任何DNA的利用最大化。「15年前,我從未想過居然可以像現代人那樣,對已經滅絕的早期智人測序。」P?覿?覿bo說,他的實驗室利用下一代測序技術在2010年對尼安德特人的完整核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檢測,並在2012年被廣泛報導。

  黃金時代

  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可以探索古DNA,它們逐漸把這一技術推廣應用至許多新問題上。這些後來者「可以做一些我以前從未夢想會做的事情」,比如檢測百萬人基因組項目。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進化遺傳學家Hendrik Poinar說:「我們正處於古DNA分析的黃金時代。」

  據湯森路透科學網站數據統計,論文題目、摘要或關鍵詞中含有「古DNA」一詞的文章越來越多,相關論文已從1995年發表的30篇上升至2014年的275篇。其中約有14篇研究成果深入報告了關於早期智人的研究成果,其引用率尤其高,湯森路透分析專家把它們稱作「研究前沿」。這些文章在2013年大量湧現,表明了一個以相對新穎的文獻為基礎的新領域的興起。

  儘管古DNA分析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和標準化,研究人員仍在找尋新的地方進行古基因序列檢測。質密耳骨中保存的DNA驚人地完好,牙齒上的噬斑也是如此,這些為了解古代人飲食及腸道菌群打開了新的競技場。其他研究人員則在對古代土壤或冰體中發現的DNA進行測序,以重新構建歷史上的生態系統。還有研究人員在探索如何把在熱帶雨林中發現樣本的古DNA提取出來,因為那裡炎熱和溼潤的氣候會破壞有機體分子。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在觀察該領域研究的地平線,分析古蛋白質測序的下一項突破性技術可能是什麼。

  然而,目前來看,古遺傳學仍佔據主導地位,甚至吸引了其他跨度較大的學科領域研究人員的注意力。「我對古DNA本身沒什麼興趣,我主要是對那些仍然影響現代人生活的疾病感興趣。」微生物學家、現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國家麻風病項目中心做訪問學者的Pushpendra Singh說。但是他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時任博士後導師Stewart Cole希望了解,和1000年前相比,為什麼今天歐洲人得麻風病的人數少得多。是不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演變,麻風分枝桿菌的毒性變弱了?

  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Singh也到圖賓根大學訪問,在Krause的實驗室學習古DNA研究技術。最終,該團隊對5種中世紀樣本進行了測序,其中包括一種DNA保存特別完整的微生物。在和Cole、Krause以及其他同事的合作過程中,他發現中世紀時的麻風菌基因序列和現在大體相同,而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或與其他疾病發生合併感染或是保護突變的進化——可能有助於解釋麻風病在歐洲感染率的下降。

  其他的實驗室也在探索從古米諾斯人和古邁錫尼人之間的關係到馬鈴薯疫病的家庭譜系等各種問題。「現在,我每周都會接到研究人員的電話,希望給他們提出建議。」Krause說。

  競技實力

  與此同時,為數不多的若干個精英實驗室因為有大批資金的支持,依然在該領域遙遙領先。正如Krause所形容的那樣,這些「巨頭」在研究新技術,解決更加複雜的問題。「我們的策略是探索那些有難度的問題,走在科技的前沿。」P?覿?覿bo說,他給自己的團隊提出的挑戰是,在未來5年至少對100名距今3萬年以上的古人類基因進行測序。「我們把它叫作『100名古人類基因』項目。」他說。

  年代如此久遠的古樣本序列經常要反覆檢測二三十次,甚至是四十多次,每次測序的花費需要2000美元甚至更高,以增加測序結果的可靠性。「現在,要把這些事情做好,成本仍然很昂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遺傳學家Rasmus Nielsen說。

  同樣,古基因汙染問題也依然存在。但無論如何,對於Harkins這代科學家來說,已經面臨著伴隨該領域迅速崛起的熱潮而來的各種問題,包括激烈競爭。「比如,現在全球至少有5個實驗室在進行猛獁象基因測序,銅器時代的古人類基因測序也是如此。」Krause說。

  但Harkins表示,該領域同樣有許多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亟待解決。「我們可以研究人口層面的問題,可以研究免疫學相關的問題。總之,除了這種選擇,總會有另外一種選擇。」她說。「這的確是個很棒的領域。」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單細胞測序新方法為癌症研究開闢新路
    據悉,此新方法解決了此前在用組織樣本測序時無法解決的腫瘤高異質性難題,為從單核苷酸水平深入研究癌症發生、發展機制及其診斷、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並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外,這一新方法還可被廣泛用於其他重要的生物研究領域,如組織器官內細胞基因組的異質性研究、幹細胞的異質性研究、生殖細胞的遺傳重組研究、胚胎的植入前遺傳學診斷研究等。
  • 新一代測序技術連接古今人類關係
    新一代測序(NGS)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它的出現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夠以較少的經費,測取數以百萬計的短DNA序列數來進行各方面的研究應用,這其中既包括對古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  7月24日,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短評「Newlifeforoldbones」揭示了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在古生物DNA檢測中的應用。
  •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助力突破現代醫學瓶頸(圖)
    近年來,陳煒研究團隊發表論文超過60篇,已處於世界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位置。圖為陳煒博士演示單分子基因測序儀的使用。「自2003年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以來,基因測序技術及相關的醫學系統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基因測序的速度,還大幅降低了成本。
  •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開發商齊碳科技完成4000萬元新一輪融資
    【獵雲網北京】8月8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開發商齊碳科技宣布完成第三輪4000萬元人民幣融資,中關村協同創新基金、雅惠精準醫療基金領投,百度風投繼續跟投。齊碳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白淨衛,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新一代納米孔基因測序儀的技術研發、設備採購及人員招募,計劃於2020年1月研發出最小可行化產品。齊碳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白淨衛2017年4月,齊碳科技完成3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合力投資,乾明投資,百度風投,華控基石基金。
  • 解放軍總醫院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試管嬰兒」誕生
    據新華網10月8日報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姚元慶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經過三年的研究探索,開發出基於新一代測序技術的植入前胚胎遺傳學檢測技術,並順利完成臨床轉化。採用這項創新技術,一位「試管嬰兒」反覆胚胎移植失敗的婦女成功受孕,並於2014年9月30日誕下一名健康女嬰。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遺傳學與基因組學雜誌》上發表。
  • NGS:新一代測序助力神經生物學研究
    他通過一個關於簡單和複雜表型的討論來開始他題為「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基因組注釋的計算方法」的演講,,並介紹了過去的研究人員是如何在動物模型和人類中研究疾病狀態的遺傳的。他指出,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新一代測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讓研究人員終於能確定多態性標記,定位這些標記,同時確定致病突變。
  • 新一代測序的成本究竟下降了多少?
    新一代測序(NGS)帶來了大量的數據,而成本比傳統Sanger測序要低得多,但還是遠遠未到「大甩賣的地步 整個測序流程中哪個環節的成本最高,這取決於誰在做。對於測序供應商而言,最大的成本是維持運營並跟上技術更新的步伐。對於用戶而言,羅格斯大學基因組學核心實驗室主任Dibyendu Kumar認為,多個樣本(48個或更多)的文庫製備成本在快速增加。反過來說,如果用戶的樣本較少,則測序成本會更高。
  • 基因測序行業深度研究:前景廣闊 相關公司發展不確定性高
    基因測序產業革命新浪潮1.1. 測序技術的發展歷程基因測序,也稱DNA測序,是現代生物學研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一代測序技術問世以來,經過三十幾年的發展,基因測序技術已經過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代DNA測序技術是1975年由桑格(Sanger)和考爾森(Coulson)提出的經典的鏈終止法。
  • 新一代基因測序:在腫瘤和遺傳學領域的應用正在造福人類健康
    美國癌症新一代測序檢測醫保覆蓋方案最終出爐CMS近日敲定對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新一代測序診療的醫保覆蓋認定,其中涵蓋診斷性實驗室檢測,而取消部分臨床性能限制要求成為方案的最大亮點。3月16日,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CMS)敲定對晚期癌症患者使用新一代測序(以下簡稱NGS)診療的醫保覆蓋認定,其中涵蓋診斷性實驗室檢測。二代測序技術能實現多基因平行檢測,更真實地還原腫瘤變異全景。
  • 下一代測序(NGS),中國市場對新技術具有極大包容性——訪安捷倫副...
    我們正在邁進一個人類健康科技蓬勃發展的大好時代,新技術的誕生掀起了精準醫療的革命。下一代測序(NGS)技術使科學家能夠快速、低成本地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使醫生能夠更早、更有效且以更低的成本發現和治療疾病。
  • 開闢新技術「無人之境」腦科學的「後浪」來了
    在這股新興的科研浪潮中,被視為「後浪」的中國年輕一代腦科學家正在崛起,他們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全球頂尖科學家的關注。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一場腦科學會議上,來自中國的青年腦科學家與諾獎得主展開一場長達兩小時的「頭腦風暴」。
  • 新一代基因測序儀 為新冠診療插上精準的「翅膀」
    原標題:新一代基因測序儀 為新冠診療插上精準的「翅膀」   根據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的通知》,病例確診除實時螢光RT-PCR檢測外,還可通過病毒的基因測序。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盤點:新一代測序,今年又有啥變化
    花開花落,又是一年,是時候盤點一下新一代測序領域的新變化了。自今年2月份以來,測序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也不是說一切都是老樣子。新的樣品製備儀器正揭開面紗,而測序讀長更是逆了天。「它降低了測序的成本,並提高了發現和鑑定新穎外顯子、剪接變體、突變和基因融合的能力,」Wu談道。IlluminaIllumina負責測序系統的產品營銷經理Joel Fellis表示,Illumina在今年有一些測序試劑的更新。
  •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臨床實驗室中廣泛用於基因檢測的方法。下一代測序具有巨大的潛力,可找到與以特徵性表型表現和異質遺傳背景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在高通量技術出現之前,Sanger測序(稱為「第一代」測序)是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單個或幾個基因逐個外顯子分析的最常用方法。
  • 未來精準治療白血病的衛士——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
    近幾年,新一代高通量測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Nature子刊:專訪微生物組研究最新技術Nature Methods[IF:28.467]① 技術是推動本領域發展的基石,本文專訪了本領域正在研發中的多項新技術,助力大家把握好研究方向;② EcoFAB無菌體系實現可控人工微生物組研究對植物的影響
  • 下一代測序技術,掀開遺傳病診斷的新篇章
    近日,測序中國對話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王劍,共同探討了下一代測序技術為遺傳病診斷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邁入遺傳病診斷的新時代測序中國:王劍教授,您好!隨著分子檢測技術的高速發展,遺傳性疾病的診療迎來了新的機遇。您能否介紹一下目前遺傳病診斷的常用方法?下一代測序技術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一代測序一次只能檢測一個基因的某個片段中的已知位點,靈敏度較低,對待測樣本量的需求較大。相對一代測序而言,二代測序可以同時檢測數十至數百個基因,並且可以探測到許多未知位點的信息,靈敏度高達99.99%並且需要的起始樣本量只需幾十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