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作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細胞命運中的每個環節都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

  「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張學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而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則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因此,細胞可塑性是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幫助科學家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張學敏在此次會議上進一步提出「細胞醫學」概念,指在認識細胞可塑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展開。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這項研究圍繞成體幹細胞的可塑性,為未來徹底治癒糖尿病提供了理論和技術的支持。

  「細胞醫學是細胞生物學與醫學交叉融合領域,既是細胞生物學今後發展的方向,也是醫學發展賴以進步的動力。」張學敏總結。

  多種複雜機制待解

  從細胞命運的時間維度上看,細胞可塑性主要著眼於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未達到成熟和穩定水平的時期——幹細胞可以分化為多種細胞群類,分化後的細胞在應激情況下可以轉換細胞身份和屬性,分化的細胞也可以被誘導產生多能幹細胞……

  在專家們看來,細胞可塑性有著複雜的調控機制,亟待開展深入研究。例如,表觀遺傳因子被認為是細胞可塑性調控的要素之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朱冰在會議報告中提到:「近年來發現的各種細胞命運可塑性的障礙因素往往是表觀遺傳因子。因此,對表觀遺傳障礙的去除是細胞可塑性得以實現的關鍵。」

  同時,近十年研究也表明,長非編碼RNA參與染色體、細胞核亞結構域、轉錄和轉錄後、翻譯和翻譯後以及信號轉導途徑的基因表達調控,是細胞命運決定調控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陳玲玲指出,由於長非編碼RNA分子多樣,細胞核亞結構域體積微小、結構精細和緻密,開展相關研究仍具挑戰性。

  此外,闡明代謝物在體內的感知和信號傳遞機制、糖原合成儲存驅動細胞癌變的過程等與細胞可塑性機制相關的前沿研究,也受到與會專家關注。

  尚需開發先進「利器」

  「看」清細胞可塑性的各種複雜機制,本質上是捕捉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瞬間作用,這對新工具、新方法提出了要求。

  由我國科學家全權主導提出的「基因組蛋白質標籤計劃(GTP)」將成為細胞可塑性研究的有效工具。該計劃基於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勁松課題組開發的「人造精子細胞」介導的半克隆技術,使這類細胞中的特定蛋白質戴上一頂「帽子」,再通過「受精」產生攜帶「帽子」的半克隆小鼠,實現在體、實時、動態研究這些蛋白質的功能。

  李勁松在此次會議上介紹,目前,GTP計劃已經獲得超過1216個標籤的「人造精子細胞」和251個標籤小鼠。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姚雪彪表示,調節細胞可塑性的無膜細胞器與蛋白質機器具有高度動態性,在分子水平實時研究其行為機制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技術層面,尚需突破的還有新一代結構照明動態超分辨成像、無膜細胞器理化表徵—分子動力學關聯的動態可控技術、時空關聯光譜成像與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的融合等。」

  與會專家期待,在多學科融合與協同下,發展出細胞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儘快解決細胞可塑性領域的諸多科學問題,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1-1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 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本報記者 甘曉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細胞及其命運,是11月9日—10日召開的第685次香山科學會議討論的關鍵詞。專家認為,這次會議主題「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不僅關注生物學的核心問題,而且希望從細胞水平破解重大疾病機理並實現幹預治療。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有助治癒糖尿病「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
  •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
    專項聚焦「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這一生命科學前沿科學問題,以「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和「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運用和研發「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
  • 《死亡細胞》山洞鑰匙怎麼獲取 山洞鑰匙獲取方法介紹
    導 讀 在死亡細胞遊戲中,玩家可以通過進入山洞獲得山洞鑰匙,而山洞就是遊戲中新地圖的入口,山洞如何進入?
  • 超敏細胞偵探掌握了治癒HIV的鑰匙
    然而,真正的治療該疾病的方法仍然頑固地難以實現,使患者終生依賴藥物治療。由於康奈爾大學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的努力,現在可能看到了永久性解決方案的希望。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描述了他們直接在宿主細胞中研究病毒的新技術,為尋找HIV的功能性治療方法打開了大門。
  • ...分會場介紹—S12 細胞代謝與疾病&S13 植物細胞骨架與細胞壁
    S12細胞代謝與疾病細胞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細胞內重要物質的代謝穩態受精密調控,其異常與人類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密切相關。更為重要的是細胞代謝產生的中間代謝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信號轉導功能。本分會場將圍繞細胞代謝異常導致人類疾病發生發展機制及其防治主題,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Cell metabolism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life activities.
  • 上海生科院提出幹細胞「免疫調節可塑性」新理念
    10月21日,Nature Immun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團隊題為Plastic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immunomodulation: path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作用可塑性的病理和治療意義
  •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作者:魏秀麗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開本:16開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微觀組織行為學:打開員工個體行為的「黑箱」》系統地覆蓋了微觀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主要內容,從個體行為、群體行為和組織行為三個層面論述了管理中的人的行為問題,囊括了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覺醒時,通常是由一系列神經調節物質,這些物質能改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細胞膜性質以及電活動情況。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 《死亡細胞》園丁的鑰匙在哪 園丁的鑰匙刷新位置分享
    導 讀 Dead Cells園丁的鑰匙刷新位置一覽,有罪者大道需要一個圖紙和三把園丁的鑰匙,園丁的鑰匙具體位置分別在哪呢,下面就和九遊遊戲網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 科學家宣稱找到新方式控制神經可塑性
    美國《技術評論》雜誌12月1日報導,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新的方式來控制神經的可塑性(大腦自身重新「充電」的能力),可使成年人的大腦像年輕人的大腦一樣靈活。大腦在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可塑性的「臨界時期」,在此階段,景象和聲音等外界刺激對不同大腦系統的正常發育非常重要。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年人大腦可塑性發生以及潛在的神經紊亂發生的分子機制。
  • 神經可塑性
    神經系統適應創傷或疾病的能力;神經細胞生長並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新連接的能力。——《泰伯醫學百科詞典》(第22版,2013)       大腦終身都有形成新連接的能力,這是我們適應能力的關鍵。大腦可以通過「軸突出芽」機制進行重組,未損壞的軸突(神經纖維)會長出新的神經末梢,重新連接那些已受傷或斷裂的神經元。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
  •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1月11日,「生物大分子相變與細胞可塑性調控研討會」在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召開。
  • 解決黑箱問題,專家級精度診斷眼疾,DeepMind新AI已上線|論文
    銅靈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人工智慧診斷疾病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但是,在今天之前,還沒有人知道AI在做出診斷時,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AI對人類是個黑箱。不過,AI黑箱的歷史被DeepMind終結了。DeepMind在Nature Medicin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不僅可以識別眼疾,還能有理有據的講出系統是如何進行判斷的。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