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提出幹細胞「免疫調節可塑性」新理念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10月21日,Nature Immun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團隊題為Plasticity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immunomodulation: path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作用可塑性的病理和治療意義》)的綜述,充分闡釋了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的規律和臨床應用價值。

 

  幹細胞是身體組織的源泉,它在機體發育和器官組織更新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它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又賦予它在再生醫學領域中的重要地位。眾多臨床前和臨床研究聚焦於幹細胞通過分化為特定組織前體細胞發揮的「細胞替代」功能。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現幹細胞對於很多疾病的治療如多發性硬化、心肌損傷等,可以不依賴於幹細胞的直接作用,僅用幹細胞產生的因子就有治療作用。有趣的是在幹細胞有效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的組織活檢中也未發現幹細胞的長期存在,為此時玉舫研究團隊根據他們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幹細胞介導疾病治療的另一種模式「細胞賦能」,即在幹細胞介導疾病治療時,定位於受損組織的幹細胞,在炎症作用下,通過產生大量免疫抑制因子下調炎症反應,同時分泌大量生長因子促進組織內在的前體細胞進行分化修復,以及調控血管內皮細胞、基質細胞等參與損傷組織修復。

  眾所周知,組織損傷往往伴隨不同程度的炎症或免疫紊亂,定位於損傷組織的幹細胞必然與免疫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幹細胞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免疫因素對幹細胞的調控。在這種交互調控過程中,炎症對幹細胞發揮免疫調節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以間充質幹細胞為例,只有在炎症因子(如幹擾素和腫瘤壞死因子)的作用下,幹細胞才可以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然而,受損組織的炎症狀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動態調控不僅體現在炎症因子水平的或高或低,而且還體現在病灶部位炎症因子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免疫調節劑對病灶部位的炎症調控。以免疫狀態的動態調控為視角,時玉舫領導的團隊多年來通過一系列原創性研究發現炎症狀態(炎症因子水平、類別及免疫抑制劑)對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的可塑性調控。同時,結合最新的研究進展,總結了幹細胞與免疫交互調控的規律,提出間充質幹細胞介導免疫紊亂性疾病治療時的科學學說,即炎症狀態決定間充質幹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乃至它對於疾病治療的積極作用。炎症狀態相對越強,間充質幹細胞介導疾病治療效果越好。針對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的可塑性以及這一特性在疾病致病及治療中的作用和意義,時玉舫團隊接受Nature Immunology 雜誌資深編輯的邀請,在綜述發表中充分闡釋了間充質幹細胞免疫調節的規律。這一理論體系不僅對理解間充質幹細胞在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機制,更重要的是,為臨床探索間充質幹細胞的合理、有效應用提供了方向。

 

  研究工作獲得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科技部「973」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資助。

  文章連結 

 

相關焦點

  • 萬鋼調研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與大豐教育局籤訂科普合作協議 2017-11-02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10月28日,大豐區教育局局長王國平帶領局領導班子來到上海,與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黨委副書記王佐仁籤訂科普共建協議,旨在通過研究所的專家引領,促進大豐當地的教師隊伍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素質教育方法,做好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引導者和倡導者,從而營造崇尚科學、運用科學的社會氛圍;通過科普實驗,讓中學生親自動手,接觸最新的科學理念、新奇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的魅力以及實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充分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並據此將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劃分為兩個階段:幹細胞多能性的丟失和神經命運的決定兩個過程。
  • 上海生科院舉行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
    辛勞的汗水伴著開心的笑臉,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6月17日,在生科大樓二樓報告廳,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140多名畢業生參加了這次難忘的畢業典禮。上海生科院學位評定委員會領導、上海生科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各所導師代表、教育管理幹部等出席了此次典禮。在莊嚴的國歌聲中,上海生科院2011年研究生畢業典禮拉開序幕。
  • 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成立
    3月3日上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期刊社第一次理事會會議在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召開,正式成立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吳家睿首先介紹了上海生科院期刊改革的目的、意義及基本情況。生命科學期刊社是適應國家、中科院期刊改革的總體部署和內部發展的需求而成立。
  •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1月2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勇平研究組和譚安江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發表了研究論文文章連結 上海生科院等在昆蟲抗病毒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海生科院在視網膜幹細胞胚胎起源研究...
    5月2日,《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視網膜成體幹細胞胚胎起源雙潛能細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此外,此研究採用原位細胞譜系追蹤,闡述了視網膜幹細胞胚胎發育的精確細胞譜系,從而揭示視網膜幹細胞起源於視泡 (optic vesicle)中間層上皮細胞中的一群雙潛能細胞。此項工作發現了視網膜幹細胞發育的細胞譜系基礎,為進一步揭示視網膜幹細胞發育的分子機制,最終實現視網膜幹細胞微環境的體外重建提供重要的實驗依據。在低等脊椎動物中,視網膜幹細胞位於視網膜睫狀邊緣區中。
  • 上海生科院召開973項目「營養失衡導致脂代謝紊亂疾病的
    「營養失衡導致脂代謝紊亂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機制與早期幹預研究」項目於2012年2月初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所聯合山東省立醫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瞄準國家對重大代謝性疾病「關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需求,針對「營養失衡如何誘發脂肪肝和高血脂症及其相關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圍繞營養成分失衡與脂肪肝和高血脂症發生發展之間的機制關聯等六個方面開展聯合攻關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兩位青年科學家應邀為上海市小學教師講科普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兩位青年科學家應邀為上海市小學教師講科普 2016-09-2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楊輝在《轉基因動物及其應用》的科普報告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家講解了顯微注射、核移植、胚胎幹細胞、癌症免疫療法等知識。他通過視頻為老師們展示了胚胎發育的過程,解答了「如何通過轉基因治療疾病」這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並詳細介紹了製備轉基因動物的一般性方法和所需儀器設備,以及克隆動物的種類和效率。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沃森訪問上海生科院
    4月8日至9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榮譽主席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訪問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陳曉亞院長、吳家睿副院長、李林副院長、張旭副院長、蒲慕明所長會見了來賓。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先行實施多項人事改革
    東方網4月25日消息:一扇創新的「大門」正在上海打開。記者昨天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了解到,作為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頭號「種子選手」,他們已經先行一步,實施了多項人事改革措施。「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自1999年7月成立起,就按知識創新工程要求基本停止了各類職稱的評審和晉升。」生科院黨委副書記李敏達告訴記者,「我們不評職稱,而且用人也不唯職稱論———科研人員只有在受聘於某一崗位時,才享有相應的職稱待遇。」圍繞當代生命科學重大目標,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目前在生化與細胞所等「四所一中心」設立了120個研究組,組長相當於研究員職稱。
  •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等通過抑制Nodal信號獲得外胚層前體細胞 2015-06-11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5月19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細胞可塑性,意味著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它有望成為打開諸多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日前,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根據這些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從表皮細胞到鹽泡細胞的離子轉運的分子模型。  該研究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共同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革蘭氏陽性細菌CcpA蛋白的調控新機制 2017-02-1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3月20日,The Plant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彥章及其學生完成的The Small GTPase ROP10 of Medicago truncatula Is Required for Both Tip Growth of Root Hairs and Nod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11月9日,以「細胞可塑性調控與細胞工程應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學術討論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專家認為,對於細胞可塑性調控與改造應用的科學研究將有助於解決癌症等重大疾病診療的瓶頸問題。 打開疾病「黑箱」的鑰匙 增殖、分化、衰老、死亡……作為生命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細胞命運中的每個環節都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青素合成調控機理
    5月2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黃繼榮課題組在2016年5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了題為DELLA proteins promo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through sequestering MYBL2 and JAZ repressors
  • 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舉辦《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講座
    為拉近社會公眾與科學家的距離,同時向上海市自閉症患者家長傳播最前沿的科學知識,8月17日下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在生科院報告廳舉辦了《自閉症與早期大腦發育的可塑性》科普講座,現場共有200多名自閉症患者家長前來。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永飛研究組題為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8 is an essential Ca2+ channel in pollen tube tip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