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專項聚焦「細胞命運可塑性的分子基礎與調控」這一生命科學前沿科學問題,以「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和「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運用和研發「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研究方向的設置覆蓋了細胞產生及繁衍、細胞維持自身穩態和細胞應對外界壓力等三種不同情態下細胞命運可塑性的調控,旨在系統地、全面地解析誰來決定細胞命運、何時何處決定細胞命運、細胞命運維持與轉換如何決定及做何決定等一系列重大科學問題;闡釋細胞命運維持與轉變的分子基礎和調控規律,破解細胞生老病死的奧秘,為人工幹預細胞命運提供理論依據和模型,開闢分子細胞學科發展新方向。 

  依據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管理規定,圍繞專項目標,結合頂層設計,擬對專項計劃開展的研究任務和承擔團隊進行招標。 

  一、申報範圍及研究內容 

  按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框架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管理規定,專項任務按照「專項-項目-課題-子課題」四級結構組織實施。專項共設置「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4個項目,每個項目下設若干課題。此次申請在所屬課題下按子課題申報,同一研究內容不能在專項不同的項目重複申報。 

  項目一:細胞分裂方式的可塑性調控 

  減數分裂是二倍體細胞變成單倍體配子的分裂方式,其精確完成是確保生殖健康、人口數量與質量的關鍵。本項目重點研究減數分裂的啟動與維持、單倍體配子發生等科學問題,擬設立以下2個課題: 

  課題1:有絲分裂向減數分裂的轉換 

  鑑定減數分裂前後RNA、蛋白質的動態變化並篩選潛在調控因子,繪製減數分裂前後DNA修飾和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信息的變化圖譜,揭示減數分裂啟動的分子機理。 

  課題2:減數分裂的分子調控 

  鑑定減數分裂各時期RNA、蛋白質及其修飾圖譜,鑑定導致減數分裂異常的潛在致病基因,鑑定調控減數分裂的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因子、RNA結合蛋白、蛋白質修飾,以及體細胞因子等等。構建單倍體幹細胞系並分析其二倍化的時空規律,解析自發二倍體過程中的RNA和蛋白質圖譜,鑑定保持單倍體穩定性的基因。 

  項目二:細胞增殖、分化與死亡的可塑性調控 

  細胞一旦產生就時刻面臨增殖、分化和死亡的抉擇。細胞選擇分裂為同類細胞、或分化為不同類細胞、或走向病變和死亡,細胞的命運及其可塑性受到細胞內外因素綜合和複雜的調控。本項目重點研究細胞增殖、分化、死亡及其可塑性的調節機理,擬設立以下3個課題: 

  課題1:細胞增殖與分化的轉換與維持 

  研究具有多功能調控作用的重要信號通路參與高等動物細胞增殖與分化的協調控制,揭示組織細胞對稱與不對稱分裂的調節、特定細胞身份的形成、維持和改變、及重要功能細胞特化結構形成的分子機理,闡明轉錄蛋白質複合物、非編碼RNA、細胞信號通路等在調控成體幹細胞乾性維持及分化中的分子機制,探索通過人工調變細胞增殖和分化命運獲取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功能細胞的新途徑。 

  課題2:細胞死亡和生存方式的抉擇與調控 

  研究細胞在特定場合下如何進入衰老、老化,或選擇凋亡、壞死、焦亡和自噬等死亡方式的分子機理和相互聯繫,研究這些過程在個體發育、機體衰老、自穩態維持和組織動態平衡中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病原物感染、炎症發生、自體免疫病、及衰老相關疾病等病理過程中的作用。尋找調控細胞衰老、死亡的關鍵靶點及特異性激活或抑制相關通路的化學小分子。 

  課題3:腫瘤細胞可塑性的調控 

  研究各種選擇壓力下腫瘤細胞惡性進展、轉移和轉分化的演變規律,解析宿主微環境與腫瘤細胞存活、變異及靶向轉移的交互調控,揭示腫瘤異質性與藥物敏感性和耐受性的關係及其相應的分子機制,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對腫瘤細胞可塑性的調控及其分子機制。鑑定調控腫瘤細胞可塑性包括惡性轉移和轉分化的關鍵節點分子和潛在的治療靶點,並基於此篩選鑑定有效地抑制腫瘤可塑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抗體。 

  項目三:應激條件下細胞可塑性調控 

  在應激條件下如何維持自穩態以及自穩態失衡紊亂後如何回復穩態是細胞常面臨的重大抉擇。本項目重點研究在代謝應激、組織細胞損傷或病原微生物感染等條件下,細胞的身份和功能如何發生可塑性變化及其如何決定機體回復穩態或發生病變惡化,擬設立以下3個課題: 

  課題1:代謝應激的分子調控 

  研究糖、脂或胺基酸等營養素過量或不足的情況下,代謝應激正常和異常時的基因表達譜、代謝酶活性、代謝物和代謝流等的變化。篩選和鑑定代謝應激調控的關鍵節點,揭示代謝應激,特別是營養感應的關鍵分子調控機制。闡明代謝應激異常發生的重要機理,探索相關代謝性疾病防治的新策略。 

  課題2:組織細胞損傷與修復 

  研究損傷修復過程中受損組織細胞內(如細胞質膜穩態失調、細胞有絲分裂缺陷-非整倍體化和化學損傷等等)與受損組織微環境(如骨骼肌萎縮、骨骼外傷、自身免疫病和腫瘤等等)相互作用的新機制。研究腫瘤細胞如何克服並利用非整倍體帶來的生長異常實現其命運轉變。揭示免疫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引起多種組織器官損傷的分子機理。 

  課題3:免疫細胞的可塑性調控 

  鑑定調控免疫細胞亞型和功能可塑性的重要基因,建立調控免疫細胞可塑性的信號網絡。研究免疫細胞發育過程中受體基因重排、分化定向以及功能活化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在腫瘤、自身免疫疾病、感染或組織損傷等疾病狀態下,靶基因調控免疫細胞增殖、亞型間相互轉化和功能的可塑性,及其調控疾病發生發展的機制。 

  項目四:細胞命運可塑性研究新技術方法 

  超解析度成像、單細胞生物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技術是揭示細胞命運可塑性不可或缺的技術平臺。本項目擬設立以下2個課題: 

  課題1:超解析度成像與單分子單細胞分析 

  發展基於螢光原位雜交和CRISPR/Cas9技術的螢光標記方法和活細胞核內單分子成像技術,實現活細胞染色質可塑性的高內涵動態觀察。發展單細胞測序技術,在單細胞和單鹼基解析度上分析基因組及轉錄組。發展在活細胞中系統地同時監測多種蛋白質穩定性及其變化的技術方法。研究單細胞生命過程的分子動力學過程和蛋白質機器動態組裝機制。 

  課題2:人工染色體構建與穩定遺傳的技術方法 

  發展大片段DNA de novo合成和大片段DNA拼接等合成生物學使能技術;發展哺乳動物細胞染色體的大片段DNA刪除技術以及大片段外源DNA序列定點插入技術。研究可穩定遺傳的外源DNA片段大小與所需的染色體複製起始點數目之間的關係;研究中心粒的長度與染色體結構穩定性之間的關係。採用從頭DNA合成、組裝以及端粒介導的染色體截短等方法來構建哺乳動物細胞人工染色體,最終實現人工染色體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穩定遺傳。 

  二、申報要求 

  1.專項任務申請單位為中國科學院院屬研究單位。相關研究單位應在對申請書內容和申請人資格進行嚴格審核的基礎上,推薦承擔專項的研究任務。 

  2.申請人為我院在崗研究員,主要從事與專項相關的研究並具有較好研究基礎,要求保證4/5以上時間用於本先導項目研究工作。 

  3.申報內容符合指南申報方向和研究內容。 

  三、申請書撰寫說明 

  1.按照附件中的申請書格式撰寫,要求文字精煉,數據真實、可靠。 

  2.申請材料一律用A4紙、雙面列印並左側平裝裝訂成冊,同時附上電子版。 

  3.申請材料應有申請人和申請單位法定代表人籤字並加蓋本單位公章。 

  四、申報受理與遴選 

  1.申請書紙質版由申報單位科技處分類匯總、審核並加蓋本單位公章後,一式1份,連同匯總表紙質版1份,於2016年6月15日前寄送至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研管理處,同時請提交申請書與匯總表的電子版至聯繫人電子郵箱。逾期不予受理。 

  2.申請受理後將進行形式審查,如申請內容不符合指南或有違反有關規定等情況的,不予受理。 

  3.通過形式審查的申請書將由專項組織專家進行書面評審,並根據書面評審結果組織遴選答辯,答辯時間另行通知。 

  五、聯繫方式 

  1.郵寄地址: 

  上海市徐匯區嶽陽路320號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研管理處 

  郵編:200031 

  2.聯繫人: 

  張鈺,021-54921035,yzhang2008@sibcb.ac.cn 

  附件1:申請書模板

  附件2:申請匯總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
    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個性化藥物——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研發」(A類,以下簡稱「專項」)正式啟動,現已進入實施階段。    專項核心是明確現有藥物及自主研發的候選藥物的敏感人群,提高療效、降低毒性;針對敏感人群研發適合規模人群的個性化新藥。
  • 中科院「器官重建與製造」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17-2018年度研究...
  •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2020年度...
    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於2018年1月1日正式立項。為支持國內外優秀人才開展地球大數據相關領域的前瞻性、創新性科技研究,科技前沿或交叉領域關鍵技術預先攻關,具有科學發現或決策支持的應用案例背景研究,促進地球大數據專項與國內外同行的合作與交流研究,培養有關領域的科研後備力量,特設立開放子課題,資助與研究指南方向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等。
  • 2020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童明漢...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童明漢研究組(http://www.sibcb.ac.cn/PI.asp?id=152)因工作需要,現需再招聘博士後2~3名。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工作會舉行
    中 小】 語音播報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新年賀詞、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提到我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大成果,其中多項由A類先導專項支持完成,可喜可賀。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由「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總體組辦公室、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  此次研討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先導專項過程管理,宣貫政策規定,搭建專項間交流平臺,促進各專項相互學習借鑑,從而提升先導專項管理水平,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
  • 先導專項成果⑥|有機薄膜電晶體:給全世界貼上「標籤」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0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
    張學敏在此次會議上進一步提出「細胞醫學」概念,指在認識細胞可塑性的基礎上,通過細胞修復、細胞改造、細胞調控等手段實現疾病治療的醫學科學。  一些前瞻性研究已經展開。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曾藝研究組在《細胞》上發表論文,他們發現並鑑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幹細胞類群,基於這些幹細胞建立了小鼠胰島類器官體外長期擴增的培養體系。
  • 中科院啟動「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戰略先導專項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該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啟動會,近日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正式啟動該戰略先導專項。啟動會上,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立項背景,並宣讀專項立項通知和諮詢專家組名單。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植物體細胞胚發生的轉錄調控等級網絡
    8月4日,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佳偉研究組的研究論文。體細胞胚發生是指植物體細胞在特定誘導條件下,再生為胚胎並進而發育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它是現今創製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方式。
  • aBiotech | 植物細胞全能性分子調控最新綜述
    半個多世紀以來,儘管以植物細胞全能性為基礎的再生體系在很多物種中被建立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關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分子調控研究直到近年來才取得了重要進展。近期,aBIOTECH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胡玉欣研究員團隊關於植物細胞全能性分子調控的特邀綜述文章 「
  • 細胞可塑性:打開疾病黑箱的新「鑰匙」—新聞—科學網
    「以癌症為例,與正常組織相比,惡性腫瘤發生發展中細胞展現的多樣性、異質性是把細胞命運可塑性發揮到極致的病變過程。」會議執行主席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在會議報告中指出,「而腫瘤治療中展現的耐藥性則是腫瘤細胞重塑結構和功能,逃脫被殺死命運的集中體現。」 因此,細胞可塑性是一個新的視角,能夠幫助科學家們在細胞水平認識疾病的發生。
  • 研究揭示H3K27me3修飾和DNA甲基化對胚胎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的合作論文該研究揭示了原腸運動時期胚胎不同部位細胞的DNA甲基化和H3K27me3修飾模式的變化規律,並發現了發育相關基因在胚外區域富集DNA甲基化修飾、在胚胎區域富集H3K27me3修飾的現象,闡明了兩種表觀調控機制對於介導胚外和胚胎部分細胞發育潛能的差異具有重要作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的調控機制是發育生物學及幹細胞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之一。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7月4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暨愛因斯坦探針(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衛星工程啟動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總指揮相裡斌出席會議。  會上,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匯報了專項實施方案。
  • 慧眼發射:四顆中國星,圓滿完成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任務
    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正在打破這一僵局。HXMT衛星的成功發射,和暗物質衛星、實踐十號衛星、量子通信衛星一起,為空間戰略先導專項十二五期間的任務畫上了完美句號。「慧眼」,全稱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Hard X-ray Mulation Telescope,簡稱HXMT)是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專項中,十二五期間最後一顆發射的衛星。戰略性先導專項,顧名思義要優先發展,要傾斜資源,從而形成重大創新突破和集群優勢。那麼,為什麼要給空間科學設先導專項呢?
  • 解密人類「生老病死」,研究成體幹細胞可塑性
    張學敏說,細胞自身會呈現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等現象,這種細胞的生命屬性也被概括為細胞命運。細胞命運的決定、轉變和重塑,即細胞可塑性,貫穿於多細胞生物機體的重大生理、病理過程。「生命的執行最終是落到細胞,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張學敏以肆虐的新冠病毒為例,「病毒狡猾且不斷變異,我們要從防控角度找到病毒的共性機制,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如何理解細胞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