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2020-11-27 每日科技網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2012年,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2015年7月,李勁松研究組又通過在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去除H19-DMR和IG-DMR後,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不過,建立精子來源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需要藉助複雜的核移植技術,這極大限制了單倍體細胞技術的應用。為此,研究人員嘗試是否能從卵子建立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孤雌激活卵子的方法獲得了單倍體的孤雌發育的囊胚,並從中建立了6株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隨後他們將其注入卵子中產生胚胎並移植到假孕小鼠的子宮內,然而所有的移植胚胎均不能發育成個體。為了解釋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為什麼不能支持半克隆小鼠的發育,研究人員比較了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與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全基因組以及所有印記基因的表達,發現這兩類細胞具有非常相似的表達模式。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分析調控印記基因表達區域的甲基化狀況發現,卵子來源的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雌性印記基因在細胞建立和傳代過程中會快速丟失,從而逐漸建立一種類似於精子來源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表達模式。

  基於研究組此前一項研究發現,在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中去除H19-DMR和IG-DMR後會產生「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因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嘗試是否在孤雌單倍體幹細胞中去除H19-DMR和IG-DMR也會產生相似的情況。令人驚奇的是,敲除H19-DMR和IG-DMR的孤雌單倍體幹細胞能高效支持半克隆小鼠的產生,達到15.5%的出生效率。而且,半克隆小鼠均能健康發育到成年並具有生育能力。

  這一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大大簡化了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將促進單倍體幹細胞的應用。同時,研究成果提供直接證據證明印記基因的正常表達是胚胎發育的關鍵因素。接下來,研究人員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釋H19和Gtl2這兩個印記基因調控半克隆胚胎發育的具體機制。

  鍾翠青、謝振飛和尹奇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勁松為通訊作者。參與該研究的合作單位和人員包括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楊力等。該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經費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上海生科院等建立「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
    201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該項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2015年11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繼李勁松研究團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本報上海4月27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和徐國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
  • 雄性已多餘:兩個卵子也能繁殖後代
    2012年,李勁松和徐國良合作通過將精子注入去核的卵母細胞中建立小鼠的類精子單倍體細胞系,成功與小鼠的卵細胞結合,產生具有穩定遺傳性狀的幼鼠。這項具有突破性的研究發表在Cell雜誌上。「2012年發表這項研究時,Cell雜誌的編輯也認為,建立一個可培養的類精子單倍體細胞系,從概念到技術都很新穎。」李勁松表示。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本次會議,李勁松教授首先從單倍體產生的歷史開始,為大家介紹了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向去核的卵母細胞中注入精子,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或者去除受精卵的雌原核,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孤雄單倍體可以使卵子受精,產生小鼠,稱之為「半克隆小鼠」。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作為研究者之一,南京醫科大學的沙家豪博士表示,「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穩健而逐步行進的方法,來製造出滿足精子一切功能的細胞,這就好像是細胞功能的『雜燴』」,「這項研究為治療男性不孕不育提供了保障,帶來了希望」!
  • 不靠精子和卵子 也能繁育下一代了
    科學家們先把精子注射到取掉遺傳物質的卵母細胞中,精子經過了卵母細胞的重編程華麗地變身為一種新型的幹細胞——「孤雄單倍體幹細胞」。人們發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既保持了普通幹細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潛能,又同精子一樣在其細胞內僅存在1套的染色體,而不是普通幹細胞的2套(分別來源於精子和卵子)。
  • 【中國科學報】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建立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於低等生物中。
  • 幹細胞培育卵子精子前體細胞獲成功
    圖片來源:南伊利諾伊大學   本報訊以色列與英國研究人員利用人體皮膚細胞在實驗室中培育出人類精子與卵子的前體細胞。儘管面臨著大量爭議和監管障礙,這一成就依然向著治療不孕不育症邁出了重要一步。   這項試驗利用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能夠分化成幾乎所有細胞類型的一種再編程細胞——在小鼠體內培育出精子和卵子,這些生殖細胞隨後通過體外受精技術產下了活體後代。   研究人員在12月24日出版的《細胞》雜誌網絡版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 日科學家用幹細胞造出卵子 未來女人七十歲也能生寶寶?【2】
    兩大難關 從iPS細胞到生殖細胞再生難度大 儘管人造卵細胞的成果在近期公布,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關於人造精子的研究,事實上早已在過去的報導中層出不窮。有報導表示,人造精子技術目前已經成熟,但也有報導對於該技術是否可以應用於臨床提出質疑。
  • 精子在無卵子情況下也能產生後代
    科技日報北京9月1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3日發表了一項生物學重要發現:注入到人工誘導(改造後失效)的孤雌單倍體胚胎細胞的小鼠精子,也能產生健康的後代。
  • 軍醫科普:單倍體幹細胞技術實現「子母河」同性生殖
    1「精-卵」結合創造生命    自然界中,大多數高等動物新生命的開始都是源於父親精子和母親卵子的結合。精卵結合形成一個受精卵,新生命就這樣誕生了。千百萬年來,精子和卵子的結合被認為是高等動物新生命誕生的必經之路,它們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機制維持著生命的不斷繁衍。
  • 專訪李勁松博士:人造精子孕育"女兒國" 破解出生缺陷基因
    李勁松博士:自然界生物的繁殖方式多樣,某些低等生物可由單倍體配子發育而成;有的昆蟲和低等脊椎動物存在偶發或周期性孤雌無性繁殖;甚至還存在交配後卵母細胞核直接裂解的孤雄生殖。但高等哺乳動物繁衍後代必須由精子、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才能生成完整的受精卵。至今人類尚無法直接在體外複製天然精子和卵子,但上世紀80年代已有科學家構建了哺乳動物胚胎幹細胞系和囊胚。
  • 探秘人造精子卵子:當皮膚細胞能變成生殖細胞
    這個實驗試圖把從成年人身上獲得的普通細胞轉化為功能健全的生殖細胞,即精子或卵細胞。目前還沒有人做到這一點,但科學家表示,他們很有可能證明這是可能的。如果他們能開發出一種技術,在實驗室裡製造卵子和精子,就能終結許多人的不育問題。但這一技術進步也使人們產生了深深的不安和困擾,因為該技術可以將生命的孕育過程簡化到在實驗室中就可以完成。「我不認為體外受精這種事情是可怕的。」
  • 用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卵子來生娃?英國科學家正在認真討論
    然鵝,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此……英國試管嬰兒先驅史蒂芬•希利爾日前表示,夫婦將來可用皮膚細胞生育嬰兒。「人造精子和卵子已經成為可能,將來一對夫婦甚至可以用皮膚細胞來懷孕,而不是非得從雙方體內提取精子及卵子。」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兩卵子也能生育,同性生殖成為可能,男性是否會被淘汰?
    精子和卵子都是單倍體。當它們融合後就會產生正常情況下的雙倍體受精卵,可以進一步的分裂發育成胚胎。那麼,既然精子和卵子都是單倍體,精子和精子,卵子和卵子結合,同樣可以產生雙倍體,這種情況下,是否能夠產生可發育的胚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