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等建立「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通過H19-DMR和IG-DMR的敲除,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可以獲得類似球形精子的特性,以此獲得大量的半克隆小鼠。在此基礎上,可以將這種雙敲的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運用於獲得多基因敲除和敲入的雜合小鼠。更進一步發現,結合CRISPR-sgRNA文庫,可以一步產生不同的基因突變小鼠。

201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該項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

  

2015年7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李勁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該成果填補了哺乳動物在個體水平上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新的體系。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分析原因發現,原本在精子細胞中不表達的雄性印記基因H19在單倍體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出現高表達的現象,這暗示印記基因的異常表達可能是導致半克隆小鼠胚胎發育異常的關鍵原因,通過調控印記基因的表達有可能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從H19-DMR敲除的小鼠精子中建立了單倍體細胞系(H19-DMR敲除後,H19的表達下降),發現將這些細胞注入卵子中後能顯著提高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達到8.7%)。然而,仍然有三分之一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進一步分析原因發現,在H19-DMR敲除的細胞和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中存在另外一個雄性印記基因Gtl2的異常高表達。為此,研究人員進一步在H19-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調控Gtl2表達的IG-DMR(IG-DMR敲除後,Gtl2表達下降)。令人驚奇的是,H19-DMR和IG-DMR敲除的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達到22%的出生效率,並且幾乎不會產生發育遲緩的半克隆小鼠。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果,研究人員在原本已經失去產生半克隆小鼠能力的單倍體細胞中敲除了H19-DMR和IG-DMR後發現細胞又恢復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並且能達到17%的效率。這些結果證明,H19-DMR和IG-DMR是單倍體細胞獲得「受精」能力的兩大障礙,將這兩個障礙去除後,能夠產生高效支持半克隆胚胎發育的單倍體細胞。

  

「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使得利用這一細胞快速製備遺傳編輯小鼠模型成為可能。為此,研究人員先後在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中進行了多基因的敲除和敲入,建立了攜帶Tet1/Tet2/Tet3三基因敲除、P56/P63/P73三基因敲除以及Tet1-EGFP/Tet2-mCherry/Tet3-ECFP三基因敲入的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穩定高效支持半克隆小鼠的產生。

  

最近,CRISPR-Cas9文庫被應用到人和小鼠的細胞中進行了全基因組水平的遺傳篩選。研究人員進一步推測,如果H19-DMR和IG-DMR敲除的單倍體細胞能夠攜帶CRISPR-Cas9文庫,讓單個的細胞攜帶一個sgRNA和Cas9核酸酶,通過注入卵子中則可以批量產生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半克隆小鼠,從而使得小鼠個體水平的遺傳篩選成為可能。通過實驗,研究人員驗證了這一設想,從而填補了在哺乳動物個體水平進行遺傳篩選的空白,為遺傳發育研究提供了新的體系。

  

鍾翠青、尹奇、謝振飛、白梅竹和董瑞為該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勁松、吳宇軒和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的研究員楊力為該文的通訊作者。參與該研究的合作單位和人員包括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研究員李黨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artolomei和劍橋大學的Ferguson-Smith等,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幹細胞先導專項)以及上海市科委經費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李勁松團隊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新聞—科學網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本報上海4月27日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和徐國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
  • 【中國科學報】食蟹猴孤雌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建立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領導的非人靈長類研究平臺(蘇州)和健康科學研究所金穎研究組合作,建立了來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為揭示靈長類動物生命規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細胞研究》。 單倍體細胞為研究重要的生命科學問題提供了研究對象,但是,單倍體細胞一般只存在於低等生物中。
  • 上海生科院等發現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
    該項研究工作是一項從人類遺傳學到動物模型、分子機理及至治療策略探索的系統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付向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教授李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黨生、李勁松和吳立剛等的大力協助,並得到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技部、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的資助。
  •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細胞核亞結構小體調控mRNA核滯留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04-08   今日/總瀏覽:1/1892
  • 科學家人造精子細胞 未來生娃不需要男人?
    報導描述了該小組獲得人造「精子細胞」的大致過程,首先研究人員提取了胚胎幹細胞,為「精子細胞」的軀體創造出一個「修復工具箱」。這是因為幹細胞是人體胚胎的起源細胞,它具有尚未充分分化,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潛在功能的能力。然後研究人員再利用化學製劑、荷爾蒙和睪丸細胞的混合物將這些幹細胞轉變成「精子細胞」。
  • 李勁松教授: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員為了我們帶來了題為「當單倍體幹細胞遇上CRISPR/Cas9」的精彩報告。本次會議,李勁松教授首先從單倍體產生的歷史開始,為大家介紹了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向去核的卵母細胞中注入精子,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或者去除受精卵的雌原核,讓其發育到囊胚,然後體外建系,通過流式分選的方法富集單倍體。孤雄單倍體可以使卵子受精,產生小鼠,稱之為「半克隆小鼠」。
  •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海生科院在視網膜幹細胞胚胎起源研究...
    《視網膜成體幹細胞胚胎起源雙潛能細胞》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何杰研究組完成。但是對於視網膜幹細胞在視網膜中的具體定位以及胚胎視網膜前體細胞發育為視網膜幹細胞的精確細胞譜系模式尚不清楚。研究團隊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採用基於彩虹魚的克隆分析,將視網膜幹細胞精確定位於視網膜睫狀邊緣區最外周第二層或第三層細胞。相對於視網膜睫狀邊緣區中其他視網膜前體細胞,視網膜幹細胞的細胞周期比較長。
  • 上海生科院合作揭示受精卵DNA去甲基化重要機制
    9月11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研究組、李勁松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e and Passive Demethylation of Male and Female Pronuclear
  • 上海生科院揭示SUMOylation維持果蠅精巢幹細胞穩態的新功能
    3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發育》(Development)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趙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UMO regulates somatic cyst stem cells maintenance and directly targets hedgehog pathway in adult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乙醯化在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中的不同功能 2014-12-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12月17日,國際學術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一項工作,研究人員利用人胚胎幹細胞體外神經分化作為研究模型,發現H3K9乙醯化在從多能性的人胚胎幹細胞分化到神經幹細胞過程中呈現一個先降低後升高的動態變化過程
  •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與蘇州工業園區籤訂合作協議 2016-10-13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10月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與蘇州工業園區在蘇州籤署合作協議
  •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線粒體心磷脂調控肝癌細胞凋亡的新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1-17   今日/總瀏覽:1/2831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2017-10-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
  • 人造精子來了 男人們「沒用」了?-人造,精子,男人,生科醫學 ——快...
    近日,一家法國生物技術公司Kallistem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從6個患有不育症的男性睪丸中提取出精原細胞,成功培育出成熟的人造精子細胞。所謂的精原細胞,是指原始的、尚未成熟的精子細胞。精細胞在男性的睪丸中生成,經過複雜的生理生化過程以及調控機制,它們在在附睪中成熟。該技術有望在治療由於男性少精或無精導致的不育不孕症帶來一線希望。
  • 上海生科院揭示植物花粉管生長方向調控機理
    2月29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永飛研究組題為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 18 is an essential Ca2+ channel in pollen tube tip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