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晴 周琪: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

2021-01-10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晴和周琪研究員在《2010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了題為「iPS細胞研究進展及展望」的文章,對這一生命科學的新興熱點領域的近期發展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並對未來研究趨勢和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文章首先對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近年來的研究趨勢和進展作了簡要回顧。自從2006年發明iPS技術以來,該領域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獲得不同來源的iPS細胞、改進iPS細胞誘導方法、提高iPS技術效率和研究iPS細胞的發育潛能方面。

文章隨後重點介紹了2009年在該領域的研究進展。這一年,iPS研究在細胞發育潛能及對誘導方法的改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進展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iPS細胞全能性的證明。2009年,中國科研人員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完全來源於iPS細胞的健康且具有繁殖力的小鼠。該研究表明,iPS細胞具有通過四倍體補償技術發育成個體的能力。這一重大成果為iPS技術在治療性克隆及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2)iPS誘導效率的提高。2009年,小分子化合物促進iPS細胞形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後發現了多種顯著提高iPS誘導效率的方法,有助於突破iPS技術實際應用中遇到的一大瓶頸;

(3)iPS誘導方法的改進。由於引入了外源基因,採用病毒轉染體系的「一步法誘導iPS」在研究和應用中具有重大的安全隱患,必須對其加以改進。2009年,研究人員先後發明了數種利用非整合載體或可清除載體系統來誘導iPS細胞的方法,保證了iPS細胞的安全性,但仍面臨轉化效率較低的瓶頸問題。直接利用體細胞重編程相關蛋白誘導重編程可以更好的避免iPS細胞的安全性問題,該技術領域在2009年也取得了一定進展。

(4)iPS技術在其他物種中的嘗試。目前iPS進展主要集中於小鼠和人,但包括大鼠、豬和猴在內的iPS細胞也已成功獲得,但研究相對較少。

文章進一步分析了iPS研究的三大發展方向:(1)對iPS細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2)iPS技術由轉染性向非轉染性轉化;(3)iPS相關技術在細胞跨胚層轉分化中的重要應用。

文章繼而展望了iPS技術的產業及應用前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在疾病模型中的應用。由於iPS細胞具有無限傳代能力和強大的分化潛能,研究人員能夠藉助建立病人特異性的iPS細胞系獲得相應疾病的細胞研究模型,進行疾病機制研究和相關療法與藥物的開發;

(2)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傳統的器官移植法易產生排斥反應,且資源十分有限。隨著iPS研究的發展,直接利用患者體細胞進行誘導獲得具有發育和分化能力的多能性細胞,通過基因修飾改變疾病致病基因,再將這些工程細胞作為組織器官修復與移植的細胞來源,將在此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3)相關政策、法規、管理制度的完善。在肯定成果與進步的同時,作者也在文末指出了我國在幹細胞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在研究技術和方法方面相對滯後、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轉化困難等。(摘自中國科學院「科學發展報告」課題組撰寫的《2010科學發展報告》)

相關焦點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周琪:讓中國成為幹細胞研究的引領者丨愛國情 奮鬥者
    儘管在動物克隆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但周琪敏銳地意識到幹細胞的巨大潛力,他決定回國帶動幹細胞行業發展。2009年,周琪團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技術從小鼠皮膚細胞培育出世界首例來自iPS細胞的可育小鼠,用鮮活的生命證實了學界久攻不破的iPS細胞發育全能性,入選當年的《時代周刊》醫學十大突破。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中國iPS細胞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日本科學家在人體中開展了基於ips細胞的臨床試驗來治療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基於此,小編針對近年來ips細胞研究取得的進展,小編進行一番梳理,以饗讀者。衍生心肌細胞(hipsC-CMs)中缺陷的問題。
  • 專訪高紹榮博士:中國iPS細胞研究居世界前列
    新華網華盛頓7月23日電(記者任海軍)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23日分別在網站上公布了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培育出哺乳動物的消息。參與其中一項研究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紹榮博士認為,這表明中國在iPS細胞研究領域的水平正得到國際科研界越來越多的認可。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克隆出活體小鼠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倫敦記者黃堃、駐華盛頓記者任海軍報導:中國科學家周琪和高紹榮等人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克隆出活體實驗鼠,從而證實iPS細胞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
  • 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iPS細胞克隆出活體鼠(圖)
    從iPS細胞發育而成的小鼠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明iPS細胞全能性  由中科院動物所和上海交大醫學院科學家共同完成  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7月23日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凡一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
  • 我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細胞培育出健康小鼠
    7月23日,《自然》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 從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iPS細胞的全能性。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儘管這種技術可靠地產生了iPS細胞(下稱OSKM ips細胞),但是它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影響,其中的一些影響會導致細胞癌變。因此,人們努力調整這種配方並理解每種山中因子的功能。在不強迫Oct4過表達的情況下,沒有人成功地構建ips細胞。有人認為它是這四種轉錄因子中最關鍵的因子。至少到現在為止是這樣的。
  • 候補中央委員周琪,履新職
    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人事局官網發布《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關於轉發周琪同志任職的通知》:根據國務院《關於周琪任職的通知》,周琪同志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官網也已更新院領導信息,周琪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理事長。「政事兒」注意到,周琪是一名「70後」,此前任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是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
  • 細胞信號傳導特異性研究進展
    2008年5月2日出版的國際生物研究權威期刊《細胞》(Cell)發表了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室管坤良教授和趙世民博士撰寫的有關細胞信號傳導特異性研究前沿進展綜述:Substrate Selectivity APPLies
  • 報告嘉賓:周琪院士簡介
    周琪,男,漢族,1970年出生,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所長。      主要從事生殖、發育、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等研究與轉化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在國際首次獲得體細胞克隆大鼠、誘導多能幹細胞來源的小鼠;創建多種新型哺乳動物多能性幹細胞系,獲得非受精來源的健康小鼠;建立國內首家臨床級胚胎幹細胞庫,並致力於推動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等。
  • 周琪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舉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  圖集  據中國科學院人事局網站消息,根據國務院《關於周琪任職的通知
  • 首例使用ips細胞的患者將現身日本
    一名日本眼病患者將成為第一個用誘導幹細胞(ips)治療疾病的人。
  • 日本ips技術攻克疑難病病理,有望開發藥品!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研究人員還是沒有放棄這種冷門疾病的治療希望,他們通過ips細胞建立模型還原了CADASIL的致病機制,這對研發治療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助。 CADASIL是什麼? CADASIL為系統性血管疾病,病變常累及外周血管。
  • 候補中委、法國歸僑周琪院士再擔重任
    院黨組書記、院長、領導小組組長白春禮主持會議,副院長丁仲禮列席會議,黨組副書記、副院長、領導小組副組長侯建國,黨組成員、領導小組成員張亞平、相裡斌、張濤、鄧麥村、周琪,黨組成員孫也剛、李樹深出席會議。上述官方消息顯示,中科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琪再擔重任,名列中科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成員。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首先,請大家了解下ips細胞的基本概念iPS 細胞的標準名稱,叫「人工多功能性幹細胞」,這種多能幹細胞,是指體細胞在導入多能遺傳基因,以及其他誘導因子的作用下進行基因的重新編排,從而得到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的幹細胞。這些醫學概念聽起來有點玄乎,不好理解。
  • 周琪校友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周琪,男,漢族1970年生,黑龍江人。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兼任科技創新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分院院長、北京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理事長。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