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甘露】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麼執著嗎?

2021-01-15 霍西堪布格花


這些理念並不是教條,我們可以用現實中活生生的事例來證明:比如,用我們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靜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間也是緊緻細密、沒有任何空隙、不會漏水的。哪怕我們瞪著兩隻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運動,但是,物理學告訴我們,瓶子是運動的,科學家稱之為布朗運動,因為第一次發現這個秘密的科學家叫布朗。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都在因果當中循環、生滅。


物理學是用運動來表述瓶子的狀態,但佛教所用的生滅一詞顯得更加確切。譬如說,就像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樣,原子核周邊的電子一直都在圍繞原子核運轉,其運轉速度可以高達上千公裡每秒,物理學中稱之為運動。我們可以假設,電子的轉動是從東邊出發,之後運轉到南邊,然後再走到西邊、北邊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轉動。但佛學告訴我們,實際上,經過東邊的電子,根本不是經過南邊、西邊與北邊的電子,因為東邊的那個電子在位於東邊的當下已經消失,後面的所有電子,都是新誕生的。所以,用生滅來描述更為精確。


同樣,用我們的肉眼看樓房,包括地板、牆壁,都感覺是靜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個靜止的樓房。我們看到的這麼多的靜止物體從哪兒來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錯覺,來自於高速運轉的一種錯覺。所以《金剛經》裡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既然一切都是幻覺,那我們還有必要這麼執著嗎?這樣反覆思考,就比較容易斷除執著,這是佛陀給我們指出的緩和壓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有它演變的自然規律。多年以來,現代科學忽略了精神領域的研究。即使有一點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剛剛開始。但是,對我們個人來說,幸福與不幸福,卻與內在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確的方法。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都是幻覺 】/ 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一切都是幻覺 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你會相信嗎?
  • 一切都是幻覺(下)
    我長這麼大特麼連人妖都沒看過,真是無臉見人!先去新馬泰溜一圈,什麼峇里島、馬爾地夫、大溪地、斐濟等等度假勝地都玩個遍,再去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然後美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最後南極、北極,再去趟外太空、月球,越想我越興奮,有了點兒剛來這個豪宮的感覺。 我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環球旅行計劃告訴了小雪,像個亟待春遊的小學生似的。
  • 你有沒有想過一切都是幻覺?
    得知他死訊的那一瞬間我正在吃飯,我張著嘴,嘴裡塞滿飯,回想起和他在一起的點點細節,眼淚一下子漲出來。我忽然覺得自己像在一座沙城,日復一日的生活都只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夢,忽然有一天一切風化,只剩我站在中央看著斷壁殘垣,然後我同我大腦虛構出來的世界一起消失。慢慢地我發現不止生命是幻覺,連三觀都是幻覺。
  • 有沒有可能大腦被放在培養皿中,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幻覺嗎?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腦死亡了,那這個人就死了。由此可見,大腦對於人的重要性,我們做出的一切反應都需要通過大腦來實現。大腦的結構是非常類似於電腦的結構的,甚至包括處理信息和儲存信息的方式。不僅如此,大腦的效率和耗能方面還要優於電腦。而神經系統在傳遞信號時,是以神經元為基本單位的。在神經元上是呈現電信號的形式。
  • 這是幻覺,一切都是幻覺
    無意識的欲望在夢境中逃過檢查作用,讓我們看到了前面Diane 的幻想與夢。而在夢的結尾,也就是Diane 逐漸清醒的時候,檢查作用開始了對潛意識的壓抑,不斷告訴意識本身「這是一個幻覺,一切都是幻覺」。
  • 《洞見》:為什麼我們生活在幻覺之中
    人怎麼會做這麼離譜的事呢?這明明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它同樣跟原始社會有關係,這時候你一定要做出足夠的反彈。而在今天,人是自由的,你可以選擇,甚至你的經濟也是自由的,你根本不需要為此付出那麼大的代價。但是人們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被這種幻覺所控制。所以,當它不利於我們個體的發展,我們把這個東西叫作誤報,就是你的大腦給你提供的信息是假的,它給你發出的警告信號是沒必要的。
  • 格子|這一切都是幻覺
    我只看見那孤單憂鬱的背影,長久地眺望著窗口,像一個在花園裡迷了路與同伴走失的孩子,恐懼而萬分期盼地尋找。「錦蠻。」忽然,一個深邃有力地聲音,不知從哪個仍然透氣的孔裡輕輕地冒出來。她回過頭,一面鏡子突兀地橫在我和她之間,鏡子那端,夜風從開著的窗裡呼呼穿過,吹亂她的頭髮。
  • 都有東風41了,還有改進東風31的必要嗎?俄羅斯為我們提供新思路
    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中國是屬於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自從1964年中國都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之後,中國的核力量發展也被掀開了新的篇章,如今的東風全家桶更是發展的順風順水。於是問題就來了,既然比不上最先進款,那東風31還有繼續改進的必要嗎?說來也巧,俄羅斯為我們提供一條新思路。首先,東風31AG有著最中國軍工最典型的特點:物美價廉。所以,勝在性價比高的優點上,它可以和東風41來個高低配合,實現1+1>2。
  • 神奇的宇宙——時間竟然是宇宙幻覺?
    時間竟然是宇宙幻覺?這個不可理喻的看法竟讓很多科學家吵翻了!時間怎麼可能是假的呢,如果是假的那我們活著都是幻覺了?但隨著近來科技新發現,已經找到的一些端倪,讓人覺得時間或是假的!宇宙的幻覺還有一個端倪就是光速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固定的,這就讓好些科學家極其困惑
  • 一切都是「幻覺」,要創造你的信念!
    一切身體感官的,一切信息觸發的感覺,都是幻覺。都是暫時的。只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不被影響。否則任何感覺,任何信息,任何想法和意見,都會成為改變你和改造你的因素。所以,要一直永恆地相信內心的信念。人,要麼被動被人改造。要麼主動自己創造。相信的力量,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 璇璣卻擔心這一切都是幻覺
    璇璣卻擔心這一切都是幻覺 柳意歡罵鍾敏言傻子到底是因為什麼?屢次被騙的他為什麼無法看穿騙局?因為他對褚磊的一片忠心,以及讓他失去判斷的誘惑。 隨著鍾敏言進入浮玉島後,一切仿佛回到了正軌,玲瓏,璇璣,司鳳,鍾敏言,所有人都在,仿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 未解之謎其實都是伺服器Bug,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虛擬的?
    現任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兼CTO、特斯拉公司CEO、太陽城公司(SolarCity)董事會主席-埃隆·馬斯克(Elon Musk)這個人曾經說過:「我們生活在一個非虛擬世界的概率是一百九十億分之一。」馬斯克在高尖端科技領域的個人成就是極高的,既然他敢這麼說,那麼你敢不敢信呢?
  • 被偷走的那五年:既然我們還相愛,那就不要再錯過
    他們都是彼此的初戀,然而,歲月的蹉跎殘忍的抹殺著愛情的忠貞。多年後,女孩告訴我說:「雖然在這段感情中,我們糾纏的很痛苦。可是,只要我們還相愛,就絕不會放開彼此的手。」女孩堅定執著的眼神深深打動著我的心。哪怕自己已經遍體鱗傷,我也會伸出殘缺的雙臂來擁抱你。
  • 甘露爭奪戰的背後:開創了印度神話,讓阿修羅走下了神壇
    印度神話體系、三大至高神和人類社會的建立印度神話體系世界在建立之初,只有創造之神梵天這麼一位神明,我們的梵天兄弟真的算是是孤家寡人一個,於是乎他準備生點孩子,好不讓自己那麼孤單,可只有他一個神,孩子該怎麼生呢?別忘了,我們的梵天是神,當然不會像普通人那樣繁衍後代。
  • 2021,我們還有必要做長期職業規劃嗎?
    乙:這是你,這是我,這是泰勒,這是佛,你能看這麼遠,我能看這麼遠,泰勒能看這麼遠,佛能看無限遠,這就是境界的不同。 佛的境界最高,泰勒的境界比我高,我的境界比你高,你的境界最低,成語叫「鼠目寸光」。
  • 一拳超人:埼玉都無敵了,神級怪人還有出現的必要嗎?
    然而,無論波羅斯是多麼的強大,連最強的招數崩星咆哮炮都施展出來了。結果還是無法撼動埼玉分毫。所以說,埼玉給人的印象就是無敵。既然都無敵了,那麼神級怪人還有必要出現嗎?因為神級怪人即便出現,遇到埼玉的結果,不用看都看都知道,神級怪人面對埼玉也很難抗下認真一拳。即便能抗下認真一拳,埼玉還有認真連續拳。從埼玉以往的招數就可以推算出,埼玉在認真一拳之上。
  • 那些生長在我觀念中的自戀幻覺,你身上有嗎?
    武老師把投射性認同稱為「自戀幻覺的ABC」來解釋一下這個邏輯:我做了a,你就得還以b,否則我就會使出c。c是威脅信息,這個威脅可能是威脅攻擊對方,或者傷害自己,或者威脅攻擊關係。投射性認同,乃至其他各種自我防禦機制,都是為了處理我們自己和關係中的「壞」。
  • 意識不是幻覺
    作為生物,我們能夠像其它物種那樣經驗世界;憑藉意識,我們還可以反思經驗,並據此作出未來的抉擇。很多的困惑都源於我們對 "意識 "和 "幻覺 "的確切定義,因此,為不必糾纏於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的巨量文獻,並將我們的觀點置于堅實基礎之上,讓我們先來回顧一篇由基斯·法蘭克西所寫的文章。
  • 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是我們的幻覺——《心經》色法以外 沒有空性
    剛才我們提到了,空和不空是我們人為建立的概念,當我們把包括空和不空在內的,由人的思維所建立的所有概念都取消了以後,最終剩下的,就是如來藏、光明、佛性、心的本性——這才是唯一的終極真理。心的本性光明心的本性光明,就是從遠離一切執著的心的本性當中透露出來的光明,現在只能說到這一點,因為這種境界,已經超越了語言與思維的範疇,因而是語言無法表達、不可形容的。
  • 既然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是事實,那我們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
    第一件是有一天我跟父親走路的時候在地上撿了5毛錢,在我們那山旮旯裡面,想找到失者基本是不可能的,父親就拿著5毛錢給我買了一大把糖果,把我開心的呀,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但丟失記憶的原因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這裡要探討的是:在人會丟失6歲前的記憶的事實基礎上,我們正在進行的幼兒早教還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