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思享】「人類還有饑荒,為什麼要花銷巨大探索宇宙?」

2021-01-21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寫了一封信。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裡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飢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


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


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傳感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會感到很困擾,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飢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汙染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


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持的所有活動中,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


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3-4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飛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復仇的戰爭。


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


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


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汙染、飢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


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學副總監

1970年5月6日

文字圖片內容來自譯言網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1970年NASA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善良的修女無法理解,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飢餓煎熬,為什麼美國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裡去?NASA的一名科學家恩斯特·施圖林格給她回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為什麼要援助非洲
    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NASA的史都林格博士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信中,她質問這位當時任職於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科技副總監,這世上還有無數的孩子遭著饑荒的罪,你怎麼忍心還要把這麼多錢花在研究那火星登陸計劃上面? 不久,史都林格博士便寫下了以下這封回信,並附上了一張名為「地球升起」的照片。美國太空總署隨後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了博士這封精心回信。
  • 為何國家還有很多問題卻還要探索宇宙?50年前的一封信給你答案
    探索宇宙真的是在浪費錢嗎?為什麼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卻還要繼續探索宇宙?其實所有領域的科研好像都伴隨著這種聲音,這是短視的、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最大的問題需要長期的投資,而社會最偉大的進步是通過長期辛勤的工作、研究、發展而來的,而且往往是在投資完成後的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才實現的。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海洋這麼神秘,為什麼人類不大力探索海洋,而是要去探索宇宙呢?
    海洋這麼神秘,為什麼人類不大力探索海洋,而是要去探索宇宙呢?地球本身就是一個神秘的星體,人類生存在地球上,對於土地、海洋和動植物等都有相關的研究,為的是更好的延續人類發展,更充分的了解和保護地球,但人類對海洋卻知之甚少,海洋對人類來說,還太過於神秘。但是經過海洋和宇宙兩者之間的研究成果對比發現,人類似乎探索宇宙要更多一些,那麼就出現一個問題了,為何人們將力氣都花在了宇宙上,而不大力探索海洋呢?
  • 趣答人類為何要探索宇宙?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宇宙呢?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不會一直生活在搖籃中」齊奧爾科夫斯基。迄今為止,人類在地球上沒有發現除人類之外的第二種智慧生命,人類需要「它者」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浩渺的宇宙或許能解答人類的「終極三問」三,為什麼要研究黑洞?霍金說,因為黑洞在哪裡。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Weltenformel 系列第一彈: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NASA拍的照片,太空中的地球~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想到一些答案。
  • 中國還有500萬貧困人口,為什麼要花錢去火星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四十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
  • 人類為什麼對探索太空如此執著?
    這是我國太空探索事業的又一次發展,很多人感到驕傲的同時,也有人提出質疑,「太空探索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省下來花在民生方面」?有很多人會從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產業、國防安全等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角度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人類文明發展史,會發現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幾乎從文明誕生之初就開始了,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是要放棄地球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超過五百萬年,但那要追尋到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了,但要追尋到人類開始誕生智慧的話,人類僅僅只有30-50萬年的歷史,甚至再追尋到人類開始創造文明的話,人類甚至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最主要體現在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上,這些工具也讓人類在自然界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 人類為什麼要全力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著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
    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一直想逃離地球?談到地球的話,小編一直都是抱著非常感激的心態的,畢竟它是我們人類以及各種生物生存了這麼多年的大環境。但是其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的話現在已經不至於是在開發和研究地球了,而是延伸到了整個宇宙的,而且從以前到現在我們的古人包括發展至今對於整個大的宇宙的探索一直都是沒有停止下來,古人想要飛天,現在的人想要探索宇宙,為什麼從古至今,人類一直想要飛上天去,離開地球呢?
  • 歷史上人類面臨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
    人類從一種平淡無奇的生物,到今天處於地球生物鏈的頂端,成為不可一世的統治者,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不過現代先進的科學發展只是近來幾百年的事情,它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經千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顯得十分短暫,而在這突飛猛進的進步之前,饑荒、瘟疫和戰爭始終困擾著人們,幾乎毀滅人類。
  • 既然宇宙無限大,人類用有限的時間去探索無限宇宙,還有意義嗎?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探索史,從智人出走非洲到達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再到中世紀航海家環球航行,然後則是人類登上月球,未來將是跨出太陽系、走向銀河系!但是據說宇宙無限大,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宇宙有意義嗎?從大爆炸理論來推測,宇宙138億年的歷史,膨脹出了了大約930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空間,在這裡有一個「可觀測」這個定義必須要注意一下,為什麼要加個詞修飾呢?因為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真的是無限大的!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星空,揮筆寫下名篇《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哲思。2300多年後,「天問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奔向火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一時之間,這個問題引發無數網友熱議。伊對認為,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