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家還有很多問題卻還要探索宇宙?50年前的一封信給你答案

2020-12-20 Duck908

12月17日,嫦娥五號帶著2公斤月壤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區域成功降落,數據顯示,嫦娥一號工程耗資就已經高達14億元,此後每期投入都在十幾億到數十億不等,嫦娥五號的總投入更是超過了30億元。對此,有不少人表示,花數十億元大費周章地上月球挖4斤土,真的有價值嗎?把人力財力用在改善國計民生上,不香嗎?探索宇宙真的是在浪費錢嗎?為什麼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卻還要繼續探索宇宙?

其實所有領域的科研好像都伴隨著這種聲音,這是短視的、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最大的問題需要長期的投資,而社會最偉大的進步是通過長期辛勤的工作、研究、發展而來的,而且往往是在投資完成後的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才實現的。而堅持科技投入是為了改善人類未來的發展,即便這並不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當一些問題發生在你身邊的時候。

1970年,美國正雄心勃勃地推進火星計劃,尚比亞修女瑪麗·尤肯達給史圖林格博士寫了一封信,信中,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任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副總監的恩斯特·史圖林格博士的這封回信或許可以給我們一個不錯的參考。

史圖林格博士在回信中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威廉姆·安德斯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

(圖為「升起的地球」,回信轉自虎嗅網,全文閱讀時長約10~15分鐘)


親愛的瑪麗·尤肯達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哦,我之前不知道還有小孩子快餓死了,好吧,從現在開始,暫停所有的太空項目,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事實上,早在人類的技術水平可以暢想火星之旅之前,我已經對兒童的饑荒問題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就應該開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偉大探險。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裡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檯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裡,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裡,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閒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儘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時期其他人的努力)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們目前面臨類似的問題。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2000億美元,這些錢將用於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閒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裡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情形。政府由幾個部門(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部與公眾福利部、教育部、運輸部、國防部等)和幾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天局等)組成,這些部門和機構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相應的年度預算,並嚴格執行以應對國務委員會的監督,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預算部門和總統對於其經濟效益的壓力。當資金最終由國會撥出後,將嚴格用於經預算批准的計劃中的項目。

顯然,NASA的預算中所包含的項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關的。未經國會批准的預算項目,是不會得到資金支持的,自然也不會被課稅,除非有其他部門的預算涵蓋了該項目,藉此花掉沒有分配給太空項目的資金。由這段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飢餓的兒童,或在美國已有的對外援助項目上增加援助金額,需要首先由相關部門提出預算,然後由國會批准才行。

要問是否同意政府實施類似的政策,我個人的意見是絕對贊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飢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傳感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會感到很困擾,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飢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以最近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為例。當太空人處於關鍵的大氣層再入期時,為了保證通訊暢通,蘇聯關閉了境內與阿波羅飛船所用頻帶相同的所有廣播通信。同時派出艦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備第一時間進行搜救工作。如果太空人的救生艙降落到俄方艦船附近,俄方人員會像對待從太空返回的本國太空人一樣對他們進行救助。同樣,如果俄方的宇宙飛船遇到了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

通過衛星進行監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產量,以及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只是通過太空項目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下面我想介紹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製作流程;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太空人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心臟病患者造出遠程體徵監測設備呢。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汙染以及環境汙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持的所有活動中,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三四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飛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復仇的戰爭。

儘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汙染、飢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阿爾貝特·史懷哲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圖林格

科學副總監

1970年5月6日


不得不說,美國人在衛星、登月、火星探索、深空探索等太空競賽上的投入,為美國在科技領域帶來的質的飛躍,波音、英特爾、IBM、微軟、蘋果等高科技公司,在4000多項太空技術的加持下起飛,直接促成了軍工、晶片、能源、材料、通信、衛星定位等全面的領先。21世紀要看中國的了!小夥伴們讀完這封信,還認為中國在太空領域花費眾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只是為了從其他星球「挖點土」回來嗎?

相關焦點

  • 還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上飯,我們為何還要探索宇宙
    一些網友留言:為什麼那麼多人吃不上飯,卻還要花很多錢探索宇宙?巧合的是,早在1970年,尚比亞修女MaryJucunda曾致信美國航空航天局ErnstStuhlinger博士,問了同樣的問題。她很快收到一封真摯的解答和一張曼妙的地球照片。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封40多年前的回信。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 50年前美國在月球上插的旗子,如今變成啥樣了?答案讓人詫異!
    人類想將目光轉移到外太空中之後,外太空也有一些神秘的事物出現在大家眼前,也是得不到一定的答案,而人類對於神秘宇宙的探索好像就是從月球開始的,畢竟月球一直是圍繞著地球的一顆運轉衛星,隱藏著許多令人費解的秘密,月球也是人類前往更深太空的天然跳板,可以用來磨練科技儲備技術,為未來更好的探索利用太空做準備,而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和蘇聯就已經開始探索太空了
  • 美國50年前就能登月,為何從來不去月球背面?其實美國轟炸過月背
    二、50年前登上月球人類對月球真正的探索,還要追溯到上世紀60至80年代,前蘇聯和美國的太空競賽。二戰結束後,大批納粹德國的技術專家被前蘇聯、英美的國家部門激烈爭奪。德國工程師沃納·馮·布勞恩,位居各國榜首。
  • 人類不斷探索宇宙,是要放棄地球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hello大家好呀,今天我又來咯,很高興遇見你啦!進來了就點個關注吧!每天都有更新哦!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超過五百萬年,但那要追尋到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了,但要追尋到人類開始誕生智慧的話,人類僅僅只有30-50萬年的歷史,甚至再追尋到人類開始創造文明的話,人類甚至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最主要體現在人類所使用的工具上,這些工具也讓人類在自然界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 【黃埔思享】「人類還有饑荒,為什麼要花銷巨大探索宇宙?」
    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儘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 探索宇宙的成本那麼高,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答案讓人們害怕
    由此可見,太空探索是多麼費錢的一個事業,而人類要探索太空離不開空間站,目前太空中的國際空間站,也不是一個國家製造的,而是集合了多個國家全力建造的。因為一個國家很難承擔起建造空間站的花費,而近半個多世紀的太空探索,基本都是只有付出沒有什麼金錢的回報。所以,很多的民間機構,民間獎金基本都不願意投資太空探索事業,因為它無法很快給我們帶來實際性的投資回報。
  • 探索宇宙成本巨大,為何還要繼續?劉慈欣:為了預防三個潛在危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轉眼間半個世紀過去了,人類在探索宇宙方面花費了無數的金錢和資源。但是對宇宙這麼多年的研究,卻幾乎沒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很多人非常不理解,既然探索宇宙的花費如此巨大,收效又甚微,為什麼科學界非但沒放棄,反而這這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呢?
  • 開發撒哈拉沙漠,足以養活十幾億人,為何還要探索其他星球?
    人類的太空探索道路正在快速發展著,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世界各國投入到太空事業上的資金高達上千億美元,我們也取得了很多成績,比如登陸月球,探測器抵達火星等。然而距離人類移居其他星球,還有相當遠的距離。為了人類命運,我們當然要探索地球之外的宜居星球。然而,火星上並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條件,環境惡劣到像是地球的沙漠一樣。也許人類移居火星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 滄海桑田——人類登月50周年——探索宇宙的歷史與未來
    50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在月球著陸。當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踩出第一個腳印的瞬間,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便翻開了嶄新的篇章。「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的名言從此響徹古今,成為劃時代的標誌。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和嚮往是刻在基因裡的,探索宇宙的腳步也從來不會停止。
  • 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孩子餓肚子 為什麼我們還要探索宇宙?
    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修女給當時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寫信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怎麼還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史都林格很快給瑪麗·尤肯達修女回了信。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為什麼要援助非洲
    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美國50年前的登月技術,中國至今都沒趕上,砸錢才是關鍵!
    1:美國50年前登月技術是造假嗎?2:如果50年前美國登月技術是真,那麼為什麼美國當時的科學技術如此超前呢,是外星文明?3:俄羅期的航天實力如何?想想看,50年前中國的 GDP 才多少啊,即使到了現在,每年 NASA 的預算都在200億美元左右,也比中國高一個量級啊,因此中國還要花十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50年前的水平,這不是因為中國科學家太笨啦,更不是因為登月是騙局,最基本的原因就是氪金不夠呀,不充錢怎麼能變強呢?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新技術思考:4G很快為什麼還要5G?地球都沒弄透還去探索宇宙?
    就在我始終都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個故事點醒了我。1970年的時候, NASA (美國宇航局)剛啟動火星探索計劃,非洲尚比亞的一位修女就給 NASA 的副總監斯圖林格博士寫了一封信,質疑在非洲孩子還吃不上飯時,美國宇航局卻要花十幾億美金研究如何登陸火星。
  • 豆瓣高分紀錄片,國家地理與你探索宇宙奧秘
    宇宙深邃的黑色背景上,無數星系點綴,你是想去探索外星故事,還是揭開行星面紗?今天要講述的是一部關於自然類型的紀錄片,片名《浩瀚宇宙》又名《已知的宇宙》,出自國家地理頻道,這部系列紀錄片將為你展現除了地球的自然環境,還將由淺及深的講述地球與周圍行星所產生的自然聯繫。
  • 美國50年前就能登月,為何從來不去月球背面?其實轟炸過月背?
    很多人從來沒有注意到,在過去的無數個夜晚,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完整的月球背面圖案。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月亮基本上是月球的正面。同時,到2019年,世界上沒有科學家會知道月球近距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這是為什麼呢?月球是地球的天然衛星,它的自轉周期與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相同,約為一個月。
  • 50年前,那隻為科學獻身,被送上宇宙的猴子,如今怎麼樣了?
    隨著人類科技越來越發達,科學家們已經不滿足於在地球上探索了,他們放遠宇宙,將目光聚焦在了月球,火星,金星等星球上,想要出發去探索,就必須要建造火箭。現在火箭已經非常常見了,而且技術也更加完善和穩定。而為航空領域做貢獻的除了科學家以外,還有那些被科學家們送上太空的動物和植物們,是他們為人類獲取了重要的數據和結果。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1970年NASA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1970年,尚比亞——非洲一個兵荒馬亂的窮苦國家——的一名修女瑪麗·尤肯達寫信給NASA。善良的修女無法理解,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飢餓煎熬,為什麼美國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裡去?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或是存在平行宇宙,愛因斯坦給你答案!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呢?或是存在平行宇宙,愛因斯坦告訴你答案!宇宙是廣闊無垠的,它有著上萬個星系的存在。而我們人類只是那麼小小的滄海一粟,平凡且微小,人們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每個時代都有很多人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到底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