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探索宇宙—1970年NASA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2020-08-14 星空研究所

1970年,尚比亞——非洲一個兵荒馬亂的窮苦國家——的一名修女瑪麗·尤肯達寫信給NASA。善良的修女無法理解,地球上還有很多孩子需要忍受飢餓煎熬,為什麼美國還要耗費數十億美元嘗試把人送到宇宙裡去?

NASA的一名科學家恩斯特·施圖林格給她回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1968年聖誕節,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來源:NASA)

尊敬的瑪麗·尤肯達修女:

你的來信收到了。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信,這一封對我的觸動最大,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一個富有探求精神的靈魂,一顆仁慈憐憫之心。我會盡我所能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首先,我要向你以及和你一樣的勇敢修女們表達深深的敬意,因為你們將畢生精力獻身於人類最高尚的事業——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你在信中問我,為何我會在地球上仍有很多兒童面臨餓死威脅之時,建議投入數十億美元實施火星探索計劃?我想你一定不希望我給出這樣一種回答——「哦,我並不知道很多孩子正因為飢餓走向死亡,從這一刻起,我會停止任何太空方面的研究,直到人類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在我意識到火星之旅在技術上具有可行性前很久,我就已經知道很多孩子正在挨餓。然而,我以及我的很多同伴仍然堅信前往月球、火星以及其他行星是一種在當下值得進行的冒險,我甚至認為這項探索計劃與其他很多潛在的援助計劃相比,能夠在更大程度上幫助解決我們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援助計劃每年都在討論和爭論,但所產生的效果卻遠遠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在解釋太空探索計劃如何幫助我們解決地球上的各種問題之前,我想先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許有助於你了解我的觀點。

故事發生在大約400年前德國的一個小鎮。這個小鎮有一位非常仁慈的伯爵,把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來救濟鎮上的窮苦百姓。這份仁慈令人非常感動,因為在中世紀,窮苦百姓實在是太多了並且經常出現全國性瘟疫。

有一天,伯爵遇到一個奇怪的男人。他的家裡有一個工作檯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辛勤勞作,每天晚上都會拿出幾個小時在自己的實驗室搞研究。他將一塊塊玻璃打磨成小鏡片,而後將鏡片安裝到鏡筒上,利用這種裝置觀察非常微小的物體。放大數倍的微小生靈尤其讓伯爵感到不可思議,深深著迷,因為這是他此前從沒有見過的。伯爵邀請這名男子帶著他的實驗設備搬到自己的城堡,成為他的一名「特殊員工」。從此,這個怪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研製和改進他的光學儀器上。

鎮上的人認為這個怪人是在研究一些沒用的東西,伯爵在他身上浪費了太多錢,都感到很憤怒。他們抱怨說:「我們還在忍受瘟疫的折磨,而他卻拿錢讓這個男人搞一些沒有用的愛好。」聽到這樣的抱怨,伯爵並沒有因此動搖,仍堅持自己的做法。他說:「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們,但我仍會支持他的研究,因為我堅信他的研究終有一天會得到回報。」

事實證明,伯爵的話是對的。這個怪人最後研製出我們現在熟知的顯微鏡。在促進醫學進步方面,其他任何發明都無法與顯微鏡相提並論。它的問世幫助人類消除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瘟疫以及其他很多種接觸性傳染病。如果沒有顯微鏡,人類無法取得這些成就。在顯微鏡誕生過程中,伯爵投入的錢顯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幫助減輕人類遭受的苦難方面,花錢支持研製顯微鏡所能做出的貢獻顯然遠遠超過單純地救濟遭受瘟疫侵襲的不幸者。

從很大程度上說,我們面臨著類似的情況。美國每年的年度預算大約在2000億美元左右,這筆預算最終花在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外國援助、國防、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農業以及美國國內和國外的很多機構上。今年的預算有大約1.6%劃撥給太空探索計劃。太空探索計劃包括阿波羅登月計劃,很多涉及到天體物理學、空間天文學和空間生物學的小規模計劃,行星探索計劃以及與地球資源和太空工程學有關的計劃。為了實施這些探索計劃,每個年收入1萬美元的美國納稅人每年需拿出30美元,餘下的9970美元用於各種生活開支、休閒娛樂、儲蓄、其他花銷以及其他稅賦。

你也許會問:「為什麼不從每個美國納稅人繳納的30『太空美元』中撥出5美元、3美元或者1美元,援助忍受飢餓的兒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必須向你簡要解釋一下美國的國庫如何運作。美國的情況與其他國家類似。美國政府由很多部門和機構構成,例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教育與福利部、交通部、國防部、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局)。所有這些部門和機構都要根據自身承擔的任務制定年度預算,每一筆預算都要受到國會委員會的嚴格監管,都要承受來自預算局和總統的壓力。國會劃撥後,各部門和機構的預算只能用於預算案上列出和政府批准的項目。

宇航局的預算只能用於與航空航天有關的探索計劃。如果國會沒有批准這筆預算,宇航局便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得所需的資金。他們不可能直接從納稅人那裡籌集資金,唯一的方式就是其他預算提出追加請求並獲得批准,宇航局方可獲得這筆並非用於太空計劃的資金。聽完我的介紹,你應該已經意識到援助遭遇饑荒的兒童,或者美國的其他對外援助項目都必須遞交用於這些項目的預算請求,經國會批准後方可拿到資金。

你如果問我,我個人是否贊同政府採取援助措施,我的答案無疑是「贊同」。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交一些稅,用於幫助忍受飢餓煎熬的孩子,不管他們身處何地。我相信我的所有朋友也是相同的態度。

不過,我們不會為了實施這樣的援助項目而停止火星探索計劃。我甚至認為通過實施太空探索計劃,我們能夠為解決地球上的饑荒和貧困等嚴峻問題做出更大貢獻,最終幫助找到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

解決饑荒問題首先要著眼於兩件事情,一個是糧食生產,一個是糧食分配。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農業種植、畜牧業、海洋捕撈以及其他大規模食品生產活動都擁有很高的效率,但其他很多地區的效率都很低。如果在流域治理、肥料使用、天氣預報、土壤肥力評估、作物種植規劃、農田選擇、種植方式、耕種時機選擇、作物調查以及收割計劃等方面,採取更為有效的技術和舉措,我們便可大幅提高糧食產量,進而幫助解決饑荒問題。

毫無疑問,改進糧食生產的最理想工具就是人造地球衛星。人造衛星在高空環繞地球飛行,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對面積巨大的陸地區域進行研究,觀測大量能夠揭示農作物、土壤、乾旱、降雨、積雪情況的因素,而後將數據傳給地面站。據估計,即使一顆最為簡單的地球衛星也能為一項改進全球農業生產的計劃做出不小貢獻,讓作物的年產量大幅提高,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增長。

與糧食生產相比,將糧食分發給貧困地區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涉及到交通運輸,同時也涉及到國際合作。在接受大國提供的大批糧食援助時,小國的領導人可能產生擔憂情緒,擔心大國在提供援助的同時也對外輸出了他們的影響力。在我看來,在減少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前,我們不可能實現有效的糧食援助計劃。同時,我也不認為太空探索計劃能夠在一夜時間取得這一成就。不過,太空探索計劃卻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還記得當年死裡逃生的「阿波羅13」號飛船嗎?在「阿波羅13」號即將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蘇聯關閉了境內所有與阿波羅計劃頻帶相同的無線電通訊,以防止出現任何可能的幹擾,同時派遣船隻前往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必要的時候執行緊急救援行動。如果搭載太空人的返回艙在一艘蘇聯船隻附近濺落,蘇聯人一定會像對待本國太空人一樣,對他們提供幫助。如果蘇聯太空人也遇到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人也會出手相助,這一點毋庸置疑。

通過衛星監測和評估提高糧食產量,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改進糧食分配,這還只是太空探索計劃如何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兩個例證罷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證——促進技術進步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飛船需要擁有極高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在工程學發展史上,登月計劃在這兩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的。為滿足這些要求,科學家研發了相關系統,這些系統為我們研發新材料和新技術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允許我們發明出更出色的技術系統和製造工藝,延長科學儀器的壽命,發現此前未知的自然定律。

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過程中掌握的科學知識同樣也可用於研發在地球上使用的技術。太空探索計劃每年孕育出大約1000項技術革新。這些技術革新大幅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幫助我們研製出性能更卓越的廚房設備、農場設備、縫紉機、無線電設備、船舶、飛機、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系統、通訊設備、醫療設備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你可能會問,我們為何首先為登月太空人研發生命支持系統,而後才為心臟病患者研製遠程體徵監測設備?答案很簡單。在解決技術難題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往往不是通過一種直接的方式,而是首先設定一個具有高度挑戰性的目標,通過激發強大的動力促進技術革新,點燃科學家的想像力,促使他們儘自己最大可能完成設定的目標。

這種方式就像是一個催化劑,催化出連鎖反應。

太空飛行無疑扮演著這樣的角色。火星之旅雖然不能直接幫助解決饑荒問題,但這項探索計劃孕育出的很多新技術和新方法所能給人類帶來的益處將遠遠超過所付出的成本。如果我們希望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我們就需要研發各種新技術,需要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了解和掌握我們尚未獲得的知識。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需要在醫藥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戰勝各種威脅人類生存的挑戰,例如饑荒、疾病、食品和水汙染以及環境汙染。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將科學研究作為畢生的事業。我們需要為科學家提供各種幫助,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研究過程中取得豐碩成果。我們必須設定富有挑戰性的研究目標並為研究計劃提供充分支持。太空探索計劃涉及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例如對衛星和行星進行研究,對高深的物理學和天文學以及生物學和醫學進行研究。它就像是一個完美的催化劑,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進科技進步。通過實施太空探索計劃,我們得以擁有一系列令人興奮的機會,觀察神秘莫測的自然現象,研發各種新技術和新材料。

在美國政府指導、監管和提供資金的所有活動中,太空探索無疑是最引人注目同時也最能引起討論的活動,雖然它的預算只佔美國總預算的1.6%,GDP的3‰。太空探索是孕育新技術和促進基礎科學研究的催化劑,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活動無法比擬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太空探索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甚至超過幾千年來的戰爭。如果國與國之間不再進行研製轟炸機、火箭等武器的軍備競賽,而是在太空探索領域展開競爭,人類便可免遭很多苦難。這種競爭能夠孕育出各種令人興奮的成就,失敗者也不必遭受痛苦命運,更不會製造仇恨和新的戰爭。

我們實施的太空探索計劃雖然讓我們遠離地球,將目光投向月球、太陽、其他行星和恆星,但太空科學家最關注的仍舊是我們的地球,而不是這些天體。太空探索的終極目標是建設更完美的人類家園,探索過程中獲得的所有科學知識以及所研發的所有新技術都將用於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

隨信寄出的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期間由「阿波羅8號」太空人在環繞月球飛行時拍攝的,展示了我們的地球家園。

在太空探索計劃迄今為止取得的眾多成就中,這幅照片可能最具有象徵意義。它讓我們意識到地球是怎樣一顆美麗的星球。如果將無邊無際的宇宙比作一個海洋,地球就是這個海洋中最美麗最寶貴的一座島嶼,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在此之前,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地球的美麗與脆弱,更沒有意識到肆意破壞生態平衡將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危害。在這幅照片第一次對外公布之後,號召人們警惕人類面臨的各種嚴峻問題和挑戰的呼聲越來越高,例如汙染、饑荒、貧困、城市生活、糧食生產、水資源管理和人口過度增長。拍攝這幅照片時,人類剛剛進入太空時代,也是第一次從太空觀察我們的星球。公眾對上述問題關注度的提高顯然與太空探索計劃有關,而非一種偶然。

太空探索為人類提供了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同時也孕育出一系列新技術。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增強了人類的信心和進取精神,讓人類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面臨的各種嚴峻考驗和挑戰。在我看來,人類通過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充分印證了「非洲聖人」阿爾貝特·施韋澤的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獻上我最真摯的祝福,永遠祝福你和你的孩子們。

您誠摯的,

恩斯特·施圖林格

1970年5月6日

隨信一併寄出的,由阿波羅8號在月球軌道拍攝的第一張地球照片,美國天文學家將之稱為「一粒懸於陽光底下的蔚藍微塵」。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NASA的史都林格博士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
    那麼多人還在忍飢挨餓 為何還要發展航天事業 1970年【也是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那一年】,尚比亞修女瑪麗·朱坎達致信美國太空總署的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 不久,史都林格博士便寫下了以下這封回信,並附上了一張名為「地球升起」的照片。美國太空總署隨後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了博士這封精心回信。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1970年NASA給出了答案
    今天這一期本來想發一個名為《一美元為什麼能換六人民幣》,我這兩天都在讀關於經濟方面的資料,但是感覺想要明明白白的講出來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所以這期就說說人類為什麼要向上飛,探索宇宙呢?這個問題在上個世紀乃至這個世紀都有很多人問,他們問題大致是這樣的:為什麼要要探索宇宙,地球上還有很多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食不果腹甚至是連食都沒有,有那探索宇宙的錢,為何不支援沒有飯吃的窮人們。這個問題我雖然知道如何回答,但我並不想用我的口來說緣由,省的有人又說我「妄議」了。
  • 【黃埔思享】「人類還有饑荒,為什麼要花銷巨大探索宇宙?」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寫了一封信。
  • 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為什麼要援助非洲
    1970年,一位尚比亞修女給美國航空航天局寫了一封信,這位尚比亞女士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小孩吃不上飯,為什麼人類每年還要還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時至今日,人類為探索宇宙的花費,每年已達到了數百億美金,而非洲的貧窮飢餓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以下內容來自譯言網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 地球上還有那麼多孩子餓肚子 為什麼我們還要探索宇宙?
    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修女給當時NASA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博士寫信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你怎麼還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史都林格很快給瑪麗·尤肯達修女回了信。
  • Weltenformel 系列第一彈: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NASA拍的照片,太空中的地球~為什麼要探索宇宙?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想到一些答案。
  • 探索火星,是為了我們的地球
    【科技隨筆】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2020年恰逢火星探測窗口期,又被稱為「火星年」。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儘管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極力宣傳「移民火星」,但是我們深知無論是跨越遙遠的距離,還是改造火星環境,都需要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而這需要相當長時間。因此,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還要探測火星?這些錢拿去救助貧困兒童好不好?用來資助更多人上學好不好?諸如此類。
  • 新技術思考:4G很快為什麼還要5G?地球都沒弄透還去探索宇宙?
    2019年絕對是5G的元年,在這一年裡,各大城市開始出現5G的試點,各大手機廠商也把大量的經費投入到研發。1970年的時候, NASA (美國宇航局)剛啟動火星探索計劃,非洲尚比亞的一位修女就給 NASA 的副總監斯圖林格博士寫了一封信,質疑在非洲孩子還吃不上飯時,美國宇航局卻要花十幾億美金研究如何登陸火星。要知道,當年的十幾億美金在今天,則相當於幾百億美金,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英國作家肖恩·亞瑟2009年創立了一座「私密信件博物館」,以線上博物館的概念搜集了古今中外各種信件、明信片、電報、傳真和備忘錄。現在,他把這些信件集結整理成了一本書——《見信如晤》。1970 年,一位名叫瑪麗·尤昆達的尚比亞修女寫信給美國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科學主任厄恩斯特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你只有探索,才能知道答案
    「為什麼非得去火星?」「火星你好,中國來了」「你可以擁有火星探測器」……行了行了!譯林君思考了很久(結果就到了今天),熱點都要涼了的時候,發現自己實在是……缺乏知識!……宇宙對所有人敞開,無數人與我們一樣,曾望向星空深處,而天文愛好者和天文學家將絢爛夜空變成了人生的一部分。還有人在問,為什麼我們要探索宇宙??不如我們一起將時間暫時倒回至1970年。
  • 【工悅讀】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2020年火星探測再次成為熱門,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那麼,問題來了:外太空那麼多星球,為什麼大家都「認準」了火星?為什麼我們選擇火星?——火星是太陽系內環境與地球最為接近的星球,也是人類最有可能登陸的下一個地外天體。
  • 為何國家還有很多問題卻還要探索宇宙?50年前的一封信給你答案
    探索宇宙真的是在浪費錢嗎?為什麼一個國家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卻還要繼續探索宇宙?其實所有領域的科研好像都伴隨著這種聲音,這是短視的、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最大的問題需要長期的投資,而社會最偉大的進步是通過長期辛勤的工作、研究、發展而來的,而且往往是在投資完成後的幾年、幾十年甚至幾代才實現的。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為什麼要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個問題就像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樣,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飽飯,為何NASA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去探索火星。
  • 還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上飯,我們為何還要探索宇宙
    一些網友留言:為什麼那麼多人吃不上飯,卻還要花很多錢探索宇宙?巧合的是,早在1970年,尚比亞修女MaryJucunda曾致信美國航空航天局ErnstStuhlinger博士,問了同樣的問題。她很快收到一封真摯的解答和一張曼妙的地球照片。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封40多年前的回信。
  • 人類為何要探索地殼和地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為什麼要打穿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個問題就像1970年尚比亞的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修女寫信質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施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一樣,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孩子吃不飽飯,為何NASA要花費數十億美元去探索火星。  回答這個問題既有抽象或哲學層面的,也有具體和實用的。
  •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是什麼?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Marshall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太空人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
  • 重磅│給太空探索算算帳,NASA現在有多窮
    我們從事實出發,看看太空探索究竟有多高的回報率,會使科學家們放棄去華爾街拿高薪的機會而在實驗室裡前赴後繼、矢志不渝。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太空探索是否真的是那麼「燒錢」? NASA成立於1958年7月29日。50多年來,NASA的經費有了很大的增加,以此為基礎,它的很多研究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