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隨筆】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2020年恰逢火星探測窗口期,又被稱為「火星年」。中國也將擇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以期實現對火星全貌進行觀測、降落在火星以及在火星上巡視探測的「繞、落、巡」三大任務。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為3億-4億公裡。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儘管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極力宣傳「移民火星」,但是我們深知無論是跨越遙遠的距離,還是改造火星環境,都需要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而這需要相當長時間。
因此,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還要探測火星?這些錢拿去救助貧困兒童好不好?用來資助更多人上學好不好?諸如此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2013年,尚比亞修女致信美國航空航天局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史都伯靈博士。她在信中問,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史都伯靈博士撰寫了一封真摯的回信,信中詳細地解釋了探索宇宙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它正在並將持續促進國與國之間團結互助、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火星探測作為宇宙探索的一部分,除了上述三大普適性的作用之外,還有它自身具有的短期意義和長期意義。以往的觀測結果表明,火星在很久以前可能與地球一樣,但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天文學家則推斷,火星是地球的未來。為了防止地球變成第二個火星,探測火星、對火星開展系統性的研究就非常必要了。因此,短期意義上,探測火星是為了更好地愛護地球。同時,科學家們也擔心地球的環境變化比預想的要快。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離地球最近,但是火星的各方麵條件與地球最接近,以往的觀測也表明,火星曾經存在生命。因此,長期意義上,探索火星是為了有一天人類能夠移民火星,甚至以此為中轉,移民去其他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無論短期意義還是長期意義,探測火星甚至探索宇宙,都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在那個故事中,史都伯靈博士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中還隨信寄出一張1968年聖誕節「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照片,它呈現的影像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人類是一個整體。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對宇宙的探索,不僅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更讓人類擁有了在面臨嚴峻問題時依然保持自信,充滿解決困難的勇氣,團結一致的態度以及進取精神。今天的人們面臨種種問題,疫情、環境汙染、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這些問題都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何打敗這些人類共同的敵人?對宇宙研究得越透徹,我們就越會明白,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問題也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全人類團結一致。
(作者:李秀菊,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