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火星,是為了我們的地球

2020-12-06 光明日報

【科技隨筆】

從古至今,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宇宙的探索。2020年恰逢火星探測窗口期,又被稱為「火星年」。中國也將擇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以期實現對火星全貌進行觀測、降落在火星以及在火星上巡視探測的「繞、落、巡」三大任務。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為3億-4億公裡。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儘管Space X創始人馬斯克極力宣傳「移民火星」,但是我們深知無論是跨越遙遠的距離,還是改造火星環境,都需要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而這需要相當長時間。

因此,總有人問:我們為什麼還要探測火星?這些錢拿去救助貧困兒童好不好?用來資助更多人上學好不好?諸如此類。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2013年,尚比亞修女致信美國航空航天局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史都伯靈博士。她在信中問,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史都伯靈博士撰寫了一封真摯的回信,信中詳細地解釋了探索宇宙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它正在並將持續促進國與國之間團結互助、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火星探測作為宇宙探索的一部分,除了上述三大普適性的作用之外,還有它自身具有的短期意義和長期意義。以往的觀測結果表明,火星在很久以前可能與地球一樣,但是經過數億年的演化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天文學家則推斷,火星是地球的未來。為了防止地球變成第二個火星,探測火星、對火星開展系統性的研究就非常必要了。因此,短期意義上,探測火星是為了更好地愛護地球。同時,科學家們也擔心地球的環境變化比預想的要快。太陽系中,金星和火星離地球最近,但是火星的各方麵條件與地球最接近,以往的觀測也表明,火星曾經存在生命。因此,長期意義上,探索火星是為了有一天人類能夠移民火星,甚至以此為中轉,移民去其他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無論短期意義還是長期意義,探測火星甚至探索宇宙,都是為了全人類的未來。在那個故事中,史都伯靈博士給尚比亞修女的回信中還隨信寄出一張1968年聖誕節「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照片,它呈現的影像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人類是一個整體。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對宇宙的探索,不僅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更讓人類擁有了在面臨嚴峻問題時依然保持自信,充滿解決困難的勇氣,團結一致的態度以及進取精神。今天的人們面臨種種問題,疫情、環境汙染、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這些問題都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如何打敗這些人類共同的敵人?對宇宙研究得越透徹,我們就越會明白,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這個問題也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全人類團結一致。

(作者:李秀菊,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歷經70年探索,火星移民已不再是夢
    目前,開展過或正在開展火星探測項目的國家主要有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直接或間接參與各類火星計劃的商業巨頭主要有亞馬遜,谷歌,微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以及中國的百度。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人類登陸火星還有多遠的路要走,我們怎麼去,如何在火星生存?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
  • 火星探索,未來火星上的孩子們如何展望地球
    人類自從發明了航空航天技術以來,就一直沒有放棄對宇宙中其它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進行探索。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有自己的繞行軌跡,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有5500萬公裡。從1962年起,地球上的人們開始對火星進行了探索,逐漸揭開了火星什麼的面紗。
  • 《回到火星》,火星男孩造訪地球,開啟一場對生命與愛的探索
    影片描述了未來的某天,因為地球環境的破壞,人類發展出了能夠在火星上生活的技術,而一名太空人在火星上產下了一個名為嘉納的孩子之後便離世了,就如人類對火星的好奇一般,逐漸成長為青少年的嘉納開始對一般人居住的地球產生好奇,會不斷猜測未知的事物,但又害怕真實的情景與心中所想的不一樣。
  • 人類為了拋棄地球移民火星,到底做了多少的努力?
    這個距離地球約為5500萬公裡的星球,為何人類要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它呢?難道真的是想去炒房?開個玩笑,事實上,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就曾解釋過人類探索火星的原因。在他看來,首先,40億年以前,火星與地球氣候相似,也有河流、湖泊甚至可能還有海洋,這意味著火星極有可能是人類生存的第二個星球。
  • 機遇號辛苦探索火星多年,為何最終與地球失聯,杳無音訊?
    火星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地球一樣,都是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並且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此火星的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地球是非常相似的,那麼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 為了讓人類能夠更加長遠地生存下去,科學家提出了移居外太空的想法,但是人類當前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們無法達到光速,目前也只去過月球,因此移居外太空的計劃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 機遇號辛苦探索火星多年,為何最終與地球失聯,杳無音訊?
    火星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地球一樣,都是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並且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此火星的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地球是非常相似的,那麼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地球如今的環境並不樂觀,由於人口數量的激增,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處於崩潰的狀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地球環境正在不斷惡化,在未來地球很有可能不再適宜人類生存。為了讓人類能夠更加長遠地生存下去,科學家提出了移居外太空的想法,但是人類當前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們無法達到光速,目前也只去過月球,因此移居外太空的計劃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 火星和地球差不多,但地球的生命,能否幫助我們,找到火星生命?
    在人類尋找宇宙其它星球生命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看起來總是很有希望,它就是離我們比較近的火星。火星和地球一樣是一顆巖石行星,圍繞著同一顆恆星太陽運行,距離行星上可能存在水的地方很遠。然而火星是一片貧瘠的荒地,數十億年前火星表面上曾經有過的任何水都早已不復存在,而火星大氣則是曾經可能更厚的屏障。但或者在過去可能存在生命嗎?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表明重力只有地球的2/5,火星自轉一周,平均需要24小時39分35.24秒,也就是一個火星日,周期與地球日相近,但火星公轉一周大約為地球的兩倍,也就是大約兩個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所以一個火星年,大致等於兩個地球年。
  • 中國火星探測正式開啟!別國探索火星發展如何?我們的任務有多難
    上期中我們聊了登月,這期我們來聊一聊上火星,相信朋友們也都知道了,7月17號上午十點,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區,我國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將我國研製的&34;送上太空,標誌著我國自主探測火星的大幕正式拉開。
  • 人類為什麼要全力探索「火星」?
    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但是要說到對於宇宙認識的快速發展,還是在工業革命以來的幾百年時間。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我們不斷地向太空發射衛星、發射探測器,以及發射載人飛船。人類這所有的努力無非圍繞著兩個目的而展開,第一個目的是探尋地球之外的生命,研究生命的起源;第二個目的是希望將來人類能夠走出地球,移居開發其他星球。
  • 火星樣本返回地球之後,我們要做什麼?防止樣本汙染地球環境
    近年來,科學家對火星的認知不斷加深。多顆軌道器和漫遊者造訪這顆紅色星球,得出了一系列重大發現。為了進一步揭開火星的秘密,我們需要將火星樣本送回地球。整個過程需要進行多項任務,挑戰性和複雜程度超過以往的任何無人探索任務。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最難的環節並不是將樣本帶回地球,而是決定樣本分析工作的先後順序。
  • NASA最新行星際探索任務:火星巖石帶回地球
    火星將是美國宇航局未來重點探索的行星  在行星際飛行過程中,前往火星的往返任務在解決動力來源後就變得觸手可及,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內,科學家們就可以將火星巖石和土壤樣本帶回地球。根據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岡·澤博爾特(Wolfgang Seboldt)介紹:「通過利用可靠的技術,火星物質樣本返回計劃在2020年以後將會變得更加成熟。」有研究表面,太陽能電池板功能的電力推進系統還可能加快火星間的往返進程,並最終應用於載人火星探索任務,贏得空間飛行過程中的時間,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減少太空人在高能宇宙射線環境中暴露的時間,降低任務的危險程度。
  • 金星和地球很像距離也近,人類為什麼不選金星而是去探索火星?
    地球是我們人類和其他眾多生命生活的唯一家園,有科學家研究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其實是來自於地球以外,也就是來自於宇宙中的某處。我們人類不斷的認識和探索宇宙,其實主要是為了兩個終極目標,一個目標是面向未來的,也就是人類將來除了地球之外,能夠到哪裡去?另一個目標是面向過去的,也就是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是怎麼出現的?
  • 為了了解火星環境,我們決定在火星表面「針灸」
    要解答這些疑問,我們就要研製探測器,配置有效載荷,去探索火星以尋求答案。我們將利用環繞器在火星上空進行大範圍的宏觀探測,利用火星車到我們最感興趣的地方開展精細探測。舉例來講,紅外光譜探測用到了一個技術叫「聲光光譜探測技術」,我們最早開始研製的時候,不是為了火星,而是圍繞月球探測任務開始研發的。
  • 長五火箭即將探索火星,你期待嗎?
    長五火箭即將探索火星,你期待嗎?火星是地球的近鄰,我們國家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最主要的是火星具備了生物存在所必須的三個條件:1,火星上有水;2,火星上有比地球上稍為稀薄、含量較少的空氣;3,溫度適宜,只是比地球上稍低一些。
  • 探索火星的挑戰
    火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重量大約是地球的十分之一,體積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在火星上一年大約相當於地球上兩年。火星到後面水消失了,變成了一個又冷又幹的星球。所以探索火星的氣候變化以及地質的演化,對於保護地球,拓展我們人類生存的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火星是我們整個深空探測領域,除月球以外的第二個重要研究的星球。科學家想要看火星的什麼?要從三個方面看:生命、氣候、地質。
  • 科學家研究發現,火星環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可能成為第二地球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處在宜居帶的行星有三顆,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這三顆行星中,只有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其它兩顆行星一個比一個惡劣,尤其是金星,更是一個煉獄星球。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人類走出地球到現在,探索最多的行星。
  • 從地球到火星,該怎麼飛?我國即將探索火星,挑戰「生死7分鐘」
    如果有一點無法完成的話,或許都會導致地球生命難以誕生,例如,沒有大氣層,地球或許就無法形成液態水、也無法保持溼潤的氣候,或許就會變成像火星一樣的沙漠星球,只有乾燥寒冷的氣候。而如果,沒有磁場,地球生命就會失去保護,暴露在宇宙射線和太陽輻射之中,難以生存下去。
  • 機遇號永遠離開我們了,火星探索下一步要幹啥?
    至此,一段長達15年的火星探索傳奇正式謝幕。那麼,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機遇號這15年來為我們揭示了火星的哪些秘密呢?機遇號宣告死亡後,未來火星探索會怎麼走?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火星:地球的近鄰在太陽系中,火星是人類研究和拜訪最多的行星,這是因為火星與地球在各個方面都有相似性,它也是被科學家最寄予厚望可能會存在高級外星生物的行星。
  • 我國於今日開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為何世界各國熱衷探索火星?
    為什麼要在火星的窗口期發射呢?這是因為根據地球和火星的位置關係決定的,每26個月火星會有一次距離地球最近的機會,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發射火星探測器的最佳窗口期。為什麼我們要探測其他星球呢?當下我們居住的地球,雖然每天為我們供應呼吸的氧氣和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