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地球一樣,都是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並且火星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此火星的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地球是非常相似的,那麼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
地球如今的環境並不樂觀,由於人口數量的激增,溫室氣體的過度排放,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處於崩潰的狀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地球環境正在不斷惡化,在未來地球很有可能不再適宜人類生存。
為了讓人類能夠更加長遠地生存下去,科學家提出了移居外太空的想法,但是人類當前的能力非常有限,我們無法達到光速,目前也只去過月球,因此移居外太空的計劃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不過由於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環境與地球十分相似,因此火星成為了人類的目標,不少科學家認為火星環境的宜居性極大。為了更好地探索火星,美國曾多次發射探測器,早在1964年美國就發射了「水手3號」和「水手4號」,不過由於上個世紀的科技還不夠先進,因此早期對火星的探索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但是「水手4號」是成功的。
在2003年,美國發射了「雙胞胎」火星車,分別為「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這兩艘探測器的探索目標主要是搜尋巖石和土壤的特徵來尋找過去是否曾經有水的流動以及火星上的環境是否有益於生命。
但是「機遇號」的探測歷程非常曲折,原本於2003年6月25日發射的「機遇號」,因為技術故障和惡劣天氣,發射工作被連續推遲了5次,終於在2003年7月7日發射升空,飛往火星。
2004年美國宇航局(NASA)宣布,「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表面登陸,並降落在比原計劃亨利撞擊坑偏東25km的老鷹撞擊坑,之後「機遇號」便展開了對火星的探索,據悉「機遇號」著陸的火星平原含有豐富赤鐵礦。
「機遇號」還在塹壕中發現了鹽水的痕跡,在火星土壤表面上還發現了小球粒,其反射光的亮度明顯大於此前在表面發現的小球粒,至於它形成的原因科學家也不明確。另外NASA表示,「機遇號」和「勇氣號」兩個火星探測器所處位置的土壤中可能都含有少量的水與鹽形成鹽滷,它們可以在極低的溫度下保持液態。
火星的環境相比較地球環境來說要更加惡劣,經常發生沙塵暴,「機遇號」在這樣的環境下也經常受困,2007年一連串的沙塵暴開始籠罩火星的大氣層,風暴持續增強讓火星機遇號和勇氣號都遭遇到因太陽能電力不足而造成系統失效。
在正常情況下機遇號的太陽能發電陣列每天能夠產生每小時700瓦的能量,但是由於沙塵暴來襲,大量的灰塵覆蓋在太陽能發電陣列,導致機遇號電力不足的,太陽能電力只能產生每小時128瓦的電力,是任務史上的最低點。
2008年「機遇號」在努力撞擊坑邊緣發現了含泥葉矽酸鹽巖石,這一發現表明,它比先前的分析還要更適宜於生命。但是機遇號因為沙塵暴電力不足,導致它幾次三番遇到危機,差點與地球失聯。
不過好在2009年,「機遇號」太陽能板上的沙塵意外被清除乾淨,因此電力供應增加了40%,達到了每小時515瓦,終於機遇號又重新獲得了動力,探測開始正常,但是由於機遇號長期探索火星,導致它的車輪也出現了故障。
儘管「機遇號」一瘸一拐地行駛在火星上,但是「機遇號」依然在辛勤探索火星,並且有了重大發現,它發現了一塊迄今獲得的最古老巖石的分析,該巖石被命名為「希望」6號,其中所包含的證據證明火星上曾經流淌著大量可能適合生命的水,這些水在巖石中留下了粘土礦物。
康奈爾大學首席研究員史蒂夫·斯奎爾斯表示,這項研究是「機遇號」探測行動開始10年以來「差不多最重要」的成果,因為「機遇號」以前發現的證據大多數是含硫磺酸的,而這一次發現的是可以喝的水。
「機遇號」在火星上探索15年,為人類的火星探索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發現形成於酸性湖泊的巖石、首次在火星發現隕石、發現巨大地下水層等等。但是在2018年由於沙塵暴的侵襲,「機遇號」火星漫遊車永久失聯,NASA曾作出多次努力,試圖與「機遇號」取得聯繫。
但是直到2019年「機遇號」還是無法與地球取得聯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結束「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的使命,至此「機遇號」已經在火星上運作了15年。雖然機遇號已經無法工作了,但是「機遇號」在面對火星惡劣氣候,依然頑強的精神令人欽佩。不得不說火星的環境太殘酷了,最終讓「機遇號」杳無音訊,那麼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