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服役時間最長的火星探測器「機遇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當地時間 13 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機遇號」探測器在登錄火星 15 年之後,正式結束任務,宣告「死亡」。
實際上機遇號失聯已久,如今它只是在等待一個官方聲明而已。2018 年 10 月,NASA 就曾表示已經有連續四個月沒有收到機遇號傳回的信號,或將永久失聯。
截至失聯前,機遇號已經在火星連續工作了近 15 年,而它本來的設計使用壽命僅為 3 個月。
1997 年,人類發射了第一臺火星探測車旅居者號(英文:Sojourner),它在火星上工作了 83 天,行駛了 100 多米。
為了更好地完成火星探測任務,科學家們需要相對更先進也更堅固的探測車。於是,勇氣號和機遇號應運而生,機遇號造價 4 億美元,是一個六輪、太陽能動力車,高 1.5 米、寬 2.3 米、長 1.6 米,180 公斤重。值得一提的是,機遇號和勇氣號」的零部件都載有紐約世貿大樓的金屬殘片,這些殘片重新製成護盾來保護鑽孔機械上的電纜。
機遇號的動力全部來自太陽能,也正因如此,它的設計壽命僅為 90 天。科學家們起初認為,火星表面漫天的揚沙會遮蓋太陽能板,使得機遇號失去動力,且極端的低溫對於元器件的工作環境也是嚴峻的考驗。科學家們也曾考慮過雨刷、鼓風機等設計來幫助清理揚沙,但都由於機械結構過大影響動力設計而不得不放棄。
但也正是由於火星表面多風暴,每當機遇號的太陽能板表面被灰塵覆蓋,陷入動力危機時,表面的灰塵都會被「清理」乾淨。NASA 科學家們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風暴吹走了灰塵,或是在攀爬隕石坑的過程中被震落,但 NASA 也沒能完全弄清楚這一過程,過去很多科學愛好者們也笑稱是火星人幫忙清理了機遇號。
機遇號在 2003 年從地球發射,並於 2004 年 1 月 25 日地表UTC時間降落在子午線高原,而「孿生兄弟」兄弟勇氣號早三周到達。
機遇號和勇氣號的任務是探測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生命,並分析其物質成份,以推斷火星能否通過改造適合生命生存。
2004 年 1 月 30 日,機遇號在著陸點附近發現了火星曾經有水存在的初步證據。它利用小型熱輻射光譜儀發現了可能存在赤鐵礦的線索,而這種礦物通常在有液態水的環境下生成。這暗示著火星上從前比現在更「溼潤」,適合於生物生存。
同年,機遇號發現著陸點附近的巖石形成於一個遠古酸性湖泊,其證據來自於赤鐵礦,這種礦石一般形成於水中,形成於一種頗似藍莓般的微小球形顆粒。這種獨特的曲線沉澱物是由於柔和的水流衝刷形成的,當含鹽水分蒸發之後,硫酸鹽之後才析出,最終形成了這種巖石結構。
2005 年 1 月份,「機遇號」在接近其丟棄的擋熱板附近發現一塊不同尋常,類似金屬的巖石,探測器上攜帶的分光儀證實了這塊巖石是由鐵和鎳構成,顯示它可能是來自太空的一顆隕石,這也是人類首次在外星體上發現隕石。
2018 年,機遇號在發現了火星可能存在液態水的新證據。機遇號在 Perseverance Valley 山谷附近拍攝的一張火星景觀圖像,顯示出「巖石條紋」(rock stripes)。巖石條紋通常被認為是自然發生的現象,是潮溼的地面在凍結和融化的重複周期下才會發生。
機遇號 15 年的努力,讓人類了解火星的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為未來可能實現的火星移民構建理論基礎。
2018 年 5 月,一場更大規模的沙塵暴席捲了火星,機遇號被迫進入休眠狀態;6 月,NASA 科學家嘗試聯繫機遇號,但都沒能得到回應。到 11 月,科學家們已經發送了 253 個恢復命令。
當地時間 12 日,NASA 最後一次向機遇號發送了重啟指令,並播放了喚醒歌曲。和過去的幾個月一樣,機遇號沒能醒來,科學家們正式宣布放棄機遇號。而勇氣號,則是在 2010 年就完全失聯。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機遇號並沒有太多尖端科技,它的行駛速度很慢,僅有 0.89 cm/s,所能做的事情也相當有限。但是,機遇號憑藉著過硬的質量和「機遇」,在遙遠的火星連續工作了 15 年,這本身就是它貢獻的最大價值。
2014 年 7 月 28 日,機遇號行駛超過 40 公裡,打破了由月球車2號在月球上創造的探測車行駛最遠距離的紀錄,截止失聯前,機遇號已經行駛了超過 45.16 公裡,是人類在地球以外行駛距離得最遠的設備,機遇號還傳回了超過 217000 張圖像。
接棒機遇號的,是造價高達 25 億美元,人類歷史上最新進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這個於 2012 年登陸火星的「龐然大物」,體積是勇氣號、機遇號的兩倍,重量是五倍,好奇號搭載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作為能源,不再需要再像前輩「聽天由命」。它也繼承了前輩的「精神」,設計壽命為 2 年的好奇號,至今仍在火星表面行進。
機遇號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但人類的徵程還沒有結束。也許有一天,當人類實現了大規模的火星移民,機遇號遺址也許會是一個熱門景點,這個堅韌的小傢伙,完美地詮釋了人類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