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機遇號」1000多次 每日一曲搖滾樂也沒把它喚醒

2020-12-03 紅星深度

當地時間周二(2月12日)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最後一次嘗試與失聯已8個月的火星探測車「機遇號」聯絡,仍未收到回應。

這次聯絡失敗標誌著,登陸火星近15年的「機遇號」,結束了自己光輝的一生,為自己的火星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2月13日,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總監祖布臣在位於加州的任務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機遇號」任務結束 圖自NASA

「那時很靜,人們在哭,也在擁抱,他們在分享著回憶和笑聲。」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火星專家哈裡森博士在推特憶述最後一次聯絡「機遇號」的情景時寫道。

實際上,2018年8月,「機遇號」因遭遇沙塵暴失聯一月後,NASA就給「機遇號」下達45天的「大限」,但這一決定隨即遭到項目組工作人員的抗議——他們不願過早地放棄這位在火星上超期服役了近15年的「戰友」。

「有的人可以接受放棄,但也有很多人不願意。」哈裡森博士表示,「我們覺得,應該給這個探測器更多機會。」

此後,「機遇號」項目組的工作人員開始了一段長達8個多月,多達1000多次的呼喚「機遇號」歸來的漫長之旅……

沙塵暴導致太陽能電池板失效

「機遇號」陷入沉睡

2018年6月10日,「機遇號」最後一次向地面發出信號時,它已處於低能耗模式並等待重啟。

當時,火星上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沙塵暴,捲起的塵土遮蔽了太陽。對於靠太陽能維持運轉的「機遇號」來說,這無異於滅頂之災。NASA工程師隨即令其進入休眠狀態,以減少電量消耗。自此之後,「機遇號」便中斷了與地球的通訊。

沙塵暴過後,「機遇號」項目小組希望能再次喚醒「機遇號」,他們認為,一旦光線再次照射到「機遇號」的太陽能電池板上,它就可以獲得足夠能量打開電源,並與地球重新建立起無線電聯繫。

然而,他們的希望落空了。沙塵暴於2018年7月結束,而陷入沉睡的「機遇號」再也沒能被喚醒。

NASA官網介紹稱,自6月10日「機遇號」發回最後一條信息後,持續的靜默表明「機遇號」的電池幾乎已全數耗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沙塵暴在太陽能電池板上留下了一層灰塵,進一步阻止了它接受陽光。

▲這張「機遇號」火星探測車的自拍照顯示,探測車的太陽能電池板上積滿了灰塵 圖自NASA

因此,2018年8月,NASA一度為「機遇號」設下45天的「大限」,這意味著,如果45天後仍無回應,就會放棄聯絡嘗試。但這一決定隨即引來強烈抗議,許多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不願就此放棄這位已與他們並肩戰鬥近15年的「戰友」。

此後,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他們嘗試了多達上千次對「機遇號」的呼喚。

工作人員設「每日一曲」試圖喚醒

還打賭「機遇號」回應日期

2018年8月4日,「機遇號」依舊沉默,這是它登陸火星的第5165天。

▲「機遇號」示意圖 圖自NASA

那時,位於加州帕薩迪納市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正在悄悄開展一項嘗試——他們在每個火星日(火星與地球存在時差)到來的一刻,播放一首「愛的主打歌」,希望以這樣特別的儀式,呼喚「機遇號」甦醒,並提振團隊的士氣。

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嘗試在控制室中播放威猛樂隊的「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離開之前請喚醒我)」、披頭四樂隊的「Here Comes the Sun(太陽出來了)」、戴維·鮑伊的「Life on Mars(火星上的生命)」等音樂,並為此創建了專門的音樂列表,作為每個「火星日」的「喚醒曲」。他們甚至將「每日一曲」變成一個傳統,靜靜地等待著火星風暴的過去。

「大家的精神變得有一點低落。」JPL實驗室的「機遇號」項目工程師麥可·斯塔布(Michael Staab)在接受採訪時坦言。因此,他幫助發起了這項名為「每日喚醒歌」的活動,為在控制室裡苦苦等待「機遇號」甦醒的人們打氣。「這是『機遇號』第一次與我們失聯,且在之後也沒有如我們所料的那樣恢復通信,這的確是很長的一段空白,我們不知道它現在的狀態究竟是怎樣。」

工程師們也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實際上我們還有很多要做的工作,很多要完成的任務,但是明顯的,大家的進度都變慢了。」斯塔布說。

因此,任務小組的成員們開始抓緊一切機會來保持自己的精氣神,他們還開了一個賭局,對賭「機遇號」究竟何時能傳回信號,猜測時間從7月初到9月中旬不等。

雖然,對於這些熱情的期待,「機遇號」並沒做出任何回應,但工程師們的「小曲庫」從未枯竭。比如他們期待著,噴火戰機樂隊「everlong(久遠)」中的那一句「我一直在這裡等待著你」會成為最終喚醒「機遇號」的咒語,同時也寄希望于格洛麗亞·蓋納的「我會活下去」能夠成為「機遇號」命運的昭示......

「我們將會一直播放這些歌曲,直到它決定與我們對話的那一天。」斯塔布在2018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火星正進入南方冬季

「機遇號」再不醒來或會被「凍死」

儘管「機遇號」一直保持沉默,但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並沒有因此而絕望——「機遇號」所處位置在11月份才會進入風季,而「機遇號」正是因為電池板被黃沙覆蓋才無法充電,因此他們認為,或許只需一陣猛烈的強風就可以將機遇號的太陽能面板吹乾淨。

然而,他們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在風季即將結束時,「機遇號」仍未發回他們期待已久的回音。

2019年1月25日,工程師們開始利用加州的戈德斯通深空通信中心向「機遇號」火星探測器,發送新的指令,希望能迫使它與地球取得聯繫。JPL官網介紹,這是一種新的、更強大的指令集,試圖迫使長期沉默的「機遇號」火星探測器恢復運行。

▲深空通信裝置 圖自NASA官網

「機遇號」項目主管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表示:「我們已經並將繼續使用多種技術來聯繫火星探測器。這些新的命令策略是我們自去年9月以來一直傳輸到火星車『sweep and beep(掃一掃,嗶一聲)』的命令的補充。」

相比於過去的被動等待,該指令將推動探測器在再次啟動時發出信號,即便探測器內部的時鐘因風暴仍處於非正常狀態。

而對於「機遇號」團隊來說,時間是至關重要的,他們不能再無限度的拖延下去。

一方面,火星風季即將結束,企圖藉助風力吹淨電池板表面沙塵的機會正變得渺茫;更緊迫的是,火星正進入南方冬季,極低溫度很可能對沒有動力的「機遇號」的電池、內部線路或計算機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換句話說,如果「機遇號」仍然不能上線,它或會被「凍死」在火星的冬天裡。

因此,如果這些額外的傳輸策略,或「掃一掃,嗶一聲」的指令從「機遇號」那裡成功獲得回應,工程師們還可以抓住機會嘗試恢復錯誤。但如果火星車保持沉默,NASA將要決定是否放棄所有任務。

最後一次聯絡失敗宣告結束

「它帶來的科學遺產將繼續發揮影響」

儘管工程師們始終不願放棄希望,但在2019年2月12日,NASA最終還是決定通過位於加州的美國宇航局戈德斯通深空綜合大樓上的70米長火星站天線,對「機遇號」發送最後一次呼叫,以及最後一首喚醒歌曲——《我會看到你》。

沒有出現意外,人們還是沒能等來回應。

這次嘗試聯絡的失敗,意味著過去8個月來上千次通訊恢復的努力宣告結束。「那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時刻。」哈裡森博士回憶,「雖然,我們知道這是我們等待的必然結果。」

2月13日,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總監託馬斯·祖布臣(Thomas Zurbuchen)在位於加州的任務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了「機遇號」任務結束的消息。NASA局長吉姆·布萊登斯廷(Jim Bridenstine)也在推特上表示,經過超過1000次嘗試,他們仍然聯絡不上「機遇號」,因此宣布「機遇號」的任務「圓滿結束」。

▲「機遇號」項目主管約翰·卡拉斯(左)在2月13日舉行的記者發布會上,背後模型為「機遇號」 圖自NASA

「正是由於『機遇號』的偉大貢獻,才使得有一天,太空人踏上火星成為可能。」布萊登斯廷表示,「當那一天來臨,人類在火星上的第一個足跡,有一部分將歸功於這些為『機遇號』日夜奮戰的工作人員們,以及這臺小小的火星車——它克服了千難萬險,為人類的探索做出了貢獻。」

此前據媒體報導,「機遇號」於2004年1月24日登陸火星,原本僅計劃在火星停留90天,行駛1公裡左右,後來卻超期服役,而且一超就是15年,移動距離也超過45公裡,最終停留於它在火星上最適合的駐站點——毅力谷( Perseverance Valley)。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稱,「機遇號」的耐久性、科學價值和壽命都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而且,在「機遇號」的探索過程中,它還發現了火星上曾存在地表水和大量水資源的證據,研究了更深的火星隕石坑,幫助科學家了解到火星的地質形成過程。

「十多年來,『機遇號』一直是行星探索領域的標誌,它向我們展示了火星作為一顆潮溼、可能適宜居住的行星的古老歷史,並揭示了未知的火星地貌。」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祖布臣說道。

「不論現在,我們感到怎樣的悵然若失,能確認的是,『機遇號』留給我們的科學遺產仍將繼續發揮影響。」祖布臣表示。

紅星新聞記者丨翟佳琦 編譯自華盛頓郵報、NASA官網

編輯 丨汪垠濤

相關焦點

  • NASA放棄了呼喚!再見,機遇號!回憶機遇號火星探索史錄!
    「機遇號」是美國宇航局運行時間最長的火星探測車,比它的孿生兄弟「勇氣號」(Spirit)壽命更長。「勇氣號」在陷入沙坑、耗盡動力後,於2010年熄火。8個月前,一場猛烈的沙塵暴使「機遇號」的太陽能電池板無法工作,無法與地球通訊。
  • 機遇號火星車行走45千米,打破記錄,這5111天是怎麼度過的
    2018年的6月,一場覆蓋火星的劇烈沙塵暴席捲之後,機遇號探測車的太陽能電池板再也無法工作,和地球失去了聯繫。之後,儘管美國航天局啟動了恢復策略,試圖通過多種技術來聯繫和復活機遇號。但都無果而終,持續八個月的1000多次遠程呼喚,也沒有得到機遇號的一丁點兒回應。
  • 機遇號火星車行走45千米,打破記錄,這5111天是怎麼度過的
    2018年的6月,一場覆蓋火星的劇烈沙城爆席捲之後,機遇號探測車的太陽能電池板再也無法工作,和地球失去了聯繫。之後,儘管美國航天局啟動了恢復策略,試圖通過多種技術來聯繫和復活機遇號。但都無果而終,持續八個月的1000多次遠程呼喚,也沒有得到機遇號的一丁點兒回應。
  • 「勇氣號」「機遇號」任務終結,美火星探測進入下一代
    就在美國時間2月13日,情人節前夕,NASA宣布工作了15年之久的「機遇號」火星探測機器人經1000多次的喚醒無效後,任務宣告終結。勇氣號」和「機遇號」兩個火星登陸探測機器人,每個重約180公斤,高1.5米,寬2.3米,長1.6米,大小跟一輛高爾夫球車差不多,兩邊各裝有3個特製的輪子以便在火星上行至,背上的太陽能電池組能提供每天900瓦電力作為能源,體內裝有2組鋰電池來儲存電力,計劃在火星開展為期90天,行進大概1000米的探索任務。
  • 機遇號將不再有機遇了!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機遇號火星車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雖然最初設計的時間為90天,行程僅1000米,但是機遇號將這些目標放大了幾十倍,截止到機遇號結束自己的生命,它已經花了近15年的時間探索火星表面,而在此期間,它飛行了45公裡。機遇號最後一次發出信號是在2018年6月10日,當時一場嚴重的全球沙塵暴席捲了火星。
  • 機遇號最後一條消息:我快沒電了,天要黑了!這是真的嗎
    人類自古便對火星充滿好奇,但是直到21世紀,我們才有機會讓探測器登陸火星,時至今日,許多火星的秘密都被我們一一發現,其中最大的功臣莫過於美國航天局NASA發射的兩臺火星車,一臺叫勇氣號,另一臺叫機遇號,勇氣號很早前便已經終止了任務,而處於末期的機遇號也在今年2月13日,正式被美國宇航局放棄
  • 我的電池沒電了,天快黑了!機遇號送回最後一張火星360全景圖
    我的電池沒電了,天快黑了!機遇號送回最後一張火星360全景圖去年一場巨型火星風暴徹底鎮壓了機遇號探測器,在數千次喚醒失敗之後,非常傷心的NASA完全放棄了,因為覺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且也是徒勞的, 「機遇號」的15年職業生涯已經結束並成為歷史了,然而在沉默之前,機遇號給了地球人類最終的360度全景火星照。
  • 「機遇號」,謝謝你為地球人做的一切!
    在另一顆行星的荒野上,機遇號正是以這樣的「龜速」,完成了一場全程馬拉松的賽程。在這一路上,它總共拍攝了21.7萬張照片傳回地球,帶人類身臨其境地領略了這顆紅色行星今天的樣貌。不過,觀光旅遊並不是機遇號去火星的全部任務,它還背負著重要的科學使命——尋找火星歷史上存在過液態水的證據。
  • 美國「機遇號」火星車之死給我們哪些警示?
    美國「機遇號」在設計時就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這就是它碩大且水平布置的太陽能電池板,NASA之前已經知道在火星上會爆發席捲全球的強烈沙塵暴,但他們還是為「機遇號」設計了一大塊不能自行調整角度的太陽能電池,並且沒有配套設計必要的除塵設備,比如一個簡單的機械式毛刷(就像汽車雨刷那樣)。
  • 16年,機遇號探測器在火星上都經歷了什麼?揭秘機遇號最後的時光
    2003年7月7號,美國宇航局朝著火星發射了機遇號探測器,同行的還有另外一顆勇氣號,這兩顆探測器可謂是孿生兄弟。美國宇航局預計這兩顆探測器的壽命大約都在三個月的時間,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兩顆探測器都充分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尤其是機遇號探測器在火星上呆了16年。在這漫長的16年裡,機遇號探測器都在火星上經歷了些什麼呢?接下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機遇號探測器最後的時光。
  • 深空網絡收到疑似機遇號甦醒信號 可惜只是空歡喜一場
    今年 6 月,為了躲避席捲全球的巨大規模沙塵暴,美國宇航局(NASA)機遇號火星車開始轉入休眠模式。
  • 再見,機遇號:15年探索之旅落幕
    實際上機遇號失聯已久,如今它只是在等待一個官方聲明而已。2018 年 10 月,NASA 就曾表示已經有連續四個月沒有收到機遇號傳回的信號,或將永久失聯。截至失聯前,機遇號已經在火星連續工作了近 15 年,而它本來的設計使用壽命僅為 3 個月。
  • 再見,機遇號:15年探索之旅落幕-虎嗅網
    實際上機遇號失聯已久,如今它只是在等待一個官方聲明而已。2018 年 10 月,NASA 就曾表示已經有連續四個月沒有收到機遇號傳回的信號,或將永久失聯。截至失聯前,機遇號已經在火星連續工作了近 15 年,而它本來的設計使用壽命僅為 3 個月。
  • 繼勇氣號後,機遇號火星車也神秘失聯,科學家對此毫無頭緒
    漫漫黃沙遮天蔽日,讓正在火星上執行科學任務的美國「機遇號」火星陸地探測器失去了電能的來源:陽光。今年六月份,幾乎耗盡電能的「機遇號」火星車被迫停止運作進入「冬眠」,等待沙塵暴過去後再充能工作。可是,如今沙塵暴已經過去,科學家們卻再也聯繫不上它了。NASA的工程師苦等多天,依然沒有機遇號的消息。
  • 荔枝說:機遇號,收到請回答!
    而「機遇號」能否醒來仍然牽動無數人心。   孤獨守望:15年漫漫旅程   這是一個頗有些獨孤英雄的故事。一個原定為90天的考察任務提供電力,竟然奇蹟般地存活,超額工作了5000多個日日夜夜。   2004年1月25日,「機遇號」安全著陸火星表面,與它一道的還有孿生兄弟——另一個火星探測器「勇氣號」。
  • 搖滾樂的發源者不是貓王,而是他!
    貓王1935年出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美國著名搖滾歌手,他是第一個讓廣大白人群體接受搖滾樂的人,同時是世界上第一個偶像級搖滾歌手。總而言之,貓王對於搖滾樂貢獻很大,但是他並不是搖滾樂的發源者。貓王Elvis Presley因為,搖滾樂起源於黑人文化。
  • 在機遇號宣布「死亡」後會發生什麼?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宣布他們裡程碑式的機遇號火星車已經死亡,此前一直試圖與火星火星車取得聯繫,但未獲回應。現在機會沉默了,它會怎麼樣呢?機遇號探測器:探測器宣布死亡後機遇號將會怎樣?「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表面斷電後被遺棄。
  • 機遇號向地球傳回的最後一張圖像,成為了火星絕唱,是人類的功臣
    機遇號是一輛火星漫遊車,最初科學家對它的設計時代是90天,可是機遇號的表現遠遠超出預期,它在火星服役了將近15年,共計向地球傳回217594張火星圖像;創紀錄地在火星行駛45千米,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在異星球打卡馬拉松的探測器。
  • 機遇號探測器最後一張火星照片曝光,人類什麼時候才能登陸火星
    雖然我們人類還沒登陸火星,這些探測器還是發回了大量的數據,將火星的一些細節曝光在我們人類面前。其中,機遇號探測器或許是這麼多個火星探測器中,比較經典的一個,因為它在火星上面運行的時間很長。從2003年7月7日發射升空,經過數月的長途跋涉,機遇號探測器終於在2004年1月25日登陸到火星表面。
  • 那些2019年仍在搞搖滾樂的年輕人們
    種種跡象表明,過去這個十年,年輕的 Hip-Hop 徹底完成了接棒,代替搖滾樂統治了流行音樂世界。然而,今年夏天那檔樂隊節目證實了,至少在中國,搖滾樂仍然是一個具有活力的流派,它仍然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年輕的追隨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