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2019年仍在搞搖滾樂的年輕人們

2020-12-06 北方公園NorthPark

採訪:老月亮

作者:老月亮

編輯:木村拓周

年初得知網易雲音樂新一季的石頭計劃做的是「搖滾季」時,其實我是拒絕的。

二十一世紀一零年代即將結束了,最近全世界的媒體都在大盤點。翻閱一下頭部的音樂媒體,絕大多數都把這十年的最佳專輯前幾名給了 Hip-Hop 或 R&B 類的專輯。BillBoard 和其他許多媒體的十年最佳,都給了 Kanye West 的《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PitchFork 則把這張專輯放到了第二,第一給了 Frank Ocean 的《Blonde》。就連 Rolling Stone 這樣和搖滾樂淵源甚深的媒體,都把十年最佳給了 Kanye West,第二第三則分別是 Beyonce 和 Kendrick Lamar 的專輯。

在歐美媒體大部分十年最佳榜單的前列中,你唯一能看到的搖滾樂專輯,是偉大的 David Bowie 在去世前不久發行的《Black Star》——那是在他的 69 歲。

種種跡象表明,過去這個十年,年輕的 Hip-Hop 徹底完成了接棒,代替搖滾樂統治了流行音樂世界。

然而,今年夏天那檔樂隊節目證實了,至少在中國,搖滾樂仍然是一個具有活力的流派,它仍然有一個非常穩定的、年輕的追隨社群。即便隨著網際網路,中國年輕人的娛樂方式在過去十年有了極大的拓寬,一大批青年仍然無法拒絕鼓點一響、吉他開始 solo 的那個瞬間。

網易雲音樂這一季的「石頭計劃3 搖滾季」,總共徵集了一千多首搖滾作品。邀請了 Jesus and Mary Chain、Slowdive、痛仰、木瑪Muma 等搖滾領域的大名字來評選,最終9支樂隊的作品集合成輯。他們分別是:夏日入侵企畫、島嶼心情、白日密語、安娜其的故事、Quinn葵因、Berlin Psycho Nurses、二向箔、水仙樂隊、MIGO。

當中除了一兩支主要由80後組成的樂隊,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90後、95後,有的還未走出校園,有人甚至是說唱歌手 Jony J 的忠實粉絲,翻唱作品被偶像聽到了,「追星入行」。

我們挨個和他們簡單聊了聊,想知道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今天,這些仍在玩搖滾的年輕人,是怎麼理解搖滾樂、創作搖滾樂的。

「一個樂隊五個人一起出去演出,演出費平分就是搖滾樂。」面對「什麼是搖滾樂」這個問題,夏日入侵企畫的主唱灰鴻這麼回答。

灰鴻92年出生,北京人,自嘲「做樂隊前沒怎麼出過北京、對我來說長安街以南就算南方」。北京是過去30多年中國搖滾樂的重鎮,但夏日入侵企畫曾經有一段時間處境比較尷尬。他們雖然也是樂隊,也是「四大件」的演奏方式,但在編曲上是偏流行的。灰鴻告訴我們,那時候樂隊的互相評價裡,「大流行」是一句罵人的話,一部分人會質疑他們是不是「真搖滾」。

「相信我,我知道他們說的』搖滾樂』是什麼,但你不能強迫別人去量產』搖滾樂』,原因也在這三個字裡。」北京人灰鴻說。

夏日入侵企畫

到底什麼是搖滾樂,這個問題在中國,尤其沒有標準答案。技術上來說,只要有架子鼓、電貝斯和吉他的失真音效等特徵,應該就能被歸為搖滾樂類別當中。但搖滾樂作為一個舶來品被中國人熟悉時,正正趕上改革開放後中國青年抬頭看世界的時機。搖滾樂與自由、反叛、理想主義等精神價值高度捆綁,以至於它的創作者們一旦偏離以上這些關鍵詞,就會被貼上「偽搖滾」的大字標。

樂隊平均95後的白日密語告訴我們,他們更加認可搖滾樂是自由的,它是人們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但他們不會為了「叛逆」而去叛逆,也一定會堅持自己想法的,會去努力和遇到的困難抗爭,「關注自我,由己及人」是他們當下的音樂理念。

Berlin Psycho Nurses 的阿拉伍也告訴我們,叛逆是不成熟,不羈是責任感不強的表現,他更願意形容搖滾精神為保持質疑和不盲從。他的音樂理念是言之有物不媚俗,但一定要好聽。

用代際去區分不同創作者對搖滾樂的態度,有點片面,但成長於千禧年前的中國和千禧年後的中國的兩代人,對待搖滾樂的態度的確有所區別。島嶼心情是一支成立於 2007 年的西安樂隊,成員大多為 80 後。在聊到如何理解搖滾樂時,他們告訴我們,「搖滾樂隊說真話。作品更多的想談社會談理想,談詩詞歌賦談人生哲學」。

但 indie rock 樂隊二向箔告訴我們,比起談社會談理想,他們更重視自我的表達,從他們的音樂中能夠發現很多元素,有叛逆的,也有自我探索的,有追尋自然的,「總的來說我們的音樂更多指向內心,而不是外部」。

二向箔

這其實也是當下樂隊的共性——在無可反抗、或者不可反抗的現實下,表達正在慢慢向內。這個特點從這兩年爆紅的「臺團」,到石頭計劃中那些新晉年輕的樂隊身上,都能看到。所謂向內的表達,是夏日入侵企畫在作品《人生浪費指南》中那個畢業之後持續加班,過得有些不堪的自我,也是白日密語在《銀河系背包客》中所說的「我已無法,忘記的一切」。

不同樂隊對搖滾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幾乎是9支樂隊的共識:搖滾沒有死。

「落後是自己沒做好,死了就是從業者乾死的。」島嶼心情認為,時不時出現「搖滾已死」的論調,是其社群內部沒有做好的問題。

成立於2004年的MIGO樂隊則認為,「搖滾樂從沒有死過,那麼多經典的歌曲永遠不會過時,永遠會有新的一批年輕人接收它」。但他們也承認「這個時代很少有新的令人激動的,與眾不同的樂隊和作品再產生了。它通常是更一種生活狀態的迸發,自由的,放肆的,青春的,無拘無束的。」

仍在國外讀大四的 95 後音樂人Quinn葵因,在聊到搖滾樂時,則給出了更具有原生於網際網路時代青年人特徵的回答。「對我而言,就是用各種音樂語言表達『老子xx不care』這個思想。我非常喜歡這個思想。這個思想很棒棒。」

我們好奇在她這樣的新世代音樂人眼中,搖滾樂是不是一種落後的音樂形式。她把重要的話說了三遍,「不是,不是,不是」。

葵因是這次石頭計劃 9 組音樂人中唯一一組以個人而非樂隊入選的音樂人。不用排練、不用磨合,她憑一己之力用模擬樂器在寢室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很喜歡一步步學習各種技能去實現自己腦海中的想法的感覺」。

傳統搖滾人也許不太習慣用模擬樂器做音樂,但葵因顯然並不在意,「如果硬要說我們回不去曾經的搖滾,那我們仍然可以展望未來的搖滾,搖滾會以新的模樣回到主流」。

葵因並不介意單打獨鬥,「一個人爽,一個人效率高」,似乎這也是她心中搖滾樂「新的模樣」應該有的狀態。

葵因

許多年前大型唱片公司是音樂人走向職業的必經之路,因為工業能力掌握在他們手中。但今天的音樂,有一百種方法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帶出過魔巖三傑的「街聲」創始人張培仁,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代理的英國音樂人來臺灣巡演,那個音樂人的音樂很前衛,MV也很酷,張培仁將自己的一組電子舞曲音樂人跟他拼盤在了一起。等自家的音樂人光鮮亮麗地去迎接這位英國音樂人時,全部人都傻了眼,「這哥們就像一個老農民」,張培仁問到他為什麼能把 MV 做那麼酷時,音樂人回答他:公司給了我們4000英鎊,我跟我的好朋友自己做的。

在這裡,張培仁提到了一個工業力下沉的問題。臺團之所以能夠獨立於唱片工業誕生、發展、爆紅,得益於以往牢牢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的工業力下沉到了個體手中。臺灣年輕人很多都在做創意,從設計、導演、音響、燈光、服裝、文案宣傳、售票,都是由音樂人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完成的。

搖滾人「self-made」的傳統顯然比其他音樂來得更早一些。但在前網際網路時期,搖滾人的製作還經常被用「粗糙但直擊人心」這樣的語句形容;如今隨著資訊和工具的低門檻化,self-made 和「粗糙」、「簡陋」這樣的形容詞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這次石頭計劃的入選樂隊中,由音樂人自己包攬製作的全流程是常態。二向箔的專輯製作完全在內部解決,基本上在家錄製完成,主創出一個新demo時,樂手根據自己的想法發揮,鼓的部分是用軟體做的,混音的時候會去錄音棚大家一起監製。

夏日入侵企畫最近都在朋友的排練室排練,他們的文案推廣和 VJ 都是自己完成的,上個月,在去天津演出之前,他們得知第二天現場的屏幕挺大的,覺得只放一個 logo 可惜了,團隊決定「要不簡單做個 VJ 好了「,結果一發不可收拾,一直研究到凌晨五點多,第二天早上九點半就爬起來試音了,「主要還是正好樂隊成員設計攝影什麼的都有,加上之前拍的素材也比較多,最後居然效果還不錯」,灰鴻說。

水仙樂隊的成員都是小城鎮裡的工人,他們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利用小鎮裡不多的空間進行排練,每次都是在家錄好了麻煩混音師老二進行混音。

葵因有一次找了錄音室朋友給她錄音,但後來因為對歌詞不滿意,她又重新改了詞,索性就改為自己錄音。她的歌幾乎都是在寢室自己錄的,除了音樂以外,視覺物料、文案等其他工作,也都是她自己完成。

「自製文藝工作者」都不算什麼了,夏日入侵計劃調侃他們是「自費文藝工作者」。作品完成、上傳之後,他們還要自己想辦法做運營和維護。在參與「石頭計劃」之前,他們每首歌大概都處於一個三四十條評論的狀態,裡頭可能還有十個是自己回復的。《人生浪費指南》這首歌混音前後出了好幾稿,拖了兩年多,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他們從未想過能有多少人聽到他們的歌,只是想給自己的努力一個交代。

「給夢花錢不丟人。」灰鴻說。

在樂隊的歌沒人聽、演出沒人看的時候,夏日入侵計劃演過鼓樓 Mao livehouse 凌晨2點上臺的演出,臺下只有一個阿姨在掃地。

但他們並不喜歡那種刻板的「悲苦音樂夢」敘事:「我特不愛聽人說類似為了音樂和樂隊飯都快吃不上了,特崇高特苦大仇深那種。排練室一個小時費用還沒打籃球貴呢,那幫買鏡頭買魚杆的,哪個都比搞樂隊燒錢啊。從來沒見哪個愛釣魚的說過我搞釣魚這麼多年累啊還掙不到錢。你組樂隊到底為了什麼啊大哥?」

到底為什麼組樂隊、玩搖滾?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階段,「安娜其的故事」樂隊曾經為了生活而迷茫、困惑、找不到繼續的理由。白日密語也曾面臨現實的考驗,誘惑太多,總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還是會擔心以後吃不飽飯,讓爸媽擔心。二向箔、Berlin Psycho Nurses 都直言自己的困難是難以靠樂隊維持生計。

葵因跟我們說,「創作於我而言是個純粹帶來快樂的事情,在這個前提下所謂的收入少聽眾少不會對我造成很大的煩惱」。但我們發現她在今年年中曾經在微博上發過一段小文章,「這段時間真的很無力,對自己的歌沒有一點自信,又臨近大四看不到未來,不知道往哪兒去。每天除了學校的課業就是沒日沒夜地做音樂,感覺自己除了音樂就沒有別的可以抓著的東西了。」

葵因

很少人能講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做音樂。為了舞臺上片刻的萬丈光芒?但極大部分樂隊終其一生都只是在很小的場地演過。為了成功、出人頭地?這次石頭計劃中的 9 個樂隊許多都有過因為現實考慮而迷茫或者找不到方向、瀕臨放棄的時候,顯然靠著音樂功成名就不是一個大概率的事情。

也許更多時候,音樂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極其自然的熱愛。就像二向箔的海特所說的,「音樂對我來說是一種本能」。

如何讓有創作熱情和能力的獨立音樂人,將自己的熱情和才華兌現,持續地、健康地參與音樂創作。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現在時代不再有、也不需要過去的傳統唱片工業了。在自下而上的創作浪潮中,音樂人的問題更非標了,單單「唱片公司」幾個大字無法解決體系的問題。更多的責任被寄託到了像網易雲音樂這樣的新興流媒體平臺身上。

參加網易雲音樂的「石頭計劃」之後,夏日入侵企畫迎來了人生中第一首999+的歌曲,灰鴻說,只要是在網易雲音樂上發歌的人,沒有一個真的希望永遠孤芳自賞,他們終於結束了之前演出臺上的人比臺下的人多的狀況,石頭計劃結束後,他們第一次去陌生城市開雙專場,觀眾站滿了。而現在,他們的《人生浪費指南》很快就要實現 9999 +。

在白日密語石頭計劃海選的時候,有很多樂迷每天自發性地投票,並且積極在各個渠道安利白日密語,那也是白日密語第一次巡演即將開始的時候,他們每天都備受鼓舞,很感動。

白日密語 by忍花草

「本來也做好了每場只有30個樂迷來到現場的準備,但是後來越來越多的朋友支持我們,讓我們多了很多信心,和繼續沉澱,打磨自己的動力。」

在這次合輯的準備中,「石頭計劃」還請來了對白日密語影響很大的聲音玩具的吉他手李哲作為製作人,那是白日密語第一次進棚實錄。

「頭計劃3 搖滾季」最終以「砳」為合輯概念對入選樂隊進行呈現。「砳」,原意為頭與頭碰撞的聲音。在這張合輯裡,它更指向不同風格的新銳樂隊聚集於此,產生「交集」與「碰撞」—— 新聲代的力量藉此擴張,並再生新的能量。

在這個概念下,他們還攜手視覺廠牌 MVM 旗下新媒體藝術團隊 pink;money,通過算法與聲音通感,為每一首作品進行了音樂可視化創作——從各自的作品出發,每個樂隊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石頭形象。

搖滾樂作為一個音樂上以三大件樂器為基礎,以電貝斯和吉他的失真音效為特徵的音樂流派,無可避免地在網際網路科技發展、合成器和其他硬體設備的普及、電子音樂製作門檻降低、流行音樂風格多樣性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失去統治地位。這並不是什麼難下的判斷,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新世代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音樂選擇,無論在消費還是創作上,搖滾樂不再一枝獨秀。

但那些漂浮在搖滾樂作為一個音樂風格的技術定義之上的元素,例如搖滾樂隊的 self-made ,而不是藉助唱片工業、搖滾樂歌詞內容對現實社會的映射和表達和對主流價值的反叛……則未必會隨著搖滾音樂在流行樂中的失勢而失勢。

我們需要的是更新、更全面、更成體系的方法,幫助新世代的搖滾音樂人把這些精神價值兌現成優秀的作品。

而這,正是「頭計劃3 搖滾季」在嘗試做的事情。

掃碼進入完整專輯喚醒通道

「聽「「見」 9 支樂隊的另一種可能

相關焦點

  • 中國搖滾樂30年,那些閃閃發光的日子,回來了!
    時間過去20年,迷笛放映室裡的那隻玻璃杯早已落滿灰塵不知去向,但是在熟悉的旋律裡,在無數個城市簡陋的出租屋和無數個黑暗的夜晚,其實它曾一次次被重新擦拭、清洗,裝滿一個新的世界,擺在一張又一張年輕的桌面上。
  • 搖滾樂教父查克·貝裡
    不過,廣大人民群眾提到「搖滾樂」的更喜歡用Rock』 N' Roll,因為Rock'N'Roll更酷也更「髒」。Rock'N'Roll在黑人俚語裡有比較明顯的「性」暗示,所以,當1951年白人DJ阿蘭·弗裡德(Alan Freed)把「Rock『N'Roll」帶給主流聽眾(其實就是白人聽眾),成為一個歷史性的事件。
  • 淺析中國搖滾樂作品風格的轉變
    這段旋律融合了民族元素和電音吉他自帶的金屬氣息,其靈感源自琵琶「輪指」,巧妙地將近幾年很火的「中國風」注入曲中。要知道在插電樂器中使用民族元素是很冒險的,因為雙方樂器都太有特色,能把這二者融合的這麼貼切,嘖嘖嘖!痛仰會玩!
  • Hedi Slimane——搖滾樂頭號旅行家
    艾迪無疑是搖滾樂最佳的體驗派。柏林之行——體驗極簡主義的浪漫艾迪·斯理曼設計師早期生涯開始於YSL,後來離職。2000年,艾迪搬去柏林生活了2年。時常在街頭徘徊,認識了當地很多年輕音樂人與流浪兒童。他拍攝他們,還出版了自己第一本影集《Hedi Slimane: Berlin》。就在那時候,艾迪推出了自己在Dior的第一個男裝系列。大量的哥特、極簡風格還有黑白色彩的運用,激起平地一聲雷,時裝界記住了T臺上那些骨瘦如柴如吸血鬼卻清冷俊俏的Dior boy,從此改寫了男裝的歷史。
  • 和木馬樂隊主唱聊聊中國搖滾樂的那些事兒
    1998年成立的木馬樂隊是中國最早的獨立搖滾樂隊,以獨特的美學體系和音樂能量,他們走過了中國搖滾樂發展的20多年的歷程,在這個夏天,綻放出了別樣的光芒與色彩。 謝強在他早年回到迷笛,在一個學校的放映室裡面,自己關在那,寫寫歌詞,當時因為冬天很冷,就買了一些必需品,他還買了一隻透明的玻璃杯,要用那個杯子喝咖啡,然後才可以去寫那些詩一樣的句子。當時他給我們講這個場景的時候,我覺得很打動。 其實搖滾樂是什麼?
  • 搖滾樂的最高殿堂——帶你認識搖滾名人堂的歷史
    美國當地時間的 2019 年 3 月 29 日,第 34 屆搖滾名人堂頒獎儀式在紐約的巴克萊中心(Barclays Center)舉行。此前已經宣布了一系列的入選名單,包括流行樂天后珍妮傑克遜(Jenet Jackson),80 年代新浪潮搖滾樂隊治療樂隊(The Cure)等均盛裝出席。
  • 作為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日本搖滾肯定不陌生,看看那些著名的樂隊
    作為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日本搖滾肯定不陌生,看看那些著名的樂隊。身為喜歡搖滾樂的朋友,我想拋去國內起伏不定的搖滾樂和遠在歐美的那些經典樂隊,在我們身邊最常出現和聽到的無疑是我們鄰居日本的搖滾樂。作為融合了東西方搖滾特點的日本搖滾樂,不但沒有走形,反而本土化有了自己的特色,現在整個亞洲地區內,我想沒有誰能夠在搖滾樂上能夠和日本比肩,那種精緻的音樂製作,強力的演奏技巧以及廣闊的受眾空間都是我們無法比擬的。下面我們來看看那些經典的日本搖滾樂隊。第一位,XJAPAN。其實它叫X,只不過為了避免重名才會加上國家的英文區別一下。
  • 高原:我目睹了北京搖滾樂從無到有,94年紅磡演出是一代人懷念的夢
    演出的消息是在1994年夏天確定的。那年,竇唯、張楚、何勇每人推出了一張專輯,「魔巖三傑」的稱呼由此確立。他們在兒藝做了一場演出,是專輯首發式,也是紅磡的一次預演。我在臺下看到了歇斯底裡的呼應,那種情緒是真實而直接的,臺上的年輕人仿佛打開了人們對音樂的想像,解放了一些禁錮了很久的東西。
  • 時尚與抽象,是日本搖滾樂的「新文化運動」
    但對於已經進入2000年的新時代青年來說,搖滾樂的內涵還包括了外包裝。就好比喝二鍋頭要配花生米一樣,MV都流行起來了,唱的好聽也得打扮的好看才行。不過,我國的搖滾樂團裡的確沒有長得過分好看的搖滾樂手,都是實力派,從根兒裡就鄙視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
  • 不能忘記的搖滾樂歷史 - 蠍子,摩託頭,活結,KORN
    搖滾樂的歷史,是由每一個藝人和聽眾組成的。我們開始這樣一個欄目的意圖就是想告訴每個人,即使是在今天,即使是在搖滾樂文化並不發達的中國,我們也沒有忘記那些創造、改變了搖滾樂歷史的人們;沒有忘記那些經典的作品和歷史瞬間。謹以此,向他們致敬!
  • 刻意淡化竇唯,高原新書《返場》再現中國搖滾樂30年過往
    高原中國搖滾樂一路走過30年,而高原以一己之力也拍了幾乎30年,她的相機記錄下了裡程碑式的一幕幕,她同樣是個傳奇。日前,高原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那些照片背後的故事如今更讓高原覺得溫暖。1994年拍老狼的時候,他們開著高原爸爸給的切諾基,一路開向機場,沿途找到一片麥地。「當時是下午,老狼穿著白色襯衣和牛仔褲,陽光很耀眼,拍出來的照片像是夢境。從照片裡絲毫看不出他就是為了吃麵都能跟人打起來的男孩。」
  • AC/DC的鳳凰涅槃:這個世界需要搖滾樂
    Malcolm Young對於一支1973年成立於澳大利亞雪梨,在搖滾樂的結構上打下了不可估量的烙印的樂隊而言,AC/DC居然在2020年發行了他們的新專輯,這可真的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為當2016年的「Rock Or Bust」巡演結束以後,看起來這支金屬巨擘的傳奇歷史已經註定要畫上句號了。
  • 音樂分類知多少——搖滾樂
    中國搖滾樂興起於80年代初,1986年崔健以一首《一無所有》喊出了中國搖滾第一聲。90年代中期為中國搖滾的高峰期。,直到1945年戰爭才結束。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且由於人多勢眾,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不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這時,他們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
  • 中國內地搖滾樂十大靈魂人物(下)
    人們的審美是在不斷變化的,許巍能在搖滾樂沒落的今天能夠屹立不倒,這與他的才華和處事風格是分不開的。「中國搖滾樂新教父」「現場之王」,這與他那狂風暴雨般的曲風和瘋狂的表演風格是分不開的。在中國的搖滾樂走向低迷的00年代,謝天笑讓人們眼前一亮,很多的人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但令人遺憾的是在2011年老謝因吸食大麻被刑拘,中國搖滾樂壇的新星就此隕落。復出後的謝天笑,人們再也無法找到他那以前的狀態,音樂作品也大不如前。但老謝前期的音樂作品依然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在如今的搖滾樂壇還是能有一席之地的。
  • 他是中國搖滾樂的鼻祖,卻被封殺20年
    1986年,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上,他唱了一首《一無所有》,正式開啟了中國搖滾樂的歷史,他就是崔健!這張專輯有意識地直接汲養於歐美流行音樂和搖滾樂,但是崔健認為《新長徵路上的搖滾》才是他第一張正式發行的音樂專輯 。11月,崔健與另外六位專業音樂人成立了樂隊七合板。在北京的小餐館和小旅館裡演奏西方流行音樂。這是中國第一支這一類型的樂隊。
  • 唐明燈:歌唱是為了什麼:搖滾樂的中國境遇
    而困頓與雙重邊緣化的中國搖滾,通過怒放搖滾英雄演唱會,表演更多的是過氣英雄回望光輝歲月,也顯露了中國搖滾在生長發育中,與主流以及商業關係曖昧,難解難分的狀況,渾身上下透著千般不願萬般無奈,一副年輕的面容,卻飽經滄桑,滿臉落寞和悲涼。一個搖滾音樂家是反叛的「搖滾樂應該是獨立於主旋律和主流之外的聲音,一個搖滾音樂家是反叛的。」
  • 中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魔巖三傑,竇唯、張楚、何勇
    但是,在流行音樂歷史上,大陸也有過一段高光時刻,吊打港澳臺,那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搖滾樂的黃金時代。魔巖三傑在香港紅磡演唱會,炸了整個香港,四大天王、黃秋生、王菲全在現場。就是這一群人,看起來還是很酷的。我相信到現在為止,可能大眾只對竇唯熟悉了。熟悉他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是王菲的前夫。
  • 簡析一下美國搖滾樂的興起與演變
    「據1993年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音樂電視頻道在這一年經衛星轉播,已覆蓋了全世界80多個國家的2.5個家庭,為自己和音像工業帶來數以億計的廣告收入和唱片銷售收入。截至到1999年底,MTV頻道已由一個增至7個,並深入到全世界82個國家的3.3億戶家庭,成為了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大眾文化兼音像商品的宣傳媒介。」
  • 這支現場都是情侶的小眾樂隊,滿足了我對浪漫搖滾樂的所有幻想
    世界上搖滾樂有很多種,金屬、朋克、英倫等等。浪漫主義搖滾樂,是我聽到某支樂隊後腦海中不自然浮現的一個名字。這個從未在真實歷史中被使用的兩個名詞,成為這支小眾樂隊最恰當的形容。稜鏡樂隊的風格很別致,在搖滾樂基礎上加入流行化元素,或者說是在流行音樂中加入搖滾樂。迷幻搖滾?電子?雖然稜鏡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類似的內容,但他們的風格卻並不能用一種標準的音樂形態定義。2016年9月,稜鏡樂隊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人格實驗室》,聽名字就很獨特。
  • 「紅磡」之後,中國搖滾樂開始沒落,原因真的是周杰倫的出現嗎?
    想必稍微了解中國搖滾樂歷史的人都會說這樣一句話,「紅磡」之後,搖滾已死,為何會說呢?相信這個夏天看過《樂隊的夏天》這檔綜藝節目你會覺得大張偉說的那就話並無道理,他說:「周杰倫結束了中國搖滾樂的時代」,仔細想一想他說的這句話,其實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