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在為新書做直播那時,由於我所拍攝的照片底片大多需要上交公司,所以很多照片在拍攝過後再也不見。回家以後,我小心翼翼地把這些底片收好,放進防酸底片袋中,貼上標籤:「1994,紅磡」。
演出的消息是在1994年夏天確定的。那年,竇唯、張楚、何勇每人推出了一張專輯,「魔巖三傑」的稱呼由此確立。他們在兒藝做了一場演出,是專輯首發式,也是紅磡的一次預演。我在臺下看到了歇斯底裡的呼應,那種情緒是真實而直接的,臺上的年輕人仿佛打開了人們對音樂的想像,解放了一些禁錮了很久的東西。
我當時很喜歡何勇的音樂,他的《鐘鼓樓》裡有這樣一段歌詞:說著明兒早晨,是誰生火做飯;說著明兒早晨,是吃油條餅乾。描繪的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的世俗生活。那一年,25歲的何勇,用這樣的歌詞記錄著日新月異的城市,和被時代切割出來的不同階級。
1994年,搖滾樂被「輸出」。那些留著長頭髮、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扛著樂器,去到了彼時華語流行音樂的核心舞臺。除了演出,他們並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搖滾樂的「彼岸」是何處。
一年以後,當《搖滾中國樂勢力》這張現場錄音上市後,引發了一些聲音。這一演唱會被認為是中國搖滾樂黃金時代的旗幟,也是時至今日中國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演唱會之一。所有人都在驚嘆它的象徵意義,人們曾認為它有可能改變潮流和審美,認為這是一個文化的縮影。
現在回想起來,在那段港臺文化相繼衝擊的歲月,我們這裡出產的搖滾樂反而像是一個稀有的物種。畢竟搖滾樂手們太過於獨特了,好像整個亞洲都找不到這樣一群人,他們的音樂傳達出很多東方文明中不曾有過的情緒與思考。此前,我目睹了北京搖滾樂從無到有,文化上的認同,個體意識覺醒,都讓90年代中期的北京極富創造力。我所經歷的「紅磡」,是一場普通的演出,是眾多文化形態中的一部分。是一群年輕人,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做的一場值得懷念的夢。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