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探索,未來火星上的孩子們如何展望地球

2021-01-09 羅夏貝貝足球

人類自從發明了航空航天技術以來,就一直沒有放棄對宇宙中其它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進行探索。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有自己的繞行軌跡,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約有5500萬公裡。

從1962年起,地球上的人們開始對火星進行了探索,逐漸揭開了火星什麼的面紗。1965年美國的水手4號發現火星上有大量的環形山,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1969年「水手5號和6號」探測到火星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高達百分之95。1974年、75年,前蘇聯的「火星6號、7號」和美國的「海盜1號、2號」先後著陸火星。2002年美國的「奧德賽」號發現火星表面地層有豐富的冰凍水。2013年科學家發現火星原本存在大氣層,只不過缺少磁場被太陽風吹走。2015年「好奇號」發現火星曾經有過長期出現的湖泊,並探測到火星存在有機物甲烷。探測火星將是一場「持久戰」。

既然火星有水,存在有機物,未來就有衍生出生命的可能,甚至都可以從地球上帶一些能接受火星生存條件的微生物去火星繁衍。我們可以對火星可以大膽地展開想像,去憧憬火星的未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火星慢慢的遠離太陽風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大氣層。在大氣層的保護下,火星表面有了自己的氣候,會颳風、下雨、打雷。也會發生自然災害,火山噴發,颶風、洪澇。在這一切的孕育下逐漸出現生命,生命繁衍生息,不斷進化,出現高等生物,我們姑且就把它們稱作火星人吧。

火星沒有地球這麼大的生存壓力,有著豐富的資源,小孩子們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很多都是跟科學有關。火星的孩子小明放學回家後,在想著老師布置的作業——觀察地球。他迅速展開作業計劃,打算從看、聽與展望三個方面進行。他拿出跨球望遠鏡看著地球各個國家的景象和人們,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皮膚,做著不同的事情。他非常開心,這一切遠比無聊的綜藝節目有意思的多,除了人類,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是非常有趣的。

隨後他撥通了跨球電話,雖然這會花費他大量的零用錢,可他還是這樣做了並且錄音。話筒裡傳來了聲音,但是他還小,聽不懂對方說些什麼,但是他依舊跟對方非常熱情的聊著。聊著聊著,對方掛斷了,也許是被這個火星電話打擾到了生活或是沒那麼多的耐心聽這種嘈雜的聲音。不過這也讓小明非常高興了。

小明想著現在的地球已經非常發達了,未來地球人回來到火星和自己一起生活,並且幫助我們火星人建設自己的家園。還會幫我們維持和平,讓火星遠離戰亂。地球上的中國如果願意的話,最好能來幾個廚師,傳說地球中國的飯菜是全宇宙最好吃的。也許我也能跟著地球的飛船去一次地球,來搭建兩個星球友誼的橋梁,這樣我還能欣賞太空的景色。天呢,這一切真的是太棒了。

地球人不會孤單的存在,遠在宇宙的某一個地方,會有跟我們相似的生命在尋找著我們,也許火星將會是「2號地球」,讓我們一起努力,願地球和火星未來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探索火星,是為了我們的地球
    中國也將擇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1號」,以期實現對火星全貌進行觀測、降落在火星以及在火星上巡視探測的「繞、落、巡」三大任務。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最遠為3億-4億公裡。依據長期的天文觀測和研究,科學家了解到,火星上大氣稀薄,年平均氣溫非常低,達到零下50攝氏度。
  • 88歲「登月第二人」:還想上火星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對美國人來說,這樣的紀念日既是對重要歷史時刻的感懷,更是對未來的展望。但美國民眾對月球的感情似乎遠遠深過火星,所以他們並不大接受火星探索,反之,一些人還更想著重返月球。環球時報:那麼,您對美國的太空政策有什麼看法?
  • 造就未來大會聚焦「火星之路」與「新引擎」探索前沿科技
    因為「天問一號」,2020年火星躍入人們的視線,已成為國際之間太空航天發展的新起點、新徵程。如何到達火星?如何在火星上生存?如何構建一個宜居的星球?火星之後,人類是否有可能成為星際物種?在此次未來大會上,來自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以及技物所、航天五院的前沿科技家們進行了展望。
  • 那些為火星漫遊車命名的孩子們
    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火星漫遊車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世界對於孩子們來說是靈感的源,世界對孩子們來說是有趣的。「毅力號」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搜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曾經生活過的跡象,採取樣本以待未來送回地球,交給科學家分析。此外,它還會描繪火星的氣候和地址特徵,為人類未來登陸火星做好鋪墊。
  • 「雙節」撞上「火星周」這個假期不一般 未來火星生活從這裡啟航
    原標題:「雙節」撞上「火星周」 這個假期不一般未來火星生活從這裡啟航本報記者 李峰10月1日,在舉國歡度國慶、中秋雙節之際,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自拍照」;與此同時,在另一顆「火星」上,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代表及各路媒體大咖,開展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中外專家和孩子們一起探索無垠星空
  • 「雙節」撞上「火星周」這個假期不一般未來火星生活從這裡啟航
    本報記者 李峰10月1日,在舉國歡度國慶、中秋雙節之際,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自拍照」;與此同時,在另一顆「火星」上,近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代表及各路媒體大咖,開展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中外專家和孩子們一起探索無垠星空,揭秘火星生活。
  • 在火星上製造可呼吸氧氣?科學家發現新方法未來用於探索火星!
    我們知道,火星離地球很遠,所以能夠在火星上製造出可呼吸的空氣,可以節省從地球上一路運送氧氣的費用和精力。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未來的火星探險者有可能自行產生氧氣。一個研究小組通過研究彗星發現了這種新的產氧反應。
  • 「納米紙飛機」如何探索火星?
    火星上到底有什麼?未來,人類能不能移民火星呢?我們迫切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了早日得到答案,2020年,美國宇航局將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如果成功著陸火星,這將是火星地表上第四輛美國探測車。儘管紙板非常輕,但是承重能力並不弱,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彈性,即使紙板彎曲超過90°仍然可以恢復原狀,這樣它在執行火星探索任務時就可以搭載一些攝像頭、探測儀等小型設備。「納米紙飛機」還能比普通紙飛機飛得更遠,因為它不止能靠火星上的風力飛行,還有第二股「風」給它助力。
  • 太空探索之路充滿挑戰:從《火星救援》看如何移民火星
    馬克其實並沒有死,醒來時發現自己成了「火星魯濱遜」,要面對如何在火星自救這個艱難命題。樂觀堅強的馬克開始絕地求生,在火星上開啟了自給自足的農夫生涯,想盡辦法發出求救信號,終於聯繫上地球總部。在歷經549個火星太陽日後,馬克安全回到了地球。影片中對火星的探索設想並非完全虛構,擁有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人類,早已將目光投向這個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斥巨資探索太空,人類會像破壞地球那樣毀掉火星嗎?
    本文講述了由奧斯卡獲獎團隊打造、耗資巨大的國家地理頻道迷你劇《火星》引發的社會對於火星探索的爭論。隨著人類對火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這顆紅色星球的了解也愈加全面。但是與此同時,人們對火星的關切也不斷增多。人類是否可以居住到火星上?是否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利用火星上的資源?如果不能解決存在於地球上的、根深蒂固的利益衝突,人類是否會重蹈在地球上犯下的錯誤?
  • 到火星就是「火星人」,不受地球管轄!馬斯克想當「火星總統」?
    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鋒和科技創新的代表人物,埃隆.馬斯克對人類未來的展望確實代表著一種精英理想主義。在人類探索宇宙仍然處於初期階段的現在,馬斯克已經在考慮在外星球上如何建設人類社會的問題了。雖然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為時過早,但馬斯克的一番幻想也有他的道理,我們不妨試著去理解馬斯克的內心想法,並且站在客觀的角度想想他的想法是否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 未來的火星探索:在火星呼吸15秒會失去意識甚至死亡!
    祖布林作為一位資深的火星領域研究專家,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對火星的探索是未來太空探索的重要環節,只有人類才能看到、感受和觸摸這顆紅色星球,凝視思考周圍的環境
  • "天問一號"去探索火星,研學旅遊帶孩子們認識整個世界
    飛行2000多秒後,長徵五號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它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於2021年2月左右抵達火星,進而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擇機登陸。此番,「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正式邁出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氣壓的百分之一,火星直升機如何飛行?
    火星直升機首次亮相:火星直升機將被存放在Willy火星探測器的腹部,火星直升機安裝在火星直升機腹部後,離地面只有12釐米,如果遺囑落在巖石上,將損壞火星直升機。因此nASa團隊一直在尋找一個非常平坦、無障礙的著陸點,以確保火星直升機能夠進行測試。
  • 天問一號,飛向火星!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
    作為太陽系的行星之一,火星與地球在環境等方面的相似性。有專家認為,火星是人類未來移民的首選地。這意味著,火星將是人類的「第二家園」。既然火星是人類孜孜不倦追求的「第二家園」,何時人類才能夠移民火星呢?「所以,這樣營造出來的生存空間和社會,和我們地球上極大豐富的世界資源非常不一樣,也會非常經濟有效的方式去運行,火星上的社會幾乎肯定是科學家工程師和高級知識分子創造出來的社會,也一定是一個非常信息化的社會。」郝景芳認為。如果有生之年,可以移民火星,你的選擇會是什麼?
  • 2020火星元年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
    | 人類探索火星,真正目的是什麼?火星,只是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一個前哨站或中轉站而已。未來人類可以在火星上修建空間站、補給站和飛船發射基地,在火星上進行空間技術、蔬菜種植,和人類在外太空生存的研究實驗。同時,在火星上修建運載火箭和飛船的發射基地,為進一步的深空探索做準備。人類探索宇宙的目的,是最終找到類地行星,也就是跟地球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的,可以供人類進行繁衍生息的新家園。
  • 火星與地球那麼像,未來地球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火星?很有可能
    但是經過科學家多年的探索,並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的痕跡,我們所看到的火星是一顆乾旱缺水的沙漠行星,表面上布滿了碎石,時常還會有塵暴出現,而且火星沒有磁場,大氣層非常稀薄不過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並沒有放棄,有科學家表示遠古時期的火星是存在生命的,在2000年,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內部存在鏈狀排列的磁晶體,這樣的排列形狀只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會形成,因此科學家推測火星是存在生命的。
  • 未來的火星遊客可以探索的8個很酷火星旅遊勝地
    諸如此類的老沙丘表明風是如何在古代火星上流動的,這反過來又給氣候學家提供了有關紅色星球古代環境的一些提示。更令人興奮的是,這些沙丘的避難所中可能藏有微生物,免受輻射和風的侵害,否則這些微生物將它們掃走。
  • 火星是地球的未來?專家這麼說
    新華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袁晗 鄧豪俁 實習生 丁宜龍)火星,這顆人們熟悉的類地行星,有何神秘之處?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火星是地球的過往,還是我們未來的歸宿?新華網記者獨家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讓他給我們說說關於火星的那些事兒。
  • 「桌遊推薦」未來科技的想像,探索太空的展望——《殖民火星》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越來越頻繁。作為最靠近地球且已被證實有水存在過的火星,是目前最適合人類移民的太陽系星球。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這一次為大家介紹的就是2016年出版的桌遊——《殖民火星》。《殖民火星》是一款特色鮮明的德式桌遊,至2019年為止已經出版了5個擴充,漢化了4個擴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