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去探索火星,研學旅遊帶孩子們認識整個世界

2020-08-29 蝸牛景區管理

今日熱點


「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飛行2000多秒後,長徵五號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它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於2021年2月左右抵達火星,進而變軌進入停泊軌道,4月擇機登陸。此番,「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正式邁出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兩千多年前

屈原一首《天問》

抒發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好奇和追問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

為這份「問卷」標註了

來自當代中國的科學註解

圖片源自@央視新聞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當代孩子們不僅讀《詩經》、認星座,識天文、一起參加天文類研學旅遊活動……從小就在心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種子。縱觀當下的研學旅遊市場,與「太空主題」有關的產品比比皆是。本期的「學習分享」來自日前蝸牛景區管理集團小夥伴們共同學習的一款有關太空的研學產品(產品連結:「飛天」圓夢,下一個馬斯克就是你!)後分享的感悟,看看他們是如何從市場、營銷、產品等角度看待當下的研學旅遊產品。希望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可以記錄小蝸牛們的成長,同時也希望這裡能夠成為行業朋友們互相交流的前沿陣地,洞察旅遊發展背後的本質,大膽表達景區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圖片源自@NASA

觀點 1


自然的形態是地球美麗的展現,生機勃勃的生物世界是自然的魅力所在,人類悠久的歷史與自然界的發展、變化相交融,既有自然變化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又存在人類因生活而改變大自然形態的行為。自然形成的美景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美好的感知,也是人類探尋大自然秘密的鑰匙。作為旅遊從業人員,我們的工作不僅僅的為遊客服務,而是在服務遊客的同時維護自然美景,幫助遊客與景區、自然建立美好的聯繫,了解景區的內在。為此,我們可以圍繞生物的習性、表現的形式、遊客的年齡開發旅遊產品,為不同年齡的遊客設定探尋自然探尋世界的體驗。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學習和疑問陪伴的時期,既充滿了對世界的疑問,又有著良好的行為學習能力。孩子,是父母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青少年的成長,是世界發展的核心動力。服務於青少年和兒童的產品是人們所關注的,也是參與社會發展的一種方式,作為旅遊從業者,圍繞兒童和青少年開發的旅遊產品一定是積極向上,且能幫助孩子們認識這個世界的產品。

觀點 2


該款研學旅遊產品分為航天主題和軍營體驗主題,針對高收入群體受眾,從市場需求出發,定製個性化課程,將課外學習內容細化到多個層面,深入研究,開發更具體驗性的課程,使之更容易盈利。


研學旅行應首以「學」為核心,學即學習。在研學之前要制定相應的課程要求,老師往往參與更多,生在活動之中目標比較明確。學生可以通過研學對象上的文字介紹、導遊的講解或者上網搜集相關資料, 從而了解研學對象的基本概況。第二應以「研「為核心,研即研究。能夠把研究性學習與旅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研學旅行最高的層次。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把知識的系統性學習和旅行的經驗性學習結合起來,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推進研究性學習,這才是研學旅行的「研」與「學」所在。

觀點 3


飛天圓夢研學產品抓住了孩子的時間,把孩子們的六天時間策劃的滿滿當當,體驗豐富,夏天的時間是做夏令營的日子,孩子們就應該在這個時間體驗專屬於這個季節的產品。在時間管理邏輯中,在最好的時間為遊客提供最貼切的休閒產品,應該就是旅遊發展的一種追求。

觀點 4


該款產品是景區在新形勢下抓住機遇,創新發展模式的新嘗試。抓住時事熱點,利用觀瀾湖5A景區的優勢資源,以及旅行社自身20多年的夏令營舉辦經驗,因材施教、寓教於樂,打造高品質高標準的親子遊活動產品,為景區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現如今,親子遊項目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但景區如何能夠抓住機遇搶佔先機,關鍵在於是否能夠結合自身優勢而不盲目跟風,能否寓教於樂而不是單純的休閒娛樂,能否奪人眼球而不是誇大宣傳,守住底線,才能有的放矢。景區旅遊的發展需要在規範化標準化的前提下,創造創新,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觀點 5


對於旅遊產品,我們是否以一個包容的心態去對待,可能不一定非要定義它,只需要給予它意義。從遊客的角度,去體驗、去感受,使人流變成資金流,這就是旅遊產品的意義。

觀點 6


通過學習分析該產品案例,有兩點感觸:一、旅遊資源在升級,旅遊市場在轉型,旅遊產品在更新換代,好的旅遊產品就需要更深層次的內涵挖掘;二、旅遊客群不斷細分化,遊客的品味和需求又日益增高,景區需要從景觀、環境、設施、服務等方面高品質高質量的供給,從遊客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素質結構等方面綜合分析遊客的切實需求細化並落實現有供給的基礎設施裡。

觀點 7


研學產品或項目支持孩子們冰山下90%「軟實力」的發展,但也並不忽略那10%學術能力的發展,注重學習過程中堅韌品質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未來中國的旅遊項目更要考慮孩子的需求、家庭的需求。


面對不同的旅遊資源、不同的旅遊目的地,其解決方案也不一樣。我們應利用旅遊項目本身或現有的資源,來設計其獨特的產品。而這個產品要圍繞創新教育的學科交叉性學習模型來展開,即從自然博物到科學技術到人文藝術等等,再回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或包括鼓勵孩子們去參與社區服務以及拓寬全球視野,從而判斷哪一個旅遊項目符合某一類的研學產品。


【備註】以上觀點均來自蝸牛景區管理集團各部門、項目組和個人。

- END -

相關焦點

  • 見證「天問一號」升空,科學課也可以有滋有味
    希望『天問一號』順利著陸火星,也希望祖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好!」人大附中三亞學校的陳濤旭同學開心地說道。7月23日,陳濤和同學們,以及眾多航天愛好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現場觀摩點,親眼所見巨大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點火升空一幕後,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 助力青少年航天科普「火星探險之旅」探索「天問一號」奧秘
    活動現場 「火星探險之旅」主辦方活動現場 「火星探險之旅」主辦方中新網上海7月23日電 (周卓傲)23日,伴隨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火星探險之旅」科普活動也在上海、南京、寧波三地同期舉辦。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去火星的「徵程」中並不「寂寞」
    火星探測為何有如此大魅力,世界各國對其情有獨鍾,吸引世界各國前赴後繼地實施探測任務?其實人類探索火星對研究地球演變,防止地球演變成人類難以生存的第二個火星具有促進作用;還有由於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可先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家園,但某一天地球災難來臨之時,人類可以向火星移民,保留人類文明。但火星被稱為是人類探測器的「墳場」。
  •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邁出探索火星的第一步
    這一刻必將被歷史銘記,今天我國「天問一號」實現探火夢。為什麼我們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叫「天問」呢?「天問」一詞源自屈原長詩《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兩千多年前,屈原老先生就對世間很多怪事大事、日月變化、天空星辰等有了濃厚的興趣,表達了對傳統觀念的懷疑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因此也被後人譽為「千古萬古至奇之作。」兩千多年後,我們的科技有了很大的進步,對於天空的探索不在只限於想像。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三、初探火星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跟著「天問一號」去火星
    而行進至年中,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7月23日,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由胖五(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中國航天人朝著火星起航了,「天問」徵程,正式開啟!火星探測素來以難度大、失敗率高而著稱,是否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是各國火星探索成敗的關鍵。而現在,中國航天的」天問一號「正在浩瀚的宇宙中,萬眾矚目的朝著火星前進,承載著萬千期待和萬千榮耀。 中國航天人素來以浪漫著稱。
  • 「天問一號」火星探索任務,走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上!
    在今年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活動上,國家航天局公布了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的名稱,即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同時公布的還有任務標識(如下圖所示)。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發射,但火星探索任務尚未成功
    此外,因為地球與火星的距離太過遙遠,從地球發出的指令需要多達幾十分鐘才能送達火星探測器,而這整個著陸過程僅有7-8分鐘,也就是說,這一切都需要天問一號自主完成,在地球上的我們只能夠聽天由命。這整個降落的過程則被天文學家們戲稱為【黑色七分鐘】。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等你來命名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搭載著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奔向火星,拉開了向更遙遠深空探測的序幕。2016年1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經國家批准正式立項,到2020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此項科研壯舉僅僅用了短短4年多時間!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輛火星車等你來命名!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搭載著中國第一輛火星車奔向火星,拉開了向更遙遠深空探測的序幕。 2016年1月,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經國家批准正式立項,到2020年7月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此項科研壯舉僅僅用了短短4年多時間!
  • 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為什麼天問一號去火星要帶個「自拍攝影師」?
    今年10月1日是難得一見的國慶節和中秋節日期重合機會,當壓抑許久的人們把春節、元宵、端午、國慶、中秋等過節氛圍一併放到這個假期的同時,已經連續飛行近1.9億千米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也送出了它最獨特的祝福:一張中國歷史上最遠最強的超級自拍,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太空深處熠熠生輝。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揭秘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
    是的,正如這個名字一樣,去往火星的漫漫長途也充滿不確定性。在接下來的7個月裡,天問一號需要迎難而上。「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後面的路還很漫長。」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工程總體部部長耿言說。據國家航天局介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進入艙和火星車)和環繞器組成。此次任務要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成功著陸火星,以及火星車進行巡視探測。目前,國際上只有美國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但不是一次實現,而是分幾次任務實現的。
  • 火星探測器為何是「天問一號」不是「問天一號」?火星車取風火輪乎?
    天問,出自《楚辭天問》,屈原所作。《天問》一文,以「曰」字 開篇,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對天地開闢的追問,也有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對九天構造的追問。全詩170多個問號,天問一號,探索太空,亦可追溯宇宙天地起源,以此為名,也算名副其實!
  • 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綜述:海外熱議中國「天問一號」探火星新華社記者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3日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這引起海外科學界及媒體廣泛關注與熱議,一大焦點是此次探索火星任務計劃一次性實現「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
  • 從「天問一號」飛向火星說起
    據國家航天局官網消息,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接下來,「天問一號」將經過近七個月的長途跋涉,預計在2021年的2月中旬至2月下旬進行繞火星運行的探測工作,然後擇機進行登陸火星,然後在2021年4月23日左右著陸火星。著陸後將釋放一臺火星車,進行為期3個月的火星表面探索工作。
  • 天問一號即將抵達火星,明明金星近在咫尺,為什麼不探索金星呢?
    一直以來,我們人類對宇宙的嚮往從未停止過,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知道了天上的星星其實就是在宇宙中的星體,也了解到在太陽系中有其他行星的存在,對於這些與我們比鄰的行星,我們想去探索的欲望也開始越來越大了,如今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就即將抵達火星軌道了。
  • 天問一號磅礴啟程,開啟中國火星探索元年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一顆火星軌道器、一架著陸器/一輛火星車)載荷質量:5噸(軌道器3噸多,火星車240公斤)發射意義:①中國首次獨立發射火星探測任務,也是首次部署行星際探測任務,還是中國部署最遠的探測器。
  • 為了去火星,你知道天問一號有多努力嗎?
    &34;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在沅湘之地仰望星空,將滿腹憂思化作千古名篇《天問》,闡發了對宇宙萬物的哲思。兩千多年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7月2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