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登月第二人」:還想上火星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2020-11-22 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導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燕】 編者按:「中國被錯誤地置於國際空間站之外,最終受到懲罰的將是美國。」「登月第二人」、年近88歲的美國前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獨家採訪時頗為感慨。在他心中,將敦促美國航空航天局加強與中國的航天合作視為己任。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阿姆斯特朗完成「自己一小步、人類一大步」20分鐘後,開始漫步月球。奧爾德林給人的印象像個老頑童,但又是位堅韌執著的理想主義者。登月歸來,他的下一個目標是希望人類早日登上火星。《環球時報》記者曾多次到奧爾德林位於高樓頂層的住所拜訪,看到他用一架大型立式天文望遠鏡遠眺星空,他家中還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擺放各種與探索太空有關的紀念品。而這幾年,每次和奧爾德林交流,他都會「三句話不離火星」,但讓他略感遺憾的是,美國人對月球的熱情遠勝於對火星的探索。

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是中國

環球時報:您這些年和中國航天界的交流多嗎?哪位中國航天員是您最熟識的?

奧爾德林:我經常應邀來中國,與中國航天界交流。今年6月,我來北京參加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前,我的美國朋友還希望我聊美中航天合作的事,他們認為我能幫助美中航天合作,而合作能給雙方都帶來好處。

2004年 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表團訪問美國時,我見過楊利偉先生。代表團贈送我一座非常精緻的中國航天員水晶雕像,雕像底座上還刻有《外層空間條約》。應邀來中國時,我也在展示臺上看到同樣的水晶雕像,看得出中國人對此感到很自豪。我還看到美國當年送給中國的一塊月球巖石,這說明中國航天界認可月球巖石的價值所在。

2013年我應邀來北京參加第64屆國際宇航聯大會期間,通過翻譯和楊利偉談了大約一個小時。在這次大會上,我還見到老朋友、美國華裔太空人LeroyChiao(焦立中),我們就航天領域相關問題坦誠地交換意見和看法。2014年,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在北京召開時,我和楊利偉再次相談甚歡,併合影留念。當我提到Leroy Chiao沒能出席此會時,楊利偉表示「不認識此人」,我還猜想他可能是不想和我這個老外談及他曾和Leroy Chiao聊過天的事情吧。等我回到美國見到Leroy Chiao並表示我的疑惑時,Leroy反問我:「你提到的是我哪一個名字?」我這才恍然大悟,我只和楊利偉說了Leroy Chiao的英文名字,而實際上他們之間都是用中文稱呼的。

環球時報:您怎麼評價這些年中美兩國的航天合作?

奧爾德林:我參加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會時有一個遺憾,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竟無一位官員出席。我非常希望具有太空能力的國家進行國際合作。我多年來致力於協調並推進NASA與所有具備航天能力的國家進行太空合作,尤其是在載人航天領域,力促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和中國進行合作。我認為ESA的首要合作夥伴是中國,ESA與俄羅斯也籤有月球探索的合作協議,日本則願與其夥伴國共同登月。

我認為未來引領太空探索的首要國家就是中國,而非其他國家。當前美國是國際空間站的首要成員國,而中國被錯誤地置於國際空間站之外。中國未能成為國際空間站的成員國,部分原因是緣於美國反對中國的加入。美國這樣做,實際上最終受到懲罰的是美國而非中國。因為中國的航天力量已發展壯大。

美俄兩國在國際空間站中的地位並不對等,我們不得不向俄羅斯支付高昂的費用,以便使我們的太空人得以搭乘俄羅斯的運輸器抵達國際空間站。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我鼓勵並敦促NASA與中國航天進行合作的原因所在。

NASA登陸火星無實際行動

環球時報:離「阿波羅11號」登月已經快50年了,美國民眾對登月英雄的崇敬之情依舊不減。記得有幾次我和您交談時,不斷有美國人走過來說:「您是巴茲·奧爾德林先生吧,感謝您為國家所做的一切。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奧爾德林:是的,再過兩年,就是「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的紀念日。對美國人來說,這樣的紀念日既是對重要歷史時刻的感懷,更是對未來的展望。但美國民眾對月球的感情似乎遠遠深過火星,所以他們並不大接受火星探索,反之,一些人還更想著重返月球。

環球時報:那麼,您對美國的太空政策有什麼看法?

奧爾德林:我對載人航天和登陸火星均有自己的構想,儘管還不完美,也非最佳方案,但仍不失為好的構想。然而這麼好的構想,我在華盛頓卻找不到支持者,我知道這是緣於政策的原因。我還不明白為什麼華盛頓的載人航天圈子和華盛頓的科學家不相互交流?不僅如此,他們還相互競爭並以此為樂。我認為中國就不會這樣做。

當前,NASA 在建造通往火星的深空中轉站方面並無實際行動。有些航天公司則無願景,它們的做法不僅令人失望,而且還利用了NASA。儘管我不是個杞人憂天的人,但我仍為此擔憂。至少在我的腦海裡,我知道我們需要做什麼、並且能夠做什麼。我希望仍能對美國國家航天政策的制定以及推動民用航天、太空探索等方面起到作用。

現在,谷歌、太空探索這樣的涉足航天領域的新型公司在美國更有效率,除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及聯合發射聯盟等傳統的航天發射公司外,新型航天公司的興起改變了美國傳統的載人航天理念。

期待2040年「火星時代」到來

環球時報:我注意到您的領帶上印滿與太空有關的圖案,您穿的衣服上也印有「火星人」幾個大字,有的還印有「從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的圖案,您的電子郵箱也拼寫為「火星人」。為什麼這樣著迷火星?

奧爾德林:早在1985年,我就看好並期待人類未來在月球自由飛行和自由返回的機會。自由返回使我對月球為何圍繞地球進行圓周運動感到好奇。實際上,自由飛行及自由返回也同樣適用於火星。1996年,我寫過兩部有關火星的科幻小說,涉及對太空時代地貌的構想和預測。2009年我參與研究起草包含探索及登陸火星計劃的《奧格斯汀報告》,並向剛執政90天的歐巴馬總統提交了報告,希望美國能有雄心勃勃的火星計劃。我的基本原則是:美國最小限度介入、國際上最大限度介入。2010年4月,歐巴馬總統飛抵佛羅裡達的甘迺迪航天中心,準備宣布新的太空探索計劃(主要為:放棄前任總統小布希2020年重返月球的「星座計劃」,並希望美國能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太空人送往火星,並安全返回地球,此舉在美國政界和航天機構內部引發爭議。——編者注)。我不僅和他會面,還成功闡述了我的火星構想。

4年前,我與有關方面對在月球及火星自由飛行和返回交換過看法和意見。我認為現在人類可以比那時做得更好。我的構想是:組成每組6人的登火星團隊,分三批出發,爭取每半年一次,對火星實施二至三次的登陸,而且每一次登陸火星所駐留的時間都比前一次有所延長。在派出第一批登陸火星的太空人之前,我們會將「太空酒店」先行發射至火星軌道,並事先考慮好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儘管這些探索的結果可能不會令人很滿意,但美國國會會說:我們知道怎麼登陸火星了,讓我們將一些預算放在火星項目上吧!

環球時報:您對未來登陸火星的人有什麼期待?

奧爾德林:我和朋友計劃打造「火星世界」主題公園。除此之外,我曾有拍攝火星題材電影的設想,並請孩子們擔任演員。這樣,當2040年「火星時代」到來之際,這些孩子已長大成人,有的可能比我們當年登月時的歲數還要大一些(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1969年登月時都是39歲——編者注),當面對探索火星的一些突發情況時,他們能從容地做出正確、果斷的決定。

再有就是對於登陸火星並在火星駐留的太空人來說,保持健康狀態至關重要。輻射是不得不需要了解和防範的事情,因為輻射會長期存於體內難以消除,有些甚至會伴隨終生。

相關焦點

  • 中美日太空探索:各自精彩 引領全球
    中文導報 一周話題作者:楊文凱最近,人類的航天開發和太空探索迎來新一波熱潮,其中尤以中美日三國各自精彩,引領全球。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成功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起飛前,嫦娥五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還首次在月球表面「獨立展示」了五星紅旗;接下來,嫦娥五號迎來了激動人心的月球無人交會對接時刻。嫦娥五號的回家之路將被世界、被歷史銘記。中國後續將實施嫦娥六、七、八號任務,並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 美計劃更改登月時間,將太空探索主要目標轉移到火星上
    1月24日周五,根據美國眾議院科學、航天和技術委員會提出的授權法案,美國宇航局(NASA)的登月目標時間應該是在2028年,而不是2024年,並明確實現這一目標,以保證在2030年代幫助人類探索火星。-月球空間的多種位置之一,而不僅僅是月球軌道上;以及將Artemis登月計劃使用的登月器發射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多個分段在太空組裝,就像美國宇航局現在計劃的那樣。
  • 太空商業化:由商業利益驅動的未來太空探索,將走得更遠
    上個世紀60-70年代,美蘇爭霸上升到外太空層面,雙方在爭奪太空霸權上互不退讓,不遺餘力地投入財力物力,很快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太空探索活動,1961年,太空人加加林進入太空,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外層空間;接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這兩次太空探索活動對人類後來的太空活動影響深遠
  • NASA公布用於2024年載人登月計劃的太空衣,未來或將用於火星探索
    昨天,美國NASA公布了他們為了月球任務和火星探索新研發的太空衣。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主持了這場最新的新聞發布會,並揭開了新太空衣的神秘面紗。據了解,2024年的載人登月計劃,將會有第一位女性登月太空人出場,太空人們預計將在月球上穿著該太空衣進行月球漫步的時間要達到8小時。在發布會上,NASA局長布裡登斯汀還表示,他們的雄心可不是為了僅僅象徵性地在月球漫步,而是希望能藉此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可持續的人類生存點,並將此作為NASA深入探索太陽系的起點。
  • 展望太空 2021: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火星上的聚會、馬斯克的野心
    三位選手中,希望號將首先(預計 2 月 9 日)到達其目的地,隨後將沿軌道巡航,用 1 個火星年的時間(約為地球上的 1.88 年)觀測火星的地質地貌和氣象狀況,從而提供從火星表面到大氣層的「氣象衛星雲圖」。
  • 太空探索:未來50年將如何發展?
    自阿波羅11號以來,我們把機器人送上了火星,在地球軌道上建了一個基地,還把探測器送到了太陽系以外的地方。科幻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通過科幻藝術家米切爾·斯圖爾特的插圖,推測了未來十年乃至未來50年的可能發展。2019年3月,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公開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24年底前實現載人登月。
  • 超霸60歲了,和克魯尼一同訪問登月太空英雄
    上太空是我的夢想。現世上到過太空的人已經罕有,而真正曾腳踏實土,登陸月球的就更只有幾位。今天我見到的,是人類歷史上第二位踏足月球的太空人: 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今晚,得見奧爾德林,可說是多年夢想實現,他近年又火起來,因為他另一張經典圖片,被譽為人類歷史首張外太空selfie。在見這位已 87 歲的英雄之前,我們的前菜,是先和另一位銀幕英雄喬治克魯尼見面,他也演過GRAVITY這樣的太空探索電影,也一樣打動人心。習慣佩戴超霸系列月相至臻天文臺表的他在臺上謙虛地說,今晚和巴茲同臺,他再不能大談演太空人的經驗了。
  • 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現在想在火星上推行自己的「制度」
    雙方都承認火星是一顆自由行星多年來,馬斯克一直夢想著在火星上居住超過100萬人。儘管他希望在城市中儘快建立酒吧和披薩店,但這位科技大亨的終極目標是「使人類能夠在火星上生活」,最理想的是幫助人類擺脫未來某種不確定的災難。
  • 火星上的聚會、鎖定月球表面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科技創新世界潮  ◎實習記者 張佳欣  地球上人類又迎來新的一年,就在2021年新年過後約一個月,3個無人探測器將駛入火星軌道附近。據《紐約時報》最新報導稱,這些於去年7月發射升空的星球「探險者」們的最新動作預示著,2021年將是太空探索、發射任務和天文事件讓人們應接不暇的一年。  火星上的聚會  去年夏天,阿聯、中國和美國都向火星發射了無人探測器,希望能在每兩年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時機縮短抵達時間。
  • 揭秘中國未來太空計劃:2050年將載人登陸火星
    這是一刻講者龐之浩(首席宇宙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一刻talks 的分享。航天技術的問世,使人類進入到太空文明的時代。我們為何不斷探索宇宙?耗資億元的各類火箭飛船都是何用?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繫?地球將不再是我們唯一的一個生存之本,未來新生命將誕生於另一顆星球。
  • 中國人2030年有望登月
    曾經鼓舞無數人投身於太空探索,第二個登上月球、已87歲高齡的奧爾德林在本次大會上做了一場主旨報告,介紹如何利用引力,設計出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循環軌道。按照他的設想,人類能在2039年前登陸火星,並在火星上建立永久居住點。  美國太空基金會策略與國際事務部高級副經理史蒂夫·艾森哈特說,奧爾德林花了近30年時間來研究這種到達火星的方式。
  • DK用太空探索給孩子講述奮鬥意義:唯有努力,才能創造奇蹟
    對太空探索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和推動力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蘇開始了太空競賽。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國家有能力將太空人送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一個是希望將人類移民火星,一個是讓太空旅行變得更經濟實惠,希望在太空開設工廠。
  • 人類實現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驚喜不止於此
    1969年7月20日,即48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用這樣一句而今聽來依然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類首次完成登月壯舉時的激動與豪邁之情。  面對充滿著無限未知的浩渺太空,人類探索與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 阿聯發力太空探索「拉希德」2024年登月
    該團隊將僱傭一個太空機構或商業夥伴來執行探月任務中最危險的部分:發射和著陸。「拉希德」預計2024年登上月球,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由私人公司和太空機構製造的月球漫遊車之一。建造「拉希德」 面臨多重挑戰對於一個在太空探索領域只有14年經驗的國家,建造月球車對阿聯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相對簡單的月球車包含6臺科學儀器、4臺相機。
  • 一本人類宇宙探索的百科全書 《DK太空之旅》
    「孩子從小應該多去了解世界、探索世界,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慢慢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你可以搭乘火箭飛入太空,可以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漫步,還可以在國際空間站裡飄來飄去……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不止這些,越來越多的人正投身到這項事業中來。
  • 26個月等一回,中國和美國7月都將發射火星探測器,爭先探索太空
    火星這次探索火星任務是中國準備在太空領域高歌猛進的最新跡象。近幾十年來,太空探索一直是美國在領先。中國的首次火星探索任務「天問一號」將於本周發射,具體日期尚未公布。這次火星之旅為期七個月,它將在紅色星球上運行兩到三個月,然後部署一個探測器,在火星表面進行科學實驗。
  • 德媒關注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有望開採未來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
    (新華社記者 孟麗靜 編制)(環球網軍事10月25日報導)據德國《新德意志報(Neues Deutschland)》10月23日報導,中國有雄心勃勃的宇航計劃,未來還將對火星展開探測。雖然中國宇航計劃也遭遇了一些挫敗,但這是所有太空大國都必須應對的「童年病」,中外專家都看好中國航天事業。
  • 中國新飛船有多牛?一次帶七人上天,或可用於未來登月
    圖為神舟五號的返回艙據中國航天科技介紹,新一代載人飛船採用返回艙和服務艙相結合的結構,大量運用新技術,使用模塊化思維設計,不但能適應太空運輸,還可承擔載人登月任務。自神舟五號首次搭載航天員登上太空後,中國總共發射了六次載人飛船,甚至還成功將太空人送入空間站。但是這幾次的中國載人飛船都採用相同技術,最多可以承載三人上天。
  • 歐洲航天局專家表示火星探測計劃將是中國太空探索邁出的一大步
    「天問一號」任務雖然是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但根據計劃,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歐洲航天局歐洲航天空間操作中心行動部負責人保羅·費裡先生表示,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他對此非常期待:「要同時完成這三個目標可以說是雄心勃勃。歐洲還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還沒有成功著陸。其他要登陸火星的國家通常也是通過不同的任務達成目標。
  • 「深度」美專家:太空競賽,中國資金投入超過美國!登月成關鍵
    01 美國想靠商業太空能力未來我們在月球探索方面,挑戰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本身在探月工程計劃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挑戰,這主要是技術上和設備上帶來的挑戰。因為美國在川普時期已經宣布要重新開啟登月計劃,而這個登月計劃於幾十年前的阿波羅登月是完全不同的,美國人現在提出的登月主要是想在月球建立長期駐紮的基地,而這種基地將成為美國控制月球資源基礎。最需要警惕的是,美國還將以這個月球基地,作為排斥其他國家(主要是中俄)的跳板。我們要以自己的發展節奏,快速紮實的推進我們自己的登月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