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江月
嫦五返回器順利返回地面,而且狀態完好。取得這樣一個成功非常不容易,對於我們的探月工程來說,這也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勝利。必須要為我們的航天人探月人點讚,豎大拇指。
然而也要看到,這只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勝利,接下來我們面臨的挑戰一點也不比現在小。因為對於這次中國的「月球挖土」工程,美國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已經宣稱,中美之間的太空競賽只會進一步加劇。
而且,美國人強調的一點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錯失機會進而在競爭中落敗。
01 美國想靠商業太空能力
未來我們在月球探索方面,挑戰可能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本身在探月工程計劃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挑戰,這主要是技術上和設備上帶來的挑戰。
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外部挑戰。因為美國在川普時期已經宣布要重新開啟登月計劃,而這個登月計劃於幾十年前的阿波羅登月是完全不同的,美國人現在提出的登月主要是想在月球建立長期駐紮的基地,而這種基地將成為美國控制月球資源基礎。
最需要警惕的是,美國還將以這個月球基地,作為排斥其他國家(主要是中俄)的跳板。我們要以自己的發展節奏,快速紮實的推進我們自己的登月計劃。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12月16日為《SpaceNews》雜誌撰寫文章,已經透露出一些美國人對中國航天發展的心態。他說,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太空競賽正在加劇,「美國的優勢是商業太空業,美國應繼續為美國的企業家和創新者提供支持,以免錯失機會進而在競爭中落敗」。
他說的顯然是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美國新一代航天創新企業。
在美國人看來,全球太空經濟迅速增長,其中超過80%是商業性的。商業太空業在2020年打破記錄,將1000多艘太空飛行器送入軌道。利用商業上的資金和動力,來發展美國的太空能力,這可能會為美國國家減少一大筆負擔。
太空對美國來說顯然依舊是非常重要的戰略領域,但羅斯認為,也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領域。
比如說,僅在美國,太空每年對氣象、金融、通訊等領域的經濟影響,就超過5萬億美元。航空航天業也是高科技人才的關鍵驅動力,為美國全國提供了數百萬的高薪工作崗位。成為中產階層很重要的「飯碗」。
另外,再看看美國政府新發布的《國家太空政策》(National Space Policy),為未來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這一政策為聯邦機構就如何鼓勵太空探索和太空商業的持續進展,提供了指導,也為美國企業在國內繁榮和在國際上競爭奠定了基礎。
羅斯認為,商業化促進了太空活動的發展。明智的商業做法和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助推器,這種極富效率的做法降低了總體的成本,增加了新太空任務的發射機會。小型衛星技術的革命,使得在發展新的太空結構方面有更大的革新和靈活性。
在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與歐洲及亞太的盟友聯繫必然比現在更加緊密,這或許會幫助美國商業太空公司進入更大的市場。美國人已經打算提高夥伴和盟友的太空能力,目標是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對美國來說,夥伴關係是太空問題中的另一個關鍵支柱。
美國搞的《阿爾特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再到華盛頓不斷努力使所謂「志同道合」的國家參與到美國的月球開發計劃,就是想建立互利的夥伴關係,促進月球探索和太空商業的發展。這當然包括戰略盟友,如日本。
看得出來,美國現在很擔心,「嫦娥五號」引領中國在月球探索和登陸技術方面趕超美國。
02 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的背後
有一個非常巧合的事情。
在「嫦娥五號」成功登月的同一天,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坍塌了。在一些西方專家看來,這並非偶然。因為,巧合的背後,是美國在航天領域研發支出的下降和中國研發支出的飆升。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塔克商學院院長馬修·斯勞特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 當全球很多人,尤其是美國人,都在關注新冠疫情及相關經濟刺激方案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關注到波多黎各和月球。
12月的第一個早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短短幾秒鐘內,這座望遠鏡重達900噸的無線接收平臺和鋼纜,墜落到下方數百英尺的巨大無線電反射盤上。而這座射電望遠鏡的出資方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目前,美國方面沒有重建,或者使用相近設備進行替換的計劃。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於1963年建成,建成之後,一直是全球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之一。它支撐著地球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有消息說,它對太空的探索為基礎發現和相關諾貝爾獎研究做出過貢獻。
但是,就在同一天,中國發射的探測器在月球著陸。「嫦娥五號」用了兩天時間採集月壤和月巖,然後展開一面中國國旗,接著飛離月球。12月6日,「嫦娥五號」與返回器在月球軌道完美對接。
「嫦娥五號」是2013年以來中國第三次成功登月。此次任務按計劃成功結束,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用於研究的國家。
前面提到,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提到要靠商業化和私營企業,推動美國的太空研發能力的
提升,但是曾幾何時,美國政府在研究領域投入巨資。
在前蘇聯率先發射「斯普特尼克」(Sputnik) 人造衛星後,美國聯邦政府在航天領域的研發支出大幅飆升。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人擔心被蘇聯在太空能力上甩在後面,二是那時候美國有錢。
美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在1965年達到峰值,佔聯邦支出的11.7%,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當時的前沿發現,催生了美國在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技術優勢。
但在把人類送上月球後的幾十年裡,美國政府的創新投資一直萎縮。以不變美元計算,到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航天局(NASA)的支出下降了一半以上;此後,其支出數字一直持平。
到2019年,美國聯邦研發總支出僅佔聯邦總支出的2.8%,佔GDP的0.6%,這是60多年來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投資在上升。
今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兩年一度的評估稱,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7%左右。這導致美國越來越「被全球視為重要的領導者之一,而非以往那種毫無爭議的領導者」,因為中國正快速消除創新差距。
實際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名官員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的初步數據表明,中國的總研發支出現在已超過美國。
所以,美國媒體稱,當一國的科學家為一處標誌性設施的坍塌而哀悼時,另一個國家的科學家卻在為即將到來的發現而慶祝。歷史是否會把這一時刻視為一個預兆?
03 美國在月球的「圈地計劃」
當然,美國在太空競賽上也不會眼看著中國趕超。
就在中國嫦娥五號的月球「挖土之旅」成功開始之前,美國也重回太空。美國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升空。龍飛船順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太空人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這也結束了美國的載人航天近10年的尷尬空窗期。
過去美國都是靠太空梭的,但是隨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相繼發生事故,加之其餘的3架太空梭逐漸老化,2010年,NASA決定將太空梭全部退役。2011年7月,最後一架太空梭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而在此之後,由於缺乏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所需費用昂貴到你難以想像,一張座票從過去的2000萬美元,已經漲到現在近1億美元,最重要的是「寄人籬下」,讓美國這個航天大國的面子大受挫傷。
於是,為了結束這種尷尬狀態,2017年12月,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命令——美國「最新太空政策指令」。根據這份文件,川普除了要推動美國太空人重新登上月球,還要登上火星以及探索其他太空空間。
今年5月,當中國長徵-5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後,美國方面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劃」。想一想,為什麼美國要成立獨立的新軍種——太空軍?為什麼美軍領導人多次將太空成為「必須爭奪的新高地」?
這些都決定了,未來太空開發和資源利用的競賽,只會越來越激烈。這個月球「圈地計劃」使用前面提到的美國NASA「阿爾特彌斯」月球新開發計劃命名。其真實目的,是為這項開發計劃尋求國際盟友,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
為什麼說這個《阿爾特彌斯協定》非常惡劣?
第一,從協議的合作對象來看,美國政府官員計劃未來與加拿大、日本、歐洲以及阿聯等,一些美國盟友國家和對月球開發有類似興趣的合作夥伴合作,而合作對象中,並不包括另外兩個航天大國——中國和俄羅斯。那這份協議的色彩就已經很明顯了。
第二,美國知道這個計劃如果在聯合國層面推動,一定會遭到中俄的質疑和否決,所以心裡理虧的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準備繞過聯合國的締約程序,直接與那些所謂的「夥伴國家」進行談判。搞一個小圈子協議。
第三,最重要的是,這份協議還做出建議,在籤署國未來在月球表面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幹擾。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這就涉及「圈地」的關鍵了,只要是美國及其盟友先在月球搞了一些所謂的開發基地,那其他國家(顯然針對的就是中俄)不能靠近,否則就是違法、蓄意破壞。
這是不是有點太霸道了?說白了,這份協議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根據國際法規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允許開發公司擁有他們在月球表面所開發的資源。
這個「安全區」的面積取決於作業面的大小,宇宙行為者能夠在不聲稱擁有主權的情況下開展協作。「意思就是,如果你會接近別人的作業區,而且他們已經宣布在周邊設置了安全區的話,你就需要提前去與他們聯繫,進行協商」。
根據NASA的預期,美國再度登月要到2024年。2015年美國頒布了一項法律,賦予企業對外層空間開採礦產的財產權,但之前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NASA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後,讓私營公司開採月巖和地下水。
所以,未來我們與美國的「月球競賽」可能會比想像的更激烈,相信隨著中國航天人的努力和紮實推進,我們的探月工程在成功結束後,將會有更大的更重要的與月球相關的工程會開啟。如果美國人真要開啟「月球競賽」,我們有信心跟它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