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專家:太空競賽,中國資金投入超過美國!登月成關鍵

2020-12-19 石江月

作者:石江月

嫦五返回器順利返回地面,而且狀態完好。取得這樣一個成功非常不容易,對於我們的探月工程來說,這也是一個裡程碑式的勝利。必須要為我們的航天人探月人點讚,豎大拇指。

然而也要看到,這只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勝利,接下來我們面臨的挑戰一點也不比現在小。因為對於這次中國的「月球挖土」工程,美國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已經宣稱,中美之間的太空競賽只會進一步加劇。

而且,美國人強調的一點是,要想盡辦法,避免錯失機會進而在競爭中落敗。


01 美國想靠商業太空能力

未來我們在月球探索方面,挑戰可能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們本身在探月工程計劃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挑戰,這主要是技術上和設備上帶來的挑戰。

另一方面來自美國的外部挑戰。因為美國在川普時期已經宣布要重新開啟登月計劃,而這個登月計劃於幾十年前的阿波羅登月是完全不同的,美國人現在提出的登月主要是想在月球建立長期駐紮的基地,而這種基地將成為美國控制月球資源基礎。

最需要警惕的是,美國還將以這個月球基地,作為排斥其他國家(主要是中俄)的跳板。我們要以自己的發展節奏,快速紮實的推進我們自己的登月計劃。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12月16日為《SpaceNews》雜誌撰寫文章,已經透露出一些美國人對中國航天發展的心態。他說,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太空競賽正在加劇,「美國的優勢是商業太空業,美國應繼續為美國的企業家和創新者提供支持,以免錯失機會進而在競爭中落敗」。

他說的顯然是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美國新一代航天創新企業。

在美國人看來,全球太空經濟迅速增長,其中超過80%是商業性的。商業太空業在2020年打破記錄,將1000多艘太空飛行器送入軌道。利用商業上的資金和動力,來發展美國的太空能力,這可能會為美國國家減少一大筆負擔。

太空對美國來說顯然依舊是非常重要的戰略領域,但羅斯認為,也要充分認識到它是一個重要的商業領域。

比如說,僅在美國,太空每年對氣象、金融、通訊等領域的經濟影響,就超過5萬億美元。航空航天業也是高科技人才的關鍵驅動力,為美國全國提供了數百萬的高薪工作崗位。成為中產階層很重要的「飯碗」。

另外,再看看美國政府新發布的《國家太空政策》(National Space Policy),為未來提供了前瞻性的基礎,這一政策為聯邦機構就如何鼓勵太空探索和太空商業的持續進展,提供了指導,也為美國企業在國內繁榮和在國際上競爭奠定了基礎。

羅斯認為,商業化促進了太空活動的發展。明智的商業做法和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助推器,這種極富效率的做法降低了總體的成本,增加了新太空任務的發射機會。小型衛星技術的革命,使得在發展新的太空結構方面有更大的革新和靈活性。

在拜登政府上臺後,美國與歐洲及亞太的盟友聯繫必然比現在更加緊密,這或許會幫助美國商業太空公司進入更大的市場。美國人已經打算提高夥伴和盟友的太空能力,目標是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對美國來說,夥伴關係是太空問題中的另一個關鍵支柱。

美國搞的《阿爾特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再到華盛頓不斷努力使所謂「志同道合」的國家參與到美國的月球開發計劃,就是想建立互利的夥伴關係,促進月球探索和太空商業的發展。這當然包括戰略盟友,如日本。

看得出來,美國現在很擔心,「嫦娥五號」引領中國在月球探索和登陸技術方面趕超美國。


02 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的背後

有一個非常巧合的事情。

在「嫦娥五號」成功登月的同一天,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電望遠鏡坍塌了。在一些西方專家看來,這並非偶然。因為,巧合的背後,是美國在航天領域研發支出的下降和中國研發支出的飆升。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塔克商學院院長馬修·斯勞特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稱, 當全球很多人,尤其是美國人,都在關注新冠疫情及相關經濟刺激方案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沒有關注到波多黎各和月球。

12月的第一個早晨,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坍塌。短短幾秒鐘內,這座望遠鏡重達900噸的無線接收平臺和鋼纜,墜落到下方數百英尺的巨大無線電反射盤上。而這座射電望遠鏡的出資方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目前,美國方面沒有重建,或者使用相近設備進行替換的計劃。

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於1963年建成,建成之後,一直是全球最強大的射電望遠鏡之一。它支撐著地球對地外生命的探索。有消息說,它對太空的探索為基礎發現和相關諾貝爾獎研究做出過貢獻。

但是,就在同一天,中國發射的探測器在月球著陸。「嫦娥五號」用了兩天時間採集月壤和月巖,然後展開一面中國國旗,接著飛離月球。12月6日,「嫦娥五號」與返回器在月球軌道完美對接。

「嫦娥五號」是2013年以來中國第三次成功登月。此次任務按計劃成功結束,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用於研究的國家。

前面提到,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提到要靠商業化和私營企業,推動美國的太空研發能力的

提升,但是曾幾何時,美國政府在研究領域投入巨資。

在前蘇聯率先發射「斯普特尼克」(Sputnik) 人造衛星後,美國聯邦政府在航天領域的研發支出大幅飆升。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人擔心被蘇聯在太空能力上甩在後面,二是那時候美國有錢。

美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在1965年達到峰值,佔聯邦支出的11.7%,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當時的前沿發現,催生了美國在網際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技術優勢。

但在把人類送上月球後的幾十年裡,美國政府的創新投資一直萎縮。以不變美元計算,到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航天局(NASA)的支出下降了一半以上;此後,其支出數字一直持平。

到2019年,美國聯邦研發總支出僅佔聯邦總支出的2.8%,佔GDP的0.6%,這是60多年來最低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投資在上升。

今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兩年一度的評估稱,從2000年到2017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平均每年增長17%左右。這導致美國越來越「被全球視為重要的領導者之一,而非以往那種毫無爭議的領導者」,因為中國正快速消除創新差距。

實際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名官員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的初步數據表明,中國的總研發支出現在已超過美國。

所以,美國媒體稱,當一國的科學家為一處標誌性設施的坍塌而哀悼時,另一個國家的科學家卻在為即將到來的發現而慶祝。歷史是否會把這一時刻視為一個預兆?


03 美國在月球的「圈地計劃」

當然,美國在太空競賽上也不會眼看著中國趕超。

就在中國嫦娥五號的月球「挖土之旅」成功開始之前,美國也重回太空。美國SpaceX公司的載人龍飛船搭乘「獵鷹9號」運載火箭,運送3位NASA太空人和一名日本太空人升空。龍飛船順利與國際空間站對接,4位太空人將開展約半年的太空站任務。這也結束了美國的載人航天近10年的尷尬空窗期。

過去美國都是靠太空梭的,但是隨著「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相繼發生事故,加之其餘的3架太空梭逐漸老化,2010年,NASA決定將太空梭全部退役。2011年7月,最後一架太空梭正式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而在此之後,由於缺乏載人太空飛行器,美國太空人只能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入國際空間站。所需費用昂貴到你難以想像,一張座票從過去的2000萬美元,已經漲到現在近1億美元,最重要的是「寄人籬下」,讓美國這個航天大國的面子大受挫傷。

於是,為了結束這種尷尬狀態,2017年12月,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命令——美國「最新太空政策指令」。根據這份文件,川普除了要推動美國太空人重新登上月球,還要登上火星以及探索其他太空空間。

今年5月,當中國長徵-5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後,美國方面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劃」。想一想,為什麼美國要成立獨立的新軍種——太空軍?為什麼美軍領導人多次將太空成為「必須爭奪的新高地」?

這些都決定了,未來太空開發和資源利用的競賽,只會越來越激烈。這個月球「圈地計劃」使用前面提到的美國NASA「阿爾特彌斯」月球新開發計劃命名。其真實目的,是為這項開發計劃尋求國際盟友,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

為什麼說這個《阿爾特彌斯協定》非常惡劣?

第一,從協議的合作對象來看,美國政府官員計劃未來與加拿大、日本、歐洲以及阿聯等,一些美國盟友國家和對月球開發有類似興趣的合作夥伴合作,而合作對象中,並不包括另外兩個航天大國——中國和俄羅斯。那這份協議的色彩就已經很明顯了。

第二,美國知道這個計劃如果在聯合國層面推動,一定會遭到中俄的質疑和否決,所以心裡理虧的美國人從一開始就準備繞過聯合國的締約程序,直接與那些所謂的「夥伴國家」進行談判。搞一個小圈子協議。

第三,最重要的是,這份協議還做出建議,在籤署國未來在月球表面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幹擾。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說,這就涉及「圈地」的關鍵了,只要是美國及其盟友先在月球搞了一些所謂的開發基地,那其他國家(顯然針對的就是中俄)不能靠近,否則就是違法、蓄意破壞。

這是不是有點太霸道了?說白了,這份協議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根據國際法規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允許開發公司擁有他們在月球表面所開發的資源。

這個「安全區」的面積取決於作業面的大小,宇宙行為者能夠在不聲稱擁有主權的情況下開展協作。「意思就是,如果你會接近別人的作業區,而且他們已經宣布在周邊設置了安全區的話,你就需要提前去與他們聯繫,進行協商」。

根據NASA的預期,美國再度登月要到2024年。2015年美國頒布了一項法律,賦予企業對外層空間開採礦產的財產權,但之前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NASA也計劃在月球南極建立基地後,讓私營公司開採月巖和地下水。

所以,未來我們與美國的「月球競賽」可能會比想像的更激烈,相信隨著中國航天人的努力和紮實推進,我們的探月工程在成功結束後,將會有更大的更重要的與月球相關的工程會開啟。如果美國人真要開啟「月球競賽」,我們有信心跟它掰掰手腕。

相關焦點

  • 黃安質疑「美國太空人沒登月」陸網嗆爆:反美到弱智
    據臺灣媒體報導:57歲資深藝人黃安長年在大陸發展,多次表明政治立場,而近年來中美爆發衝突,黃安也時常發表反美言論,引起兩派網友交戰,日前他再度發文表達立場,大談第二位登月的太空人伯茲·艾德林(Buzz Aldrin),質疑當初根本沒有登上月球,不料卻引來大陸網友炮轟。
  • 美國登月是世紀大騙局?最新技術揭露「真相」
    )登陸月球留名青史,成為首位登陸月球的人類,還拍下影片作為證明,但不少人對此保持質疑,認為一切都是美國自導自演,甚至直指公布的登月影片光影不正常,像在攝影棚拍攝的。知名圖像處理技術大廠「NVIDIA」,近期用最新技術模擬當年的光影折射表現,證明影片呈現的光影折射確實是太陽光照射產生的,打破「攝影棚拍攝」的陰謀論。
  • 川普登月計劃被拜登拋棄?中美太空競賽或迎來關鍵轉機
    這一成就除了讓不遠處觀景臺上的人群歡呼雀躍之外,恐怕還會讓大洋彼岸的一部分美國人感到陣陣地發冷。  不過,他們發冷倒並不全是因為中國的航天成就,更大的原因是,剛剛結束(或者說還沒結束)的總統選舉,出現了一個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好的兆頭:  在漸趨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美國似乎有「禍起蕭牆」跡象。
  • 川普登月計劃被拜登拋棄?中美太空競賽或迎來關鍵轉機!
    這一成就除了讓不遠處觀景臺上的人群歡呼雀躍之外,恐怕還會讓大洋彼岸的一部分美國人感到陣陣地發冷。不過,他們發冷倒並不全是因為中國的航天成就,更大的原因是,剛剛結束(或者說還沒結束)的總統選舉,出現了一個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好的兆頭:在漸趨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美國似乎有「禍起蕭牆」跡象。
  • 「太空大戰」激化?美國載人登月計劃提前施行
    隨後到了2019年,各國太空組織都把目標放在了月球。美國、中國、印度等國紛紛提供自己的宇宙航天能力,而像SpaceX、波音Starliner、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等民間太空機構也紛紛崛起,一場新的「太空大戰」一觸即發。
  • 美國研究員認為,俄羅斯在「登月競賽」中已落後於美國和中國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美國研究員喬納森·麥克道威爾說,俄羅斯在「月球競賽」中落後於美國和中國。據他說,計劃發射的俄羅斯「月球25」月球站已經過時了。圖片來源:yandex這位美國專家在評論中國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月儀時說,他認為中美在探索月球方面沒有合作條件,這是因為兩國之間存在著競爭
  • 美蘇登月競賽之我見: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
    核心提示: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為標誌,美蘇開啟了太空科技與登月競賽。到1970年代末,以美國成功登月結束競賽,雙方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於連合作登陸火星的計劃都不再提及,急需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從美蘇登月競賽可以看出,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 看過這部片,我越來越相信美國登月是個「騙局」
    它是——「搖尾狗」。豆瓣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85%網友評價:不看會後悔。這片有多牛?只拍了29天,卻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近10項提名!導演的掌控能力,演員的演繹能力,都是一絕。本片導演巴瑞·萊文森,就算你不認識他,也一定聽說過他的片子:「雨人」、「出神入化」、「早安越南」······他編劇或執導的作品至少獲得過8次奧斯卡提名。真正是拿獎拿到手軟。而片裡的兩大主演,也都是影帝級別的演員。達斯汀·霍夫曼,塑造的角色一卡車都裝不完,被稱為「好萊塢」變色龍。
  • 中國太空成就在美國引發一種偏執的心態,彭斯對登月計劃下死命令
    他說,美國要展開一場21世紀的「太空競賽」,在2024年前將美國太空人再次送上月球。這比美國航天局現有登月計劃提前4年。彭斯當天在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第5次會議上說,在5年內將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是「本屆政府的既定政策」。 彭斯說:「讓我明確一點:登上月球的第一位女性和下一位男性都將是美國太空人,由美國火箭從美國本土發射。」
  • 為實現載人登月,美國、蘇聯花了多少錢?
    但他同時也認為,發展航天事業的動機,不是為競賽和威懾,也不為面子和形象,而是以助力國家發展和建設為首要原則,因此中國發展航天事業需「量力而行」。美國、蘇聯當年為實現「載人登月」,究竟花了多少錢呢?為搶在蘇聯之前載人登陸月球,美國共投資250多億美元幾任美國總統對登月重視程度不同,決定了登月計劃的曲折命運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水星計劃」,需要解決人類在外層太空長期停留,以及從月球返回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問題,耗資約4億美元;第二階段是「雙子座計劃」,需要解決太空飛行器對接、太空人太空行走等問題,耗資約12.8億美元;第三階段
  • 歐米茄超霸登月「阿波羅15號」限量表介紹
    TRUE" _msthash="1147198">        「我們決心前往月球」--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宣示,開啟了人類的太空冒險旅程。2011年是阿波羅15號登月40周年紀念,在這個任務當中,最具紀念性的裡程碑即是探月車(Lunar Roving Vehicle) 的啟用,OMEGA特別打造了阿波羅15號40周年限量表,慶祝此次重要且成功的任務。        「阿波羅15號」任務始於1971年7月26日,航天員在4日後登陸月球,直至8月7日才返回地球並於海面降落。整個旅程歷時超過12天!
  • 眼紅中國航天技術日新月異,美國拉盟友組團,想建太空版北約
    該發言人還稱,美國將在該協議的支持下,於2024年前「重返月球」,並積極推進登陸火星的計劃。協議成員國除美國外,還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盧森堡、阿聯和英國。在宇航方面極具實力的俄羅斯和中國都被排除在外,俄羅斯方面表示,美國此舉是想建立一個太空版的北約,圖謀建立太空霸權,俄羅斯不僅沒有興趣參加,還將其視為一種侵略行為。
  • 人類首次登月騙局是真的嗎?為什麼美國登月的轟動超過了首飛太空
    在20世紀60年代,全世界還處於一個冷戰的狀態,為首的就是美國和蘇聯,那時候各國都在進行軍備競賽,1961年,蘇聯的太空人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成為人類翱翔太空第一人,這時候美國急了,發現冷戰已經全面升級,武器裝備的競賽已經很局部了,戰場要向太空蔓延,但是人家蘇聯已經上太空了呀,所以自己只好向月球發力。
  • 歐洲航天專家:美國如果再不去登月,歐洲寧願緊跟中國登月步伐
    近期,美國媒體刊登了一位歐洲航天專家弗裡德曼的文章,聲稱如果美國再不去恢復登月計劃,歐洲的航天科技寧願緊緊跟著中國登陸月球的步伐。在此之前,美國的有一種流行說法是,美國應該奉行直接針對火星的政策,並避免商業參與。但對美國來講登月已經淪落為「二流目標」,美國才不屑於與發展中國家在登月上展開競爭。美國專家的意見是,建議NASA還是先放棄登陸月球,直接把目標鎖定在登陸火星上。
  • 歐洲航天專家:若美國不帶頭登月,讓中國主導月球也不錯
    美國媒體《太空新聞》2月17日刊登了一位歐洲航天專家的文章,聲稱如果美國不登月,他寧願跟著中國登陸月球。 在此之前《太空新聞》曾經刊登過行星學會聯合創始人兼名譽執行董事路易斯·弗裡德曼(Louis Friedman)的文章,聲稱美國應該奉行「直接針對火星的政策,並避免商業參與。」
  • 太空競賽 中國對美國構成挑戰
    美中太空競賽的結果將會對人類會產生重大影響,在太空領域中國對美國構成有力競爭。7月5日金裡奇在福克斯雜誌上發文說,對於太空探索來說,2020年5月30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那一天,SpaceX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兩名太空人送入太空。
  • 中國打造太空梭:將成為強大武器 太空競賽追趕美國
    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名專家稱,這項進展可以縮小與美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的差距。專家稱,如果這種太空梭研發成功,它將使得進入空間成本更低並且更有利於環保,同時幫助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技術競賽中取得進步。
  • 為何美國和中國都在今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又上演「太空競賽」嗎?
    我們都知道,上世紀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國進入了冷戰狀態,隨後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在登月計劃實行的同時還不忘發射火星探測器。先是前蘇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再是美國發射。前蘇聯前前後後總共發射了16枚火星探測器,成功的只有4個。而美國發射了8個火星探測器,成功了6個。到了90年代,美國又發射了5個火星探測器,成功了2個。俄羅斯和日本各發射了一個,但都失敗了。有趣的是,印度竟然發射了一個還成功了。由上面這些數據得知,美國在該領域還是更勝一籌。
  • 嫦娥五號登月的背後,新一輪「太空競賽」正在形成,誰將成最後贏家?
    這次的嫦娥五號奔月不僅是中國航天裡程碑式的發展,也再次將太空競賽這一話題帶入到輿論中心。不同以往的是這次的太空競賽不是美蘇冷戰時刀光劍影的比賽,新一輪的太空競賽背後是更加現實的利益劃分。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嫦娥是一位美麗的仙子,這一古典文化的想像正隨著中國航天的發展而崛起,將古代對太空文明的好奇付諸實踐,逐步形成探索可能性。在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至今已經有過五次月球奔月。此次嫦娥五號的任務目標就是在月球表面取得月球土壤樣本和2公斤巖石。嫦娥五號主要完成了首次月球表面採取土壤樣本,首次在月面起飛,和首次帶回月球土返回地球。
  • 美蘇太空爭霸史:最後的登月者去世了
    「二戰」後,美、蘇兩國各自德國從獲得了一批火箭專家,開啟了本國的航天事業。1952年,艾森豪就任美國總統時,空軍高層即建議發展人造衛星,並說「對衛星的需要並不完全來自軍事考慮,發展和發射第一顆衛星運載工具也會具有高度重要的政治、心理和科學意義。」但當時美國正削減國防開支,在發展航天技術上的投入很少。1955年,美國才宣布,計劃發射一枚「科學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