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為標誌,美蘇開啟了太空科技與登月競賽。到1970年代末,以美國成功登月結束競賽,雙方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於連合作登陸火星的計劃都不再提及,急需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從美蘇登月競賽可以看出,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也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嫦娥工程、天問一號所代表的行星際探測工程是我國在本世紀對地外天體進行探索的兩個重要方向,俄羅斯、德國、瑞典、荷蘭、沙特、阿根廷、奧地利、法國、歐空局等國家和機構參與其中,實現了和平利用和包容發展,共同促進建立「外空命運共同體」的願景。人類探索外太空的起點以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為標誌,引發了西方世界的強烈反響,西方世界在霸權思維的驅動下,與蘇聯開展了持續10多年的登月競賽。
圖註: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
圖註:人類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
這是一場人類史上最激烈的非作戰對抗,美蘇雙方投入數百億規模的資金進行航天技術的研發,出發點並非造福於人類,而是追求世界第一。1957年時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只有美國的一半,大約2100億美元,美國則為4500億美元,僅空間技術研發投入都超過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有了充足的經費保障,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載人飛船進入軌道,23天後,美國宇航局也乘坐自由7號飛船進入亞軌道,美蘇的太空競賽進入載人對抗階段。
此時美國人的防禦心態開始爆發,對蘇聯空間計劃的判斷失誤,信任缺失,艾森豪還引用了羅馬帝國因為修路而崛起、英國因為控制了海洋變成了日不落帝國、美國應該佔據太空制高點,才能控制地球。1960年,新成立不久的美國宇航局首次向外界公開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將美蘇空間競賽引導向月球,當時美國宇航局列出的預算為260至380億美元。
圖註:甘迺迪與林登詹森推動了阿波羅登月的進行
到了1965年,美國宇航局預算佔美國GDP的5.3%,比當今佔GDP 3.16%的軍費還要高。1962年爆發的古巴飛彈危機加劇了美蘇雙發對峙和猜疑的局面,也暴露出蘇聯核彈頭其實比美國要少的事實。1963年,蘇聯在一邊開足馬力生產SS-9彈道飛彈,一邊出臺了登月計劃出爐,科羅廖夫提出了建立月球、地球空間站的可能性。
從1960年到1963年,蘇聯登月計劃被美國慢了三年,略有倉促上馬的嫌疑,被迫應對美國的登月挑戰。美國宇航局此時掌握了登月的主動權,給出了月球軌道對接法的方案,阿波羅登月方案在1962年已經確定。在接下來數年時間內,美國國內的大型軍工企業諸如波音、格魯曼、北美航空、道格拉斯等巨頭全部參與研發和製造,到1965年前發射了10枚土星火星,成功率100%,這是美國成功登月的重要保障。
圖註:阿波羅8號升空
圖註:阿波羅8號太空人拍攝的地球
1968年,阿波羅8號首次成功實施載人繞月飛行,太空人博爾曼等人還在月球軌道上輪流朗讀了《創世紀》。此時的蘇聯還籠罩在聯盟1號事故陰影中,太空人科馬洛夫返回地球時由於減速傘無法打開,以每秒數公裡的速度撞擊地面。美國宇航局此前也因為趕進度而忽視了安全性,導致阿波羅1號在地面發生大火,三名太空人被燒死。
阿波羅8號其實是個裡程碑,載人環月飛行已經被美國人實現,那麼蘇聯接下來即便進行環月飛行,也沒有任何意義。在阿波羅11號載人成功登月時,蘇聯依然派出了手中僅有的無人探測器月球15號,試圖搶先登陸月球。美蘇登月競賽一直持續到1970年代中期,以1975年蘇聯聯盟19號與美國阿波羅18號在太空中對接為終點,單打獨鬥的冷戰最終以合作收尾,結局令人唏噓。
圖註:蘇聯聯盟19號與美國阿波羅18號在太空中對接
即便在冷戰時期,美蘇雙方也考慮過聯合登月。1961年,甘迺迪在就職演講中提到,願意與蘇聯共同探索行星,比如火星和金星。蘇聯方面也給出了積極回覆:願意與美國展開深層次的空間技術合作。只是突如其來的古巴飛彈危機讓美蘇雙方在航天項目上的接觸全部暫停,在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美蘇也試圖利用聯合登月來修復之間的關係。1962年,美蘇駐聯合國大使同時宣布,合作開展相關空間項目。1963年至1964年,剛從古巴飛彈危機中修復的美蘇關係,因為甘迺迪遇刺和赫魯雪夫未能當選又急轉直下。
在阿波羅11號之後,美國宇航局遇到了阿波羅13號遇險事件,蘇聯當時表示也願意動員救援力量營救阿波羅13號的返回艙。該事件標誌著美蘇在後阿波羅時代其實也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促成了阿波羅18號與聯盟19號的對接。
圖註:阿波羅13號安全返回地球
美國登月之後就開始了戰略收縮,1969年尼克森總統否決了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對美國宇航局龐大的財政進行了重新切割,削減了大量太空領域的預算。蘇聯方面也對載人登陸火星沒有興趣,因為登月競賽消耗太大,美蘇都無力繼續保持龐大的太空領域開支。美國也意識到,單打獨鬥的太空計劃無力支撐,開始研發具備重複使用的太空梭,以節省進入軌道的費用,沒想到後來太空梭變成了吞金巨獸,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圖註:國際空間站的建造模式採用了國際合作的方式
美蘇登月競賽期間有數次聯合登月的苗頭,但又被互相猜忌給扼殺,雙方都有極強的防禦心態,處於戰略對峙狀態。從這個背景出發,美蘇即便合作也無法走得太遠。一直到冷戰之後,1990年代國際環境進入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1992年6月,美俄籤署了《美俄夥伴與友好關係憲章》和美俄太空合作協定》,推動了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以及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在美俄、歐空局11個成員國、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16個國家參與下,耗資1000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終於在2010年建成。如果全靠美國一家建設,顯然無法吃得消,此後國際合作也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平攤風險,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