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怎麼結束的,星球大戰計劃,起到了什麼影響

2021-01-11 阿勝說歷史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和英美聯盟,關係逐步的惡化。一直到1947年,美蘇兩個聯盟在國際上展開了冷戰。所謂的冷戰,就是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對抗。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十年,對國際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可是戈巴契夫上臺之後,經過總結髮現了一個問題:依照蘇聯當時的實力,根本就取代不了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共存才是唯一的出路。

鑑於這種思想,戈巴契夫開始逐步改善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想擺脫冷戰對於蘇聯的束縛。與此同時,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也達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裡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如果蘇聯在應戰,蘇聯的更會苦不堪言。

正如上文所說,戰後蘇聯參與冷戰,主要是把戰勝資本主義,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可是長久的拉鋸戰之下,蘇聯弊端已經顯現。當時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蘇聯傾全國之力,動員全國民眾一味的強國,反而犧牲了更多的利益。

再一味地堅持,鼓動其他的國家,走蘇聯的發展道路,已經行不通。

1986年,蘇共27大上,戈巴契夫就開始強調,國內的矛盾,還有國際矛盾之間的衝突。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光靠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的努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在這樣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世界性範圍的合作、共同發展建設的理論」。

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更加堅定了蘇聯必須結束冷戰的決定。如果蘇美之間,因為矛盾不可協調,出現摩擦,不小心走火,這個後果將不堪設想。

借著這場事故,戈巴契夫呼籲國際原子能機構,儘快建立美國和歐洲城市之間的聯繫。他已經意識到,純粹的靠原子能已經不能解決政治上的問題,如果真正出現核戰爭,最終的結果,就是全部走向覆滅,沒有一個是勝利者。

為了結束冷戰,結束軍備競賽,戈巴契夫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和裡根達成協議。在後來的日內瓦、雷克雅未克、華盛頓、莫斯科等一系列的會議中,籤署了《美蘇關於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這個協議的籤訂,是具有開創性地,對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蘇美關係的緩和,冷戰也隨之結束。1989年,蘇美首腦在馬爾他,布希總統也宣城,支持蘇聯的改革,也願意兩國欽定新的貿易協約。

蘇聯也承諾,不在幹涉東歐各國的內政,美軍也響應這個建議,小健了在亞太地區15%的駐軍。這個會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國家,不再是敵人,成為一種合作的關係。蘇聯也遵守諾言,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沒有進行幹涉,給東歐人民自由的選擇。

從這裡看,冷戰之所以結束,戈巴契夫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他主動結束了冷戰,放棄了自東歐一直延續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和「有限主權論」,從根本上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

對於戈巴契夫,主動退出冷戰的做法,社會上評論很多。

對於西方國家還有東歐國家,他們自然十分的歡迎。還有一些堅持原社會主義的人士認為,戈巴契夫的做法,給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俄羅斯造成了空前的損失,放棄了雅爾達——波茨坦宣言體系,破壞了戰略平衡。

甚至還有人揚言說到,蘇聯從德國撤軍,是導致分裂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還民眾以自由,消除核戰爭的影響,是戈巴契夫的一項大功勞,也符合大多數民眾的願望。

可是後來,東歐劇變,蘇聯受到影響,葉爾欽上臺奪權,最終到時蘇聯的解體,是戈巴契夫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從小編的角度來說,結束冷戰是爭取的,戈巴契夫的做法值得肯定。單單蘇聯來說,退出冷戰,結束軍備競賽,提高經濟水平,這對於一個國家來時相當的重要。

可是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戈巴契夫沒有充分的利用,外交帶來的成果,加速蘇聯的經濟改革,仍然堅持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仍然發對私有制,市場經濟,導致蘇聯的經濟沒有得到大力的發展。

一直到1990年,這種體制下,蘇聯的經濟直接出現危機,根本找不到解決的出路,內部矛盾加劇,找不到契合點,一代社會主義帝國就此瓦解。

相關焦點

  • 《超級戰艦大戰3》中的星球大戰計劃
    星球大戰計劃也就是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之戰略防禦計劃,簡稱星球大戰(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亦稱 Star Wars Program,簡稱SDI)。其作用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的外太空洲際戰略飛彈和太空飛行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本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
  • 「星球大戰計劃」真實存在嗎?SDI具體計劃究竟由何組成?
    「星球大戰計劃」是美國在冷戰後期推出的一項計劃,當時的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美國非常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危害到自己的國際利益
  • 美蘇在冷戰時的邪惡想像力,可能超出你我預期
    這是航天史上值得慶祝的一件大事,可隨之而來的太空競賽,成為了美蘇冷戰史上最驚心動魄的角逐。美國和蘇聯都不甘落於人後,都想證明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軍事競備方面,除了尋找技術突破之外,雙方還制定了各種令人震驚的遏制戰略,現在看起來,都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發生的情節。比如一項企圖核爆月球的計劃,曾都被視為國家最高機密而不為人知,直到冷戰結束後才逐漸浮出水面。
  • 美蘇登月競賽之我見: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
    到1970年代末,以美國成功登月結束競賽,雙方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以至於連合作登陸火星的計劃都不再提及,急需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從美蘇登月競賽可以看出,單打獨鬥的冷戰思維已經過時,唯有合作才能共贏,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 軍用空間站:從戰略欺騙的星球大戰計劃,到真金白銀的太空霸佔
    文:桌面戰爭兵棋 | GEN 1983年,美國總統裡根發表演說,開啟「星球大戰計劃」,雖然之後解密的資料顯示此計劃只是為了進行「太空軍備競賽」,從而拖垮前蘇聯經濟的騙局而已。
  • 太空核反應堆遺禍至今 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曾研製逆天怪獸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為了在軍事上壓倒對方,開始了不計成本的軍備競賽。這種軍備競賽的成果,就是很多以人們目前的思維,都很難理解的「怪獸」級武器裝備。例如蘇聯重達400餘噸的「雌鷂」地效飛行器,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 第二次「星球大戰」?部署天基武器,美國的目標是啥
    而有些美國媒體則是將這一法案評價為第二次星球大戰,並且紛紛驚呼——美國要鬧哪樣!圖為羅納德裡根隱喻漫畫提到這個,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冷戰時期的一個叫做星球大戰計劃的東西了,因為現在川普想要搞的這個東西和星球大戰計劃沒什麼區別。
  • 真實的「星球大戰」:劃時代的「暴風雪」號太空梭為何夢碎蘇聯
    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大國為了應付高昂的太空飛行,研發了太空梭這種可回收的太空飛行器。但最後我們只看到美國的太空梭一飛沖天,但蘇聯太空梭卻沒能完成它真正的使命。(「重型獵鷹」火箭發射)蘇聯版的「星球大戰
  • 《星球大戰》全面「搶錢」計劃來襲,你還能抵擋多久?
    矽星人在現場也了解到了關於新電影的更多細節,包括:亮點一:萊婭真人片段仍將出現很難想像沒有萊婭的星球大戰電影會是什麼樣子,但是飾演她的演員凱麗·費雪卻在2016年過世。從預告片來看,在新的電影裡,她仍然出現,和主角蕾依有了一個深情擁抱。這是怎麼做到的?難道和《速度與激情》劇組一樣,用過世演員的親人替身+電腦動畫(CG)來實現?
  • 在太空打槍是一種什麼體驗?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怎麼打。但是我卻知道第四次將如何打:用棍棒和石頭。」這句話看下來,也許有些不明就裡,但如果放在冷戰的大背景下來看,就容易理解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鐵幕演說」的發表與「杜魯門主義」的出臺,以美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展開了與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鬥爭。
  • 梅然:核「魔鬼」如何成了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第二,美蘇沒有這樣做,首先是離不開核對峙背景下每一方以及彼此間特定的心理態勢。關於冷戰的一幅漫畫,雙方核飛彈上寫的是:再怎麼也用不了,因為對方會報復。第一點是:在美蘇核對峙局面下,由於核大戰很可能導致雙方都毀滅,一方有可能賭對方未必敢發動核戰爭,從而敢於對對方發動常規大戰。如果你和敵人都拿槍頂著對方腦袋,但兩把槍的扳機是聯動的,扣動一把槍的扳機也等於扣動另一把槍的扳機,你敢開槍麼?
  • 我們對帕爾帕廷的了解以及他如何影響《星球大戰:天行者的崛起》
    今年4月,《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的第一部預告片結束時,皇帝帕爾帕廷那熟悉的笑聲又出現了,帕爾帕廷回來是嗎?據推測,在《絕地歸來》的結尾,達斯·維達把他扔進了第二顆死星的反應堆核心,他就死了。雖然從那時起粉絲們就開始紛紛猜測,但從最後的預告片來看,一切跡象都表明他將在12月20日上映的這部電影中扮演重要角色。
  • "星球大戰"計劃2.0版?美國組建"太空軍"到底想幹啥
    (原標題:「星球大戰」計劃2.0版?美國組建「太空軍」,到底想幹啥?)△彭斯美國無視條約規定 組建「太空軍」美國國防部當天推出一份15頁的「太空軍」成軍計劃,並將於近期設立「太空司令部」、
  • 冷戰時期美蘇擁有的核武器能毀滅地球好幾次,為什麼要造那麼多?
    自從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以後,核武器的威力讓所有人認識到了這種武器的可怕,在以後的任何戰爭中都沒有被使用,但是實驗卻從未終止,並且圍繞著核武器的事件卻是層出不窮,擁核成了大國的象徵,那麼美蘇是地球上擁有核武器最多的國家,數量有數萬枚,為什麼要搞這麼多呢?
  • 冷戰為何沒有變成「熱戰」:均勢、思想與兩極體系的穩定
    但是,唯獨冷戰沒有重蹈歷史的覆轍。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冷戰得以避免這個「宿命」呢?這一段歷史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本文就與讀者一起聊聊這個話題。兩個支點還是多個支點?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擁有三個支點的桌椅是最穩當的,那麼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19世紀歐洲大國關係的變遷。
  • 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有哪些影響?蘇聯崩潰禍根正在於此!
    二戰後期,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冷戰格局便已經形成,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帷幕。但是冷戰真正的高潮卻是發生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美蘇雙方展開的軍備競賽令人咋舌。這場從地球爭到宇宙的大賽,對蘇聯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惡劣影響!
  • 奇聞:美國羅斯威爾UFO事件,其實是美蘇冷戰的陰謀?UFO真存在嗎
    而依據權威專家近期的科研成果,實際上「羅斯威爾事件」也許是美蘇冷戰原蘇聯的計劃據專家推論:美蘇冷戰期間史達林準備在美國製造一種恐懼感。因此,史達林考慮,讓電影中的特效在美國本土重新演繹,恰好能夠依靠人們那時候對UFO的濃厚興趣捲起狂潮,給美國煽風點火。那時候,前蘇聯權威專家依照史達林的指令,把攔截的二戰德軍的「HortenHo229」型噴氣式飛機改成UFO的外觀,把幾名殘障兒童整形手術改變成UFO上的「外星生物」,一同放進飛行器裡。
  • 一份關於《星球大戰》的文明診斷書
    基於此,筆者在這裡打算跳過關於《星球大戰》新三部曲的各種口水戰,直接鋪陳開來說說「星戰」系列為我們描畫的這個世界,分析分析它的文明形態、社會制度以及哲學觀念等。本文的核心觀點是,《星球大戰》中為我們描畫的這個銀河系文明,是一個沒有什麼發展前途的內斂型III類文明,這個文明因兩派人政見不同而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內耗,同時還可能因篤信神秘主義的哲學觀而走入死胡同。
  • 原力失效:《星球大戰》在中國糾結和失落的20年
    、《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4500萬元、《前傳3:西斯的復仇》7554萬元、《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8.25億、《外傳:俠盜一號》4.78億、《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2.67億、《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1.06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1.43億。
  • 世紀大對決42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美蘇爭霸,歐美日帝國慘烈廝殺
    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與同盟國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與法西斯對壘;下半葉美蘇爭霸: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大對決。此外,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各種風雲變幻亦有十分濃重恐怖的氣氛:英法德蘇演繹歐陸紛爭、英美日蘇暗戰亞太地區。因此,20世紀,這一系列殘酷的世界爭霸戰,血淋淋的呈現著這個人類世界極為殘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