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和英美聯盟,關係逐步的惡化。一直到1947年,美蘇兩個聯盟在國際上展開了冷戰。所謂的冷戰,就是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對抗。這種狀態持續了幾十年,對國際環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可是戈巴契夫上臺之後,經過總結髮現了一個問題:依照蘇聯當時的實力,根本就取代不了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共存才是唯一的出路。
鑑於這種思想,戈巴契夫開始逐步改善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想擺脫冷戰對於蘇聯的束縛。與此同時,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也達到了不可接受的程度。裡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如果蘇聯在應戰,蘇聯的更會苦不堪言。
正如上文所說,戰後蘇聯參與冷戰,主要是把戰勝資本主義,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戰略目標,可是長久的拉鋸戰之下,蘇聯弊端已經顯現。當時在高度集中的體制下,蘇聯傾全國之力,動員全國民眾一味的強國,反而犧牲了更多的利益。
再一味地堅持,鼓動其他的國家,走蘇聯的發展道路,已經行不通。
1986年,蘇共27大上,戈巴契夫就開始強調,國內的矛盾,還有國際矛盾之間的衝突。想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光靠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的努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在這樣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世界性範圍的合作、共同發展建設的理論」。
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重大事故,更加堅定了蘇聯必須結束冷戰的決定。如果蘇美之間,因為矛盾不可協調,出現摩擦,不小心走火,這個後果將不堪設想。
借著這場事故,戈巴契夫呼籲國際原子能機構,儘快建立美國和歐洲城市之間的聯繫。他已經意識到,純粹的靠原子能已經不能解決政治上的問題,如果真正出現核戰爭,最終的結果,就是全部走向覆滅,沒有一個是勝利者。
為了結束冷戰,結束軍備競賽,戈巴契夫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和裡根達成協議。在後來的日內瓦、雷克雅未克、華盛頓、莫斯科等一系列的會議中,籤署了《美蘇關於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這個協議的籤訂,是具有開創性地,對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蘇美關係的緩和,冷戰也隨之結束。1989年,蘇美首腦在馬爾他,布希總統也宣城,支持蘇聯的改革,也願意兩國欽定新的貿易協約。
蘇聯也承諾,不在幹涉東歐各國的內政,美軍也響應這個建議,小健了在亞太地區15%的駐軍。這個會議結束之後,美蘇兩個國家,不再是敵人,成為一種合作的關係。蘇聯也遵守諾言,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沒有進行幹涉,給東歐人民自由的選擇。
從這裡看,冷戰之所以結束,戈巴契夫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他主動結束了冷戰,放棄了自東歐一直延續的「勃列日涅夫主義」和「有限主權論」,從根本上給予他們自由選擇權。
對於戈巴契夫,主動退出冷戰的做法,社會上評論很多。
對於西方國家還有東歐國家,他們自然十分的歡迎。還有一些堅持原社會主義的人士認為,戈巴契夫的做法,給社會主義陣營、蘇聯俄羅斯造成了空前的損失,放棄了雅爾達——波茨坦宣言體系,破壞了戰略平衡。
甚至還有人揚言說到,蘇聯從德國撤軍,是導致分裂的最重要的原因。然而還民眾以自由,消除核戰爭的影響,是戈巴契夫的一項大功勞,也符合大多數民眾的願望。
可是後來,東歐劇變,蘇聯受到影響,葉爾欽上臺奪權,最終到時蘇聯的解體,是戈巴契夫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
從小編的角度來說,結束冷戰是爭取的,戈巴契夫的做法值得肯定。單單蘇聯來說,退出冷戰,結束軍備競賽,提高經濟水平,這對於一個國家來時相當的重要。
可是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戈巴契夫沒有充分的利用,外交帶來的成果,加速蘇聯的經濟改革,仍然堅持傳統的社會主義觀念,仍然發對私有制,市場經濟,導致蘇聯的經濟沒有得到大力的發展。
一直到1990年,這種體制下,蘇聯的經濟直接出現危機,根本找不到解決的出路,內部矛盾加劇,找不到契合點,一代社會主義帝國就此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