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間の凝固者
2018年2月,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一手打造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成功將一輛特斯拉跑車送到了太空。「重型獵鷹」火箭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可回收性。眾所周知,太空旅行費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就是昂貴的運載火箭都是一次性產品。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大國為了應付高昂的太空飛行,研發了太空梭這種可回收的太空飛行器。但最後我們只看到美國的太空梭一飛沖天,但蘇聯太空梭卻沒能完成它真正的使命。

蘇聯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早在50年代末期,蘇聯就計劃著研發有翼太空飛行器的計劃,並提出了一系列的設想。但這些設想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付諸實踐。而美國在有翼太空飛行器的研發卻上進展迅速。1977年,美國的第一架太空梭進行了機載試驗。蘇聯認為,美國的太空梭是美國未來核武器投放平臺,將對蘇聯造成嚴重的威脅。為此蘇聯重啟了自己的太空梭研發計劃,這便是「暴風雪」太空梭計劃。該計劃由「能源」科學生產聯合體負責研發,米格31的洛津諾-羅金斯基擔任蘇聯太空梭的總設計師。

按照蘇聯軍方的設想,暴風雪號太空梭將是蘇聯太空部隊的武器搭載平臺,在太空中對抗敵對國家的太空飛行器、彈道飛彈並對敵軍的空中、海面以及陸上目標進行打擊。為此,蘇聯還研發了飛彈武器綜合體、雷射武器綜合體和自主攻擊戰鬥模塊三種搭配「暴風雪」太空梭的武器系統。
飛彈武器綜合體是搭載在太空梭上的一種以飛彈為武器的一種系統。通過一種特殊的飛彈在外太空攔截敵方的彈道飛彈。雷射武器綜合體同飛彈武器綜合體一樣,主要用於攔截敵方飛彈,只是將武器換成了雷射。自主攻擊戰鬥模塊是搭載在太空梭上的一種特殊滑翔核彈,通過太空梭在外太空投放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攻擊效果。

裡根擔任美國總統後,針對蘇聯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為此蘇聯考慮利用暴風雪號太空梭研發一系列針對「星球大戰」的軍事實驗。如利用太空梭在外太空布雷,製造軌道高爆雲,搭載軌道光電偵查系統等。整個暴風雪太空梭計劃就是蘇聯21世紀太空作戰的核心,可以說成是蘇聯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
蘇聯航天的巔峰之作
雖然「暴風雪」號太空梭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非常相似,但其仍有很多細節上的仍有非常大的區別。「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尺寸比美國的太空梭稍大,但因為沒有主發動機的原因,在重量上比美國的太空梭還輕5噸左右。這樣使得「暴風雪」號有了更多的有效載荷,這也是蘇聯為「暴風雪」號研發如此多武器系統的基礎。
雖然「暴風雪」號太空梭沒有主發動機,但其搭載了一套非常討巧的組合動力系統。在外太空軌道可以使用兩臺軌道發動機用於變軌飛行。同時還有38臺控制發動機和8臺姿態控制發動機用於太空梭的機動和姿態變化。同時要有4臺固體火箭發動用於緊急分離。這樣的設計使得「暴風雪」號在返回地球著陸普通飛機那樣,如果著陸不成功可以迅速拉起並進行姿態調整後再著陸,具有比美國太空梭更高的安全性。
除了武器系統,與「暴風雪」號配套研發的還有「能源」號運載火箭和安-225運輸機。「能源」號是蘇聯史上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按照設計,它可以將百噸以上的貨物送到近地軌道。除了超強的運載能力,「能源」號還有一項黑科技,那就是回收系統。要知道馬斯克直到2018年才將搭載可回收系統的「重型獵鷹」火箭送上太空。安-225是專用於運輸「暴風雪-能源」系統的特殊運輸機,至今仍是世界上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輸機。

慘澹的結局
經過12年的研發,1988年11月,「暴風雪」號太空梭在蘇聯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在環繞地球飛行二周後,「暴風雪」號返回大氣層,並成功著陸,「暴風雪」號太空梭的首航圓滿成功。由於之前美國的太空梭發生過嚴重的事故,因此「暴風雪」號的首航採取的是無人飛行。

就在「暴風雪」號準備著搭載航天員進行太空探索之時,蘇聯解體。用於「暴風雪」號太空梭運轉的各個系統被原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瓜分。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因為經濟原因,於1993年正式放棄了整個太空梭項目。至此「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第一次飛行成為了它的最後一次飛行。「暴風雪」號完全造好的一共有2架,曾經飛行過的那架在2002年因機庫倒塌而報廢。另外的一架又叫「小鳥」號,則靜靜地躺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博物館裡。
參考文獻:
季曉光主編:《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
王岡,曹振國主編:《太空梭》
沈其忠,張南:《太空梭——開發宇宙的「挑戰者」》